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縣
河北省石家莊市下轄縣
元氏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區相鄰,北與鹿泉區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縣下轄8鎮、7鄉、208個行政村,總面積676平方公里,2017年底人口44.3萬人。總面積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境內交通便捷,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與周圍縣市相連的公路四通八達。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元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戰國初元氏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后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2000餘年。這裡是東漢漢明帝劉庄的誕生地,古代著名數學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龍山,潛心研究數學理論,寫出了享譽中外的數學專著《益古演段》。悠久的歷史給元氏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迹。東韓台“古墓群”;城內屹立著的“開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龍山“石窟”;先後被省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區封龍山有許多文物古迹,山色秀麗、風景宜人,流傳著諸多優美動人的傳說。封龍山漢碑有3通被納入我國百種名碑之列,譽為“國寶”。
周初分封諸侯,槐水流域建有詆國,封龍山南麓建在飛龍邑。
戰國時屬中山國都城靈壽(平山三汲);趙國時,趙國公子元封於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
秦朝屬鉅鹿郡。
西晉時常山郡治由元氏遷往真定(今石家莊北東古城一帶)。
隋復置恆山郡,治真定。
元氏縣來歷的故事
“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陽曆年稱作“元旦”,其實古代的春節就叫“元旦”,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大兒子起名叫元。那時代諸侯的兒子稱作公子,因此,武靈王的大兒子就叫公子元。當生下第一個兒子時,武靈王甭提有多高興了,捧作寶貝。公子元的母親是武靈王的結髮妻子,相親相愛,平安無事。後來武靈王做夢娶了個美女,醒后讓大臣按他夢中的模樣去選美,結果娶了一個叫吳娃的美女,就開始冷落了公子元母子倆。美娃又給武靈王生了第二個兒子公何,立刻將吳娃封為惠后,公子何就封為太子。公子元母子倆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有一天,公子元的母親到宮中求武靈王:“我們娘倆苦悶得很,希望能到娘家過一段日子。”武靈王說:“可以。你娘家飛龍邑現在已成了咱趙國的地盤,我就把這座城邑分封給元吧。你也正好住在那裡養老。”於是母子二人便辭別武靈王從邯鄲回家往封龍山下的飛龍邑去。
娘倆乘車一路北行,心裡雖然凄涼,有母子作伴倒也心安。一路上有山水隨行,西邊是望不斷的青山太行群峰,東邊是遼闊無邊的大平原,前面就要到自己的家和封地,心情也就顯得格外得舒暢。
到了封龍山腳下的城池,向西仰望封龍山祥雲環繞,青山連綿。封龍山又叫飛龍山,因形象巨龍欲飛而得名。這座城地處山前的原野上,一到這,公子元就喜歡上它了。因過去是中山國的地盤,公子元自小未來過外祖家,他母親自避戰亂流浪邯鄲嫁給武靈王后,還未回過娘家,這次回到娘家團聚,也非常高興,把在都城受冷落的事早忘到九霄雲外了。於是母親指使士兵將城門上方的“飛龍邑”門匾鑿下,重新刻上“元氏城”三字。表示從今往後此城邑就是公子元的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把邊境的地方設置作“縣”。元氏這一帶就是當時趙國的邊疆,北邊滹沱河對岸就是中山國的地方。公子元就將他的封地叫作元氏縣。這就是元氏縣的由來。
後來,母親又為公子元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娶了城西北褚村李家的女兒為妻。她哥哥李牧就在都城邯鄲當兵,後來因作戰勇敢而多計謀升做將軍鎮守邊疆。趙武靈王因稱霸北方將邊疆北擴到山西雁門關一帶,李牧在雁門關那裡可為趙國立了大功,被封為武安君,這就是后話。
