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邢國的結果 展開

邢國

商周時期的一個國家

邢國是商周時的國家,古稱邢(井方國)。《史記》《竹書紀年》記載,商代祖乙九年遷都於邢,歷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129年。

西周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佔有重要地位。

春秋末年,邢國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遷,亡於衛國,後轉為晉國趙襄子采邑

簡介


商代

《史記》《竹書紀年》記載,商代祖乙九年遷都於邢(今邢台市),歷祖辛、沃甲、祖丁至南庚,邢為商代的國都長達129年之久,盤庚遷殷后,邢地稱作邢(井)方,為商朝重要的畿輔方國。
商王武丁時期,邢(井)伯之女婦妌嫁於武丁為後,邢地乃成為邢(井)伯世襲封地,為商朝的肘腋之國,是商國北部屏藩,也是有權參與商代先王祭祀典禮的少數方國之一,中國著名青銅器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婦妌之子為祭祀母親婦妌所鑄造。
商代末期,井伯被擢封為邢侯,為商紂王三公之一,稱邢侯國,為了與西周邢國區分,一般稱作古邢侯國,即今邢台市,商紂王在邢國的沙丘之地擴建沙丘宮苑為離宮,荒淫無道長期在此酒池肉林、長夜之飲,邢侯不堪紂王胡作非為,憤而進諫,被紂王殺死,《漢書·古今人表》中有“邢侯”的記載,《帝王世紀》說“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廣宗縣誌》記載大平台村南之沙丘台即為商紂王沙丘宮遺址。
今邢台東先賢商代遺址被專家譽為邢墟,是全國重點文物單位,連同曹演庄、青介、沙丘苑等超大規模、連片的商代遺址,是商代都邢的重要實物證據之一。

西周

西周邢國是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的封國,為商代邢國舊地,地在今河北邢台市。西周初,周成王為了感謝周公旦輔政之恩,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邢國屬於周公旦的封地,是嚴格按照周公禮制所建立的禮儀之邦,出土自邢台,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西周青銅器《邢侯簋》(周公彝)及《麥尊銘》、《麥彝銘》都記載了邢侯受封的盛典。
周初邢地是戎狄頻繁活動的地區,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肩負著阻止戎人東出太行,騷擾周疆的重任,同時可聯絡齊、魯、晉、衛,並與北方燕國遙向呼應。
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山西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抗擊戎狄,邢侯搏戎載於史冊,著名青銅器《臣諫簋》、就記載了成康之際邢候派駐亞旅大敗戎狄的一次盛況。西周穆王時期,邢侯井利(邢穆 公)兼任周朝太宰,為周穆王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軍,並陪周穆王周遊天下,《穆天子傳》記載了這一事迹。
春秋之初,邢國仍然大破過北戎。此後狄人所建的中山國越來越強,狄人多次伐邢,導致邢國國勢衰弱,難以獨自抵禦狄人(中山國)的進攻,齊桓公率領曹宋聯軍救邢,邢遷都夷儀,並與齊國結為盟國。后邢衛交惡,衛國派遣大夫禮至兄弟為間諜,潛入邢國,前635年,衛國進攻邢國都城,禮至(即師率比)兄弟劫持邢國太子,邢國君民束手無策,最終導致城破國亡,漢簡《孫子兵法》記載“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即記載了此事,衛滅同宗,開啟了春秋無義戰的篇章。
今邢國君主墓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

春秋

邢國[商周時期的一個國家]
邢國[商周時期的一個國家]
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1年),楚國圍宋,晉文公伐衛國,楚國救衛國,四月,晉國、齊國、宋國、秦國聯軍與楚國、衛國展開城濮之戰。六月,晉執衛候於京師,改立衛國公子瑖為候,衛國成為晉國附庸,原邢國地域歸於晉國。后楚國大夫申公巫臣(羋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靈)投奔晉國,被晉景公封於邢國,先為邢大夫,后升 邢伯、邢侯,邢國成為屏藩晉國的附庸國。
巫臣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又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在此期間,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被公孫杵臼程嬰所救,藏匿於晉國的屬地邢國的趙孤庄(位於邢國都城鹿城崗西北)避難。
巫臣傳邢侯之位於其子狐庸,后雍子爭奪邢地,狐庸殺死雍子,韓宣子則以邢侯狐庸擅自殺人為名,也殺死了狐庸,至此,邢國國除。
邢地後來被晉國六卿之一的趙簡子所擁有,並成為趙襄子的采邑,邢國因此後來改稱襄國
邢侯巫臣所建之邢國都城即今鹿城崗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今邢國君主墓中所發掘之春秋大墓,即為邢侯巫臣之墓,右圖則為邢侯巫臣墓出土的錯金鳥篆青銅戈。

畿內邢邑

西周時期,重要的侯國分封於畿外后,在畿內還有采邑,並擔任朝內的重要職務,邢侯就是一個例子。西周時期周成王分封於今邢台市的邢國是王畿外的諸侯國。到周穆王時期,邢侯由於輔政為三公之一,在周朝王畿地區賜封邢邑,這也就是畿內邢,當時邢侯的第三子井叔便代父受封於此,歷代邢侯子嗣中,被選中輔政的,在朝期間均居住於畿內邢邑內,這個畿內邢邑也屬邢國的一部分。

晉之邢丘

邢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溫縣東,邢丘之地為邢國後裔所遷居,或為西周邢侯的一處采邑,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書·地理志》“平皋”下《注》引應劭語:“邢侯自襄國徙此。當齊桓公時,衛人伐邢,邢遷於夷儀,其地屬晉,號曰邢丘。以其在河之皋,處勢平夷,故曰平皋。”邢丘雖是邢侯後裔遷此,但實質是地名,非國名,邢被衛國所滅,不久晉伐衛國取邢地后,邢國後裔被遷於此地,邢人做丘以防洪水,為紀念邢國乃命名此地為邢丘,此地的“邢丘”並非是邢侯的原居,而是邢侯自襄國(今河北省邢台一帶)遷此後才名之為邢的,是邢國歷史的一個延續,曲沃庄伯使鄭人、邢人伐翼,邢人鄭門舉火,就是源自邢丘的邢人後裔所為,晉侯遷邢侯後裔於邢丘,卻封楚大夫巫臣於邢國故土,為邢大夫、邢侯。

歷史事件


祖乙遷邢

邢台是由《史記·殷本紀》而載入史冊的。祖乙從相(河南內黃)遷邢,邢台第一次為都是祖乙都邢。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盛時東達黃海,西至青海,南到洞庭湖,北達渤海。祖乙是有為君主,遷邢后,重用賢臣巫咸,殷道復興。從祖乙遷邢下經祖辛、沃甲、祖丁、南庚,共計五王都邢,歷時百餘年。前14世紀 商王南庚把都城從邢遷往殷,祖乙遷邢至今已三千五百四十餘年。

紂營沙丘

商代末期,井伯被擢封為邢侯,為商紂王三公之一,稱邢侯國,為了西周邢國區分,一般稱作古邢侯國,即今邢台市,商紂王荒淫殘暴,橫徵暴斂,“實鹿台之錢,盈鉅橋之栗”,並大規模擴建邢國的沙丘苑台為商離宮別館,整日嬉戲其中,酒池肉林,長夜之飲。邢侯不堪紂王胡作非為,憤而進諫,被紂王殺死在沙丘宮,《漢書·古今人表》中有商代邢侯的記載,《帝王世紀》說“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據考證鉅橋遺址在今邢台市平鄉縣境內。商紂王沙丘宮遺址在今邢台市廣宗縣內。

