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桑

蕁麻目桑科植物

黑桑(學名:Morus nigra L.),喬木,高約10米;樹皮暗褐色;小枝被淡褐色柔毛。葉廣卵形至近心形,質厚,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粗而相等的鋸齒,通常不分裂,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被短柔毛和絨毛;米,被柔毛;托葉膜質,披針形,被褐色柔毛。花雌雄異株或同株,花序被柔毛或綿毛;雄花序圓柱形;雌花序短橢圓形。聚花果短橢圓形,成熟時紫黑色,總花梗短,無明顯花柱,柱頭2裂,被柔毛。花期4月,果期4-5月。

徠原產亞洲西部伊朗。1548年傳入英格蘭南部。中國主在新疆吐魯番,喀什以南地區栽培;在山東煙台、河北也有栽培。椹果成熟味甜可食,在新疆用以制果汁。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黑桑
含量參考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49 千卡
蛋白質1.4 g
脂肪0.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0.1 g
水分86 g
碳水化合物9.7 g
8.1 g
膳食纖維1.7 g
葉酸20 μg
6 mg
18 mg
43 mg
227 mg
38 mg
1.1 mg
1.7 mg
0.06 mg
0.16 mg
0.4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0.04 mg
維生素B2(核黃素)0.07 mg
煙酸(煙醯胺)0.51 mg
泛酸0.26 mg
維生素B60.06 mg
維生素C(抗壞血酸)23.2 mg
維生素E0.55 mg

形態特徵


黑桑
黑桑
喬木,高約10米;樹皮暗褐色;小枝被淡褐色柔毛。葉廣卵形至近心形,長6-12厘米,有可達20厘米,寬7-11厘米,質厚,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粗而相等的鋸齒,通常不分裂,表面深綠色,粗糙,背面淡綠色,被短柔毛和絨毛;托葉膜質,披針形,被褐色柔毛。
花雌雄異株或同株,花序被柔毛或綿毛;雄花序圓柱形,長2-4厘米;雌花序短橢圓形,長2-2.5厘米。
聚花果短橢圓形,成熟時紫黑色,長2-2.5厘米,直徑1.5-2.5厘米,總花梗短,無明顯花柱,柱頭2裂,被柔毛。花期4月,果期4-5月。

生長習性


黑桑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沙土、沙壤土、壤土、粘土上均能生長,甚至在礫質土上也能生長,但喜生於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上。較耐鹽鹼。黑桑喜光性強,耐大氣乾旱,也較耐熱,在年降水量幾十毫米、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夏末氣溫高達40℃以上的南疆地區生長良好。喜溫,適生於年平均氣溫8-10℃、最低氣溫為-25℃的暖溫帶或逆溫帶,低於-30℃以下時,幼枝常遭凍害,但並不影響林木的生長發育與結果。

地理分佈


黑桑
黑桑
徠原產亞洲西部伊朗。據有關資料報道,1548年傳入英格蘭南部,生長良好,果實也 能正常成熟。中國主在新疆吐魯番,喀什以南地區栽培。在山東煙台、河北也有栽培。

繁殖方式


黑桑通常是採用嫁接的方式育苗。黑桑嫁接有袋接、倒袋接、“t”形芽接等多種方法,其中以袋接法應用最為普遍。這是因為,袋接法操作方便,成活率高,適合於大面積育苗。
袋接育苗的最佳時間,長江以南地區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長江以北地區可在4月中下旬進行。
黑桑袋接育苗,用作嫁接的接穗,必須是品種優良的一年生越冬枝條,要求母株生長良好、枝條充實、冬芽飽滿、無病蟲害。每嫁接1000株桑苗,需要準備穗條250根以上。
通常選用適應本地生長的桑苗作砧木。袋接的方法是:首先扒開砧木根基部的土壤,使根部露出來,然後在砧木根頸稍下方,選擇光滑、無側根的部位,剪成45°左右的平滑斜面,剪口要平滑,皮層不能破裂。
削接穗時,應選擇飽滿完好的冬芽,一般一個穗頭用4刀削成。第1刀在芽的反面下方1厘米處起刀,削成3厘米長略成弧形的斜面;第2刀將削麵前端過長的部分削去,要露出形成層;第3、第4刀沿著斜面兩側各向下斜削一刀,使兩側的形成層露出。為了使砧木頂端吸收一部分養分,要在嫁接芽上方1厘米的地方,剪去砧木。削好的接穗要削麵平滑,舌尖寬窄適當、約5毫米左右,尖端皮層與木質部不分離。
選擇與接穗粗度相近的砧木,用手捏開砧木的斜麵皮層,與木質部分離成口袋狀,然後將接穗斜面對著砧木皮層緩緩插入袋內,直到插緊為止。但不能用力過猛,防止插破皮層,如果發現皮層破裂,必須重新剪插。
接穗插好后,用濕潤的細土蓋緊嫁接部位,注意用力要均勻,防止碰歪穗頭,然後用細土覆沒穗頭1-2厘米厚,使覆土呈饅頭狀。等嫁接體癒合后,就可以栽植了。

