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尚鎮

雲南省臨滄市下轄鎮

博徠尚鎮位於臨滄城以南22公里,是全市的航空窗口鎮、煙葉生產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2005年11月撤鄉並鎮后,按區域、氣候、海拔等特點劃分為三大片區,即:勐托片區、博尚片區、那招片區。

2020年總人口數為32608人。

博尚鎮因常年積極開展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先後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省文化廳、省體育局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民族文化藝術鄉”、“先進文化體育鄉”、等榮譽稱號。

地理環境


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滄城以南22公里,國道214線穿鎮而過,東與馬台鄉接壤,南與圈內鄉毗鄰,西與雙江縣勐庫鎮交界,北與章馱鄉和鳳翔街道相連。地處南汀河源頭,怒山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屬橫斷山脈縱谷區的南部。全鎮南高北低,西高東低,最高峰是戶有村南高箐石排坡。214、323國道貫通鎮境,鎮區距臨滄機場3千米。
臨滄機場位於鎮境內,距集鎮中心3公里,是全市的航空窗口鎮、煙葉生產基地和食用油料基地。全鎮國土面積378平方公里,轄19個村委會、90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有9309戶、36598人,其中:農業人口8662戶、35573人;有耕地面積53283畝,其中水田28621畝、旱地24662畝。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894.55萬元,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1906元,糧食總產量10988噸,人均佔有糧食271公斤。
博尚鎮
博尚鎮

地形地貌

博尚鎮地處南汀河源頭,怒山山脈向南延伸部分、屬橫斷山脈縱谷區的南部。因陸地抬升運動的強烈和流水侵蝕的切割作用,形成全鎮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全境地形狹長、為中等切割中山寬谷,由博尚壩——勐托槽子構成。海拔高度1600米——2100米。全鎮四面高山環繞,東北部曉光山南北走向,海拔2.483米;東面大亮山,海拔2.664米;西面是勐博後山,海拔2.792米。境內大部分是坡形地、屬半山半壩。其中最高峰是戶有村南高箐石排坡,海拔2835米,最低點是博尚河與勐托河,匯合進入鳳翔細嘎村處,海拔1650米。
全鎮地表層多為深厚的花崗岩紅色風化殼。博尚壩原為坡積裙,在博尚村大玉地處、可見順坡向傾斜分選不完全的層理,在流水的侵蝕作用下,形成相對高差70——150米,山丘頂部平緩,絕對高度大致相等的中山寬谷或丘陵地形;永泉村的漫乃山、壟崗山、博尚村、勐准村的大玉地、白塔粱子、中嶺崗、碗窯村的臘託大坪掌大致等高,俗稱“山壩子”。

地質

博尚鎮地質屬瀾滄江古陸台凸起帶內,由南北延伸的巨大花崗岩基構成。由於強烈的剝蝕作用和抬升作用,作為深成岩的花崗岩已裸露地面並形成全鎮的東西南北橫斷山脈。地表層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分佈於全鎮大部分地區。凸起邊緣地區,有前奧陶系的變質岩,主要為絹雲母千枚岩及變質砂岩。完招、完等、拱卯、忙竜、勐託大寨、忙賢地區均有頁岩、泥岩露頭。境內儲量豐富的高齡土,硅藻土為長期演化的多期浸入的複式岩、分屬於印支,燕山及喜山期火山岩漿演化產物。

山脈水系

祭龍壇山水
祭龍壇山水
博尚鎮境內主桿橫斷山脈屬怒山山脈向南延伸余脈。北部由章馱鄉丙野後山馬鹿坑入境,山頂是章馱鄉、風翔鎮分界處,自北向南橫卧在勐托河東岸。當地人稱“前山”,蜿蜒於戶有村、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東面,落腳於風翔鎮石房村細嘎自然村與碗窯村的分界處,約30千米。
另支主桿山脈起源於西北方南美鄉北石岩箐分界處,山頂均與南美鄉,雙江縣勐庫鎮分界,北南走向於戶有村、完賢村、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幕布村、勐准村、永泉村。至壩胡與永泉的交接點分水嶺止。當地人稱“後山”。東部是那招後山大亮山,嶺峻林密,至永和後起文巽山,轉下接坡頭訊。三大山脈上峰多箐深,參差連綿。

歷史沿革


1931年設太恆鎮,1950年設鄉,1955年改博尚鄉,1958年設上游公社,1959年更名博尚公社,1961年改區,1966年設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設鎮。1997年,面積230.9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博尚、戶有、完賢、勐托、完海、碗窯、幕布、彎子、勐准、永和、永泉11個行政村。2005年11月1日,撤銷那招鄉,併入博尚鎮。原那招鄉位於臨翔區東南部,距市區51千米。有漢、彝、拉祜、傣等民族。博那公路過境。1931年設臨滄鄉,1950年設那戈鄉、邦公鄉,1952年增設那招鄉,1957年並設那戈鄉,1958年分設那招、那戈、邦公3個管理區,1961年設那招公社,1966年更名紅衛公社,1969年併入博尚公社,1973年設那招公社,1983年設區,1987年設鄉。1997年,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那招、夾山、壩密河、邦別、邦公、大那麼、那戈、小那麼8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那招鄉,併入博尚鎮。
博尚鎮
博尚鎮