邢侯封國

鹿城崗的古城牆
鹿城崗的古城牆
周滅商后,把商王畿分為邶、衛、鄘三個封區,設立三監,據考,邶包括太行山以東、漳河以北的地區,今邢台市當時為井方,是邶封區的核心地區,由武庚監管。周成王時,武庚叛亂周公東征,周初銅器夬方鼎銘“王來正井方”、乙亥父丁鼎“唯王正井方”就是周公東征邢地的歷史記載。周公輔佐周成王“封諸侯、建藩衛”,在商代奴隸制度的廢墟上,全面建立起新的封建領土製秩序。《荀子》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其中邢國為姬姓封國之一。《左傳》云:“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國即為周公第四子封建之國。《漢書》、《元和郡縣誌》等文獻記載,邢侯為“周公第四子”,名姬苴,又稱邢靖淵,邢侯的封地《漢書》說在襄國縣,即今邢台市。《十三州志》也記載,邢州為“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之子為邢侯,都此。”《通典》說巨鹿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這些古籍所說的襄國、邢州,即今邢台市。
周王封建邢國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周王朝平定三監之亂后,為阻止戎狄向中原擴張和監控商遺民和東夷,封建衛國於商故都,封建燕國於燕山地區,但燕國距中原相當遙遠,由燕國通往宗周的道路必須經過太行山東側平原,很容易被從太行突出的戎狄阻隔,因此封建邢國成為北連燕國,南接衛國,東結齊國、西結晉國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國。
鹿城崗的古城牆-邢侯所建
鹿城崗的古城牆-邢侯所建
西周封建重要諸侯,都要舉行隆重儀式,謂之錫命。稱為冊封。邢侯所受冊命在《麥尊銘》、《麥彝銘》中被詳細記載。大意為:周成王冊封周公旦的兒子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這天,已經封國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見周王,周王在辟雍隆重接待邢侯,射禮完畢,邢侯登上紅旗招展的綵船隨王船而行,禮儀終了,周成王又在當天陪邢侯入辟雍宮休息,並在宮中賞賜給邢侯銅戈與臣屬二百家,恩准邢侯“用典王命”,按天子禮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車馬服飾。邢侯返國后,高築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親周公,在邢國實行統治,屏衛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賞賜邢侯,出土於邢台內邱的《邢侯簋》記載“舍邢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邢國版圖和實力得到增長,邊境一度東部達到山東聊城一帶,北部達到元氏一代,西界太行,南到滑縣一帶。

邢侯搏戎

西周時期,周公旦第四子封建於邢國,其地北界燕國,南接衛國,東臨齊國,當時西北方的戎狄多次進攻中原,騷擾周疆,邢國國勢強盛嚴守中原之門戶,抗衡戎狄五百年,不能使其進入中原,邢侯很好的履行了屏藩周疆的重任,受到了周王室的高度讚譽,從而留下了邢侯搏戎的美談,《後漢書・西羌傳》曾載平王二年“邢侯大破北戎”。西周青銅器《臣諫簋》的銘文也記載了一次“邢侯搏戎”的重要戰事。到春秋末期,邢國國勢逐漸衰弱,不再能與戎狄所建之中山國抗衡,雖經齊宋鄭等國援助,暫時遏制了戎狄進攻,但不得不遷都於夷儀城(邢台漿水),至戰國滅國。

齊桓公救邢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北方強狄侵犯邢國。邢國與齊國有世姻關係,歷代邢侯多娶齊國公主為妻,重兵壓境之際邢侯派人向齊國請援,可是遠水不解近渴,齊兵未到,城池被攻破。邢侯率眾突圍趕到聶北,見到齊桓公長跪不起,齊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帶兵奔向邢國。狄人縱火燒了都城,帶上搶掠的財物,聞風逃遁,只給叔顏留下一片廢墟。邢侯看著破敗不堪的慘象,長嘆一聲:“唉,寡人連個安身之地也沒有了!”桓公安慰說:“邢侯不必憂傷,寡人同宋伯、曹公幫你建城。”
狄人犯境的時候,邢人都跑到西山夷儀(今漿水附近)避難去了,那裡山高林密,易守難攻,桓公建議邢侯把國都建在那裡,邢侯很高興地答應。於是不到一個時間,桓公幫邢侯在夷儀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廟,朝堂,廬舍包括日用品在內一應俱全,牛馬牲畜糧食布匹之類全部從齊國運來,邢國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對齊桓公無不感激稱道。齊桓公“救邢存衛”,名望大增,很快成了春秋霸主。

衰亡

邢國遷都夷儀之後,內政外交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南遷夷儀,苟安於齊國西北一隅,失去了原有的廣大國土與眾多人民,實際地位接近於齊國的附庸,邢國本身已不具備復國圖強的力量,只能仰仗於齊國的保護而生存。齊國自齊桓公死後,失去了霸主地位,也加速了邢國的衰亡。前642年,宋襄公率領曹、衛、邾諸侯兵伐齊,因衛軍參與了宋師伐齊之戰,聽命於齊的邢人又不惜聯合以前的宿敵狄人伐衛,《左傳》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條記此役稱:“邢人、狄人伐衛,圍菟圃。衛侯以國讓父兄子弟及朝眾,曰:‘苟能治之,毀請從焉。’眾不可,而後師於訾婁。狄師還。”本來是邢、狄聯合伐衛,可是狄人首先退兵,邢人不能獨力支持可想而知。
邢人的行為第二年就遭到了衛國的報復。《左傳》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條記載:“衛人伐邢,以報菟圃之役。於是衛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寧莊子曰:‘昔周飢,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諸侯無伯,天其或者欲使衛討邢乎?’從之,師興而雨。”衛國這次伐邢的具體情況不詳,但從衛人的占卜以及衛國本來大旱,出兵之後下起大雨來看,衛軍似乎頗佔上風。再者,莊子以周武王克商導致由年飢而年豐來比喻衛伐邢,指斥“邢方無道”,反映出邢國的內政極其不佳。
面對衛國的反攻,邢國又謀求聯合齊國和狄人共同對付衛國。前640年,“齊、狄盟邢,為邢謀衛難也。於是衛方病邢。”史籍未見有邢國出兵伐衛的記載,可見聯合伐衛並未付諸實施。但邢國與衛國的積怨越來越深,衛國可能由此確定了徹底滅亡邢國的計劃。公元前635年,衛國大舉出兵,“衛侯毀滅邢。”邢國最終滅於衛國之手。