自公子元與母親遷到飛龍邑,將飛龍改為元氏縣后,都城邯鄲可出了大事。武靈王東巡途中,公子章乘機作亂,靈王的叔父公子成借公子章之亂將公子章殺死,又乘機將武靈王圍困在沙丘,數日內不給吃不給喝硬把武靈王餓死在沙丘宮。聽到這個消息,公子元母子對趙國徹底絕望了,乾脆改姓元,與趙國斷了來往,努力經營元氏縣這片小天地。十幾年後,這裡成為周邊最繁華的地方。公子元帶領百姓在元氏境內挖了三條大河疏通洪水。最南邊那條叫汦水,東通子牙河入海,北邊那條北沙河剛挖到縣界邊,中間那條瀦龍河只挖了半截,秦始皇就佔領了這裡,強拉這些百姓就修長城去了。公子元還生育了七男二女一堆兒女,也算是家大業大,光宗耀祖了。公子元的兒女長大后,兩個兒子到東周的舊都洛陽為官,後來唐朝的大詩人元結,元稹就是他們的後代。還有兩個兒子結伴到北方開拓了疆土,他們來到一個叫“上谷地”的地方。看到這裡水草豐美,山清水秀,圈地造田,幹了起來,之後在這裡成家立業,越干越大成為一個龐大的部落。為避免引起趙國人來燕地侵犯佔地之嫌,改元氏為“拓跋氏”,內含長途跋涉開拓疆域之意。後來,他們後代又將疆域發展到西邊的大同一帶,東晉末年,他們在大同建都,稱作魏。也就是歷史上的北魏帝國。上谷地就是現在張家口的懷來縣一帶。
北魏帝國,不久移都到洛陽。目的是投奔尋找先期落戶洛陽為官的兩個元氏先族。所以他們遷都洛陽后又改姓為元。因為拓跋氏之意已完成了歷史使命。
聽老朋友杜香文講,他當旅遊局長時,曾有幾伙自稱姓元的外地人到元氏縣認祖覓宗,大概他們都是公子元的後裔子孫。
1943年1月獲鹿縣路南區域併入元氏縣改稱元獲縣,1949年8月劃歸石家莊專區。1958年5月元氏高邑兩縣合併為高元縣,同年12月贊皇併入,改稱元氏縣。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元氏縣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復設石家莊專區,元氏復屬之,1962年3月三縣(元氏、高邑、贊皇)分置,元氏縣恢復原建置。
1996年鄉鎮調整后,元氏縣轄5鎮、11鄉。1998年,姬村鄉改姬村鎮,元氏縣轄6鎮,9鄉。
2000年,元氏縣轄7個鎮、9個鄉。
槐陽鎮
舊城區、新城區2個社區;南關、南街、中街、東街、東關、西街、西關、賈庄、野場、西原庄、東原庄、陳村、鐵屯、花園、寺庄、東韓台、西韓台、官莊、郭村、南杜、西尖中、東尖中、南尖中、李村、里仁庄、北蘇、王全口、方中、來廂村委會
宋曹鎮
宋曹、建安、王宋、大孔、小孔、東崗汪、西崗汪、南蘇、東解、西解、叩村
南因鎮
南因、(一街、二街、三街、四街)、南因庄、賈村、孟村、南凡、翟北凡、仝梅呂、褚固、趙堡、東杜、北杜、西杜、牛房庄、董堡
殷村鎮
殷村(因村)、西郝、魏村、褚庄、南吳會、紅旗、故城、小留、北程、南程、趙村、陳郭庄、院家村、牛家樓
南佐鎮
南佐(東南街(小南佐)西南街東北街西北街)、北佐、封照、窯上、南龍池、北龍池、蘇庄(大寺峪)、長村、候村
姬村鎮
姬村、閻堡、王家莊、范家莊、前趙莊、後趙庄、東正庄、西正庄、里餘、北吳會、城郎、赤良、前黃家營、后黃家營
東張鄉
東張、西張、上張、苗庄、杜庄、西正、東正、晏庄、黎村、北岩、(北岩南庄)、庄窩裡、大陳庄、西富、(西一、西二)、東富
馬村鄉
馬村、泉村、營里、段村、使庄、太平庄、福元庄、彭家莊、當輔 庄、張掖、(一大、二大、三大、四大)、萬年、聊村、(聊村莊)
北褚鄉
北褚、南褚、西褚、胡泉、東同下、西同下、吳村、梅村、東賈、西賈、(馬家莊)、東陽村、西陽村、新陽村
趙同鄉
趙同、野鹿頭、西於科、東於科、高家莊、墨池、井下、下汪、龍 正、北白樓、方里、毛遺、池村
蘇陽鄉
北蘇陽、南蘇陽、東蘇陽、東城角、西城角、李家莊、何家溝、武 庄、郭北(郭北庄)、上庄、溝北、紙屯、南白樓、車汪溝
蘇村鄉
南蘇村、(南溝庄)、北蘇村、王村、齊范(齊范庄、豪家莊)、孔村、北營、南營、岳庄(岳庄北庄、岳庄西庄)、高庄
北正、南正(南正庄)、楊家寨(榆錢河,青泥溝)、東台城、(馮溝庄)、西台城、鹿台(鹿台庄、楊溝、楊家嶺)、窯子庄、時家莊、褚家莊(田家莊,武家峪)
黑水河鄉
黑水河、馬嶺、北庄、明秀村、王家莊、喬家莊、三道坡、胡家莊、曠村、南沙灘、北沙灘、佃戶營(嶺頭、羊圈、桃園、落地、鹿家 溝、代家溝、圈門溝、界牌、北彎、澇片、代家莊、東白洋、西白洋、東南庄、鞍子溝、牌風梁)
前仙鄉
前仙、后仙、口頭、南紫溝、北紫溝、牛家莊(香園溝)、北馬、南馬、東嶺底、西嶺底、石板溝、(五里庄)
區劃代碼
130132 元氏縣
130132100 槐陽鎮
130132101 殷村鎮
130132102 南佐鎮
130132103 宋曹鎮
130132104 南因鎮
130132105 姬村鎮
130132200 馬村鄉
130132201 東張鄉
130132202 趙同鄉
130132203 北褚鄉
130132204 蘇村鄉
130132205 蘇陽鄉
130132206 北正鄉
130132207 前仙鄉
130132208 黑水河鄉
石家莊市元氏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有“千年古縣”稱號。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縣相鄰,北與鹿泉市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總面積849平方千米(簡冊)/668.4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3年),縣政府駐常山路89號。
元氏縣屬北溫帶,亞溫潤氣候區,四季分明,2013年平均氣溫12.9℃。2013年元氏縣縣平均生長期240天,平均無霜期209天。元氏縣平均年降水量500.6毫米。
元氏縣西部山區盛產核桃、無核黑棗、大紅袍柿子、滿天紅石榴。東部平原盛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油菜、芝麻、大豆、紅薯以及蔬菜、瓜果等。
