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3條詞條名為張雷的結果 展開
- 遼寧省委常委,瀋陽市委書記
- 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
- 中國足球裁判
- 浙江省義烏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 上海市虹口區副區長
- 當代著名建築師、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 當代集團總裁
- 安徽廣播電視台主持人
- 中國內地女演員
- 陝西省政協常委
- 中國內地男歌手
- 浙江省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 和田地區公安局黨委委員、紀檢委書記
- 模世能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
- 中國香港男演員
- 攝影師
- 內地男演員
- 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副校長
- 秦淮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綜合業務處處長
- 中共昆明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
- 中國作協會員、原768廠黨委書記
-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黨委書記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 解放軍報社總編室攝影記者
- 鄭州市城市管理副局長、黨委委員
-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
- 中國著名畫家
-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 宋代進士
- 徐州市雲龍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副主任
- 綏中縣委常委
- 遼寧本溪水洞公安局局長
- 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 遼寧大學體育教研部副教授
- 浙江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 旺蒼縣政府副縣長
-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醫師
- 成都勾勾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 優秀青年大學生、見義勇為先進分子
- 百度公司商務搜索部主任架構師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北京市電力公司輸電公司安監處長
-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 濉溪縣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副書記
- 牡丹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駐新疆記者
- 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 畫家
- 攝影師
-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特聘教授
- 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工程學院工程師
- 華南理工大學西區體育館教師
-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 暖通工程師
- 昌吉市委辦公室主任
-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
- 中鋁國貿原副總經理
- 中科院項目辦公室主任
-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 蒼南縣司法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
- 吉林大學教授
- 四川省攀枝花市審計局原局長
- 杭州市拱墅區城市管理行政祥符中隊科員
- 宿州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主任
-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研究員
- 蚌埠市經開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
- 浙江傳媒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
- 黑龍江省五常市政協副主席
- 安徽省馬鞍山市花山區政府副區長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
- 65114部隊司令部副營職參謀
- 廣西師範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 杭州市運河綜合保護開發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 四川省樂山市財政監督檢查局局長
-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
- 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 瀘州市林業局總工程師
- 四川警察學院助教
- 長春市退役軍人疫情防控應急大隊第四應急分隊成員
- 宿州學院附中一級教師
- 漫畫火鳳燎原人物
- 宿遷市中醫院內科黨支部書記
-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教授
- 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
- 天津市公安局河北分局打擊犯罪偵查支隊民警
- 足球裁判
- 河南見義勇為者
- 37歲救人英雄
張雷
當代著名建築師、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