匿孤存趙

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申公巫臣投奔晉國,晉王能得到名動天下諸侯的巫臣,大喜過望,封為邢大夫,管理邢國故土,后升為邢伯、邢侯,由於之前邢國都城被狄人所壞,邢侯巫臣修築了邢國新都城(鹿城崗)。就在同年魯定公十二年(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欲誅殺趙氏滿門,公孫杵臼、程嬰設計救出趙氏孤兒(趙武),逃出后藏匿於晉國邢大夫巫臣封地的邢國趙孤庄,趙氏孤兒雖然也有藏匿於山西盂縣的藏山、井陘趙孤園之說,但不管怎樣,藏孤的地方離不開晉國領地太行山一帶,而盂縣的藏山、井陘趙孤園雖屬太行山,但卻屬於晉國讎敵戎狄領域,這是不可能的。趙孤庄位於邢國都城鹿城崗北門外西北不遠,靠近黑山(后改名青山),幽深險絕,為天下逋逃之藪,據《土地十三州志》記載:“黑山之險,為逋逃之藪”,臨近趙孤庄的邢台內丘縣有程嬰墓,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內丘程家灣、嶺底塞,是程嬰孫子程本(子華子)追慕先祖而隱居於此做學問。十五年後趙武恢復為晉國正卿身份。《順德府志》記載,城西北趙孤庄,公孫杵臼、程嬰藏匿趙武之處。趙簡子為了感謝程嬰救趙之恩,曾極力在內丘找尋程嬰孫子程本(被譽孔子為天下賢士),但是程本拒絕為官,一度逃離,不過雖然程子不欲為趙簡子官職,但仍教育其子程會(字子元)要中心為趙,其雲“吾之宗君厥有大造於趙”,說明了程嬰救趙的事迹,“吾之宗君厥有大造於趙,宗如瓜苗之有衍,我是以庇其榮而食其實。及吾之身,雖不釋於簡主,而趙則直吾姓之所宗氏也。今主君之為人,強毅而法,能忍詬而無慝,挺挺而不回,且受人之規言,其將光啟於趙氏之業,而大其前人。吾且老矣,而不得以相其成。來爾會,而小人其謹志之,其勿有二心,以事主君。”

邢不隱親

雍子在彭城戰役中擊潰楚軍,晉厲公把畜邑之地賜給雍子。邢邑與畜邑土地接壤,依據歷史地界劃分。雍子是個貪心的人,他趁機擴大畜邑邊界,侵佔了不少邢邑的地盤。邢侯狐庸當然不願意,於是就發生了衝突。邢侯把狀告到了韓宣子那裡,韓宣子見他們是同族兄弟,又都是晉國功臣,不想得罪,就把事情給拖了下來。邢侯狐庸與他打了很長時間官司,但一直沒有結果。到晉國的司法官景伯因公去楚國時,叔魚代理司法事務,晉相韓宣子令他審理這一案件。自知理虧的雍子為了打贏官司,把女兒嫁給了40多歲的叔魚,叔魚得到雍子的女兒,便不問是非曲直,宣判雍子勝訴。認為自己有理的邢侯輸了官司后,勃然大怒,當場把叔魚和雍子殺死了。韓宣子問叔魚的哥哥叔向,這一案件該怎樣處理。叔向說:“這三個人都有罪,而且都應處死。雍子明知理虧,卻用女兒去賄賂法官;叔魚貪贓枉法,邢侯私自殺人,所以三人罪責相同。對活著的邢侯應執行死刑,對已死的雍子、叔魚戳屍。”韓宣子遂殺了邢侯,把雍子、叔魚的屍體街頭示眾,表示執行了死刑。弟弟犯了罪,做哥哥的卻不偏袒庇護,因此,孔子稱讚叔向“治國制刑,不隱於親”。

疆域


轄域地界

邢國疆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滹沱河以南,漳河以北,故黃河以西。西北至井陘,東南至聶北。北至滹沱水及大陸澤北緣,南至古漳水一線。

主要城池

邢、柏人、南䜌、聶北、夷儀、邢丘、沙丘、中丘、柏暢、邢邑

首都

邢、夷儀

臣屬之國

邢國為太行山以東的畿外大鎮諸侯和元侯(諸侯之長),具有代表周王朝開戰征伐之權,邢候既要平衡邢國周邊的小諸侯國的內部互相爭鬥,更主要聯合一方諸侯,抗禦華夏族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戎狄),捍衛周疆。主要有:
軝國
軝國位於今河北省元氏縣一帶,屬於邢國的附屬國,邢國為太行山以東的大鎮諸侯和元侯(諸侯之長),具有代表周王朝開戰征伐之權,邢候既要平衡邢國周邊的小諸侯國的內部互相爭鬥,更主要聯合一方諸侯,抗禦華夏族的心腹大患中山國(戎狄)。《臣諫簋》就記載在一次邢候派遣軍隊亞旅進駐軝國,與戎人開戰的事迹。
毛國
《廣韻》上說:“周武王弟毛公,后以為氏。本居巨鹿,避仇滎陽。漢毛亨治詩,作訓詁傳,以授從子。時稱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毛公叔鄭的采邑原在陝西毛地,五世毛班(《穆天子傳》稱毛公班,雞澤毛氏始祖)改封巨鹿,還稱毛國。唐驍騎尉《毛藻墓誌銘》記載,毛遂自薦的毛遂、註釋《詩經》的毛萇是雞澤人。查雞澤毛官營《毛氏家譜》,毛遂是毛叔鄭22世孫,五世毛班17世孫,毛氏世居雞澤,祖先毛遂、毛亨、毛萇。這說明,毛國封地曾存在於雞澤縣(屬古巨鹿南部)毛官營村一帶。
魚國
《邢侯簋》記載“(周成王)舍邢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州、重、庸均是三個畿內諸侯小國,由周成王賜予邢侯,從此臣屬於邢侯管理,這表現了周成王對邢候的信任,和畿內邢邑地位的確立,魚邑當時屬於庸國之三邑之一,後來魚邑受封為小諸侯國,仍臣屬於邢候,魚伯後來還迎娶邢國公主為妻(正室)。
州國、重國、庸國
均屬於小諸侯國,轄域面積都比較小,比如庸國只包含三邑,由周成王賜予邢候,為邢國臣屬之國,接受邢候的領導和管理。

地理


邢國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冀南地區,遠古時期在這裡活動一支邢氏族,先秦時期,冀南地區大致地理區域是:西依太行山,東至大陸澤,南至漳河流域,即今天的邢台市全部及周邊地區,北部以大致以滹沱河為界。在文獻中,這個區域為冀州,是先秦時期的九州之一。有關冀州地理方位記載,見於《尚書》、《周禮》、《史記》及《漢書地理志》等文獻中。

太行山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邢國西部最重要山脈和與晉國的地理分界線。邢國陪都夷儀即位於太行山脈的漿水盆地。

大陸澤

大陸澤歷史悠久,是古代邢國中部地區最大的湖泊,當時黃河中下游流經大陸澤,邢國即位於黃河中下游這片富庶的平原上,大禹治水時曾導黃河、滹沱河、漳河、沙河、汦河等九河入大陸澤,諸水所匯,水面遼闊,跨今河北省邢台市的隆堯、巨鹿、任縣、平鄉、南和、寧晉六縣,為古代天下九澤之一。

古黃河

古黃河流經邢國中部,並與大陸澤相連,邢國即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大禹治水時曾導黃河之水入大陸澤。

滹沱水

滹沱水發源於太行山,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邢國楊氏邑(寧晉)注入大陸澤,恰百年來,流向不變,直到清代中晚期,滹沱河改流北徙,才是今滹沱河之流向。

漳水

漳水發源自太行山,多河匯流、到邢國中部巨鹿城(當時名䜌)北部匯入大陸澤,直到清康熙47年,漳河南遷,才走今河道流向。

澧水

澧河,發源和流經邢國的一條河流,上游名渚水,中游稱湡水,下游稱澧水。《水經注》說:“渚水出常山中邱,東入湡,至任合澧”。渚水發源於邢國中丘,流經夷儀、入湡水,過信都,到和城(南和),稱作澧水,過壬(任縣)入大陸澤。沿途接納眾多支流。

