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鼠
人耳鼠
“人耳鼠”是先使用可降解材料經過耳形壓模,聚乳酸(PLA)溶液浸泡使其強度增強,製成耳廓支架材料。讓細胞在其支架上繁殖生長,再將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過1-2周體外培養,在裸鼠背上割開一個口子,植入“人耳”。隨後,“人耳”的支架會自己降解消失,“長”在老鼠的背上。
人耳鼠
由於目前培養成功的“體外再生耳朵”,其細胞來源是牛的軟骨細胞,因此還不能直接應用於人身上。
隨著研究的深入,將來完全可能出現一家生物醫學工廠。在這座工廠里,甚至可以預購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組織或器官,更換起來就如同更換機械零件一樣簡單。
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進入第二輪評審,2011年剛成為有效候選人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國內組織工程領域“頭號人物”曹誼林,卻被“學術造假”的質疑推上風頭浪尖。質疑者稱,曹誼林賴以成名的“人耳鼠”是維持了十餘年的謊言,他因此獲得眾多榮譽和資金支持,之後卻停滯不前,讓巨額投入打了水漂——“一隻假耳朵,騙取三個億”。
商慶新說,“植入老鼠體內的肯定不是軟骨,有可能就只是高分子材料支架。”
他列出四大疑點:一,他作為“核心人員”,對“人耳鼠”的產生細節一無所知;二,曹誼林早在1997年就發表過相關論文,但回國參展之前,並無重複製作“人耳鼠”;三,在展覽期間,商慶新必須每晚用注射器抽出滲液,才能讓裸鼠皮膚與支架貼合,顯現人耳形狀,這種反應程度超出了預期;四,在交還“人耳鼠”時,他向曹誼林轉達了上海市科委的意見——將材料取出,證實是真的耳郭軟骨,作為實驗成果長期保留,但不久那隻“人耳鼠”“就離奇死亡”,“人耳”也就無從尋覓了。
針對“樣品說”,曹誼林的學生、“人耳鼠”科研項目的參與者丁小邦認為,這是曹誼林遭人“陷害”,“事實上,這種細胞再生是需要一定的實驗條件和時間的,一般需要6到8周才能形成,當時的模型只是用於科學展示。”
丁小邦說,此模型用軟骨細胞和可降解生物材料相結合,目的在於再生具有人耳外形的軟骨組織,“當然不是真正的人耳朵”。他同時表示,當時雖然用的是完全降解支架,“但怎麼說也要8周之後才能降解完”,且時間緊,支架上的細胞還不活躍,就匆忙植入裸鼠後背。因軟骨細胞還不能包裹材料支架,才在老鼠體內引起嚴重反應。
針對商慶新的質疑,丁小邦表示,吸出滲液是整形手術的必要步驟,現實中多取人的肋軟骨雕刻耳朵輪廓,再埋在皮下,進行耳朵整形,“一定要用負壓吸引器保證皮膚貼合在肋軟骨上,才能長成耳朵形狀。這是臨床上最基本的技術。”
他認為,說秘密處死裸鼠是胡說八道,裸鼠本身沒有免疫力,從構建模型到感染死亡,只活了4周多。之前的報道可能把“模型”誤解為“樣品”。曹老師在最著名的整形外科《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雜誌上發表的論文,用詞是model,即模型。丁小邦認為,有些人在曹老師參選院士期間散布這些信息,恐怕是故意把水攪混。
因“人耳鼠”而享譽醫學界的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曹誼林教授昨日現身上海,他面前就擺著他的團隊近期培育出的4隻長著“人耳朵”的老鼠。這次“人耳鼠”的亮相與10年前那次震驚全球的亮相不同,它們是為了攻破此前媒體報 道的不實之處──曹誼林昔日的科研搭檔實名舉報曹誼林的“人耳鼠”技術系學術造假,並認為曹誼林以此騙取國家3億元的科研經費。
這種背上背著一隻人類耳朵的小老鼠最早在1997年問世,是由當時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的曹誼林於Vacanti實驗室內主要完成的。有媒體曾撰文質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曹誼林教授科研團隊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成果存在科研造假,並認為科研經費使用存在弊端。對此,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應對工作領導小組,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調查核實,對組織工程的成果進行了確認。
團隊重塑“人耳鼠”
昨天,調查結果也一併在發布會上發布: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的科研成果經專家鑒定,是真實的,也是國際公認的成果。
為了自證清白,2011年6月21日曹誼林教授研究團隊開始構建耳廓支架材料,再次開始重複驗證實驗。6月24日至25日,細胞接種於支架材料。經體外一周培養,於7月1日至5日,將接種了細胞的耳廓支架植入裸鼠體內。6周后的8月中旬,在8個裸鼠背上成功構建了“人耳軟骨”,形態良好,並作全程實驗錄像。
病理鑒定為軟骨組織
8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組織了全國相關領域4名院士和8名專家組成的學術鑒定委員會對曹誼林教授領銜的國家組織工程學術研究成果予以事實鑒定。
會上專家組聽取了曹誼林教授的相關彙報,進行了現場考察和學術評議。現場展示了活體“人耳鼠”,併當場取材驗證,再生組織經現場冰凍切片,病理鑒定確認為人軟骨組織,並同時移送第三方機構作組織病理學鑒定,8月16日病理報告進一步證實為軟骨組織。