行政區劃


博尚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西南部。面積336.93(一說378)平方千米,總戶數9309戶、總人口36598人(2006年末),其中農業人口35573人。有漢、傣、拉祜、彝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585人,佔總人口的13%。轄19個行政村,91個自然村,101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博尚,距市區22千米。
2008年代碼
名稱區劃代碼
201博尚村
202戶有村
203完賢村
204完海村
205勐托村
206碗窯村
207幕布村
208勐准村
209彎子村
210永和村
211永泉村
212夾山村
213那戈村
214小那麼村
215大那麼村
216那招村
217邦別村
218幫公村
219壩密河村
2006年代碼
201博尚村
202戶有村
203完賢村
204完海村
205勐托村
206碗窯村
207幕布村
208勐准村
209彎子村
210永和村
211永泉村
212夾山村
213那戈村
214小那麼村
215大那麼村
216那招村
217邦別村
218幫公村
219壩密河村

經濟


博尚鎮
博尚鎮
博尚鎮緊緊圍繞“科教興鎮、產業富民、項目拉動、和諧發展”的總體思路,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以“鞏固油菜產業;提升茶葉、畜牧產業;發展經濟林果業;壯大烤煙、甘蔗產業;培育旅遊業”為產業發展思路,逐步形成了以油菜、茶葉、畜牧業、烤煙、甘蔗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成為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後勁。博尚鎮因常年積極開展各項文化、體育活動,先後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省文化廳、省體育局授予“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民族文化藝術鄉”、“先進文化體育鄉”、“1988——2001年度雲南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雲南省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一期工程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自然資源


土壤植被

一、土壤
博尚鎮土壤成土母質來源於花崗岩源深厚的紅色風化殼。在勐托片勐博後山腳、從碗窯、完海、勐托、完賢至戶東一線,有頁岩、泥岩露頭。
主要土壤類型有:
紅壤:為全鎮主要土壤,分佈於永和、永泉、博尚、勐准、幕布、完賢、戶有等村。由花崗岩發育的紅壤,含石英砂粘多,不粘重,田滲透性強,保水保肥力差,含鉀量中等或較豐富、偏酸缺磷:甘蘭型油菜缺硼;包穀缺鋅:土壤組合多為山砂田、沙膠泥,、末香土,瘦紅土,雞糞土。
沖積母質:主要分佈在小勐准壩,勐托河流域的戶有小壩子、蠻邁壩、
博尚青山綠水
博尚青山綠水
那蘆壩、完海壩、忙臘壩及谷底地帶上。為礫石、粗沙、細沙、粘土組成、層次明顯、土層厚薄不等;距河道愈近含沙愈多,沙粒愈粗;距河道愈遠,沙粒愈細,河流上游較下游含沙多而粗;分佈於河灘兩側,此類母質上發育形成油沙田、浮泥田、河沙田、沙泥田、膠泥田。一般灌溉條件好,但部分易受澇,土壤養分含量高或可給性好,肥力多屬中、上等。
坡積母質:主要分佈於永和、永泉、博尚、勐准、幕布、完海、完賢、戶東等地的村前平緩地帶和寨后的山麓上。其中較大片的有永泉村麻栗坪、壟崗山、永和村的曼乃後山大坪掌、博尚、勐准村的大玉地坪掌、幕布村前的緩坡田、碗窯、白家寨的臘託大坪掌。這類母質發育形成的黃棕壤、屬香面土、瘦紅土、土壤養分含量低、肥力多屬中、下等。
油紅土:主要分佈在彎子村、博對門村、碗窯村、忙蚌村、大楊家寨村一帶,群眾稱大紅土。成土母質系花崗石千枚岩,老沖積紅壤發育而來的坡積——殘積物。離村寨較近。耕作層深厚、肥力足、一般為中上等肥力地。
水稻土:全鎮主要有山沙田、砂泥田、砂膠泥田、未香土田、冷浸田。完等、完招、完竜、勐託大寨、完賢、戶東等地稻田成土母質是頁岩、泥岩。這一帶田屬膠泥田。
茶園土壤:博尚鎮土壤呈酸性反應、PH值5——5.5;有機質含量豐富,多數在3%以上,土壤較疏鬆,質地多為輕壤;排水良好、是茶樹生長最適宜地區。成土母質系花崗岩發育而來的坡積——殘積母質。土層深厚,土壤偏酸、嚴重缺磷、缺硼、氮不足。多為香面土、澀紅土、紅土等。博尚鎮是臨翔區主要產茶地之一。
二、植被
博尚鎮在海拔1610——2891米範圍內,氣候溫和、夏秋多雨,秋冬多霧。鎮境內的曉光山、勐博後山、大亮山三大山脈、綠蔭如屏、中下部植被以針葉林與針闊葉混交林分佈。山頂部為常綠闊葉林和箭竹林或竹木混交林。
雲南松是全鎮的主要優勢樹種和用材樹種、分佈廣,多在海拔1600——2400米之間。多為純松林。在陰坡,半陰坡,箐底還有以榿木為優勢的針闊混交林。原來植被破壞以後,往往形成疏林、灌叢、有的被紫莖澤蘭佔據。主要樹種有雲南松、木荷(紅毛樹)榿木(水冬瓜)、山蒼子(山胡椒)、錐栗、水青崗、麻櫟、栓皮櫟、白櫟、黃櫟、青崗櫟、豬櫟、包頭櫟、楊梅等。林下灌木主要有珍珠花、烏飯、鐵仔、金絲梅、火把果等。
海拔2000——2700米之間,氣候寒冷,為高寒深箐。植被主要屬水源林,均有生長較好的常綠闊葉林,林下有茂密的箭竹(實心竹)、方竹(刺竹),野生竹類。竹林或樹竹混合林多在深箐溝兩側的陰坡和半陰坡,陰暗潮濕、樹根或竹桿上披滿綠色苔蘚、雜草密集得人畜難以通過。土層深厚、土壤腐殖質含量高、枯枝落葉層厚、有較強的蓄水能力。森林植被主要由山毛櫸科、豆科、山茶科、樺木科、杜鵑花科組成。主要樹種有水青崗、長穗高山櫟、滇青崗、包櫟樹、臨滄石櫟、榿木、多種樺木、白木蓮花(山桂花)黃心籃、三丫栗、白麻栗、白花油茶、白杜鵑、映山紅、丁香花等多種亞喬木和灌木。地被層有山茅草、旱茅草、蒿枝、飛機草、蕨類等多種本科草類。
建國前森林覆蓋率達65%,因歷史原因,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退到32%,通過80年代至90年代的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到2004底恢復到47%。

