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兆鰲
仇兆鰲
仇兆鰲(1638年-1717年),字滄柱,號知几子,浙江鄞縣(今寧波鄞州區)人。明末清著名學者。代表作有《四書說約》、《杜詩詳註》、《周易參同契》集注和《悟真篇》集注。其研究杜甫詩最精深,所著以《杜詩詳註》最享盛名。
明崇禎十一年戊寅(1638年)。誕於浙江鄞縣(今寧波鄞州區)。
清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三十二歲。與黃宗羲游,宗羲有詩《贈仇滄柱》。
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三十九歲。仇兆鰲仇石濤兄弟二人請黃宗羲為乃父仇公路先生八十壽辰作壽文。宗羲於文中贊仇兆鰲之“文章風韻主盟於當世而無愧”。
仇兆鰲
清康熙二十八年 己巳(1689年)五十二歲。仇兆鰲開始對杜甫詩的註解工作。
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年)五十五歲。仇兆鰲在京城寫信告知乃師黃宗羲《明儒學案》已刊行。仇兆鰲並為《明儒學案》作序,此序受到四庫館臣的讚許。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年)五十六歲。《杜詩詳註》脫稿,並奏進康熙帝御覽。
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五十八歲。歸故里,重晤陶素耜,證以丹法心得,陶素耜始悔孤修之失,遂尋師訪道。
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年)五十九歲。黃宗羲卒后一年。仇兆鰲與黃門弟子共二十五人議私謚宗羲先生。
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六十一歲。秋,南遊嶺外。途中得病,唯玩杜詩賦辭以當藥石。
仲冬,從英水過韶城,孤舟無事,注杜詩賦辭。按:仇兆鰲此次南遊嶺外當與訪求丹訣有關。別本傳記說仇兆鰲得丹訣於武陵。
清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年)六十四歲。為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作序,謂陶素耜“得孫教鸞真人嫡,遂注參同悟真。”按:陶仇二人為知交,二人所注書,吐露孫派丹訣不少。又 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中采仇兆鰲《參同契集注》數條,知仇(兆鰲)早有《參同契集注》之草稿。
清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1703年)六十六歲。《杜詩詳註》初刻問世。六月,《悟真篇集注》初稿成並序。十二月,起草《參同契集注》。
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六十七歲。三月,《參同契集注》初稿成,並序。九月,再次進京。
清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1708年)七十一歲。九月,《參同契集注》正式完成,訂定。
清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1709年)七十二歲。正月,仇兆鰲在金台行閣完成《悟真篇提要七條》。
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七十三歲。四月,出任吏部右侍郎一職。八月,《悟真篇集注》正式完成,訂定。冬月,決定刻印《參同契悟真篇集注》。
清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七十四歲。正月,乞休,辭吏部右侍郎一職。南歸故里,在舟中輯成完整的《杜詩詳註》。
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七十六歲。重輯的《杜詩詳註》正式完成。
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八十歲。十月初五,卒。
仇兆鰲少有奇才,深具道根。初從大儒黃宗羲遊學(宗羲有詩《贈仇滄柱》),究修性命微旨,舉一反三,博學多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遭彈劾,託病辭官歸。急流勇退後,棲心道林。嘗與會稽陶素耜窮研丹經秘旨,通《易》之妙理。復遍游天下名山洞府,於武夷得異人傳授《參同》真詮,深得南宗秘傳,歸築“棲雲草堂”,潛修陰陽丹法,互資印證。多年修持,頗有所得,仙風道骨,為一代丹家。
著作多種,有《四書說約》、《杜詩詳註》等,其中康熙三十二年脫稿的《杜詩詳註》為杜甫詩學研究集大成之作,成就極高。研究《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精深入微。仇兆鰲另好陰陽仙術,著有《古本周易參同契集注》、《悟真篇集注》,陶素耜推崇此書“事理貫通,深達道妙”、“美不勝收”,晚年幡然醒悟而止。
仇兆鰲在《悟真篇集注》中嘆曰:“惜流光之易度,嘆大葯之難逢。”
在劉文尉見聞隨錄中說,仇兆鰲為了用先天鼎器,求五千四八首經至寶,(註:仇未得到南派正傳心印口訣,其法夾雜旁門。所謂禪怕玩空,道怕旁門是也。在先天大葯認識上就有問題... )娶一小妾作丹爐。但其修證,終成失敗。於是深悔往日好仙之舉,並作詩自嘲,痛譏仙道。其詩曰:“採藥須求北地花,丹經錯認玉生芽。蘇台凋後燕台繼,毀恨當年養鼎差”。知几子之失敗原因就是太重視先天鼎器,一旦失敗就悔恨了。蘇台燕台指先後二妾之亡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