鑒定會結果顯示:與會全體成員一致認為“人耳鼠”的技術是真實和成熟的,在國家對該項科研的投入下,曹誼林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組織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別是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和缺損修復的大動物模型研究,體外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技術等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特點,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10年中發表SCI論文85篇,總影響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該團隊所獲得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組織工程的發展及提升我國組織工程的國際地位做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曹誼林教授還透露,最近該團隊應用小耳症病人的殘耳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態軟骨也獲得成功。應用人體細胞在體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態軟骨目前在國際上尚無相關報道,這是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進臨床應用轉化進程的關鍵一步,目前人殘耳軟骨細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檢測,相關的產品標準也已制訂,近期準備開始更全面的檢測。
8月2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組織的媒體通氣會上,第九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范先群向媒體公布了有關調查核實情況,曹誼林也介紹了組織工程研究成果及其活體“人耳鼠”再造成果展示,並回答了的提問。
裸鼠背上再生“人耳軟骨”的科研成果經專家鑒定,是真實的
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人耳軟骨”是國際公認的事實。1997年,曹誼林在美國哈佛大學時在裸鼠背上成功再生了人耳廓形態軟骨,首次向人們形象地展示了組織工程技術“再生”人體組織修復缺損的可能性。該成果引起很大反響,美國NBC、英國BBC等國際權威媒體都做過相關的專題報道,並已在國際整形外科權威雜誌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上發表,被譽為曹誼林研究領域的一個里程碑。該技術的真實性已得到國際公認。
專家組一致認為“人耳鼠”的技術是真實和成熟的,在國家對該項科研的投入下,曹誼林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組織工程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別是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和缺損修復的大動物模型研究,體外組織工程化組織構建技術等研究成果具有鮮明特點,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十年中發表SCI論文85篇,總影響因子>300分,他引>2000次。該團隊所獲得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組織工程的發展及提升我國組織工程的國際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針對關於2001年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人耳鼠”造假的情況,曹誼林作了回答:由於裸鼠的生命周期及缺乏免疫力,最初在美國獲得成功並被報道的活體鼠不能被永久保存。“人耳鼠”的正常實驗過程是將帶有軟骨細胞的生物材料支架植入裸鼠體內后在無菌飼養條件下需6-8周才能形成軟骨。2001年曹誼林教授接到上級要求參展國家“863”計劃成果展的任務,離布展僅2周,實驗室將軟骨細胞接種到可降解材料的支架上並植入裸鼠體內送去參展。由於裸鼠缺乏免疫力,在展會參觀人員眾多的環境下,裸鼠被展出后2周死亡,實驗周期未能完成,裸鼠體內還未形成組織工程化軟骨,展示的裸鼠終止於實驗中間過程。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取得了質的突破,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潛心研究,人體細胞的體外耳廓軟骨構建的關鍵技術已經成熟,曹誼林教授領街的團隊現在不但可以在裸鼠體內用動物的軟骨細胞成功再生人耳,而且在體外培養箱內也能形成再生人耳廓形態的軟骨,這一成果已於去年(2010年)發表在Biomaterials雜誌,成為“十一五”“863”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最近該團隊應用小耳症病人的殘耳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箱中再造人耳廓形態軟骨也獲得成功。應用人體細胞在體外再生逼真人耳廓形態軟骨目前在國際上尚無相關報道,這是組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近期取得的重要突破之一,也是推進臨床應用轉化進程的關鍵一步,目前人殘耳軟骨細胞的生物安全性已在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檢測,相關的產品標準也已制訂,近期準備開始更全面的檢測。
曾被質疑存在科研造假的“人耳鼠”重回公眾視野,不過這次是作為科技創新成果亮相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成果展。該展覽於2011年12月26日起在上海科技館正式開幕,展覽分成11個展區,“人耳鼠”被列入紫竹高新區展區。
“‘人耳鼠’的技術已經被證實是真實的,我們去參觀時也看到了‘人耳鼠’的培育過程。”負責展覽的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經理辦公室副主任王惠宏說,這項技術很有意義,有望取代傳統以雕刻肋軟骨為主的耳再造模式,為耳缺損患者帶來福音。據王惠宏介紹,為了參加本次展覽,曹誼林教授科研團隊專門培養了一批“人耳鼠”,原本打算展出一個活體,但考慮到種種原因,最後決定展出一個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