宣務山

宣務山坐落在邢國境內柏人城附近,又名堯山、唐山,《山海經》載“邢國有虛無山”即此。山由東北往西南走向,東西廣三里,南北長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東麓的宣務山和西麓的堯山兩座主峰組成,統稱為宣務山。宣務山一帶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十三州志》云:“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西遊邢國時曾居住於此,後世有祠堂紀念。

軒轅山

位於邢國中部柏人附近的小山,因軒轅黃帝曾躬耕於此而得名,《詩經》曰“出宿於干、飲棧於言”,即指此。

夷儀山

位於邢國陪都夷儀附件,東西走向,長27公里,主要山峰18座,最高峰為孤山。

井陘

井陘,井通邢,即邢陘,有邢山,又稱鈃山(今障石岩),邢國受封之初,西北部邊界至於井陘,扼守晉、邢、狄三國交界之最重要的關口,到西周穆王時期,井陘仍屬邢國,然而邢國後期,國勢衰弱,井陘被戎狄所控制,失去地利的邢國已經不能與戎狄抗衡。

外交


邢國與燕國、中山國、魯國、齊國、衛國、晉國的關係:

與燕國

邢國和燕國是同一時期封建的姊妹之國,燕國為召公之嗣,邢國為周公之嗣,是河北省在西周時期的兩大侯國和文化源流,其中邢國尤是姬姓封國。邢國與燕國的封建比燕趙文化中的趙國早建立六百多年。

與魯國

邢國與魯國是一對兄弟之國,皆為周公的嗣國,魯國為周公長子伯禽代父封國,邢國是周公四子靖淵的封國,周公創建禮制,其嗣國魯國、邢國是嚴格按周禮之制建立的國度,是禮儀之邦的典範。

與齊國

邢國與齊國是世代聯姻的盟國,邢國是周公的嗣國,是王室姬姓的封國,齊國是太公的嗣國,是姜姓封國,兩國地域相鄰,隔河而望,為世代姻國和歃盟之國,關係親密,歷史上既有齊桓公為救邢而大戰中山國之事,也有邢侯為了齊國而開戰衛國的記載,並且親桓公救邢在歷史上被稱作“救中國”,可見當時“中國”這個詞的內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國在內。邢台也是齊國的盟國,兩國曾於邢國夷儀正式結盟。

與中山國

邢國與中山國是世代的敵國,中山國前稱戎狄,早在邢國封建初期,周王便有以邢國為紐帶,聯絡燕齊晉衛、屏藩戎狄之意,因而特賜邢侯王命,肇建邢侯之台,統領周邊諸侯,在太行山之東有開徵伐戰事之權,西周至東周時期,邢侯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戎狄,與戎狄抗衡四百年,得到諸侯的廣泛讚譽,很好的屏藩了周邦,東周末期,邢國衰落,狄人在晉國暗中支持下多次伐邢,邢國被迫遷都夷儀。

與衛國

邢國與衛國關係複雜,由於同為姬姓封國,又同為齊國的聯姻之國,也都得到過齊國的救助,邢國還曾收留衛國的太子晉(衛宣公),助其登位,長期以來兩國關係密切,後來因衛國與齊國反目,當時已經衰落的邢國毅然選擇了站在齊國這一邊,並曾在邢陪都夷儀城與齊國歃盟謀衛,使得衛國懷恨在心,並處心積慮,派去間諜入邢,最終滅掉了邢,然而邢衛反目的結果,固然使得邢國國滅,卻也使得衛侯背上了滅同宗的罵名,史稱“衛滅同宗,春秋無義戰”,開啟了一個很不好的沒有正義可言的中國混亂時代。

與晉國

邢國自建國開始,與河北中部的戎狄長期征戰。同為姬姓封國的晉國本有攜手一起抗禦戎狄之責任和義務,然而面對山戎的威脅,晉國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選擇了自私不做戰略策應,邢國以一己之力,獨抗戎狄四百年。魯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年),戎狄更是在晉國暗中支持下大舉進攻邢國,邢國告急齊國,齊桓公高居霸主之位,老謀深算,蓄而不發。魯閔公元年(前661年),等邢國首都被攻佔后,齊桓公才姍姍出兵援助,將邢國君臣遷到夷儀。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衛國滅邢。魯僖公二十八年(前631年),晉文公伐衛國,四月,晉國、齊國、宋國、秦國聯軍與楚國、衛國展開城濮之戰。六月,晉執衛候於京師,改立衛國公子瑖為候,衛國成為晉國附庸,原邢國地域轉歸於晉國。后楚國大夫申公巫臣(羋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靈)投奔晉國,被晉景公封於邢國,先為邢大夫,后升邢伯、邢侯,邢國成為屏藩晉國的附庸國。

與吳楚

邢侯巫臣,字子靈,後為申氏,又稱屈巫,原是楚國的大夫。后輔佐晉景公,封為邢侯,建議晉國聯合吳
國,夾擊楚國。又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

與曹宋

孔子《春秋經》:“(前659年)齊師、宋師、曹師次於聶北,救邢。”時邢國都城已被燒毀,乃一起幫邢遷都到夷儀。雖然曹國、宋國不如齊國強大,但是能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一同參與救助邢國,因此後人評論說:“聶北之會,曹宋同功“。

與魚國

魚伯本是在周人京畿內一個非姬姓異姓小方國的諸侯,國家不大,當魚伯受西周王室的冊封后,作為外姓人的魚伯深感在周人京畿內立足不易,於是他試圖通過婚姻外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樣他就相中了由周公旦嫡后執政的邢國,邢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為大鎮諸侯的元侯(諸侯之長),並且邢侯也是在周朝輔政的卿士貴族,地位顯赫,魚伯迎娶了邢侯之女井(邢)姬為妻(正室)。
魚國和邢國能攀上關係,還在於周成王對邢侯的一次接待,《邢侯簋》記載“(周成王)舍邢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換言之,州、重、庸三個小國從此臣屬於邢侯管理,而魚邑當時屬於庸之三邑之一,後來受封為魚國后自然也是臣屬於大鎮諸侯邢國的小諸侯,因此為了地位穩固,巴結上司,迎娶邢國公主是合情合理的。

與鄭國

春秋末期邢被衛國所滅,不久晉伐衛國取邢地后,邢國後裔被遷於“邢丘”,此地並非是邢侯的原居,而是自襄國(今河北省邢台一帶)遷此,是邢國歷史的一個延續,邢丘屬晉國,與鄭國相鄰,關係好時,晉曲沃庄伯使鄭人、邢人伐翼,關係不好時,鄭國欺負邢人時,邢人地小人少無兵無將,只好與“邢人鄭門舉火“的方式來泄憤”。

