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氏祠堂

山西地標之一

常氏祠堂又稱家廟,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是中國傳統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建設背景


常氏宗祠始建於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常氏後裔中的一支常萬杞(后稱南常)和另一支常萬達(后稱北常)則分別建立起了自己這一支系的祠堂。早在西周時期,朝庭制定禮樂,一些豪門貴族開始修築家祠,之後兩千多年此風延綿興盛。常氏以儒傳家,更加註重對祖先的膜拜。祠堂除了用於祭祀祖宗或先賢外,還是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弘揚尊崇先人、提倡孝道為第一人品的思想,維護和發展宗族統治。
常氏祠堂
常氏祠堂
由於歷史的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內的常家莊園南常部份已毀損殆盡、無法恢復,所以我們現今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現存的北祠堂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位於北常後街東北側,它的修建歷時三年,耗銀二萬餘兩。它的院寬25米,七開間,進深長百餘米,佔地八畝。整個祠堂分三門四進,包括門亭、房宇、獻閣、迴廊、正殿、偏廂等,組成了一套嚴謹有序、結構完整的建築群。是現存民居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築之一。

建築特色


八字照壁
常氏祠堂
常氏祠堂
常姓祠堂前,看矗立在祠堂對面的這面大型磚雕影壁。俗話說“村不露村為有村,家不露家為有家”,從中國傳統地輿學上講,這個“不露”指的是不露風水;只有保住風水不泄,才能保住、乃至於發展一個
個家族的“福祿吉祥”。影壁,從位置上區分一般有三種。一種是位於宅門裡面,呈一字形迎門而設的影壁,又稱照壁;第二種是坐落在宅門外面與宅門相對的影壁,常見的有“一”字形和“八”字形兩種;第三種是斜置於宅門前臉的山牆墀頭兩側的影壁,也稱為“反八字”影壁。
我們看到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製成於清光緒庚子年間(1900年)。它的中間由240個書寫迥異的篆書“壽”字組成。按中國六十花甲子傳統,取諧音“壽二百四十止”,祈願主人安康長壽;因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願家族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代代長壽的含義。照壁的兩邊是一鹿一鶴,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鶴為仙禽,鹿為瑞獸;鶴為長壽的象徵,鹿則兼有寓義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瑞應圖》中稱:如果帝王為政、適合於先聖的法度而沒有缺失,便會出現白鹿)用鹿、鶴、桐、松締合而成的圖案,還有喻含“六合同春”之意。因為從諧音上讀:六同鹿、合同鶴、桐同同、春近松。
雙斗旗杆
這兩根旗杆可不是用來升旗的,它是家族榮譽的象徵。在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資格豎立這樣的旗杆、享受此種榮耀。否則,任你家財萬貫也是不允許的。據記載,常家從興到衰的整個過程中,出現過四品以上的官員就達46位之多;其中還包括五位從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當然地豎立起了這樣的旗杆。旗杆高三丈三尺、約11米,由石礎、抱柱石、插桿石,旗杆和斗五部份組成。
石圍欄雕刻
