易州鎮

易州鎮

易州鎮(Yizhou Zhen),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縣政府駐地。該鎮位於縣境東部。112國道、京廣西線公路、易黃公路、易定公路、高易鐵路過境。北易水河過境。

截至2020年11月1日,易州鎮常住人口為133084人。

地理位置


易州鎮政府駐團結路。面積8.18平方千米,轄6個社區、30個行政村。古迹有738年(唐開元二十六年)建道德經幢,經文所書出自唐代蘇靈芝之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荊軻塔,傳說為荊軻衣冠冢,故亦稱招魂塔。

區劃沿革


1953年7月始建鎮人民政府,1956年改城關鎮,1958年改易州鎮公社,1961年改城關公社,1984年改易州鎮。1989年石庄鄉、後部鄉併入。轄西環路、西庄道、迎賓路、團結路、友誼路、長安路6個居委會和萬家莊、荊軻山、易河庄、路家莊、東環路、東市、西庄、北市、後部、石炕、店北、孫家莊、韓家莊、廠城、廠東關、營房、良村、石庄、西章村、七里亭、西亢各庄、五里河、桂子渠、宋村、西范村、中范村、東范村、西茹堡、中亢各庄、東亢各庄30個行政村。
代碼 130633100
村名代碼村名代碼村名代碼
團結路社區001五里河村207西庄村219
迎賓路社區002章村208七里亭村220
友誼路社區003西亢各庄村209中范村221
長安路社區004店北村210石亢村222
東環路社區005西范村211石庄村223
良村200孫家莊村212東市村221
路家莊村201廠城村213西茹堡村225
營房村202荊軻山村214東亢各庄村226
廠東關村203韓家莊村215西環路社區006
中亢各庄村204後部村216易河庄村227
宋村205西庄道村217桂子渠村228
東范村206北市村218萬家莊村229

人口數據


2021年6月29日,易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易州鎮常住人口為133084人。

公交路線


該縣公交路線(102) (981) (681) (106) (101)

經濟發展


易州鎮地處易縣縣城中心,有著天時地利的區位優勢。萬利達、知感工貿等傳統鑄造企業逐漸成為行業的龍頭,年納稅額達千萬元以上。圍繞這些優勢行業,易州鎮協調有關部門完成了投資4000萬元的萬利達二期擴建工程和投資1000萬元的知感工貿的征地工作,為企業的發展助力護航。
易州鎮境內有石材企業共計58家,但大部分規模小,產值低。針對這一狀況,該鎮抓住石板行業中產值高的龍頭,通過協調土地、資金以及吸引外商合作的方式,幫助其擴大規模,培育精品,帶動該鎮石板行業的發展。該鎮以西茹堡生豬養殖專業村為龍頭,培育西茹堡、東范、東亢、西范等4個村的生豬養殖業,形成規模效應,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
該鎮優化軟硬環境,建立了重點項目一把手領辦制、每日報告制、環境履約督察制以及責任聯帶追究制等制度,堅決落實責任風暴,推動效能革命。該鎮還定期對客商進行回訪,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營造親商、安商、愛商的良好環境。

計生工作


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易州鎮把加強村級葯具發放能力建設,穩定計生機構隊伍,加快職業化進程作為開展基層葯具管理規範化建設的重點,多次深入基層,求策於村級、問計於群眾,在入村調研中破解難題。
該鎮多次到所轄各村進行實地調研,緊緊圍繞“隊伍建設職業化、陣地建設標準化、工作制度規範化、優質服務系列化”等內容舉行相關葯具服務人員座談,充分聽取村級管理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並實地察看了後部村和廠城村的葯具宣傳和服務場所,就如何做好村級葯具免費發放管理、強化葯具宣傳陣地建設、規範化倉儲管理、營造溫馨和諧的生殖健康諮詢氛圍等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此外按照葯具質量管理要求,該鎮對葯具室進行標準化建設,葯具分類碼垛,嚴格區分葯與具、口服和外用,設立色標區域,掛牌明示,保證葯具品種多樣,安全儲存、科學養護、保證質量。嚴格遵循葯具出庫“先進先出、近效期先出”和按批號管理的原則。並建立健全基層葯具發放網路,保證全面供應。