與莒國

成公八年(前583年),晉景公派遣申公巫臣出使吳國,借道於莒國。巫臣和莒君渠丘公站在城池邊說話,巫臣說:“城牆看起來很破敗了!”莒君說:“敝國偏遠窮陋,處在蠻夷之地,哪個會打我的主意呢?”申公巫臣回答:“那些處心積慮企圖開疆闢土以求有處於自己國家的,什麼地方沒有呢?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這麼多的大國。只是這些大國有的打小國的主意,有的暫時顧不上而已。一個重敢的匹夫尚且知道關閉好內外門戶,何況是一個諸侯國呢?”魯成公九年冬十一月,楚國令尹子重從陳國出兵征討莒國,圍困國都渠丘。果然如巫臣的預料,渠丘城防失修,很快就兵敗城陷。城中百姓潰逃到莒城。初五日,楚軍進入渠丘城。楚軍進而圍困莒城,莒城的城守也很差,十七日,莒城也被攻陷了。楚軍乘勝進入鄆城,這都是莒國沒有戰備的緣故。
魯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十一月,莒國發生政變,吳國通過邢伯狐庸致意晉平公,欲立吳女所生長公子展輿為國君,這是邢伯狐庸平衡諸侯關係,左右莒國內政的一件大事,狐庸為邢大夫巫臣之子,晉國七卿之一。

邢文化


作為西周文化的正統,邢國曆時400年,是西周文化全盛時期周禮之制的試驗地、發祥地和樣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以為禮制在魯國等國已經毀壞,曾專程過黃河來邢地尋求周禮,足見邢國在西周文化中的正統地位。

邢字起源

在先秦時期,在太行山東麓地區有一個氏族,因先祖以掘井盛名,被人稱之“井”,而生活在這裡人被稱之為井族的後裔並以井為姓。商代時,井族長期就活動在邢台區域,甲骨文中有井方,那時井已經成為一個方國。西周時,周公之子封於邢地,稱之為邢國,春秋時,邢國被衛國所滅,邢氏族人分成多支遷移到山東、山西,河南等地生活繁衍生息。,在戰國時,邢為趙國的一個城邑,1992年在發掘南小汪遺址時曾出土了一件帶有陶文的陶量,上面就有一個“邢”字,這個邢字的寫法,是在“井”字右加了一個“邑”字,在下面加了一個“土”字。即字。秦統一中國后,邢就寫成了現在“邢”這個樣子。

邢字寫法

先秦以前,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邢字的規範寫法為“井”,西周邢國的畿內邢邑則有時寫為“丼”,此外由於各國對邢字寫法不一,加上也存在借用通用現象,比較混亂,至秦代統一文字后,採用井+邑組合寫成邢字,此後沿用至今。
邢國[商周時期的一個國家]
邢國[商周時期的一個國家]

邢姓由來

公元前635年,邢國被衛國所滅,邢侯帶著邢的大部分子孫來到晉國(山西地區),一部分出奔到燕國(保定地區),一部分來了齊國(山東地區),還有一部分留在了邢地繼續生存,後衛又被晉國吞併,《春秋左傳》《國語》文獻中有許多邢氏的文獻記載,此際齊有邢酈目貴,晉有邢蒯,表明邢姓已分佈於今山西、河北、山東一帶。兩漢之際,見諸史冊之邢姓有邢元、邢說、邢紀、邢舉,還有東漢時任巨鹿太守的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邢穆。魏晉南北朝之際,邢姓名人大量湧現,高官不斷,僅入載《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者就達十五人,且多為河間莫阝(今河北省任丘)人,多父榮子貴,詩書傳家者,表明在此際,邢姓河間郡望已經形成。此期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紛爭等導致社會激劇動蕩,有少數邢姓子孫避居江南。隋唐之際,邢姓河間郡望依舊長盛不衰,興旺發達,播遷繁衍以北方鄰近區域為主,但南方一些地方,如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已有名載史冊之邢姓出現。北宋時,北方遼金等少數民族十分強悍,不斷侵擾今冀、晉北部,邢姓因仕宦或避亂徙居當時的首都開封及河南各地者甚多。靖康之恥后,趙構偏安江南、北方各地悉歸金人統治,邢姓避居江浙一帶,其中邢世材由青州(今山東省淄博)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趙構之妻邢皇后的家族落籍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元代金后,北方邢姓發展平穩,而南方邢姓因避亂散居江南各地。明初,山西邢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北京、天津、東北等地。明中葉以後,邢姓有渡過台灣海峽赴台謀生者,此後至清鴉片戰爭后,因戌邊、流放、仕宦、謀生等原因,有邢姓在一些偏遠省份及東南亞一帶定居下來。如今,邢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河北、河南等省為多,上述二省之邢姓約佔全國漢族邢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
邢氏宗族得姓始祖“靖淵公”為周公旦第四子,於三千多年前受封為邢侯,建邢國,都城為今河北省邢台市,邢侯之後邢國人開始以邢為姓。邢姓在我國《百家姓》中位列第195位。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18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現在邢台市共有邢氏約三萬人。

傳說

傳說姬苴隨父親周公東征邢地,一日去邢地太行山上打獵,在山前平台草地上看到一頭神牛坐北朝南而卧,報告給了周成王,成王乃命召公占卜,以為建國之祥兆,於是周成王封建邢侯於此,邢國也因此別稱為牛城、卧牛城。

典故

邢侯搏戎、邢不隱親、疲於奔命、尤物、邢遷如歸、祖乙遷邢、酒池肉林、鑿井築邑、

歷代君主


邢國君主世襲下列為其中一種說法,很多資料仍需進一步考證。
國君稱號姓名備註
邢朋叔
姬苴
(邢靖淵)
即《麥方鼎》中的 井侯;姬苴,又稱邢靖淵,是西周第一代邢侯,前11世紀,周成王即位時,周公竭力輔佐,穩固了成王的統治地位;周公死後,成王為報答周公輔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由召公占卜封地位置,確定在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市,姬苴於是成為西周第一代邢侯。姬苴有四子:邢伯、邢仲、邢叔、邢季,其中邢仲繼任第二代邢侯,邢伯、邢叔、邢季則成為輔佐周王的大臣
邢公俺邢俺繼任第二代邢侯
邢文伯/邢伯䚄(lu)邢䚄又稱 丼伯,西周中期君主
邢公沈邢沈
邢公鞍邢鞍
邢公其邢其
邢公我邢我
邢穆公邢利周穆王太宰,三公之一。
邢閔公
邢戴公
邢獻公
邢公廖邢廖
邢公山邢山國亡於衛,晉獻公復其國
邢公夯邢夯
邢公豐共邢豐共
邢弓公
邢井公
邢安公
邢昌公子靈一作巫臣
邢元公狐庸前631年國亡於晉(一說前635年亡於衛國)

遺跡


邢墟遺址

邢台是“商族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國”,被國家確定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科研基地,被國家考古學辦命名為“邢墟”。已發現先商和商、周文化遺址多達200餘處,這在河北省乃至全國都是少見的。經過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多年的考古調查,發現邢台市西南郊分佈著較稠密的商代文化遺址群,範圍大約30多平方公里。這些調查結果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專家的高度重視。為了探索商代中期的確切年代和祖乙遷邢的地址,1998年10月,“祖乙遷邢之邢墟調查專題”被列入夏商周斷代工程,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負責組織實施。他們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組成考古隊,於1998年11月2日和12月15日選擇邢台市東先賢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發掘面積達80多萬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和骨器等文化標本100多件,為商代中期文化和邢台商文化絕對年代的測定和確立,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考古專家分別在邢台、安陽和鄭州召開了“商代前期考古發現觀摩研討會”,與會專家再次對邢台商代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進行了觀摩和考查研究,對“祖乙遷邢之邢墟調查專題”的研究成果給予肯定,並正式命名邢台商代遺址為“邢墟”,這裡十分可能就是祖乙遷邢時的邢都所在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

