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

春捂

“春捂”就是說在春季,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棉衣,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

冬徠去春來,寒氣始退,陽氣升發,而人們的肌體調節功能遠遠跟不上天氣的變化,稍不注意,傷風感冒就會乘虛而入。“春捂”的原則是過猶不及,不捂不行,捂過頭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計在於春,只有掌握春季養生法,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從古至今,善於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

春捂簡介


從古至今,善於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民間常常流傳著“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語。專家認為,“春捂”這種民間的傳統習慣有一定道理。

春捂益處


第一,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溫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溫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恆定的溫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如果過早地減掉衣服,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溫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這時當冷風襲來時,就能長驅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於適應季節的變化,在初春時節,經常有寒流和強冷空氣南下,導致氣溫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捂”著點兒,就很難適應這種冷暖的變化,許多人甚至可能會患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春捂部位


對於春捂,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由於早春天氣乍暖還寒,早晚低溫,細菌病毒活躍,人容易生病,重點“捂”頭頸與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寒多自下而起,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因為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女性如果過早換裙裝,會導致關節炎和多種婦科病。春天還是流腦、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的多發季節,這些疾病的發生雖與細菌、病毒感染有關,但感染后發病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體質和起居調養。不忙脫衣,“春捂”得法,可有效減少發病幾率。

春捂指數


根據對“春捂”的科學研究,專家提出了一些供人們在實踐中便於“操作”的數據,稱為“春捂指數”。

把握時機

冷空氣到來前一兩天未雨綢繆。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塞、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一兩小時,再晚便是雨後送傘了。

把握氣溫

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注意溫差

日夜溫差大於8℃是捂的信號。春天的氣溫變化無常,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涌動,日夜溫差大於8℃時是捂的信號。

持續時間

1~2周恰到好處。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醫學家發現,氣溫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者或高齡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體才能適應。

注意事項


1.衣服要遞減 當冬季向春季轉換時,人體防衛體系處於“冬眠”初醒之際,因此這一階段不能急於一下子脫掉衣物,而應一件一件地脫,並根據不同體質,因人而異。
2.“春捂”應“下厚上薄”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所以,春天還是以遵循“下厚上薄”為好。
3.“春捂”要有度“捂”帶有一點熱的意思,也就是說衣服仍應適當多穿一些。由於春風比冬風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寬鬆的款式,既擋風,又透氣。但絕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風一吹反易著涼“傷風”。一般來說,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超過15℃就要脫掉棉衣,否則就會超出身體的耐熱限度,體溫調節中樞就會適應不了,對健康不利。特別是對嬰幼兒來說,過度春捂容易使嬰幼兒出現“過暖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高熱、抽搐、大量水樣或血水樣腹瀉、吐奶,嚴重者可能發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這是由於嬰幼兒新陳代謝旺盛,產熱量高,如果“捂”過了頭,就易誘發中暑。
4.春捂要看當地氣象指數。春季何時該捂,必須根據天氣而定。一般說,春季早晚氣溫較低,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便可適當減衣。只有當白晝氣溫達到20℃以上,且比較穩定,這時,肌體經過數周的調節,已經逐步適應了節氣的變化,即便穿得單薄些也不至於患病。
5.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節,因著涼而患病的人很多,其禍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發季節病或舊病複發,尤其是婦科,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患者明顯增多。每年冬去春來因愛美而受涼致病的女性急劇增加;下腹脹痛、月經不調、出血淋漓不盡者大有人在。這都是要“風度”不要“溫度”而造成的惡果。所以,為了您的健康,春天還是捂住下身為好。
6.春捂也要鍛煉。中醫認為,防病如禦敵。春捂只是被動防禦。要想防疾健身,還必須從春天開始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時,還要講究科學飲食和起居。飲食上要注意調養肝氣去春火,應該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有菠菜、韭菜、芹菜、油菜和胡蘿蔔等;果品有栗子、紅棗、枸杞和菠蘿等。除了春捂有度與葯食調理外,還需調養精神,制怒養肝,以防春火萌動。

春捂建議


1 一般來說,“春捂”要捂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頭頸與雙腳,可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由於寒氣多自下而起,且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要比上部差,容易遭風寒侵襲,所以衣著宜“下厚上薄”。女性不宜過早換裙裝,否則會導致關節炎和多種婦科病。
2 小兒“春捂”要把握時機,家長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也可多關注天氣預報,若有冷空氣到來,提前1到2天,就要給孩子增添衣物。當晝夜溫差大於8℃時,就需要捂一捂;若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則可以不捂了。氣溫回升后不能立即減衣,最好再捂7天左右,免疫力弱的小寶寶,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體適應。一般來說,寶寶只用比大人多穿半件衣服,切不可差得很懸殊。

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一種被動的防範措施,不能用機械論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時間性的,總不能老穿著棉衣不脫。“秋凍”要有耐凍的措施,總不能凍得渾身打顫還不加禦寒之物。近年來,由於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氣候異常變化的情況時常出沒,過去少見的“暖冬”、“暖(熱)春”、“倒春寒”現象頻頻出現,許多情況甚至使人們有一種始料不及的感覺,所以要掌握好“春捂秋凍”的分寸。如何準確、及時調節人體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從本質上講,要想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其根本方法是加強身體鍛煉。就耐寒鍛煉而言,或堅持冷水浴,或散步、跑步、或做體操、打太極拳,或按摩、做氣功。長期進行這些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調節血管的舒縮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肌肉耐力和抗病能力,還可以促進消化和吸收,加強呼吸運動,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據測定,機體代謝越旺盛就越不怕冷,人躺著時代謝率最低,坐起來就可提高12%,站著能提高20%,步行可提高50%以上,劇烈活動時可提高10倍。長期堅持力所能及的運動不論對運動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還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都是大有好處的。

方法


怎麼“捂”最健康
春捂組圖
春捂組圖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養生防病諺語,是人們維護身體健康的經驗,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 中“春捂”,是指春季氣溫剛轉暖,人們不要過早脫掉棉衣。那麼,捂多久最好最養生?怎麼捂才能防病?哪個部位最該捂……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春捂秋凍 到底“捂”多久
春語秋凍,“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況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怎樣判斷是否“捂”
“捂徠”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著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最後還要注意晝夜溫差。這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了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其他建議


這樣,身體的耐受力提高了,疾病也就較少發生了。還要說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聯繫著的,並不能機械分開,春、夏、秋、冬只是人們為了便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人為劃分的。因此,許多疾病的發生不僅是有聯繫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節性的,有些病則可能和上個季節相聯繫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於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凍”只能是有效的防範措施之一,還必須加強四季保健,同時注意飲食起居和必要的藥物調節,增強人體正氣,從而保證機體的長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