文物古迹


易州鎮轄區內的知名文物古迹有: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易州清真寺、荊軻塔等。

道德經幢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
道德經幢位於友誼路社區,是現在中國現存的4個道德經幢中形體最大、年代較早,保存也較好。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因為保存完好、學術研究價值高,一直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先是被列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經幢(學界稱之為: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該經幢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28年),道德經幢通體為八角柱體,幢高6米,分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除幢頂為青石外,其餘皆為漢白玉石製成。幢座為一仰蓮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為後世補砌。幢身由上下兩塊白玉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厘米不等。幢身書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的字樣,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計八十二章。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的經文,是按照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玄宗皇帝注本鐫刻的。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之前,易縣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的重要實物資料。這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雖有破損,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六角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易縣道德經經幢的經文,傳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可是遍尋幢身並無蘇氏名款。經與易縣現存的蘇靈芝書寫的《易州鐵象頌碑》、《夢真容敕碑》相對照,其字體與經幢如出一人手筆。由此斷定,經幢實乃蘇靈芝書寫。蘇靈芝,唐玄宗時任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其書法融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及諸家於一體,號稱唐代寫碑手。其字體工整秀麗,筆法流暢,對研究唐代書法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
易州清真寺就坐落在易州鎮友誼路社區。易州清真寺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位於古燕國下都遺址碑東村、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年),焚於戰火,明景泰二年(1451年)遷易州城內至今。搬遷后的400年中,曾多次翻修和擴建,其中尤以清乾隆年間規模最大,記載也最詳盡。“文革”期間,該寺破壞嚴重,1986年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整修后的易州清真寺基本恢復了往日的風采。現寺佔地5.4畝,寺內大殿12間,水房10間,大小學堂、廚房、書房、卧室等31間,總建築面積達3538平方米。各建築物之間皆有走廊銜接,工程宏大,殿宇雄偉,造型美觀,布局嚴謹大方,為華北名寺之一。清真寺大殿坐落在寺中央,呈“主”字形,三嶺六坡、四角雙層挑檐式,走獸脊、銅義頂、龍口噴泉。殿前參夭古柏已有700多年歷史。正殿有3門,明柱擎立,牌匾高懸,上書“易水桃園”、“洞天福地”等;大殿內,楠木地堂板,明亮照人。正面有8扇屏風,上鑲嵌著古老的阿拉伯“庫法體”金字經文,實屬中外罕見。另外大殿內還有1塊青石碑,正面刻有“大明皇帝青灰”。

荊軻塔

在易縣城西南一公里處的荊軻山村村南的荊軻山山頂上,有一座古塔,形如利劍,直指蒼天。這就是為紀念這位古義士荊軻而建的荊軻塔。塔高26米,須彌座八角十三層,磚木結構,白色。每層八隅各懸風鈴,清風擺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荊軻塔
荊軻塔
荊軻塔是為古義士荊軻而建,又稱聖塔院塔,塔建在荊軻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時荊軻館故址,也是荊軻的衣冠冢。冢高34米,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為荊軻衣冠冢。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紿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聖塔並寺院,之後歷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劉楷復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貯以金瓶銀閣,葬於地宮,復建塔於上。當時易屬金轄,並非大遼之地,但碑刻銘額為“大遼易州重修聖塔記”,刻石用南宋紀元,可見當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國。
元代張柔始建保定府蓮花池之後,他基於荊軻的知名度在荊軻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還保留幾棵。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並改聖塔寺為院,塔旁樹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士荊軻里”碑一統,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復並碑一統,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進行了維修。
因此山有明代“古義士荊軻里”碑碣,舊傳有荊軻衣冠冢和荊軻館,因此得名。塔建於山上,清碑上又有“辛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故俗稱荊軻塔。荊軻(?一前227)戰國時衛國人,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未遂身死。
塔南徠明代立的石碑上,有明代萬曆十四年御史熊文熙所題“古義士荊軻里”和對他的評價。北側有一塊清代的殘碑,碑額上有“重修聖塔寺記”的字樣,碑文經風雨侵蝕,已不易辨認,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聖塔寺院”,建有亭台樓閣,山上有荊軻館和衣冠冢遺址,風和日麗之時,常有文人墨客會聚於此飲酒賦詩。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時翰林院四譯館正教序班(職司翻譯)。<易縣縣誌>有記載。
2006年6月,聖塔院塔列在全國第六批國保單位之列,荊軻隨後列為歷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