邢國墓地位於河北省邢台市橋西區,發現於1993年,現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在此範圍內密集分佈著兩周諸侯、貴族墓葬,先商及商代中、晚期遺址。截至1999年已發掘大型墓葬6座,其中M202、M200、M210、M150為邢侯墓,M201為邢侯夫人墓,與M200並穴合葬,M10為春秋時期大墓,據推斷很可能為趙襄子墓;中小型墓葬500餘座;大型墓葬和部分中型墓葬有陪葬車馬坑35座,有的墓有腰坑,腰坑內有殉狗。先商遺址位於墓地中南部,商中晚期遺址位於北側,發掘面積共計4200平方米,發現房址6座,窖穴、灰坑120餘座,出土青銅器、金器、漆器、玉器等各類器物1500餘件。
邢侯墓地的發現解決了學術界爭論多年的邢國地望問題,邢侯都城就在當今的邢台市區或附近的郊區。邢侯墓地中先商遺址的發現,為先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商族起源提供了考古新資料。中商遺址的發掘,為佐證商祖乙遷邢之地即為今天的邢台提供了一批實物資料,推動了商代歷史的研究。
邢侯戚
邢侯戚
邢侯編鐘
邢侯編鐘
1997年共發掘大型墓3座、中小型墓30餘座,其中西周時期20餘座,春秋時期的墓葬2餘座。西周時期墓葬中大型墓形制有甲字形、中字形兩種,中小型幕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M202為大型甲字形墓,邢侯墓墓道,全長35米,墓室長6、寬4米,早年遭嚴重盜掘。墓道與墓室連接處隨葬6輛車,出十一批精美的車馬器。該墓周圍有馬坑四座,葬馬12匹。這批墓葬均遭嚴重盜掘,但仍出土一批珍貴文物,隨葬品主要有銅、玉、原始青瓷、陶、石 及蚌器等。銅器有戈、貝、車馬 器等;玉器多為各類動物形象,如魚、蟬、豬、龍等;原始青瓷器主要有尊、豆、器蓋等;陶器有 雨、籃、罐、豆、器蓋等。春秋時期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墓坑,出土遺物有扁、豆、罐等。

將軍墓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國,邢國在齊國幫助下打敗入侵之敵,遷都夷儀城(邢台市邢台縣漿水鎮)。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但是並未能避免外敵的侵略。當時天下大亂,十二個諸侯國互相紛爭,連年征戰。稱雄一方的鄭國為了擴充地盤,悍然派遣蔡仲統率大軍進攻邢國。他揮師北渡黃河,長驅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東三關,直逼邢國陪都夷儀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邢國上下,同仇敵愾,堅守關隘,抵禦強敵。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在黑龍關設置伏兵,布下天羅地網,當鄭軍進入伏擊圈,出奇制勝,一舉擊敗長途行軍、又不熟悉地形的鄭國軍隊。鄭軍統帥蔡仲身受重傷被俘。
蔡仲在被押送邢國陪都夷儀城途中,趁混亂之際掙脫枷鎖倉惶逃命。當年他脫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脫鎖溝村。
蔡仲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暈頭轉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時。因此,此地留下一個名叫徘徊村的古村。
蔡仲恍恍惚惚猶豫不定時,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問樵夫通往鄭國的路徑。樵夫看他身著鄭軍服裝,知道他是一位鄭軍將領,就指東道西,將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為真,又倉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飢又渴,傷痛難忍。就解盔卸甲,在河邊俯身喝水。現今此地有一村莊名叫放甲鋪。
蔡仲稍事喘息后,忽見邢軍追來,又慌不擇路繼續逃命,終因傷勢過重,死在一個叫井梁店的村邊。素有禮義之邦的邢國將他就地埋葬,後來井梁店村以墓為名改名為將軍墓村。
據當地群眾傳說:路羅川還有個古老的村莊名——承繼頭村,據說因這裡埋葬著蔡仲的頭顱而得名,後來演變為城計頭村。
這位侵略邢國的鄭國將軍,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葬身異國的可悲下場。儘管古邢台人民對其以禮安葬,但其下場實可謂悲慘。與其說這是一座將軍墓,不如說是根“恥辱柱”。
時過兩千餘年,當年的戰火烽煙早已消散,但是鄭國將軍蔡仲倉惶逃跑的路徑依然留在邢國的土地上,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城計頭、將軍墓等村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標榜著古邢台人民的仁義和團結,也記錄著鄭國蔡仲的好戰與恥辱。

邢侯台

邢侯台,也稱檀台、古邢台,在今邢台縣西部,最早為邢侯祭天之台,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裴駰《集解》云:“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司馬貞《索隱》云:“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台,“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乃立龍岡為信都。趙武靈王時曾多次在檀台信宮大會天下諸侯,後趙時期,石勒又擴建有太武殿、百尺樓、靈風九台等宏偉建築,宋代時,宋徽宗以邢州檀台之故,將龍岡縣改名為邢台縣,此系今邢台名之由來。

南小汪遺址

位於邢台市橋西區,1990年12月,邢台市工商局家屬樓基區發現大量陶片,經調查是一處西周文化遺址。1991年省市文物部門對遺址進行發掘工作,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和遺物,特別是在H75灰坑中出土一片刻辭卜骨殘片。11卜骨系用牛肩胛骨製成,修制光滑,在骨背面規整的圓鑽,直壁平底,底部三分之一處有一刻槽有灼。正面存有兩組刻辭。一組殘缺現存有一字,另一組是完整,卜辭共十字,自左向右刻制而成,內容是:“召曰:已四白□□陟其事”邢台所出刻辭卜骨,與周原等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刻辭風格一致。在H101灰坑中也發現一片卜骨,雖然無字,但卜骨修制規整,亦可反映出邢國甲骨的整制方法。H75和H101灰坑均為開口於西周層下的灰坑,出土了許多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卜骨的時代應為西周是無疑的。
在遺址中發現清理墓葬100餘座,西周墓葬多為中小型豎穴土坑墓,排列有規律可尋,應為小型的家族墓,均有棺,個別有槨,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少則一、二件,多則四、五件,組合以鬲、簋、罐、豆為主,放置在墓主的頭部或骨架的一側。葬式仰身直肢葬較多,亦有側身直肢葬,俯身直肢葬的發現。
通過對遺址的調查、發掘,認為這是一個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的西周的文化遺址,從所出的有字卜骨及有銘銅器、陶器可證明,這個遺址在西周時期是一處與邢國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居聚地,可能為 西周邢國都城遺址,給研究西周邢國都城提供了實物依據。

鹿城崗

鹿城崗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邢台的北部,目前這個城址保存較好,有高大的古城牆,城牆現存高度有6米,城的範圍也比較清楚,面積約二平方公里,國家和省市考古專家對古城址考察后認為,城牆夯土非常純凈,這說明該城之建造較早,很可能是春秋時期邢國的都城。根據明成化《順德府志》記載:“鹿城崗在縣西北二十里,俗傳邢侯欲築城於此,立標已定,夜有鹿銜標於今城”。這一記載與今鹿城崗古城遺址地理位置十分吻合。結合相關資料和歷史,即此處可能春秋時期巫臣封邢國后建立的都城,也有一種說法為邢國初封的時候建城的地方。

