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聖水寺

霞浦聖水寺

霞浦坐落於霞浦縣縣城北龍首山脈之蓮花峰頂,曾名“北山尼寺”、“聖水庵”。宋元符二年(1099年)尼永章創建,取名“北山尼寺”。明萬曆辛丑年,僧如鳳重建。民國,僧隨緣募緣重建。因寺旁有方井,闊丈許,井水清冽、涼爽,相傳井水能治療疾病,被稱為“聖水”,故又名“聖水庵”,善男信女常有取其水泡茶煮飯,相信能祛病強身健體。文革時期,寺宇荒廢,曾一度做為霞浦六中學生的學農基地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站點。1984年八月釋善良回寺主持,在信士楊伏賜、袁承生、僑僧善泉法師等人的幫助下,修建起嶄新的大雄寶殿。

名稱由來


聖水寺
聖水寺
據聖水寺碑刻記載云:清康熙年間,皇太後患眼疾,夢中得示,蓮花峰有聖水可治,得而治之眼疾痊癒。康熙皇帝遂命福寧總兵吳萬福重修寺院,並敕封為“聖水寺”,賜“拈花妙旨”匾額(一說系顯親王所賜)和佛衣,同時從京師移植方竹(四角竹)、岩茶樹各四株於寺后。方竹不甚高大,一般高2米左右,大如手指,以竹身外方內圓而得名“方竹”。

詩選


陳陽盈詩選(元,閩侯縣尉)
客中無事強登山,
為愛清空壓市寰。
壞榻火寒茶灶靜,
古祠香冷石爐閑。
風生春水披龍甲,
雨落晴階點豹斑。
松牖不啟人不到,
時看巢燕自飛還。
林遂詩選(明,進士)
行行三度絕頂游,
此日陶情仗鄴侯。
擊鼓何妨花到手,
尋梅寧怯酒傳籌。
玉壺泉透乾坤脈,
翠浪松翻今古秋。
我已投閑聊共樂,
江湖萬里最忘懮。
蔡琳詩選(明,福寧州同)
獨剎蓮花頂,
何來水得名。
澄雲清病骨,
蘸石濯塵纓。
莫漫搌眉去,
還應沁喝□,
滄桑疑聖跡,
一勾總關情。
游喬詩選(明,贈參政)
聖 水 庵
未向金門進五規,
上方寂□暫遲回。
閑從白日隙中過,
身自紅塵飛處來。
太宇四方寬眼界,
清風萬斛絕氛埃。
舉頭便覺長安近、
卻笑嚴光老釣台。
傅汝舟詩選(明,今福州人)
聖水山月下
行尋流水從吾好,
卧看青山奈爾何。
永夜松風掃星月,
經旬衾枕傍天河。
身閑漸與仙人似,
地靜頻聞山鬼過。
短劍秋深思故國,
白雲回首萬峰多。
謝肇淛詩選(明進士,兵部郎中)
《登龍首絕頂》
縹緲蓮花第一峰,
空山叢棘絕行蹤。
雲生下界孤城雨,
人聽斜陽半嶺鍾。
海上晴濤奔萬馬,
天中積翠走群龍。
金光玉蕊知何處,
欲駕鸞驂問赤松。

起義遺跡


唐末爆發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黃巢率領十萬農民軍渡過長江,突入江西,轉戰兩浙。因連續受挫,為避開強敵,黃巢農民軍從衢州(今衢縣)沿仙霞嶺開拓山路進入福建,至浦城后即分路南下:主力直趨建州(今建甌),從古田間道進逼福州:左翼轉向東南,經長溪(今福安、霞浦、寧德)、連江(含今羅源)沿海挺進;右翼沿武夷山脈東麓南擊,由邵武折向延平,順閩江而下。各路農民軍所向披靡,於十二月進抵福州城下。福建觀察使韋岫“戰不勝,棄城遁”。黃巢遂於十三日佔領福州城。農民軍入閩后,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人數達八萬人。在福建人民的積極支援下,農民軍順利佔領閩中諸州。
據《霞浦縣誌.名勝志》記載:“黃巢坪,在聖水東,黃巢駐兵處”。黃巢起義軍經過霞浦之事民間多有傳說,不遠的金家坑村道上有兩石平削如劍劈,民間稱為“黃巢試劍石"。

百合花


聖水寺百合花 王日鵬攝
聖水寺百合花 王日鵬攝
百合花是聖水寺風景的一大亮點,每年花開季節,上百株百合開放,煞是好看。據寺僧介紹這裡的百合花是從山野里移植的,是野生百合。在霞浦縣城區龍首山頂的聖水寺花園裡,有百來株百合花正灼灼開放,其中有一株竟然開出60餘朵花。據寺內的一位老園丁說,園中的百合花都是從山上移植過來的,已開花近三個月,而一株百合開出這麼多花朵還是幾十年來第一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