礦藏資源

礦藏以煤、硅藻土、高嶺土、鍺、鈾等金屬非金屬礦為主。
貴金屬
已探明的金礦點僅在勐托東一小河床中斷續可見,含量為0.001克/30千克,並與錫石礦相間量少,開採價值不大。
稀有金屬
主要有鈾、鍺、砷等,均與煤合為共生礦。主要分佈在戶有村羊半山區,品位高,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礦點之一。中央核工業部曾在此地建立以採集鈾礦為主的七六五礦。鍺在煤中的含量居全國之最,含量為60—3500克/噸。砷以硫砷鐵礦形式雜混於煤中,含量一般為2—49毫克/千克。區煤炭公司近幾年來在戶東建廠提煉鍺。
非金屬
非金屬礦以硅澡土、高嶺土、陶土最負盛名。硅澡土,探明有勐托壩巨型硅澡土礦床一處,分佈於勐托街至蠻招自然村一帶。長約10公里,寬0.5~0.8公里,厚度為104—210米。據有關專家勘探評價,硅澡土地質儲量17.88億噸,粘土質硅磷土3.35億噸。礦區以園篩戰時澡和直鏈澡為優勢屬科,直鏈澡屬在雲南省首次發現,是催化劑載體的好原料。勐托硅澡土資源豐富,質量較佳,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是全國5個億噸級特大硅澡土礦之一。
高嶺土
經探明,礦床有四處:一是戶有村大田河馬家寨南850米處;二是馬家寨西南1.5公里處,屬風化殊余型高嶺土礦;三是勐准村細臘寨北面1公里處;四是永泉村南面1.5公里處;為砂質高嶺土礦。據省有關部門多次鑽探勘查,僅大田河的高嶺土礦物儲量達100萬噸以上。專家估算,博尚鎮高嶺土資源品質優良,總儲量達1.8億立方米,品位和貯量堪稱亞洲“第一土”。鎮內建有博大高嶺土廠,開發製作產品銷往國內外。
陶土
在碗窯村西部1.5公里處,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被遠道而來的湖南人開採,製作各類土陶器皿,暢銷市場,傳統手工藝流傳至今,碗窯村以此得名。
徠已探明勐托、白家寨、戶東、大田河等地煤礦為禢褐煤,儲量為81萬噸。
有色金屬
磷釔礦、探明有博尚村小勐准自然村西南500米小箐中有礦床。

政治


組織機構

博尚鎮內設6個機構,即:黨政綜合辦公室、紀檢審計辦公室、組織人事宣傳辦公室、
入黨誓詞
入黨誓詞
村發展辦公室、社會事業辦公室、武裝部。其中“5辦1部”下設財政所、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林業站、水利水土保持站、文體服務中心、黨校、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所、計劃生育服務所共10個站所。

民主法治

博尚鎮以鞏固“平安博尚”為契機,不斷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
通過兩年多的普法宣傳教育,全鎮公民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基層民主自治不斷擴大,各項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在創建工作中,以幕布村、夾山村為試點,按照以點帶面、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認真開展“民主法制村”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鎮共建成“民主法制示範村”2個(即:幕布村、夾山村);“民主法制村”10個(即:勐托村、完海村、碗窯村、勐准村、博尚村、彎子村、那戈村、大那麼村、那招村、壩蜜河村);“標準化人民調解室”3個(即:永泉村、博尚村、幕布村);“人民調解示範村”1個(即:勐托村)。