元氏縣西部山區、中部丘陵蘊藏蛇紋石儲量1500萬噸,石英石儲量150萬噸,鉻礦石儲量300萬噸,硅礦石儲量4億噸,大理石儲量1000多萬噸,高嶺土儲量28000萬噸,石灰石儲量5520萬立方米,縣城北部有儲量6000萬噸的優質煤層。
2010年末元氏縣總人口41.8466萬人,比2009年增長1.48%,其中城鎮人口75295人,農村人口326643人。元氏縣2010年人口出生率11.53‰。死亡率5.01‰,自然增長率6.52‰。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元氏縣常住人口為392710人。
縣委書記 | 許盡暉 |
縣委副書記、縣長候選人 | 吳海江 |
產業比重第一產業
2013元氏縣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27.38億元,比2012年增長4.1%,其中現價農業產值10.96億元,增長
封龍山風景
2013年,元氏縣石榴、核桃等特色林果種植面積達到19.3萬畝;規模化標準化奶牛養殖場達21個,奶牛存欄2.63萬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
2013年,元氏縣農用機械總動力為61.12萬千瓦,增長5.5%。大中型拖拉機1370台,增長4.6%。機耕面積25333公頃,機播面積3.4萬公頃,機收面積2.1萬公頃。農村用電量1億千瓦時,增長10.6%。
截止至2017年,元氏縣糧食播種面積59242.91公頃,比上年增加54.76公頃,增長0.1%。糧食總產量354297.23噸,增長4.9%。其中,夏糧產量162516.92噸,增長7%;秋糧產量191780.31噸,增長3.1%。
全年蔬菜播種面積1819.01公頃,比上年增長1.02%;總產量140217.22噸,增長1%。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401.04公頃,產量15925.47噸。
全年肉類總產量35843.38噸。其中,豬肉產量19100噸;牛肉產量6800噸;羊肉產量2400噸;禽肉產量7400噸。年末生豬存欄1204百頭;生豬出欄2472百頭。禽蛋產量43800噸。奶類產量27700噸。
全年農業產業化經營率43.34%,比上年提高4.03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
2013年元氏縣規模以上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3.33億元,同比增長3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8,276萬元,增長4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82,215萬元,增長1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3,732萬元,增長11.92%。
截止至2017年,元氏縣全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4億元,同比增長7.5%;實現利潤36.7億元,比上年增長7.7%。
全年規模以上技術增加值17.5億元,同比增長40.9%。
年末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3家,建築業增加值7.2億元。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0.9萬平方米,增長11.5%;房屋竣工面積14.2萬平方米,增長24.9%。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7億元,比上年增長19.4%。房屋新開工面積12.3萬平方米,增長68.25%。商品房銷售面積47.7萬平方米,增長63.58%。商品房銷售額24.1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億元。共有商品交易市場16個,其中消費品市場14個,生產資料市場2個。
2017年限額以上貿易企業14家,其中:批發業1家,零售業11家,住宿餐飲業2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4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8640萬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5251萬元。
2017年全年進出口總值56468.92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55132.51萬美元,進口總值1336.41萬美元。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76萬美元。
旅遊業
2013全年接待國內遊客人數40萬人次,增長0.29%。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568萬元,增長0.1%。
2017年全年接待國內遊客338萬人次,增長16.6%。旅遊總收入5.7億元,增長18.7%。
金融業