張雷,男,當代著名建築師。1964年出生於江蘇南通;1985年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1988年東南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畢業;1993年瑞士蘇黎世高工建築系研究生畢業。曾任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南京大學建築與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現任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建築設計與創作研究所所長,可持續鄉土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主持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張雷](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2/m1266f69b06b9bb8aebe4188442a4af72.jpg)
張雷
混凝土縫之宅榮獲《建築評論(Architecture Review)》ar+d 國際青年建築師最高獎榮譽提名;
張雷曾獲選英國ICON雜誌全球20位最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築師,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設計大師”稱號;曾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築獎”(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入圍獎。
近年來設計作品在GA Document, Domus, Lotu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Review, Architecture Record,Detail,Mark, Icon, Area, Oris, Space, 1’ARCA, Architecture Now ,Architecture Now Houses,Architecture Now Museums,100 Contemporary Houses等國際建築雜誌及刊物上廣泛發表。
![代表作品](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9/5/m9563ed01eabc2689e22405a02eb47cb6.jpg)
代表作品
南京金陵神學院大教堂方案(2005)
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國際競賽方案(2005)
杭州萬科良渚文化村“玉鳥流蘇”時尚街區(2007年)
混凝土縫之宅(2007年)
詩人住宅(2007年)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展覽館 (2007年)
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之方力鈞美術館(2008年)
揚州三間院(2009年)
CIPEA四號住宅(2011年)
鄭州鄭東新區規劃展覽館(2011年)
西溪濕地三期工程藝術集合村J地塊(2011年)
揚州科技館(2013年)
深圳萬科前海企業公館(2013年)
南京萬景園小教堂(2014年)
南京遠洋國際中心(2015年)
浙江桐廬莪山及松陽陳家鋪先鋒書店(2015,2018)
桐廬雲夕系列鄉土藝術酒店(2015)
南京江寧石塘村網際網路會議中心(2016)
江西上饒三館(規劃館、博物館、城市檔案館)(2017)
鄭州鄭東新區龍湖CBD副中心C4-06,C4-15金融大廈(2018)
浙江海寧國際潮牌Stance生產研發區及藝術館(2018)
江西景德鎮丙丁柴窯工作室及展示館(2018)
南京湯山博物館溫泉藝術酒店及工作室(2018)
山水文園集團南京溧水規劃館(2018)
雲南騰衝瑪御谷多功能文化中心(2018)
福州陽光城登雲藝術中心(2018)
南京大學博物館(2018)
一種方法:基本建築
![南京大學陶園公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8/mc8774fb1fec6ab3bc9846d0ded6d6426.jpg)
南京大學陶園公寓
“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就是做設計時,沒有想專業方面的問題,是全然面對一個真實的生活狀況,用最合理的方法來蓋房子,符合現實,一種掌握當地人、事、物的條件的設計。”這樣的想法開始在張雷的心中常駐。2001 年的南京大學陶園研究生宿舍,張雷考慮到當地氣候因素與私密性,設計了陽台與使用木質百葉窗,既可通風又可達到私密遮蔽。這個非常基本的想法,反映出一種樸素的設計思考,回歸到人生活的基本面,使得建築與人發生關係。張雷當時提出“基本建築”的說法,就在談以人為本的建築設計。
對於建築的“基本”要求在張雷對於建築材料的選取和運用中暗藏不表。在南京南畫廊中,他使用了石棉瓦、鐵鏽門與杉木板,這些都是質樸的當地性材料。南京高淳詩人住宅張雷使用了紅磚。原因是基地附近有燒制紅磚的磚窯,每平方米成本不過800元。當磚成為建造的主角之後,砍半磚或是凸半磚的建構方式強化了材料在文化中的肌理表述。這種“基本”是對基本元素的駕馭,同時也是地域性的體現。按張雷的話說,正因為“基本建築”強調的是“因地制宜”,崇尚形式的簡約及與環境的協調,也因而在無形中實現了對環境,對自然的尊重。
一種態度:對立統一
![混凝土縫之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9/ma93025e8b27afa1a8b245b2070e4eb43.jpg)
混凝土縫之宅
對立統一,是張雷多年來總結的設計思想,是手法、是態度、也是哲學觀,來源於他對於東方智慧的參悟。方圓、內外、深淺、多少、正反、因果、聚散、空盈……張雷試圖找尋出對立的關鍵詞,並企圖把它們運用到設計中。“我希望能夠從建築中把這種神態表現出來。我把這種對立與統一稱為:簡單的複雜性,熟悉的陌生感。例如位於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的混凝土縫之宅,就是新與舊的對立統一,“這是個很現代的房子,我的協調方式反而是把現代的玩意兒放在古老的歷史街區中。新舊的差異反能更好地凸現老房子的價值。非但沒有破壞歷史文化價值,反而起到了強調的作用。相互映襯,這就是最好的協調。”
一種理想:人本建築
![鄭州鄭東新區規劃展覽館](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9/m198f8469557f3649a744711c19f11abf.jpg)
鄭州鄭東新區規劃展覽館