人口民族


瀾滄江沿線涉及村委會的基本情況
博尚鎮涉及“瀾滄江一線”的共6個村民委員會,32個村民小組,涉及18.6公里。
生活在江邊的村小組有16個,分別是:大那麼村的舊村組、公別組、小那麼村的下寨組、中寨組、小那麼組、那弋村的夾山組、邦公村的大邦公組、邦別村的彭家組、下興村、馬覓組、那招村的大寨組、坡腳組、學堂組、張家組、啊拉村組、大路邊組。少數民族自然村組有4個,人數是773人。分別是:大那麼村的公別組、那招村的啊拉村組、那招村的坡腳組、邦公村的大邦公組。
科學協會
科學協會
怒江之系涉及村委會的基本情況
博尚鎮怒江之系共涉及十一個村民委員會,59個村民小組。其中:少數民族村組有10個,分別是:完賢村的戶門一、二社、勐托村的大寨組、完海村的那昔尼組、南令組、碗窯村的臘托組、幕布村的那襪組、勐准村的勐准組、騰龍組、彎子村的上糯氣組、永和村的聯合村組。
少數民族分佈情況
博尚鎮集山區、半山區為一體,轄19個村委會,102個村民小組。全鎮少數民族自然村組有11個,有兩個民族村,分別是:
兩個民族村是:
1.邦公村委會:是一個以彝族居多的村民委員會,邦公村委會位於博尚鎮東北31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3個村民小組(大邦公、小邦公、外寨),有278戶1077人,少數民族人口941人,佔全村總人口的83%。森林覆蓋率達40%。全村有耕地面積2644畝,其中:水田896畝,旱地1748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2.45畝.邦公村有村完小一所,有6個班級,教師6人,學生82人。有一師一校點一所,有學生5人。2006年末適齡兒童輟學8人。
2.勐准村委會:是一個以傣族居多的村民委員會,勐准村委會位於博尚鎮西北2公里處,轄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394戶1630人,少數民族佔全村人口的65.8%。國土面積50平方公里,南北長5公里,東西寬1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全村耕地面積1855畝,其中:水田1321畝,旱地534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1.14畝。
全鎮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以種植油菜、茶葉、烤煙、甘蔗、稻穀和畜牧業養殖為主。少數民族聚居自然村的總戶數910戶總人口4036人,耕地面積4622畝,人均純收入1100元,通路37.1公里,通電882戶,人均耕地面積1.1畝。
以彝族為主的邦公村,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5.52萬元,佔總收入的65%;畜牧業收入40.45萬元,佔總收入23%。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69元,人均生產糧食525公斤,均為全鎮農民人均水平的最低位次。交通又不通,嚴重阻礙了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泡核桃
泡核桃
以傣族為主的勐准村,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5.6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9.05萬元,佔總收入的51%;畜牧業收入60萬元,佔總收入13%。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人均生產糧食288公斤。2003年被省委列為民族團結示範村工程建設。2006年又被列為市“三村”工程建設。在上級主管部門大力支持幫助下,現全村有村寨道路7條,全長11公里,其中:水泥路3.9公里,彈石中6公里,泥結碎石路1.82公里;有機耕道路5條,全長15公里;有三面光溝5條,全長2.5公里。全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存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
(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少數民族村寨道路,多數晴通雨阻,嚴重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由於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生活困難,村寨居住較散,在瀾滄江沿線中,其中:邦公村村民有50多人還未成家,適齡兒童輟學8人;大那麼村村民有30多人還未成家,適齡兒童輟學15人;邦別村村民中,適齡兒童輟學5人。
(二)結構型原因。少數民族村寨多數在山區,屬中高海拔區域,長期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耕作技術落後,且產量低,質量差,嚴重製約經濟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資金不足,村容村貌的改善困難大。
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在瀾滄江沿線中,建設一口沼氣池要耗費資金2000多元,上級補足500元,農戶自己要出1500多元,所導致到2006年,邦公村只建4口沼氣;那戈只建9口沼氣;那招建19口;小那麼建32口;邦別建3口。
(四)素質型原因。農民群眾的科技文化水平整體素質較低,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極少,且耕作方式仍停留在傳統的粗放型上,對商品經濟的思想轉變較慢,科技意識淡薄,科技帶頭人較少。
(五)由於自然條件惡劣,加之不注意教育,導致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滯后,多數群眾為文盲中文盲,對發展個體經濟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比較突出。
(六)農民生產生活困難,生存條件較差,基本醫療衛生難以得到保障。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交通條件,加快商品流通,促進人民增收。
(二)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推廣良種良法,有效提高農作物的單位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大種植業、養殖業的培養力度。
(四)加大沼氣建設,切實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居住環境。
(五)加大產業結構合理化布局、推廣科技,節約出部分富餘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提高群眾素質,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六)加大科教興鎮的宣傳力度,使家長和學生能正確認識知識的重要,提高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加強村醫生的業務培訓,解決範圍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2021年7月,臨滄市臨翔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博尚鎮人口數為32608。

社會


科學技術

民國至共和國初,農灌,耕作,施肥,病蟲防治等手段落後,加之,人為的政治運動頻繁,科技進入農業領域的速度很慢,以至經濟效益低微。
民眾雲:收多收少在於肥。民國至共和國初,田地之肥,以畜肥和廄肥為之。一九六0年以後,鈣鎂鈴、尿素、農藥等開用於種植。當時,對境內土壤情況不明,增產效果不明顯。隨著氣候的變異,民眾習慣的種、管已不能適應現實。共產黨政權組織農業科學技術隊伍,研究、試驗、實踐了境內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技術。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植物保護,科學耕作等具體措施。從一九七0年起,永泉、完海、幕布等地,進駐地、縣農業科學技術員,設立試驗示範基點。組織起“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協會”,發展農科員數百人。從品種改良,施肥試驗,規格種植,病蟲害防治等進行了攻堅。至二00四年止的幾十年間,稱為土肥專家的姚天全、鄭進賢、宗家鵬;稱為水稻專家的徐躍文、字有貴、王培德;小麥專家陳興儒(官至雲南省副省長)、曹能高;油萊專家吳建華、田兆金等等,屢次進境,撥點傳經。
測土的興起
一九七九年,境內11個大隊(二00四年的11個村民委員會)分兩批進行土壤普查。認定境內土壤普遍偏酸(酸鹼度4.5—5.5),缺磷、缺硼、鋅;氮不足;鉀中等,從而因地施肥。地縣土普資科載:“一九八O年在博尚公社勐托片普查時,經速測化驗,土壤缺磷較突出,每畝含速效磷2.34斤至5.4斤。一般才3斤左右…。提倡普遍增施磷肥,氮肥配合。油菜增施硼肥效果很好”。又載:“一九八O年一月,在勐托土普時,完海11隊小麥不施磷肥,苗期每畝雖用40斤尿素追肥,苗棵不見效,改用每畝50斤普鈣作追肥,苗棵很快由黃轉綠。又如戶有大隊,戶有一隊,有份‘病夫田’,歷年種小麥生長不好,追氮肥不起效果。后經測化發現,此田偏酸,嚴重缺磷,且氮不足,逐畝施尿素30斤加普鈣100斤,產量則比施前增10.3倍”。總結雲:“博尚公社士普后,連續兩年增產,每年遞增一百萬斤以上”。
幾十年的科學效應,至二00四年止,鈣鎂磷、普鈣、複合肥、尿素、銷銨、炭氨、鉀、硼、鋅等化學肥料廣用於戶,年總用量陸千餘噸。
境內田地在海拔1700-1900米之間。空氣濕度太,光照雖足,但氣候涼,病蟲害頻繁。蟲害多有螟蟲、蚜蟲、飛虱、葉蟬、地虎等。病害多為包穀大小斑病、鏽病、枯葉等等。妨礙莊稼生長的雜草達10多種。從一九五五年起,對莊稼保護採用兩治。其一,治病。始用農藥六六粉、甲六粉,後來發展為殺菌劑,用噴霧器進行人工噴治。其二,藥物除草。一九八四年大力推廣化學除草,種類較多。分水田除草和旱地除草。水田中曾用除草醚、撲草凈、敵稗、敵草隆、二鉀四氯、五氯酚納。旱地尤以“草干寧”為最。
化學除草,節省薅鋤之工。二00四年計,境內各類年用農藥2800餘公斤。
一九九0年在農作播種期,又引入了保苗、保水、保肥的地膜覆蓋技術。稱為“一場白色的革命”。二00四年計,全境年使用薄膜47000餘公斤。耕農通過算帳,覺得薄膜省工,且增產,十分經濟,樂用之。