2010年末,元氏縣金融機構本幣存款餘額40.6億元,比年初增加4.6億元。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餘額33.5億元,比年初增加3.6億元。金融機構本幣貸款餘額19.8億元,比年初增加325萬元。
2017年,全年全部財政收入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6億元,增長14.3%。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65704萬元,比年初增加170195萬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394497萬元,增加129590萬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896472萬元,增加151949萬元。
農業發展
2013年有科技人員5410人,其中高職153人,中職1620人;民營科技企業23家,技工貿總收入1.5億元。技術貿易機構15家,技術交易總額570萬元。
截止至2017年全年市級以上科技成果1項。全年專利申請232件,專利授權156件。
元氏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41所,其中小學192所,初中34所,普通高中3所,私立學校9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教中心1所,幼兒園6所,校舍建築面積38.6萬平方米,共有學生92,429人,教職工總數4479人,小學、初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100%、95.5%。
截止至2017年,全縣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21320人,專任教師1567人;中等職業學校6所,在校學生2980人,專任教師268人;小學70所,109個小學教學點,在校生34833人,專任教師212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生58人,專任教師15人。
截止至2017年,元氏縣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30068人。城鎮職工(含離退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0074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76433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324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8488人。
年末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815人。其中,城鎮居民375人,農村居民6440人。
年末農村五保供養人數730人。
2012年末共有文化館、影劇院3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4.6萬冊。廣播綜合復蓋率99.3%,有線電視綜合復蓋率60%。縣內有文化館、文化宮、電影公司、新華書店、圖書館各1座,各鄉鎮建有文化站。有線電視台,開通了綜合1套、2套、點播頻道和影視頻道。元氏縣擁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武術、棋類、老年人、農民、信鴿等專業體育協會14個,在文化宮廣場西側建有公共體育健身場所,佔地1000平方米,裝設18套健身器械。
截止至2017年,全縣共有文化站15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8. 2 萬冊。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0902戶,固定寬頻家庭用戶1656戶。
2012年元氏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3個,其中醫院8個,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636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480張,均增加。2012年元氏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814人,其中執業醫師320人,執業助理醫師76人,註冊護士196人。藥劑師55人。
截止至2017年,擁有醫院、衛生院26個。其中,醫院11個,鄉鎮衛生院15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137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1652張,鄉鎮衛生院485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843人。其中,執業醫師582人,註冊護士629人。