栽培技術


建園

桑園要求土壤耕作層厚度在25厘米以上,土壤深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離地表不能大於1米。此外,果桑園應盡量建在遠離公路主幹道及其他污染源的地方,避免灰塵等有害物質污染桑椹而影響人們的健康。要求地勢較平緩,土壤深厚肥沃,能灌能排。所以,一般選擇土壤酸鹼度6.5-7.5之間、有機質豐富、灌水容易的黃壤或沙壤土建園。果桑的栽植地塊應盡量集中連片,以便管理。

定植

在早春和初冬都可以栽植,一般選在春季定植比較好,定植后可以馬上進入生長季節,對幼樹成活和生長有利。
栽植前應先除去多年生雜草,然後平整土地,挖好排水渠道。然後將地塊進行全面翻耕,耕深25厘米左右,整平后等待栽種。
通常每畝可栽植黑桑300-600株,栽植密度為:行距1-2米,株距1米左右。根據黑桑的栽培密度,挖定植溝,溝深50-60厘米、寬60厘米。溝的深度主要依據土壤肥力而定,土壤肥沃,溝可以淺一些;土壤肥力差的沙土地、山坡地應該深一些。定植溝挖好以後,每畝施能量有機肥15包,即750斤/畝,與表土混和均勻,填入溝內20厘米左右,然後栽植。
定植時,把桑苗擺正,根部均勻向四方伸展,然後向坑內填土,當土填到一半時將苗子輕輕提起搖動,使根系舒展。然後再填土,邊填邊將土踩實,直到與地面持平為止。最後,把餘下的土在樹榦周圍培埂。定植后要澆一次定根水,加速土壤與根系的粘合,大約每株用水2千克左右,尤其是春天乾旱的地區必須灌透。
栽植前,先在地塊上起壟,壟高20-25厘米,寬80-90厘米。然後在壟上橫向開溝,把苗木攤開斜放在溝內根系不能曲折和堆積,栽植時要防止碰掉穗芽。每溝栽苗10株左右。栽植好后,隔6-8厘米開另一條栽植溝,並將開溝泥土覆蓋在前一溝栽植的苗木上,厚度以埋沒接穗1.5厘米左右為宜。嫁接苗載植完后,只要保證充足的水分,約經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出苗了。

管理

• 幼齡樹管理
幼齡樹的管理,是指黑桑苗從定植到開花結果這一段時間的管理。黑桑定植當年以培養樹型和健壯掛果枝為主,第2年4月中下旬-5月初開始結果。在幼齡樹的管理上,要認真抓好以下工作:
1.澆水。定植當年春天,在果桑苗發芽以後灌一次透水,以後要根據土壤墒情進行灌水。灌水完畢,等到水全部滲下去以後,要覆土掩埋,以防水分蒸發。
2.施肥。幼樹萌芽后和6月份每株幼苗各追施能量有機肥20千克,7月中旬以後至落葉前,再追肥一次,施肥量10千克/株。
• 結果樹管理
黑桑定植后第3年進入正常生產期,第4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長達30年。此時桑樹的生長與結果同時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能夠使果桑克服大小年,保證豐產穩產。
1.合理疏芽。疏芽一般在新芽長到20厘米左右時進行。按照每個桑拳留1-2芽,每株留10-15個芽的要求,應保留位置適當的健壯芽,疏除弱小的多餘芽。
2.適時澆水。春季萌芽期,是果桑的需水高峰期,這個時間如果天氣乾旱,要及時澆水。
• 開花結果期管理
春季4月初為開花結果期,這個時候需要追施一次能量有機肥,為使幼果迅速膨大,每畝須施能量有機肥15-20千克。這對提高桑果含糖量和色澤有好處,根外追肥最好在傍晚進行。加強通風透光。在4月下旬至5月初,當桑果快成熟時,應將果桑枝條中、下部較密集的桑葉適當摘除,以加強通風透光,增加桑果糖度。