新農村建設

博尚鎮勐托村自2006年被列為全市第二批“三村”建設點以來,村“兩委”班子嚴格以
博尚鎮
博尚鎮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和建設內容,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堅持以“生態村”為發展基礎,“文明村”為發展動力,“小康村”為發展目標,結合“雲嶺先鋒”工程,按照“五好五帶頭”的總體目標,精心組織,加強領導,合力攻堅,狠抓落實,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引導和帶領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加快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了重點工作成效明顯,面上工作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開創了“黨建領村、產業富村、科技興村、民主管村、文化活村、制度建村”的良好格局。勐托村產業建設成效明顯,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新農村建設成績喜人。共建成烤煙2565.7畝、油菜2710畝、茶葉780畝、泡核桃2124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1.84萬元,同比增23.4%;農民人均經濟純收入2639元,同比增39.6%;人均佔有糧食達216公斤。

文化


新街百年

法國人亨利奧爾良著《從東京灣到印度》一書的“雲南遊記”中寫到:“一八九五年五月二日,上午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我們走完一段路,來到一個漢族大村寨,博尚村,各地開闊,簡直就象平原一般…。”奧爾良所指之地,就是當時已建立二十多年的博尚新街。今考證,新街建於一八七0至一八七七年之間。史料有七:
其一,一九三八年新街文人王允昌(一八九四至一九五四年)為新街始居村民劉母傅氏老孺人提碑文云:“安人…劉公之德配也,生於清咸豐癸丑年(一八五三)四月十四日子時。值回亂,緬境然,甫(傅氏)七齡,孤城(緬寧縣城)失守,隨父避難,遍歷他鄉。…亂平后至丁亥年(一八八七)始由改心(雙江勐庫)卜居泰恆(新街子)”。
其二,新街子張母鄭氏老孺人(鎮志辦張宗能為其重孫,現年62歲)1948年,墓文云:“鄭氏一八八九年歿於街子,時由縣城遷新街八秋矣”。
其三,新街首居村民,朱德光姐弟三人,自鳳慶象庄逃難而來,朱德光來時十二歲,
博尚鎮
博尚鎮
落居於此地結婚。於一八七八年生子朱習山,以朱德光大約二十歲間生朱習山推算,朱德光約於一八五八年出世,十二歲入居新街。那麼入居時間大約是一八七0年。且朱德光和朱習山父子,皆任過博尚新街街長。可惜所傳四面護街“令旗”,於解放前,遭兵亂焚毀。說明了新街確建於一八七0年左右。
其四,蘇氏族譜記錄,蘇宗元始祖,第十五世後裔蘇大枝,於清同治年(一八六三至一八七四年共十三年)間貿易落藉博尚新街子,配余氏。其孫蘇以才為街中文客。可見,蘇大枝約於一八七0年左右入居新街子。
其五,興華村九十歲老人李枝貴二00四年提供,他父李萬祥(一八五七年生)告訴李枝貴說:“我二十歲那年,村上有個叫王啟賢的人,被叫到大荒塘刷老母狗刺,說要開新街子。”李枝貴(生於一九一四年)說,他七歲那年去趕街,適逢街子添修,那天有個叫周石寶的瘋人,在街上殺死了兩個人,街人驚慌四躲。所以他終身難忘。他七歲,剛好是一九二一年。原居新街一老人孔金榮又供,“我記得我有十三歲時,博尚新街添修”。孔金榮生於一九0八年,他十三歲時,正好是一九二一年。兩位老人各居一方,然所說新街添修時間完全吻合。也就是說,在街修成十幾年後又添修是情理之中。亦證明新街確是一八七0年就有了。
其六,已故的舊緬寧縣參議長,邱譽超(振聲)傳略稱:“一八九九年,邱出生於博尚新街富商之家”。邱的父輩要成為博尚富商,不經十幾年苦心經營,是不可能的。邱譽超父邱允良居新街。娶上漫竜李氏,生邱譽超,此時,邱允良已是博尚新街富商,說明了博尚新街早已存在。
其七,據文載,新街人歐陽祖扶,1896年在家中辦私塾,有學生:李順寧、蒙永興(1889—1951)等21人,可見新街已是多姓人居住的村子。由於新街沒有歷史文字記錄其發展過程,因此,本志以七個資料推出:博尚新街約建立於一八七0至一八七七年之間。從建立,至一九五九年拆除,先後經歷了近七十多年。七十多年中,此街孕育了不少的文人武才,且又有多次振動全縣的兵事、要事。這些人和事影響到如今博尚的方方面面。固錄為史鑒。
為什麼在一八七0年前後要棄老街而辟新街?村民口傳說:一為老街短而窄,擺攤后,騾馬(時主要運輸工具)、鞍馱無法存放;二為集人常酗酒爭吵,常攤村人賠訟費。有次,一外人在街中作祟被打死,命案牽涉村中。固眾人希望另選新址建街。幸老街南側有一大荒爛壩塘,面積大,且又是公地,適宜開街。當地鄉紳並組織七村人開闢。地點開闢后,分段划於各村,設街面。稱博尚新街。各村又招人居住。久之,則由街攤演變為村子。
新街之地坐西向東,似一把靠椅。從西,緩坡下百米即為平地,地積約百餘畝。出平地向東,又是一緩坡,直連千畝沃田。由大猛准、荒田、騰龍、訊房、永泉、永和6小河彙集成的南汀河源流,從田壩中彎曲流過。