左為暗八仙:魚骨、笛子、花藍、荷花、葫蘆、陰陽板、寶劍、蒲扇。右為八吉祥: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法螺。
抱桿石上的圖案為出身漁樵、封候奉君,福壽雙全、祥龍護佑,上方雕刻有四頭石獅,既表達了主人對家族興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時如意、四世同堂、家族興旺”的含義。
祠堂大門
氣勢不凡的七開間高台歇山式大門。門樓的正中懸掛的“常氏宗祠”匾額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書寫;懸掛在左邊的是清代山西巡撫曾國荃所贈“藝舟儀濟”匾(含義為:讚揚常氏在弘揚文化、傳播儒學道德上使山西得到了益處);右邊為山西巡撫趙爾巽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贈給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樂善好施”匾額,表彰常氏在捐款賑災中協助朝廷作出的貢獻。(據歷史記載,光緒二十九年前後,晉中一帶並無大災,可見當時常氏捐巨資賑濟的應是外地災民)兩位巡撫的贈匾,一方面反映了常氏家族在經濟上的實力和對國家在文化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常氏家族的榮耀。楹聯:卜地輞川百代兒孫承德澤,名堂燕翼一脈先祖紹嘉猷。
十三世常立德書寫。大意:祖先選擇了車輞這個吉祥之地定居,使子孫後代能夠承托祖上之恩德,家業興旺、代代相傳;
拾級而上,可以看到祠堂高高的門檻。俗話說“高築門檻廣聚財、順順噹噹跨進來”。高高的門檻既有保護風水、防止財源外流的寓意,又有讓進入祠堂贍仰的後人產生肅然起敬的心理,誠惶誠恐地尊崇先人、接受教誨。
二進院戲台
二進院戲台
二進院戲台
跨過門檻,進入祠堂前院。好,現今請大家留意一下,大門裡側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對了,是戲台。原來這外表巍峨的大門內側,還是一個可以反向使用的戲台。這個戲台,在平時可用做進入祠堂的通道,故又稱“過道樂亭”。前院里沒有建築一座配房,空出了寬敞空闊的院落,就是為了方便族人聚集在這裡觀賞戲劇演出。
歷史上晉商酷愛晉劇,常家也不例外。在常家商業興盛時期,每年年終,分佈於全國的各號掌柜回來交賬后、或家族中有喜慶之事時,都要請班唱戲,熱鬧一番。一是為了告慰先祖家業興旺發達,二是酬謝各號掌柜一年來的辛苦。各位剛才出入的兩個小門是演戲時供演員出入戲台的通道,分別叫作出將、入相;平日里祠堂正門是不開的,族中子弟出入祠堂只能走旁邊的兩個小門。出將、入相也有祝願子弟騰達之意。各位走過出將、入相門后,當然也祝願各位能夠富貴騰達、一帆風順了。
常家將戲台設在祠堂還有一層含義:除了希望以此來告慰祖先,家業興旺發達外,還有同時也為祖先唱戲,請他們與後代同樂的意思。
龍爪槐和松柏
院落里種植的槐樹和松柏,取其“槐蔭子孫、萬代長青”之意。西面的龍槐,雖然樹榦不算粗壯,卻是光緒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時,由常氏十二世常恰從俄羅斯帶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戲台匾額:義關風雅
此匾是山西巡撫曾國荃因世和堂(北常總稱)世代以儒教傳家,為褒獎其家族在經濟、文化上對山西省做出的貢獻,經奏請朝廷后贈予常家的。
風雅——風:國風;雅:大雅、小雅。均為詩經中的名篇。這裡泛指以詩經為代表的古文化,又指儒雅之氣。大意為:常氏家族在經濟、文化上為山西地方上所做的眾多貢獻和義舉,都是由於其世代以儒學傳家、德義雙馨所致。聯:雙蜚鵰鶚雲霄志,累葉縹緗忠孝經。清代郭書寫。蜚,意同飛;雕,鶚,皆為善飛翔的大鳥。累葉,即累世、歷代的意思;縹,淡青色的絲織物;緗,淺黃色的帛,古代一般用淡青色與淺黃色的絲帛做書套。大意為:子孫能有鵰鶚凌雲的志向,是因為有了歷代相傳的忠孝經典書籍。
二門匾額:光前裕後