病蟲防治


蟲害

• 紅蜘蛛
為害特點:桑紅蜘蛛屬蟎類。成蟲、若蟲均在桑葉背面吸食汁液,使桑葉黃化,畸形,枯焦;葉品質下降,產量降低。細看被害葉背可見針尖狀紅點,並有絲狀物,即紅蜘蛛
發生規律:紅蜘蛛一年發生10代以上,以雌成蟎在土縫、枯枝落葉,雜草中越冬,第二年春開始繁殖危害。乾旱少雨易暴發成災。
防治方法:
1.冬季清潔桑園:將枯枝落葉、雜草剷除燒毀,修剪下的桑枝清除桑園,以消滅蟲源。
2.藥劑防治:開春萌芽后害蟎發生期噴霧。害蟎多在葉背群集危害,噴葯時噴頭向上,重噴葉背,有太陽天噴霧效果好。藥劑:57%炔蟎特1000-2000倍、73%炔蟎特1500-3000倍、40%的樂果乳油1000倍。
3.注意:除樂果外,要在用葉前7-10天噴葯。
• 桑螟
為害特點:主要以幼蟲咬食葉肉,剩下葉表皮,“開天窗”,幼蟲在折葉中為害,吐絲排便污染桑葉。還可傳播微粒子病。
發生規律:一年5-6代,老熟幼蟲在桑樹空洞和牆壁縫隙中吐絲結繭越冬。4月化蛹,5月成蟲產卵在頂芽芯中。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人工殺滅越冬幼蟲,冬前10-11月處理枯葉,樹榦束草,2月燒毀;冬季用石灰混凝土堵塞孔洞、縫隙。
2.藥劑防治:5月、6月、7月、8月、9月各代幼蟲1-2齡期未卷葉前,用80%敵敵畏1000倍,90%敵百蟲2000倍、60%敵。馬乳油1500倍、40%丙溴。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晚秋蠶后可用20%殺滅菊酯8000-10000倍或其他菊酯類藥劑。
• 桑粉虱
為害特點:寄主為桑、茶、柑桔、楊梅、李、梅、柿,以若蟲刺吸幼葉的汁液,桑葉出現淡黃色小點,失水老化,落葉,並排泄蜜露造成污染,影響桑葉產量和質量。
發生規律:一年生多代,以蛹在落葉上越冬。桑樹發芽即出現成蟲,卵產在嫩梢葉背。每雌平均產卵30粒,最多可達200粒。該蟲春、秋兩季發生多,為害較重;密植園、苗圃受害重。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8月上旬在產卵高峰期及時摘除梢尖和1-5葉,減少蟲源;清除桑園和苗圃的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殺滅越冬蛹。
2.藥劑噴霧:90%晶體敵百蟲、40%樂果乳油、25%亞胺硫磷乳油、50%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或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20%吡蟲啉可溶液劑3000-4000倍液;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還可用波美0.1-0.2度石硫合劑。

病害

• 青枯病
為害特點:細菌病害。病株表現為青枯,有些桑株全株葉片尚保持綠色就失水凋萎;有的從桑株上部或中部葉片的葉尖、葉緣處先失水,后變褐乾枯或擴展全葉。剖開根莖部皮層時,可見木質部具褐色條紋,嚴重時擴展到莖枝或根的木質部,木質部變褐或變黑,橫剖病枝或病根,切口處可溢出白色菌膿,發病時間長的根部皮層呈濕腐狀脫落,木質部變黑腐朽。
發生規律:發病高峰期通常是在夏伐后7-8月份高溫季節。受洪水浸泡過的桑樹通常是在夏伐后發病最重。水田栽桑發病重。土壤偏氮板結、濕度大、作物交叉感染髮病重。還與品種抗病性有關。
防控措施:
1.植物檢疫:在無青枯病區自育桑苗,防止外來桑苗帶病傳染;青枯病區的桑苗不能向外輸出,防止青枯病蔓延擴大;接穗及用於埋條成園的枝條必須是采自無青枯病的桑園。
2.實行輪作:重病桑園全部挖除,實行輪作,至少3年,再恢複種植抗病品種,如抗青10號等。
3.剪伐方式:上年已發病桑園及其相鄰健康桑園適當提前夏伐,或全年只冬伐1次不夏伐,可有效預防青枯病發生,減少病死株,減輕病情。化學防治
4.土壤消毒:當桑園局部零星植株發病時,及時把病株挖掉,對其土壤用5%石灰水和含有效氯0.2%的漂白粉水淋施消毒,開溝隔離病區,防止擴散。
5.噴霧或灌根:發病初期噴霧或灌根2-3次,間隔7-10天;藥劑為14%絡氨銅300-400倍、77%可殺得500倍。
發病與為害特點:開花時病菌開始侵入,結果后近成熟時病狀顯現,顏色呈白色。病果無商品和食用價值。果桑品種較易發病,嚴重地塊發病率將高達90%以上。
防治方法:
1.在萌芽前噴灑1-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用高錳酸鉀2000倍液預防,始花期、盛花期、盛未期間隔7-10天各施藥1次。藥劑有50%農利靈1000-1500倍、40%菌核凈1000倍、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80%代森錳鋅600-800倍液等。
2.注意:噴施時霧點須細、周到,交替用藥、不可任意提高濃度。桑果採收前20 天應停止噴葯。

主要價值


食用

椹果成熟味甜可食,在新疆用以制果汁。

觀賞

宜作觀賞樹、庭萌樹。可孤植於草坪、樹壇中,也 宜作工廠綠化、四旁綠化、防護林的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