宣務山

宣務山,又稱虛無山,坐落在邢台市隆堯縣境內,又名堯山、唐山,《山海經》載“邢國有虛無山”即此。山由東北往西南走向,東西廣三里,南北長七八里,海拔200米左右,主要由東麓的宣務山和西麓的堯山兩座主峰組成,包括周圍的宣務山、堯山、紅山、茅山、干言崗、孔崗等山,稱為宣務山。宣務山一帶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堯帝晚年建都於柏人城(邢台隆堯),並於此禪讓於舜。《十三州志》云:“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詩經》中《泉水》、《柏舟》等多篇詩歌發生於此,“出宿於干,飲餞於言”記載的是上古軒轅黃帝在干言崗耕作的事實。

文物


指西周邢國的一系列珍貴青銅器,上面多有金文記載了邢國的一些重大事件,這些珍稀的寶物堪稱邢國的瑰寶,是華夏文化的珍貴遺產,最出名的有:
臣諫簋(攸鼎)
麥尊
麥方彝
麥方鼎
麥盉
邢侯簋
邢姜簋(邢姜太宰簋)
父寶尊彝
父癸爵
叔獾父鹵
邢侯編鐘
邢侯編磬
邢侯戚

邢侯簋

邢侯簋為西周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21年出土於河北省邢台市,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該簋為四獸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飾象紋,足部飾,具有西周早期特徵的器物。有銘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榮 內史曰 井侯 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魯天子 厥瀕福,克奔走上下,帝無冬令於右周,追考。對不敢,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冊王命,乍周公彝。 ”

邢侯尊

麥方尊(邢侯方尊)- 西周早期
高8.4、腹深6.5、口徑6.8寸,重6.9375斤(西清)。
口部和頸部呈圓形,腹部和圈足呈方形,大侈口,腹微鼓,圈足有扁圈,頸部有
四道扉棱,腹和圈足的四角和中線均有扉棱。頸飾仰葉紋和鳥紋帶,仰葉內填對鳥紋,腹和圈足均飾大鳳鳥。
銘文字數,內底鑄銘文169字(其中重文3)
銘文釋文為王令辟井□(邢侯)出壞□□井(坯侯於邢),□(雩)若二月□(侯)見於宗□(周),亡□(尤),□(會)王□□京,□祀,□(雩)若□(翌)日,才璧□(在辟雍),王乘於舟,為大豊(禮),王射大龏(鴻)禽,□(侯)乘□(於)赤旗舟,從,死咸之日,王□□內□□(以侯入於寢),□易幺□(侯錫玄琱)戈;□(雩)王才□(在斥),已夕,□易者(侯錫赭)□臣二百家,劑(齎)用王乘車馬、金勒、□(冋)衣巿(韍)、舄,唯□(歸),□(揚)天子休,告亡尤,用龏義(恭儀)寧□(侯),□孝於井□(邢侯),乍(作)冊麥易(錫)金於辟□(侯),麥□(揚),用乍(作)寶□(尊)彝,用□□(侯)逆□(覆),朙(明)令,唯天子休於麥辟□(侯)之年□(鑄),孫孫子子□(其)永亡冬(終),冬(終)用□□(造德),妥(綏)多友,亯(享)旋徒(走)令。
從 麥方尊銘文中可知,周王冊命邢侯出朝,到邢地去作諸侯。邢地即今之邢台.
在麥方尊中記錄著周王對邢侯的兩次賞賜,先是賞給邢 戈, 戈應為禮器之用的玉戈;以象徵意義鼓勵邢侯征戰,后又賜與臣屬二百家並使用王之車馬服飾,這種禮遇可以說是空前的,在金文中所見冊命賞賜 也是僅有的,西周初期,禮制初備更不可越,作為周公之子的邢侯受到這樣待遇,反映了周王與邢侯之間的關係。

邢侯盉

麥盉(邢侯盉)-西周早期
通高25.8,口徑15厘米,重2.45公斤。
體呈橢方形,侈口有頸,溜肩,淺分襠四柱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另一側有獸首鋬,蓋呈球面形,有半環鈕,一側有小鈕以鏈條與鋬連接。通體光素。
銘文字數,頸內壁鑄銘文30字。
銘文釋文為井侯(邢侯)光氒事(厥吏)麥,□(嗝、□)於麥宮,□易(侯錫)麥金,乍(作)盉,用從井□(邢侯)征事,用□徒(旋走),□(夙)夕□(嗝、□)□(御)事。
唐蘭意譯本文云:“邢侯光寵他的官吏麥,到麥的宗廟去祭獻。侯賞給麥銅,做了盉,用來刻記跟隨邢侯出征的事,用旋走朝晚獻給執政們。”據銘文可知,此文事實上並未具體刻記麥跟隨邢侯出征的史實經過,然卻明確表達了鑄盉刻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表彰麥的從征之功,以供執政們閱讀。說明當時邢侯和麥都對文章記彰功烈的社會功能有著清醒的認識
青銅器麥盉為西周邢侯的幕僚麥氏所鑄,其銘文提到了麥氏跟從邢侯征伐之事,根據邢侯受封的時間、地理位置及面臨的敵時勢力,可知邢侯此次征伐的對象是東夷族,通過對東夷諸族的分佈、族屬及西周初對東夷進行的幾次征伐的分析考證,可推斷出麥盉銘文所記的"邢侯征事"應是成王親政時期對東夷族所進行的一次征伐戰事.

邢姜太宰簋

邢姜太宰巳簋(井姜大宰巳簋)
西周晚期
1974年內蒙古哲里木盟札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公社
器高14、口徑19.8厘米。
失蓋失三足。斂口鼓腹,獸首雙耳,有垂珥,圈足下原有三個獸面小足。口沿下飾竊曲紋,器腹飾瓦溝紋,圈足飾垂鱗紋。
【銘文】井(邢)姜大(太)宰蟲(巳鑄)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臣諫簋

臣諫簋-西周中期前段
出土地:元氏(古邢國屬地)
通高13.1、口徑17.3、腹深10厘米,重2.2公斤。
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四隻壯實的獸首耳,下有長方形垂珥,即護著底。腹飾象紋,無底紋,圈足飾蛇紋,以雲雷紋填底。
諫,人名,為邢侯之臣。臣諫簋,為邢侯之臣諫所鑄之器。
銘文字數,內底鑄銘文約72字,現存62字。
銘文釋文為隹(唯)戎大出於軝,邢侯搏戎,□(誕)令臣諫□□亞旅處於軝,□王□□,諫曰:□(拜)手□(稽)首,臣諫□亡,母弟引□又□(庸有忘),子□余灷(朕)皇辟□(侯),余□(豨)作□(朕)皇文考寶□(尊),隹妥(唯綏)康令於皇辟□(侯),匃□□。
臣諫簋銘文的主要內容是:當戎人大舉出現時,邢侯即與戎人搏戰,同時邢侯命令諫率亞旅居於地,並命諫為國的執政大臣。諫則稟告邢侯,其子早亡,請邢侯允許其胞弟引之長子(即諫之長侄)入朝,繼承他的官職。諫的這個請求得到了邢侯的應允,故作器以記之。

邢侯彝

麥方彝(邢侯方彝) -西周早期
通蓋高7.7、腹深3.3、口橫4.7、口縱3.7寸,重4.9375斤(西清)。
長方體,直口直壁,方圈足沿有邊圈,蓋作四坡屋頂形,下有子口,上有屋頂邢鈕,通體四角和四壁中線有扉棱。蓋上飾倒獸面紋,口下和圈足飾蛇紋,腹飾獸面紋,兩旁填以夔紋,均以雲雷紋填地。
銘文字數,蓋、器同銘,各37字(其中重文2)。
銘文釋文為才(在)八月乙亥,□井侯(辟邢侯)光氒(厥)正事(吏),□□(於)麥□(宮),易(錫)金,用乍□(作尊)彝,用□井□(邢侯)出入□令(揚命),孫孫子子□(其)永寶。