清代常立屏書寫。意思是:要時刻遵從常氏崇尚品德、勤奮創業的傳統,讓先輩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與榮耀,並為後人作出表率和楷模。
聯:勝地臨塗水源之遠流之長綿延支派,華宗聚輞川霜以棲露以惕感觸春秋。
清代溫晉昌撰,常立屏書寫。勝地,名勝之地;塗水,橫貫榆次境內瀟河的古稱謂;華宗,華貴的大宗族。
大意是:常氏選擇了這片臨近古塗水的勝地,歷經數百年,像塗水一樣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現今已經成為當地的巨族大戶了。
作為旺族的常氏家族生存在車輞這塊沃土上,要時刻提醒家族每位成員,不能忘記先輩創業的艱辛,警惕被富貴榮耀沖昏了頭腦,而違背了先輩的遺願;進無論做人和做事,都要時刻銘記春秋禮樂的大義。
祠堂二門
常家莊園的建築有眾多的磚、木、石雕和掛落、彩繪作品,這些形成了常家莊園建築的一大特色——“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請看祠堂二門,通天掛落上是精美的雙層鏤空木雕,雕刻非常嫻熟,錯落有致,此圖案為“松鶴長青、延年益壽”之意。松為百木之長,長青不老;鶴稱“百羽之宗”;相傳服松脂可延壽成仙,成仙后又能羽化為鶴;兩者合而為一,則寓義吉祥長壽。所以便有了“千歲之鶴依千年之松”的說法。
西側為壽桃,取其長壽之意。東側為葡萄,取“多子多孫、綿延不斷”之意,還有取經商一本萬利的意思。
祠堂二門廳匾:商山采芝
清同治十一年,車輞鄉里七十餘人聯名為常氏十二世常齡所立的功德匾。常齡,字錫九,精通醫術,常為鄉里看病,而從來不收醫資。人稱其為“一柱香先生”。此匾正是以秦末漢初時的隱士高人“商山四皓”來讚頌常齡有高尚品德。
跨過二門的門檻,前面就是祠堂的正院。在二門裡側,三間門道由隔扇遮擋。在平時,中間門道的隔扇是緊閉的,其用意如同儀門的格局,即在平時,人們只能從兩邊進入正院。只有在大年初二、冬至節等全族進行祭祖儀式時,或者在舉行婚喪典禮、生子添丁等大型活動的時候才能開啟。
祠堂正院
進入三門,我們已來到祠堂的正院。正院由中間雕樑畫棟的獻廳隔開,使之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供奉先祖的牌位。下院是祭祀的場所。
下院的東西配房,是供祭祖時族中長輩或各堂主事人休息、聚會或議事的地方;獻廳則是祭祖擺放供品之地。
匾額:綿瓜瓞
獻廳上懸掛的匾額,上面書有“綿瓜瓞”三個字。它是依《詩經》記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而來。大意是:在沮水和漆水的那邊,是周族發祥的源泉;如瓜瓞一般藤蔓相繼,子孫萬代綿延不絕……
瓞——小瓜,瓜瓞綿綿的含義是:瓜在初生時非常小,但其蔓不絕,竟逐漸長大延伸;綿延——滋生的意思。
聯:春祀秋祭尊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祀、祭,皆為祭祀的意思;昭穆,古代宗廟或墓地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按父子輩分排列;昭為左,穆為右,以此來區分家族內的長幼之序,親疏之別。東廊匾:好行其德
山西巡撫曾國荃於光緒四年贈予世德堂(南常)之匾,表彰其在捐助賑災方面所做的貢獻。匾:德被桑梓——被,普遍覆蓋。桑梓,鄉里、鄉親。此匾是車輞鄉里於道光十六年贈給常氏十一世常秉直的,以酬謝他在為家鄉民眾公益事業上所做的善舉。
西廊匾:華萼聯輝
華,同花;萼,花托。
此匾是曾國荃在光緒四年書贈世和堂的,但他所表彰的卻是常氏全族。大意為:南常北常就像花和花托一樣,相映成輝、品德高尚,猶如光耀的雙星。由此可見常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
西廊匾:力挽狂瀾
此匾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山西督導、省長閻錫山為常氏十五世常運藻在榆次任禁煙評議員時,為榆次雷厲風行、根除毒患所做的政績而贈與的匾額。
祠堂正廳
