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序曲
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樂曲
蝙蝠序曲(外文名:Die Fledermaus Overture)是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用其所作輕歌劇《蝙蝠》中動聽的旋律綴合而成的,也是整部歌劇最著名的一首樂曲。該曲經常作為音樂會的演出曲目之一,可以調動聽眾熱情。
1874年春寫成的三幕輕歌劇《蝙蝠》是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16部輕歌劇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歌劇的腳本是根據法國劇作家梅拉克和拉·阿列維的喜劇《除夕之夜》改編而成。同年4月5日在維也納首演。劇情梗概是這樣的:一次假面舞會上,年輕的埃森斯坦伯爵給朋友法爾克開了個玩笑,趁其喝醉,將其打扮成蝙蝠模樣。從此,法爾克得了個“蝙蝠”的綽號。《蝙蝠》一劇亦得名於此。除夕之日,埃森斯坦因侮辱他人獲罪入獄八天。當晚,法爾克勸心情不佳的埃森斯坦先去化裝舞會消遣一下,然後再陪他去監獄。埃森斯坦妻子羅莎琳達的舊情人阿爾弗萊德聽說此事後,想趁機與羅莎琳達舊夢重溫,不料卻被前來帶人的監獄長錯當為埃森斯坦帶走。舞會上,埃森斯坦沒有認出戴了面具的羅莎琳達就是自己的妻子,百般討好,大獻殷勤。羅莎琳達趁其不備,偷走了他的懷錶做為埃森斯坦如此行為的證據。午夜,法爾克送埃森斯坦到監獄,羅莎琳達也為解救阿爾弗萊德來到監獄,終於真相大白。埃森斯坦和羅莎琳達先是相互指責,后又互相原諒,重歸於好,全劇在喜慶的氣氛中結束。
全劇的音樂並沒有過分緊張的情緒,卻通過合理的編排和快慢有序的節奏,將細節心理、內容場景烘托得淋漓盡致。劇中多次利用重唱,將每一個人物角色的內外矛盾深入演繹,既能引導觀眾去聆聽、投入,又能推動故事的發展,每一個音符都用得精妙絕倫、恰到好處。
序奏:A大調—活潑的快板—2/2拍
第一部分:小快板—A大調轉D大調—2/4拍
該部分的兩個主題是華麗而流暢的,成功地揭示出全劇的喜劇內容。第一主題為A大調,在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的輕微的撥奏下,小提琴悠揚的奏出了旋律,隨著顫音的出現,圓號奏出屬七和弦,為進入D大調作出準備。而第二主題恰恰承接上部分,依然由小提琴奏出,其它弦樂器以彈撥方式伴奏。隨後,短笛奏出了顫音,準備迎接下一主題。
第二部分:圓舞曲節奏—G大調—3/4拍
序曲的第二部分是整個序曲的中心,具有小約翰·施特勞斯所拿手的“維也納圓舞曲”風格,集中體現了小約翰·施特勞斯音樂的特色,歡快而有力的圓舞曲主題選自歌劇第二幕終場前舞蹈場面的配樂。也正因為旋律如此歡快,該主題在ipod曲庫中被稱為“蝙蝠圓舞曲”或“你和我圓舞曲”,並將主題用於動畫片《貓和老鼠》的《萬能指揮家》中。主題開始由弦樂奏出,待重複過後,小提琴、長笛在高音區奏出旋律,情緒愈加激昂。
第三部分:行板—e小調—3/4拍
這一部分選自歌劇第一幕中的三重唱《只剩下我留在家裡》,曲調在弦樂伴奏下由雙簧管奏出,略帶哀婉動人的色彩,輕盈而舒緩。但傷感的音樂是暫時的,樂隊在不知不覺中轉調,準備奏出下一部分。
第四部分:很快的快板—E大調—2/4拍
該部分是波爾卡舞曲的形式,開始由小提琴、長笛奏出,隨後發展至整個樂隊,將樂曲推向第二個高潮。在卡通劇《貓和老鼠》第三十四集《萬能指揮家》中,也出現了序曲的該部分。
重複部分
樂曲的主題再現時,第二、第三部分的旋律同為A大調,將主題升高大二度更有益於增添趣味,調動聽眾激情,使歡樂的氣氛更為濃郁。主題再現后,序奏部分接踵而至,將音樂推向白熱化的高潮,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於A大調。
劇中的音樂藝術是讓該劇大放異彩的關鍵,也是約翰·施特勞斯高超功底的體現。劇目開始的《蝙蝠序曲》連接了整個劇中的主要旋律,並在華麗喧鬧的尾曲中結束,連接緊密、巧妙。《蝙蝠序曲》也稱為音樂會上大受歡迎的表演曲目,風格歡騰輕鬆,非常容易調動觀眾的情緒。序曲開頭就是一個活潑的快板、諸多跳音以及高八度的轉音,將故事背景歡快熱鬧的情緒立馬就烘托出來。
曾在好萊塢的《貓和老鼠》中“萬能指揮家”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