名人


邢候靖淵

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兒子周成王即位時年幼,周公又竭盡全力輔佐成王,穩固了周成王的統治地位。周公死後,周成王為報答周公輔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邢靖淵)為邢侯,由召公占卜封地位置,確定在今天河北省的邢台市,姬苴於是成為西周第一代邢侯。
邢侯被允許按天子制建立城池,今邢台城即為邢侯始建,因春秋邢國的地理為之重要,邢侯被周天子特命可以代王行事,後來邢侯參加周天子的“成周大會”受到特別禮遇,當時河北境內從北往南有燕國、邢國,皆為姬姓封國,燕國為召公後裔封地,邢國為周公後裔封地。
邢侯受封后,雄心勃勃,建設了高大的城池,為了激勵自己,還建立起高台一座,史稱“邢侯行台”,登台可以西臨太行,東眺黃河,南瞰中原,北望幽燕,為了完成屏藩周室的任務,邢侯乃西北抗狄人,東連齊魯,南北與燕國、衛國等姬姓封國遙相聯繫呼應。

邢候井利

周穆王時期邢候井利(邢利)兼為三公之一,掌管六軍,輔佐穆王。井利與毛班、畢公為西周時期穆王時的三公,傳世文獻上和西周銅器銘文中都有相應的史跡記載。《穆天子傳》記載井利作為六師主帥並隨穆王南征,另有三事可述:一是穆王西征途中,由井利代表天子接受邦之君進獻的豹皮、良馬等禮品;二是穆王在河宗舉行禮河之祭,命井利、梁固率領六師參加活動;三是穆王在出狩途中舉行盛姬的喪禮,由井利主辦所需器物財用。

司馬井伯

司馬井伯,邢侯兼三公之一的井利之孫,簋銘云:惟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王在周,格大室,即位,司工(空)入右立中廷,北向。王呼作冊尹冊申命曰:“更(賡)乃祖服,作冢司馬”……用朕文祖幽伯寶簋。⑤簋記載穆王二十四年,被冊命為冢司馬。這個,也就是師簋蓋銘中擔任冊命師儐右的“司馬井伯”。

邢伯巫臣

巫臣,字子靈,後為申氏,又稱屈巫,原是楚國的大夫。后輔佐晉景公,被封為邢伯,管轄邢國轄域,曾
建議晉國聯合吳國,夾擊楚國。又親自到吳國,教吳國人駕駛戰車。這成為楚國衰落、吳國崛起的序幕。

邢候狐庸

狐庸,巫臣之子,巫臣死後,狐庸繼巫臣襲封於邢國故地,與趙、韓、魏、知、中行等六卿一樣,為晉國的邢伯,后封為邢侯。春秋時期邢國之於晉國,如邢國之於周朝。
後來,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叔魚攝理,叔魚叔向弟理獄官之名罪在雍子,雍子納其女於叔魚,叔魚弊獄邢侯,弊斷斷罪歸邢侯邢侯怒殺叔魚與雍子於朝,被叔向治罪。
巫臣和狐庸父子兩代歷晉五世,70餘地,為邢地伯侯。
邢侯狐庸被治罪后,晉國趙氏開始管理邢地,直到趙襄子被封於邢地。

大夫井叔

周穆王為報答邢侯輔政之恩,封邢侯第三子井叔為卿大夫,並於畿內封建邢邑。今陝西長安張家坡發掘的井叔墓地即此。此井叔是周王的重臣,非周初姜姓井叔,整個墓地的布局以幾代井叔墓為中心,其他較小的墓在旁邊,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實行族葬制。

婦妌

婦妌商王武丁的皇后,是來自井方(今邢台市)之女,婦妌善於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殷墟卜辭中記錄了很多她在丘商種黍的內容;也從事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系列王室活動。她的地位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根據花園庄東地卜辭來看,她死於婦好之前。因為她的兒子曾經被立為太子,故成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親生子為祭祀她而鑄,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儲君之母。她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墓已被盜竊一空。

邢姜

邢姜,即邢侯夫人姜已,為齊侯之女,嫁於邢侯,後任職邢國宰相,精明能幹,輔佐邢侯治理國家,有《邢姜太宰簋》記載。

地域分佈


先商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躬耕於邢台干言崗。堯都柏人,邢台成為唐侯故土,堯帝於邢台堯台禪位於舜,大禹治水,施政於邢邦(井邦),分天下為九州,邢屬冀州,為冀州南部土地,冀字下方共字是邢最初寫法。

商代

商代邢地屬井方,婦妌出嫁為武丁皇后,井方屬商朝方國之一。
商祖乙九年,遷都於邢,傳五王,邢台成為商朝首都一百多年。
商紂王升邢伯為邢侯,為三公之一,邢台屬商朝邢侯國。

周代

周成王分封周公第四子於邢國,邢國屬周朝53個姬姓諸侯國之一。

春秋

春秋時期,邢國被衛國所滅,屬衛國,轉而被晉國所有,屬晉國,晉封巫臣為邢侯,管轄邢地。

戰國

戰國初期,邢台誒趙襄子采邑,趙成侯立邢為信都,建檀台以朝諸侯,趙武靈王在信宮大朝五日,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

秦代

秦分趙國置邯鄲郡巨鹿郡,古邢國西部時屬於邯鄲郡,東部屬於巨鹿郡。

漢代

漢代信都縣改為襄國縣,屬趙國。邢台東部屬巨鹿郡。后又析出清河郡廣平郡,邢台部分地方屬之,其中治所位於邢台的是巨鹿郡和清河郡。

隋唐宋金

隋代改設邢地為邢州,因州治古邢國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轄九縣:青山、內丘、柏仁(今隆堯)、龍岡(今邢台)、任縣、巨鹿、南和、平鄉、沙河。歷經隋唐五代宋金轄域不變,唐天寶年間曾更名為巨鹿郡,五代設邢州安國軍,宋末一度升為信德府。
原邢國轄域大部分位於邢州境內,一部分位於趙州、冀州和貝州境內,唐高祖李淵祖籍今邢台隆堯,後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籍貫邢州堯山。唐代名相魏徵籍貫邢州巨鹿,名相宋璟籍貫邢州南和。

元明清

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升邢州為順德府,仍轄九縣:邢台、內丘、唐山、任縣、巨鹿、南和、平鄉、沙河、廣宗,明清沿襲元制,轄域不變。
原邢國轄域大部分位於順德府境內,一部分位於趙州、冀州和廣平府境內,元代太保劉秉忠籍貫邢州,太史郭守敬籍貫順德府邢台。

民國

民國設十五督察區,轄邢台、沙河、南和、永年、邯鄲、任縣雞澤等縣,治所邢台。
抗戰時期,屬順德道,轄今邢台市15縣。

當代

1945年9月邢台解放後設置邢台市,1949年設邢台專區,邢台市屬之,1983年升為省轄市,1996年,邢台地區與邢台市合併為邢台市,轄2區2市15縣,原邢州九縣均位於今邢台市內,今邢台市域均在原邢國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