再往裡走就是祠堂的正廳和配廳了,正廳供著的是常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位居正中最高處的是常家始祖常仲林。據說他原籍太谷縣惠安村,明朝弘治年間到車輞村為人放牧,后娶妻生子在車輞村定居下來。到今已整整五百年了,已傳至二十代,他的後人現今分佈於全國近三十個省市,部分遷居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大約近三千人。
其它先祖則按左照右穆依次排列,直至第十一世。正廳兩邊的配廳,本是準備正廳供滿後續延的,但民國以來的戰亂,常氏商業的衰敗使家丁外遷,所以一直閑置,現今我們陳列了《常氏家乘》和制於民國十三年(1924)的常家譜系圖。常氏職官圖和士林圖。
正廳匾:本支百世
大意為:願車輞常氏這一支系延續綿遠流長、百代興旺。
正廳楹聯:問姓起何時溯樂奏承雲曾有軒轅宰相;分支興此地考年當甘露相傳炎漢將軍
清代溫晉昌撰,常立屏書寫。軒轅宰相,即相傳黃帝的主要謀臣常先;據說為常姓始祖。炎漢將軍,為明朝開國之勛臣常惠,車輞常氏的原籍在太谷惠安,據傳即常惠奉安(安葬)之地,所以這支常姓奉其為祖。
常家以農為本,以商起家,至第六、七世已家道充裕,而家業大興始於第八世常威,至九世萬、萬達已躋身晉商望族之列,富裕后的常家不忘儒商本色。始終堅守“學而優則賈”的祖訓。族中子弟歷代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等功名的達146人之多,而且始終熱心公益事業。作為回報,朝庭以官相授,這裡羅列的常家職官表,多是由此而來,而常氏子弟也始終以儒商自居且以此為榮,祠堂中高懸的匾額、楹聯都是佐證。
神主翕匾:報本
意為飲水思源、要以實績來回報祖先。
聯:得姓有由援古國,分支成聚說平源。
說,意同悅;常氏的由來可以遠溯到黃帝時代,而如今這個分支在這塊肥沃的平川土地上已經越來越興旺發達了。
祭祀
常氏家族族內祭祀活動很多。如春節、元宵、端陽、中秋、初二、清明、十月十五、十月初一、族中婚、喪、嫁、娶、生子等等但這些祭祀都不用獻閣,只有家族的大祭,才會使用,大祭每三十年舉行一次,一般是在清明節,不管族中子弟遠在何處也必須返回。那時獻閣內擺上長長的供桌,供菜是有名的八八席。即:八素拼、八葷拼、八果蔬、八面點、八熱炒、八扣碗、八海珍、八全牲,實際上就是晉中式的滿漢全席。
常家以儒商自居,禮儀自然要效彷古訓,當活動之初先要灑掃亭,布置一新,將大鼎置於閣前,全體人員凈面、整裝。經主祭人宣布開始,隨扣即奏響古樂宣讀祭文、頌詞、然後論輩分,分門戶,按年出有序排列,共向大殿中諸位先人行三跪九叩之禮。此後再輪流上香、燒祭。祭祀分兩天,第一天為男丁,第二天為女丁。場面是一樣隆重。自祠堂建成后,這種活動只進行過兩次,一次為1893年,一次是1923年,此後因種種原因停止。有關常氏家族的歷史,我們將在隨後的遊覽中,逐步講解。功名官職名詞解釋:從二品:、常家從二品官職的人員為九世萬達,十世懷玗,十一世秉文,十二世常忄壽、十三世常立敬都為武功將軍。職官釒錄中,將奉政大夫常運皇錯寫成從二品,奉政大夫實為正五品官職。
花翎: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飾於冠后,以翎眼多者為貴,一般是一個翎眼,多者雙眼或三眼,開始時准有功勛及蒙特恩者,方得賞戴,咸豐后,凡五品以上,雖無勛賞亦得由捐納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賞戴雙眼花翎,宗臣如親王,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才,始見於《禮記。王制》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為最重要,參加禮部考試之人,都可以叫做進士,試畢合格者,賜進士及等……其後又有“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的名義,明清將均以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進士始專指殿試合格之一。