緬寧文人彭桂蕚,一九三五年描述此地:“南區不論人才資財,自來都稱邑中(全縣)魁首,尤以博尚為最…地居城南六十里,周山高偉,萬木青蔥。使此高原平野,形成撐雨荷葉。近旁多村拱列,六溪交匯,成南河主源。…因此地,當勐庫茶山大道,商情異常繁熱,住民近二百戶之多,鎮后墳塋叢壘。四周田疇交錯,有區立兩小及區倉,新建於左右兩側,宏大堂皇。漫乃、龍崗兩山,障立前方,更成天然玉案。這真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一片樂土”。而當地人口傳說:選地建街時,地師看過風水,預言下,“是一塊牛皮好地,發也快,爛也快。”事後幾十年,這裡發生了多次事件,似乎與預言有些巧合,所以“牛皮地”之稱流傳至今。一旦遭禍,寨人常以此預言,寬慰自己。認為,不是命不好,是地太硬。
建新街十幾年後,因匪患不斷,鄉紳則於一九二五年組織街民在村子四周築砌土圍牆,開設東、西、南、北、四門。每門為兩層,底安大門,樓上可住。設瞭望口及槍孔。時人稱為“槍碉”。一九二五年鄉紳王佑箴被推為鎮長。同年王與街中文人歐陽助扶、王海廷(即王老太爺)、蒙會三等人共商,以新街子為鎮公所駐地。在新蓋北門門口橫額,寫以“泰恆”二字,配以“泰往來吉”,“恆利真享”對聯。由此,原老街前身“太恆”之稱,便移至了新街。只是太陽的太字引申為泰山之泰字了。一九三0年,緬寧縣國民政府定名新街為泰恆街,老街子定為泰昌村。老街小學定為泰昌小學。定新街泰恆中心小學為公立中心小學、泰恆中學也便應運而生。直到一九五四年,泰恆又復稱博尚。
一九三九年,街面全新翻新,街軸心及街左右兩側以石條鑲砌,中夾彈石,街中段配以十字街,懸掛天燈。增設一條玉溪背街。全街彎曲近八百餘米,加背街百餘米,共長千餘米,約二萬平方米街面。
現健在的老街76歲王申德云:時年王申德十一歲,王佑箴家豎柱建房又修街,逢街,外地商販雲集,馬幫數十個,騾馬數百匹。本地茶葉山貨,皮革煙土外輸。外地布疋、棉紡品、植物油、米、麵粉、糖類輸入,交易興隆,時有“小昆明”之雅稱。緬志編撰人,邱悟庄老先生言:“泰恆距城60里,為南入勐庫茶山通忂。街面石鑲,居民櫛比,邑中之第二大鎮。聚市達數千人,以茶布為主”。
緬寧縣誌又云:“就商情的熱鬧言,縣城為第一,泰恆街為第二。其於可歸納為甲乙丙三等,甲等為遮奈、幫東、圈內、寧安、勐托等五街”。
新街當時的街狀為,從老街往南走半里地,過一涼亭,入賣豬塘(現烈士墓以東人戶居住地),向東下坡40米左右,進入街子北門。入北門向東下50米緩坡,坡左側為泰恆中心小學、(1926年建)大門及財神廟。財神廟前是茶葉交易市場。由此,又向南走百米到龍水溝。街面兩側有馬店、多家商號。沿龍水溝,又向東走一百五十米余,兩側全為各住戶商販。又折向南七十餘米,設十字街,懸掛天燈,逢夜即點。時曰“天燈桿”。以十字為中心,東下百米通東門,西上五十米左右成⊥形。⊥形南進玉溪街(背街),西進民宅區。十字街向南二百米左右為盡頭,成T形。T左角為“關帝廟”也是鎮公所。所的周圍是肉米市場,T形頂端往南50米左右出南門。T右角西上三百米左右,經泰恆糧倉,轉出西門。
一九五九年修建博尚水庫,新街拆除,人戶搬遷四方。遷時有住戶308戶,1203人。據一九五二年政府資料提供,一九四九年前新街富者佔20%,中富佔22%,貧民佔58%,
新街拆除后的一九六一年,在眾人要求下,公社於現鎮政府大門前。設長150多米,寬20米余的臨時街子。經幾次整修,直廷三十多年,擁擠雜亂。一九九九年勐託人楊偉杉租用部隊營區演練場,投資百萬餘元,建農貿市場,總面積14000多個平方,200多個固定攤位。寬敞度,為全縣之最。二00三年起,由鎮黨委政府領導:張勇、楊永壽、楊華康等人倡導和組織,擴建集鎮小區,現建成一號路12000多平方。設計中的二號、三號路正在擴建中,預計開闢居住區及街道。
已拆除的新街子,從建成拆除,經歷了七十多年。它的特點是先建街,后招商,大批賢達人士紛紛而入。據考,拆除前,此地有41個姓氏,其中以邱、王彭、蒙、張、陸、蘇、李、劉、虞姓為多。他們帶來了資本和生易經,帶入了先進的生產工藝。開商業,置田產,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發展。新街鄉紳王佑箴(字家銘號三元)其父王丙堂、四川石川縣馬鄉人,在景谷縣就為鹽號師爺。(秘書類)來此娶李氏定居,承商置田,生三子。老三即王三元(王佑箴)曾在一九二0年開那招渡口辦鹽號。一九四四年,在昆明園通街積善巷開會館。一九四五年,在博尚新街第一戶鋪水泥地面。一九四三年辦泰恆中學等等。
陸,蘇二姓加工煙絲,彭姓搞飲食照像。李銘章一九三六年入新街,辦茶行,開馬店,名噪一時,成為鄉紳。邱、蒙、虞三姓則至於文化辦學。其於諸姓,亦有佼佼者,或商或軍。在縣誌中入名掛姓。如:周繼福,曾為雲南省縣長考試第三名,歷任綠豐、楚雄、江川、鶴慶、永勝、馬關六縣縣長,但兩袖清風,廉官一位。
邱譽超又名邱振聲,1899年生,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任國民革命軍60師八旅上校參謀長,是一九四九年緬寧自行解放的組織者之一。
建立人民共和國后,泰恆中學發展成為臨滄縣第二中學。原街街民遷居於勐托、那招等二十七村。遺下的數千畝糧田地面,已建成博尚水庫,能蓄水2240萬方,水面2400萬平方米,成為臨滄縣的重要景點。
新街子世居居民遷到各村寨后,人生地不熟,加之當時政治上“五風”(生產風、平調風、浮誇風、強行命令鳳、瞎指揮風)盛行,又逢國家經濟處於連續三年困難。遷居人對生產生活環境不熟悉、不習慣、思想抵觸,出現了幾次聚集上訪,其中以一九六0年、一九六一年到區上訪,和一九六七年文革期間到中央上訪為突出。為此,在上級部門的督促下,縣政府於一九八一年對新街移民作了一定的經濟補償,解決了這一長年危安的隱患。移民已和遷居地的村民融洽相處,帶動、促進了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百年所經事實,似驗證了“牛皮地”的預言,以至新街街民還在世代相傳。