2009年設計鄭州鄭東新區城市規劃展覽館,張雷探索了一個議題:公共建築如何具有公共性。“我每次到巴黎,總會去蓬皮杜藝術中心,那裡外面有廣場,有人畫畫、彈琴,裡面有咖啡館、電影院、藝術品商店,它成了城市的客廳。而中國城市的公共建築講究標誌性,喜歡英雄主義、紀念碑式的莊重,與市民生活是脫離的。”我在鄭東新區城市規劃展覽館設計中,著力體現了建築的公共性,入口對著街角,表示著開放性的特徵;強調公共動線的流暢,展廳不開放的時候,人們也可以從室外一直走到屋頂。”
揚州廣福花園拆遷小區的設計則體現的是人文關懷。“我們重點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尊重和延續傳統習俗。這個項目的安置對象原先都是郊區的農民,習慣在戶外院子里搭棚子操辦紅白喜事、院子里晒衣服、在綠地里種菜……但我們希望尋找合適的方式讓他們既有空間延續習俗,又不對環境產生影響;二是千方百計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拆遷安置小區大部分住的是老年人,他們基本不呆在家,喜歡串門,所以要為他們設計更適宜的公共空間。而且老年人辨識能力、行動能力較差,在細節設計中都要考慮;三是千方百計降低生活成本。18層的房子通常因屋頂不夠大無法家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但我們考慮到房子的均好性,把18層樓的房頂加大,讓每家都用上太陽能,既節能又省錢;四是發揮社區組織作用。這種小區物業費通常收不上來,沒有哪家物業公司願意管,所以很可能會讓原來的村民小組來管理小區,我們的設計就要考慮這些問題並最大化地予以配合。”
在張雷眼中,拆遷拆的不單是房子,實際上拆的是社區,拆的是鄰里關係。“所以我們的中心思想就是重建社區。讓從老的小區到新的安置房里的居民,能夠還有社區歸屬感。”
![南京萬景園小教堂](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d/madc397cc6f9312e8065407d244ee529a.jpg)
南京萬景園小教堂
2016年 張雷教授榮獲第四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入圍獎
2012年 張雷教授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築獎”(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
2011年張雷教授榮獲江蘇省人民政府首批“設計大師”
2009年 張雷教授獲選英國ICON雜誌全球20位最有未來影響力的青年建築師
2008年 張雷建築工作室被美國《建築實錄(Architecture Record)》評選為2008年全球十大設計先鋒
(Design Vanguard 2008)事務所
2008年“混凝土縫之宅”榮獲英國《建築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ar+d國際青年建築師最高獎榮譽提名;
2008年“詩人住宅”第四屆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2004年“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榮獲首屆中國建築藝術獎
2002年“南大陶園02幢研究生宿舍”榮獲首屆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
![浙江桐廬莪山雲夕系列實踐](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3/m13ffe19bd92f75cad3b4ff8d7d6e15ce.jpg)
浙江桐廬莪山雲夕系列實踐
2002年 上海“土木回家”中國新一代建築展(上海)
2003年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當代藝術展”(法國巴黎)
2003年 中國國際建築藝術實踐展(南京)
2003年 中國當代建築展(德國杜塞爾多夫)
2004年 東西南北-中國青年建築師的當代性(法國波爾多)
2004年 狀態-中國當代青年建築師8人展(北京)
2005年帕爾馬建築節“建築-富裕與貧困”(義大利帕爾馬)
2005年 深圳城市與建築雙年展(深圳)
2006年 米蘭技術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建築-傳統與轉換”(義大利米蘭)
2006年 荷蘭建築協會“中國當代建築展”(荷蘭鹿特丹)
2007年 首屆香港建築雙年展(香港)
2008年 中國建築:五個項目/五個故事(美國紐約)
2008年 法國建築與文化遺產之城“中國當代建築展”(法國巴黎西班牙巴塞羅那)
2008年 東京設計中心“傳統和高科技”19位國際建築師作品邀請展(日本東京)
2010年 東風-中國新建築2000-2010 (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
2011年 成都雙年展國際設計展特別項目《文學中的建築》(成都)
2011年 向東方—中國建築景觀(義大利羅馬)
2016年 中澳設計研究對話展(澳大利亞墨爾本)
2018年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義大利威尼斯)
![《當代建築師系列——張雷》](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d/m4d476a96c90336da00e4519dbeff33b8.jpg)
《當代建築師系列——張雷》
《現代之後——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專輯》城市/環境/設計 雜誌社 2015
《當代建築師系列—張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
《世界建築》201104 張雷 材料意志 2011
《A+U建築與都市 中文版08:04》張雷 溫故知新 2008
《基本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
《A+C設計表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7
設計作品發表於中國當代建築研究專著:
《MADE IN CHINA-NEUE CHINESISCHE ARCHITEKTUR》
《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ON THE EDGE-TEN ARCHITECTS FROM CHINA》
《CHIN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INA》
《TU MU-YOUNG ARCHITECTURE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