舉人:唐製為各地,“鄉貢入京、應試之通稱,意即應舉之人,”明清則為鄉試考中者之專稱。作為一種出身咨格。
孝廉方正: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這一,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4)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孝廉者往往被認為“郎”,在東漢尤為求仕進者必由之路,漢以後隋以前孝廉合為一稱。冊舉秀才,郡舉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監生:明清從國子監肆業的,統稱監生。初由學部考取或由皇帝特許,乾隆以來,加以嚴格的考課。監生有舉監、貢監、生監、恩監、蔭監、優監等名目;後來則僅存虛名,不受重視。監生還有靠捐納而取得的。
貢生:科舉制度中生員(秀才)一般是隸屬於本府,若經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而不是本府、州、縣等的生員則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廩(ling)生: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代府、州、縣生員最初每月都有膳費補助其生活。清代則須經歲、科兩試居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
庠(xiang)生: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別稱,庠是古代學校之名。
西配廳
常氏做官的途徑:1、科舉;2、捐保;3、捐輸:絕大多數是誥贈、封贈、議敘的頭銜。常氏那麼多顯赫的頭銜,絕大多數是朝廷的封賞。
常家作為封建社會的旺族,為弘揚祖宗精神、聯絡宗族感情,於乾隆四十二年開始編撰第一部《族譜》。族譜由九世常萬惠總纂並作序,確證了常仲林為車輞常氏家族的始祖。是年全族共有40餘戶、140餘人。
距首次編譜60年後,至道光十七年(1837),家族人丁日興,加之皇恩壘錫屢有功名,遂二次修《族譜》,由十二世常敏(南常)總纂並作序。
同治五年(1866),家業漸至豐隆,為使子孫恪守舊典愛親敬長,再修《族譜》。由十一世長門常秉鉞總纂,十二世常恪(南常)執筆,十三世常立愛、常立德、常立屏和常立方四人作序,歷時六年。
光緒二十一年(1896)常家兩座祠堂相繼修訖后,即距上次修譜30年後,第三次重修《族譜》。總纂為十二世常椿,十三世常立方編纂並作序,十三世常立屏,十五世常運元分纂和採訪,十四世常望春、常第春、常贊春,常旭春、常培春、常麟圖繕錄。此次修譜對原《族譜》中缺失的內容如生卒年月日、功名官階、墳塋葬地和生平事迹進行了補充。修譜歷時半年,是年常氏家族共有87戶、279人。
民國五年(1921),族人在舉辦隆重的祭祖儀式后,議定再重新編纂《族譜》,這是常氏家族20世紀唯一的一次修譜。總纂為十二世常立翰、常立紀、常立範、常灝春、十五世常運藻(南常)。分纂為常贊春、常麟雋、常彥春、常國啟、十六世常旁基;常贊春作序、常乃德作跋(因寫在文章、金石、書籍等後面的短文,內容多屬評價、鑒定之類)
此次修譜歷時三年,1924年成稿,正式定名《常氏家乘》。全書為線裝,分六冊。
東配廳
常氏以務農為本,靠經商起家,至第六、七世家道開始充裕,家業大興則始於第八世常威。至九世萬玘、萬達,已儕身晉商望族行列。富裕后的常家恪守“學而優則賈”的祖訓,更加註重子女的文化教育。從八世起至十六世清朝滅亡,族中子弟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等功名的達146人之多。因熱心當地文化、賑災等公益事業,朝庭授以官銜作為回報,八到十六世先後有132位族人獲得從九品至從二品的各種官職,其中從二品武功將軍有五位,分別為九世萬達、十世懷玗、十一世秉文、十二世常懤、十三世立敬。本廳職官錄中羅列的官銜多是由此而來。而常氏子弟則始終以儒商自居,並以此為榮,祠堂中高懸的匾額、楹聯都是佐證。