老街

舊名老街子原稱“勐准撥”,“撥上”。二00四年止為老街村,與鎮政府及農貿市場、集鎮小區緊連。從街子演變為村至今,有住戶262戶,1034人。含33個姓氏,其中:李姓60戶,240人,袁姓28戶,117人,王姓27戶,82人,曾姓29戶,76人,其餘為:康、楊、周、張、吳、劉、何、郭、段、蘇、唐、龔、柯、羅、熊、蔣、高、陳、趙、余、杞、施、蒙、俸、徐、金、鍾、字、彭姓。
據考,老街村王姓中有一族譜(一九三四年所寫)說:其祖王長盛於明正德十二年即(1517年)來楚雄做官,落藉鎮南河洞村。後裔王國賢及戴氏,康熙年間(康熙1662—1722共有61年)由河洞村來緬寧南鄉撥上街生一子,第八世王土貴(生於1715年,1794年立墓)。家譜說明,王姓是老街先居人之一。又,1790年所立康寧墓中提及,康寧生於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康寧祖父,康雲從南華來緬,娶張氏居緬寧城,生康寧之父康其貴,后遷老街。康其貴娶王氏(王國賢之女)生康寧等四個兒子,成為康氏四支。康寧留居博尚,其三個兄弟,遷往南柯、永和、勐托等”。說明老街子在1670年前後即康熙中期就有人居住。
村中李姓一族李應舉墓文提供:李氏1726年(雍正四年)從南華鄭景地遷來。
博尚鎮
博尚鎮
仕林墓文供,1760年就生於村中。彭錦松墓文稱,其1749年生於老街村等等,所有資料說明,老街村在1670年前後(康熙中期),已是多姓人居住的寨子。圪今300餘年。
人多了,柴米油鹽、生產、生活用具要通過固定的場地,定時交換,街市便應運而生。老街街子建立的時間,本志以兩例作為推斷。其一,一楊氏老孺人墓文稱,她生於1808年,“幼年與令尊留居太恆貿易。”楊氏的幼年可定為8—10歲之間,那就是說,至少1815—1820年之間,此地就已經有街了。而這個街子就是老街。
其二,街北盡頭為街子入口,建有一“過街樓”。確切建年,無文可考。但可以肯定,樓,是在街子建成以後,根據需要再添建的樓閣,這是一種常規。樓建多年後,曾有小猛准木匠王永正(生於1874年)來翻修過一次。後人傳為“移梁換柱”。推理,王若30歲左右,成為木匠,那他翻修樓閣大致於1904年。按博尚地區的松木用齡,一般要在百餘年後才會枯朽,若是百年後才“移梁換柱”,那過街樓是在1804年前後興建的。1804年是嘉慶九年,這與村中所傳,“過街樓建於嘉慶年間”的說法是相吻合的,兩個例子說明老街子約建於1800—1804年之間。
從緬寧縣城,徒步入村,必經過“過街樓”,從過街樓入街子,走百餘米,便是十字街。再往南五十米左右為盡頭。街面寬不到十米。因幾十年後,人多,街窄,眾人才另選地,重開新街。新街子開闢后,人們就將這一首開的小街稱之為老街子。新老對應,順口好叫,便有了“老街”、“新街”之說。
據考,老街村,在建街子以前就有寨名,從眾碑文反映出它的原寨名叫“勐准撥”。建街后稱街子為“太恆”街,也就是“泰恆”的前身。博尚新街建立以後(考為1870—1877年建)改稱老街,一九三0年,緬寧國民政府將老街定名為泰昌村,但傳不開。當地人仍按習,稱老街子。傳至二00四年。
村西側,在建過街樓同期,又建了一寺,習稱觀音殿。一九四四年博尚新街鄉紳王佑箴,又組織村人再行擴建。為一正兩廂、兩耳,金壁輝映,內有四川塑匠所塑像數十尊,以觀音老母為主線,四大金剛,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可惜一九五七年以後相繼拆毀。一九八0年以後,寨人若明若暗,蓋起小房,以供香火,並有道姑

