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殷村鎮故城村,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

常山郡故城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1100餘米,系夯築土城,夯土層厚5-10厘米,城垣高8米,城寬23米,城內地面散布有大量板瓦、筒瓦、細柄豆、虎紋磚、陶制下水管道等殘片;1991年,常山郡故城出土銀、銅、鐵、漆、陶等器物殘件1000餘件,銅器上標有“常山”銘文;常山郡故城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科學、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

2006年5月25日,常山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
西漢高帝元年(前206年),趙相張耳為恆山王,都襄國(邢台)。
高帝二年(前205年),齊予陳余兵,擊破恆山王張耳,張耳亡,恆山國歸秦。
高帝三年(前204年),延續秦制,恆山國改設恆山郡
西漢高后元年(前187年),封劉不疑為恆山王,置恆山國,都元氏。
西漢高后三年(前185年),恆山王劉不疑去世,其弟劉弘為恆山王。
西漢高后四年(前184年)五月,立恆山王義為帝。
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卒,恆山國廢除,改為郡。
漢文帝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恆山郡更名為常山郡
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復置常山國,封皇子劉舜為常山王
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王劉舜去世,封其子其子劉勃於真定,以續先王祀,常山改為郡。
元鼎四年(前113年),由常山郡分辟出真定國,下轄正定、綿曼、藁城、肥壘四縣。
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二月,詔令: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皆襲爵為王,后又省並西京十三國:廣平屬巨鹿,真定屬常山,河間屬信都,城陽屬琅琊,泗水屬廣陵,淄川屬高密,膠東屬北海,六安屬廬江,廣陽屬上谷,至此,真定國重新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
永平十五年(72年),封皇子昞為常山王。
建初四年(79年),徙常山王昞為淮陽王,常山復為郡。
永元二年(90年)五月,紹封故淮陽王昞子側為常山王,復為常山國,直至漢亡。

遺址特點


常山郡故城,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1100餘米,系夯築土城,夯土層厚5-10厘米,存城垣最高處8米,城基寬23米,高出附近地面1-1.5米,南北長240米,東西寬210米,文化層厚2米,城牆牆體除西南角外,其餘部分損毀,北城牆無存,城內地面散布有大量板瓦、筒瓦、細柄豆、虎紋磚、陶制下水管道等殘片。
常山郡故城分布圖(壁畫)
常山郡故城分布圖(壁畫)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1976年,石家莊地區文化局文物普查組於當地勘察時,曾徵集到四虎紋方磚、水波紋排水管、“常山長昌、常山長貴”瓦當各1件,藏於正定縣文物保管所,均系常山郡故城所用建築材料;常山長昌、常山長貴瓦當為東漢時期製作,其中心單凸線圓圈內為一較大的乳釘,圈外四面各出二條平行線與寬緣內一周凸弦紋相連,平行線內有“常山長昌”、“常山長貴”隸書字樣,四隅扇形處飾捲雲紋。
1991年,常山郡故城西北方發現2座古墓,發掘其一,出土銀、銅、鐵、漆、陶等器物殘件1000餘件,銅器上標有“常山”銘文。
2010年,常山郡故城發現40餘座西漢時期水井,水井直徑1.3米左右,復原深度為5至7米,並在多個井內發現汲水用的陶器,在2號井內發現了10件陶罐和1支鐵錨。

研究價值


常山郡故城相當於石家莊的前身,是中國戰國末期至漢代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元氏常山郡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科學、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常山郡故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南水北調工程規劃,途經常山郡故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得知情況后,上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得以改線,在幾百米外繞城一周,常山郡故城得以完整保留。

歷史文化


常山郡故城
常山郡故城
漢文帝年間,為避皇帝劉恆的諱,“恆山”改名“常山”,常山郡郡治到曹魏時期北遷真定(東古城),此後又北遷到藁城九門,再遷到正定城。常山郡故城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考古勘察看,均為漢代常山郡(國)的政治、生活中心。據《元和志》載:兩漢常山太守皆理於元氏;另據《元氏縣誌》載:元氏在秦末漢初置郡置國五百餘年實為故城遺址。

旅遊信息


門票
常山郡故城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常山郡故城開放時間為全天。
交通線路
石家莊市——京深線——西外環路——天寧路——紅旗大街——常山郡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