文化活動


瀚軒

儒商常家在幾百年發民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幾經風雨而流傳不衰,能夠以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展示後人,究其緣由主要是常家能夠秉丞”學而優則賈”之家訓,注重子孫後代在文化修養方面的培養和教育。正因為此,才能使常家文化精神源遠流長,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工作的借鑒。
常家莊園中瀚軒
常家莊園中瀚軒
中瀚軒是文房用品店,民間文玩展賣廳座落於常家莊園東部,恬靜優雅玲瓏剔透的百獅園內。自莊園開園以來,中瀚軒就以傳播古老晉商文化為主旨,主要展示傳統物件。有兩千年歷史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另外還有一些從民間收購的常家遺留的各種古舊石硯、鎮紙、筆架和筆筒等文房用品。以及一些文人雅士品茗休閑的茶具、紫砂壺、把玩小件、玉器和字畫等民間收藏,以此來滿足具有不同欣賞品位觀光者的需求。

訓館

養和堂思過亭裡面刻的是常家家訓。常家人違反了任何一條,都要跪在亭內面壁思過。常家後人正是因為有了如此嚴謹細緻的家訓,所以在各個領域都有特別出色的人物。
常家莊園家訓館
常家莊園家訓館
家訓館並不是只有常家有家訓,很多家族都有自己家的族規和家訓。養和堂中華家訓文化展、不僅展示常家家訓,而且請全國各地的歷史老師,專家教授從各地祠堂、族譜、碑文裡面、考證、匯總、整理了180個姓氏的家訓,並且用書法、竹簡還有扇子呈現展示出來。這些都是各個家族的榮耀和精神財富,每一位來常家莊園的遊客都可以在養和堂中華家訓文化展當中找到自己家族的榮耀和精神財富。

磚雕館

磚雕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里的一朵奇葩,它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磚雕興於宋、金,盛於明、清,歷經300多年歷史。
在宏大,厚重,古樸,多樣的晉商大院,磚雕藝術在青磚灰瓦中應用升華,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尤其以晉商巨賈常家磚雕為經典,小到瓦頭,滴水,大到影壁,屋脊,隨處可見雕刻精美的磚雕藝術,常家人更是把自己的祈求,思想,願望,文化,教育以磚雕的形式展現出來.
如今,磚雕已經從我們的視野中漸漸淡去,而晉磚世家的藝術家們用心挖掘,傳承和弘揚民間磚雕藝術,以感動和體會讓晉派磚雕藝術和晉商文化的精髓再現。
常家莊園磚雕館
常家莊園磚雕館
常家磚雕館以磚雕產品為主導,沿用傳統的手工工藝將常家莊園內精華的磚雕圖案按比例縮小,以傳統吉祥的寓意為依託。製作成精巧實用的工藝品。比如磚雕屏風、精緻門樓、磚雕筆筒、磚雕鎮紙等。皆可用於現代家居裝飾。

特色小吃


大德玉和大德常
晉商中的佼佼者常家是以經營布匹生意起家,後來以經營茶葉生意興盛。創辦最早的商號為”大德玉”和”大德常”.大德玉主要經營茶葉生意,大德常則是品種繁多,上至綢緞下至蔥蒜,應有盡有。
常家為了開拓一條新的經商道路,九世萬達扎庄中俄邊境恰克圖發展對外貿易,為了保證茶葉質量,常家在晉商中首先採取了茶葉收購、加工、販運一條龍的方式,從福建武夷山出發,經水路、陸路后通過車馬運、船運、駝運等多種運輸方式。到達恰克圖以及歐洲等國。全程長達13000多里,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萬里茶路”。
常家人在運茶路上是極其艱苦,往返一趟就要三年左右的時間。而常家向來節儉,出發之前子弟們都會帶足路上所需,其中乾糧就以當地製作的太谷餅為主。太谷餅儲存時間長,久放味道也不變,尤其適合長途跋涉的時候食用。在當時很受常家人和眾多的晉商歡迎。久而久之,常家人便稱其為”萬里茶路餅”。
大德常
常家莊園土特產店
常家莊園土特產店
大德常,位於常家後街東面,一直沿用常氏老字號,裡面有當地的各類特產。主要就是現場加工製作的太谷餅。太谷餅呈圓形,表皮為茶黃色,味美鮮香享有”糕點之王”的美稱,同時也是晉商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土特產店內還有農家釀製的各種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