2012年元氏縣郵政線路總長為580公里,可同168個國家和地區,國內170多個城市開展互辦特快專遞業務。縣內程式控制電話網可與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700多個城市、縣進行直播通訊,數字行動電話實現了與國內大部分省市自動漫遊。
截止至2017年,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1794.91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503.79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9291.12萬元。
元氏樂腔
樂腔是傳承於元氏縣龍正村李氏家族併流行於當地的一種民間戲曲,它在表演形式上與京、評、梆子等劇種相仿,但唱腔獨特、樂律優美,沒有發現與現有的任何劇種有很深的淵源。樂樂腔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傳。能向上追溯9代。樂樂腔文武場齊全,主要樂器有主弦四股弦,下配二胡、板胡、笛子等,打擊樂有板鼓、手板、大鑼、手釵、小鑼、梆子、堂鼓。其唱腔雖然獨特,樂律卻沒有更多的文字記錄,一直靠口傳傳承下來。該劇種板式單調,僅有頭板(慢板)、二板,三板卻是同調,還有變調、梅花調、沖台、哭頭、花腔、讀信等幾種原始唱腔。傳統劇目有《羅裙記》、《翠屏山》、《金玉墜》、《劈山救母》等,共有三十多部,後來又新排練了《楊八姐游春》、《白蛇傳》、《文書記》等。樂樂腔的曲調輕柔、優美,在表演程式上與京劇相差無幾,在劇目上文武兼備,大小結合,悲喜歡樂,無所不有,適合各階層觀眾的口味,所以樂樂腔能保持幾百年演出不衰。樂樂腔具有鮮明的藝術特性和廣泛的群眾群眾基礎,挖掘整理樂樂腔具有明顯的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市場價值。樂樂腔後繼乏人,一些老演員相繼逝去,新的一代對繼續傳承該劇種的積極性不高,如果不加以搶救,這個獨有的劇種,便會永遠消失。
元氏縣山川秀麗,旅遊景點眾多,悠久的歷史為元氏造就了許多名勝古迹,東韓台古墓群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矗立著開化寺塔,雄偉壯觀。元氏西周蒸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近幾年又開發了封龍山、蟠龍湖和白果樹三大旅遊景點。封龍山旅遊開發區有封龍山石窟、漢碑、修真觀遺址、封龍書院遺址、義軍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更有千年白果樹枝繁葉茂。蟠龍湖旅遊區山青水川,千年古剎蟠龍寺聖景宜人,已開發了許多高檔別墅和各種遊樂服務設施,蟠龍湖旅遊區已成為集度假、娛樂、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理想場所。封龍山、蟠龍湖與白果寺景區已構成該縣的旅遊經濟“金三角”。
封龍山
又名飛龍山、西接太行、東鄰平原、巍然崛起,頗似一盤繞欲飛的巨龍。山上有漢碑、石窟、卧佛、封龍書院、義軍山寨、禪房院、修真觀、老龍潭、八仙堂等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觀。已完成了封龍書院圖紙設計,新修了環山公路,修復了修真觀及西石堂前殿等景點。
封龍山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這裡既有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又有十分豐富的歷史資源,在我國文化史、科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封龍山地處太行山東麓,元氏縣與鹿泉市交界處,東北距省會石家莊市區22公里,它以燦爛的歷史文化和秀麗的自然風光,贏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詠和遊人的讚歎。
碑碣石刻是封龍山的一大特色,有東漢以來的碑、碣、題刻百餘處,尤其是漢碑,無論從書法藝術,還是內容諸方面,都是中國石刻中的珍品,素來為金石學家所注目。發現見諸史籍的漢碑有《祀三公山碑》、《無極山碑》(又稱《三公神碑》)、《封龍山之頌》、《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等六通,現《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仍以實物原件保存在封龍山“漢碑堂”內。這幾通漢碑,具有極高的書法和歷史文物價值。除了漢碑以外,封龍山還有金元以來碑碣十餘通。封龍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題景摩崖石刻,是封龍山書法藝術的瑰寶。另外,歷代贊詠封龍山的詩詞歌賦,也多賴刻石傳世。景詩互映,詩石相襯,珠聯璧合,構成了封龍山這座歷史文化名山的主調。
封龍山還是石家莊地區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東晉十六國時,這裡便有佛教寺院興起,歷代道家也在這裡興盛發展,留下了宮觀廟宇及遺址十幾處。