風土人情

博尚鎮“油菜花杯”龍舟賽為全面貫徹實施黨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及臨滄縣委、政府關於建設“生態優勢縣,邊邊緣文化特色縣”的總體思路,以發展為主題,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宣傳博尚,發展博尚,推進小城鎮建設,促進全鎮經濟的持續發展,博尚鎮黨委、政府於2002年至2004年先後組織了三屆“油菜花杯”龍舟賽,還承辦了“臨滄佤文化藝術節”博尚分會場龍舟賽一次。每一屆龍舟賽,鎮黨委、政府都經過精心策劃、周密地部署和安排,認真地組織。鎮機關從領導到一般工作人員全盤總動員,個個都是服務員,大家齊心合力,忠於職守,用辛勤和汗水換來了龍舟賽事的圓滿成功。每一屆來觀光、經商的都達3~4萬人次,大小車子上百輛,沒有發生過一起大小事故。開創了由一個鄉鎮組織大型活動並取得圓滿成功的先例。
賽事方面,龍舟賽的項目有400米、800米、2000米,第一屆還安排籃球賽。各村委會及鎮屬機關,縣直單位(縣二中)都分別出一個參賽隊,優勝者發給獎狀和獎金。
商貿活動,安排有招商引資洽談會,物資交流會和“美食一條街”。
旅遊觀光,印製繪有旅遊線路和景點介紹宣傳材料,安排嚮導,組織車輛、遊艇,為旅客乘船遊覽水庫風光,觀看萬畝油菜花、觀音殿、過街樓、傣家佛塔、飛機場及勐虎營、小道河林場等景區提供方便。
文化方面,安排專場文藝演出(曾邀請雲南瀾滄啤酒集團文工團,臨滄茶文化風情園藝術團及縣內知名歌手到會獻藝),組織篝火晚會打歌,舉辦書畫展及攝影展。
在“油菜花杯”龍舟賽期間,通過經濟、體育、文藝、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大力宣傳了博尚,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博尚鎮的巨大變化及各族人民的精神風貌,展示了當地豐富的文化特色,每屆龍舟賽拉動商貿旅遊資金近百萬,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傣族、拉祜族節日
鎮內拉祜人除與漢人過傳統節日外,還有二月的馬日祭竜節,還注重“二月八節”和“六月二十四火把節”。
祭竜在竜林和竜樹下由竜頭主持舉行。全寨人要參加。第一個馬日起,備辦要用的酒肉之類。第二個馬日,正式舉行祭竜。竜分公母。在寨中劃界祭公母。公竜祭豬,母竜則祭雞。公竜祭公豬,母竜則祭母雞。公竜祭母豬,母竜則祭公雞。祭后,全寨人共分享用。
鎮內傣人過傣年,在漢族清明后十天舉行。歷史上稱“插花”或“採花”。漢人常說:“老擺夷插花”過節。“潑水節”之稱,鎮內史無記載。此城是一九八0年以後,從外縣傣族聚居地搬來。
古歷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關門節,佛爺和尚不能到外食宿。傣民輪流煮飯送與他們。50歲以上老人到緬寺聽經文。
八月十五稱點燈節,緬寺設小燈一千盞以上。由每戶輪流點燈,過宵。次早,點火把歸家。
九月三十舉行燒包節,每戶到田邊地頭叫魂,把谷穗帶回插在飯頭上再到緬寺滴水。
冬月初七至十五樹幡桿,用四丈余樹或竹兩棵,掛白布兩丈,吊燈籠,老年婦女晚上到緬寺點燈。意在紀念釋迦牟尼母親去世。
月半節
博尚人俗稱“接老祖公”,即農曆七月上中旬“接送”。何日興此節,無考。襲傳說,此間,陰間放假,死人之靈魂可回家串門。此節分兩種做法,一、家中老人病故不滿一年者俗稱“新亡人”。一般在七月初一就將茶酒端於盤中,在門外磕頭獻飯,吟咒接祖回家中。在家中正堂側方,擺一桌,將花果擺於桌上,點燃火燭。將茶飯於人吃前逐於桌上祭獻片刻,而後食膳。直到十四或十五才送之。一般人是七月十四之早接回,晚飯後或者次日晚送之。送時,要在院內擺一桌菜飯,獻畢,人可吃飯。飯後將紙錢香火燒於門外,取菜少許,水果數個砸爛送丟於門外,意為讓眾鬼魂帶走。此節代傳至后。

特色村

[勐准村]始建於1414年,最早進入定居的俸氏是在明朝初期。原分為大勐准和防混南兩寨,后因臨滄機場建設,防混南寨下遷併入大勐准寨。古迹有勐准佛寺,始建於明太祖洪武31年(1386年)。勐准傣族主要三大節日:傣人春節,關門節,點大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