封龍山主峰海拔812米,由於其矗立於平原邊緣,更顯得挺拔峻峭。這裡有多姿的怪石奇峰,鬼斧神工的天然洞穴,沁人心脾的清泉碧溪,崢嶸茂密的林木繁花,它們與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交相輝映,遂使封龍山成為河北省的風景名勝區。
封龍書院
唐、五代以後,書院這種傳授知識的形式興盛起來,封龍山成為河北書院的發祥地。到北宋時,河北見諸記載的書院僅有三處,全在封龍山中,在河北名震一時,這裡遂成為文化教育發達之區。其中的封龍書院在封龍山之陽山腳下,此處山清水秀,林木蔥鬱,環境優雅,歷代都有名流在此結廬授業。特別是元代傑出的數學家李冶,晚年在封龍山下聚徒講學,因其對建立代數方程一般方法的天元術的巨大貢獻,而奠定了封龍書院在中國教育史、科學技術史上的地位。李冶的天元術被看作是符號代數的開端,所設未知數稱為天元,由此建立方程,這是中國傳統數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創造,被稱為元代數學的精粹。
蟠龍湖
蟠龍湖位於瀦龍河上游。湖南岸有蟠龍寺遺址。湖光山色相映,是夏日消暑的最佳場所。為遊人提供旅遊綵船、划船、鉤魚等服務項目。蟠龍湖旅遊區已建成了工商行渡假村、吉達渡假村、經貿會議中心、民政培訓中心等十幾家賓館和療養基地,一次可接待遊客3,000多人。區內遊樂設施完善,垂釣、划船、游泳、登山、大型沖水梯、高速摩托艇、水空飛人、湖心泳池、碰碰船等水上遊樂項目頗有名氣。
白果樹景區
白果樹景區有棵被稱為千年活化石的白果樹。樹齡已有千餘年,周長7米,挺直高大,樹葉茂盛,樹種極為珍。附近有普濟寺遺址,小型溶洞,清泉松柏等。
韓台夕照
省級文保單位東韓台漢代古墓。古墓原為縣城南漢墓群一部分,原有9個,封土高大。學大寨時期大部已平,現僅存三個底部相連的土丘。1956年,此地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曾出土過陶雞、陶狗和“半兩”、“五銖”等錢幣。另外“韓台夕照”為元氏縣縣誌所載八景之一。公元前205年,大將韓信率漢軍兩面夾擊,在泜水(今槐河)大破趙軍,為劉邦最終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局面。當年,韓信曾在泜水附近虛設假糧台點將,相傳,現存於元氏縣東韓台村的古墓遺址為點將台的一部分。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東、西韓台的村名由來於韓信點將台,以方位東、西命名。
封龍山石窟
封龍山石窟坐落在縣城西北20公里的封龍山上,石窟位於山南麓,有西石堂石窟、東石堂石窟、八仙堂,因東石堂、八仙堂內摩崖雕刻均已不存,現封龍山石窟指西石堂石窟。
石窟位於北龍池村北1公里山腰,東西分三個洞窟,坐北朝南,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居高臨下,風景秀麗,1994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封龍山石窟為我國北方早期石窟之一,是我國北齊和唐宋佛教石窟藝術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
兩通漢碑
祀三公山碑,又稱“大三公山碑”’。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此碑刻於東漢元初四年(公元1117年),三公山坐落於元氏縣城西北25公里前仙村北,元氏境內古稱六名山之一。
祀三公山碑為砂石質,無額無座,高1.67米,寬0.69米,厚0.24米,碑陽篆書10行,行10餘字不等,全碑1 97字,現存187字,碑石表面粗糙,下半部因風化個別字已脫落。
白石神君碑,青石質,通高2.3米,寬0.79米,上寬0.76米,厚0.16米,圓形碑首,碑額篆題陽文“白石神君碑”,周圍透雕螭龍與人形。碑陽隸書16行,行35字,記述白石神君功德及頌辭。
此碑刻於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為常山相馮巡、元氏縣令王翊等所立。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一向與華山廟碑、乙瑛碑、曹全碑等名碑齊名,備受世人的關注。
城址位於元氏縣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邊長為1,500米的正方形城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城始建於戰國趙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漢劉邦三年,在此置恆山郡並治元氏縣。文帝元年更名常山郡。西晉初常山郡移治真定。此城仍治元氏縣,屬趙國。北齊天保5年(公元554年),廢除元氏縣,隋末義軍劉黑闥攻破此城,城廢。
西張村遺址
遺址位於縣城南西張村500米,遺址呈不規則台地,高出附近地面1~1.5米,上為農田,南北長240米,東西寬210米,佔地面積43,2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一九八二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982年分別在此發現兩座古墓,從墓中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知這裡是西周初期輒國的國君墓地,元氏一帶為古羝國。它在歷史學上的意義主要提示了以下三點:
1.西周初期輒國的存在及其地理位置;
2.邢國始封的地點在今邢台附近;
3.邢國與北戎的關係。
東韓台古墓
東韓台古墓現有封土,東西長90米,南北寬24米,高6米,佔地面積2,160平方米,由三個底部相連的土丘組成。古墓坐落在元氏縣城東韓台村北,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朗公和尚塔
塔位於蟠龍湖度假區內的蟠龍寺停車場西邊。塔為全石質,八角和尚墓塔,此塔原在孟村與趙堡兩村之間的農田中,1998年移地點。塔通高5.64米,佔地3平方米,始建於元代至元廿四年,由塔頂、塔身、塔基座三部分構成,塔正面刻:朗公和尚塔銘。1994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化寺塔
開化寺塔位於元氏縣城西南隅。原有寺內建築大多已毀圮,現僅存磚塔一座。開化寺塔為密檐式實心磚塔,建在用磚壘砌的台基上。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九級,通高23米。該塔屬金代建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化寺塔建築結構嚴謹,造型優美,是元氏縣內一座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築。
古代名人李牧
北褚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
李左車
北褚人,李牧後人,秦末謀士。
智浹
字巨源,祖籍元氏縣北岩,出身官宦之家,知書有識,性不喜阿隨,好直言,為岳飛幕客。
智審
河北元氏縣北岩人,元朝曾舉進士,知天運當革,不仕,避亂四相公寨。讀書二十載。明朝太祖開科,仍中進士,是兩朝進士,也是元氏縣有史以來第一位進士。領蒙陰縣丞以他丞犯事株連。上行至境,察其清廉之狀天下第一,時授翰林院編修。
李琦
明初人祖籍紙屯。洪武初任監察御史,后調任大理寺副御。
智鋌
近代名人
智化民(1902-1938)元氏縣北岩人。1938任元氏獨立營指導員。
姜紀五(1903-1975)元氏縣南街人。1949年任中共平原省委委員,1964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副主任。
李楚離(1903-2000)元氏東張人。1927年入黨,解放戰爭是任中共冀東區黨委書記兼冀東區軍區政委,參加遼瀋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人組織部副部長兼幹部處處長、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
魏哲武(1907-1931)元氏中街人。1929年任石家莊中心市委組織部長。
吳秋(1909-1985)元氏褚庄人。建國后,任邢台專屬民政科長,專區合作總社副主任、專署手工業局局長,而、二輕局局長、經委副主任。
智世昌(1910-2003)元氏北岩人,1938年任元氏縣縣委組織部長,元氏縣縣委書記。1943任高元贊縣委書記,1949年後任福建晉江地委組織部長、地委書記、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
劉保堂(1922-1946)元氏吳村人。1938年參加元氏縣青年抗日救國會。
當代名人
張瑞芳 元氏縣東街人,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顧問、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表演學會會長。
賈慧生 元氏殷村人,歷任山西省煤管局書記、山西省汾西礦務局局長,煤炭部副部長,現離休。
何少存 元氏東街人。河北省副省長等
張增順 元氏西原庄人。少將軍銜。歷任石家莊陸軍參謀學院政治部主任、黨委書記、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政治委員。2003年退休。
高建國 元氏北蘇陽村人,歷任山西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參謀長等。
牛 莉 元氏牛家樓人,國家一級演員2003年--2010年5次參加中央春晚,曾當選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和北京青少年安全健康項目公益形象大使。
元氏縣2013年建有各種等級公路達57條,其中高速公路2條、國道1條、省道3條、縣道6條、鄉道45條,總里程816.88公里,二級以上客運站1個、貨運站1個,火車站1個,鐵路專線6條。通車里程總長640.6公里。
截止至2017年,元氏縣全年貨物運輸總量為8696萬噸,比上年增長17.6%。貨物運輸周轉量為6060423萬噸公里,增長17%。旅客運輸總量為332.4萬人次,下降4.3%。旅客運輸周轉量為8310萬人公里,下降4.3%。
年末城區公共汽(電)車營運車輛51輛,計程車營運車輛60輛。
2017年12月13日,元氏縣獲評第一屆河北省文明縣城。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0年12月,入選複查確認保留稱號的河北省文明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