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

中國內地男編劇

石康,1968年3月14日出生於北京,大學在聯大航天工程學院電子系讀計算機軟體專業,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學院讀技術經濟專業,理科碩士。中國內地男編劇,作家。

代表作品有《那些不值錢的經驗》《支離破碎》等。

是電影《大腕》和電視劇《奮鬥》的編劇之一。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畢業於北京聯合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

寫作經歷

石康
石康
創作了《那些不值錢的經驗》《支離破碎》《奮鬥》等作品。
2009年11月奮鬥續集《奮鬥烏托邦》出版。

個人作品


《奮鬥烏托邦》《那些不值錢的經驗》《支離破碎》《奮鬥》

創作特點


作品風格

石康的書太過頹廢,愛與不愛,我不想多說。很多人都看過並且喜歡馮小剛的《大腕》,但不知道有幾個人知道它的編劇是石康。還有如今這火的冒煙的《奮鬥》。有人說石康是因為寫小說混不下去了才改寫劇本,呵呵,我說什麼呢,感謝石康寫不出小說,給我們編一些個好看的電視、電影。
關於年輕人的理想,所謂奮鬥的目標,我也在迷茫,也許迷茫著也就那樣了,生活嘛,活著就要瞎折騰。
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奮鬥》給奮鬥完了,喜歡米萊那是不用說的,石康的書中總有一個這樣的姑娘讓人感動,而總是那麼的不完美,大團圓的結局看多了,這樣的結局難免會有一些酸楚,但顯得格外的真實。
記得兩個畫面:陸濤喊陸亞遜爸的那個鏡頭,關於成長、關於父子之情、關於太多太多,從中我看到了我自己,這一聲爸叫的我淚如雨下。陸濤掏了錢包所有的錢去買街頭藝人的破碗,其中的寓意,我想很多人都明白,這是真的感動。
石康的作品充滿了意識流
石康
石康
仔細地分析他的行文,會發現敘事和抒情是分開的,暫且把它叫做抒情吧,雖然糅合了很多意境的描寫。這基本上算是石的強項。原文沒記住多少具體的句子,大概類似於“泡沫”的詞語很多,就好像在作者腦海中正在經歷著一場自然演變過程,作者娓娓道來,讀者不覺枯燥,反而有一些共鳴。
我想,我們是否能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幅抽象派風格的油畫?也許這樣的想象存在於我的潛意識裡面,一個對事件漫不經心的描寫,彷彿在油畫的中下部用黃色的塗料斜著畫出一條直線,當發生下一個事件時,又連接上一條直線,繼續用淺色的塗料來延伸出直線,直線不斷的延伸。在敘事的間隙,石康常常會潑灑一些深色的塗料來點綴,甚至喧賓奪主,讓我更多的思考深色的部分,但不時地看到一些淺色的直線,這真讓人混沌。
他的敘述有目的嗎?他的抒情有對象嗎?就像你現在所想到的,你不再為期末考試的成績所困擾,你不再為了青春期的問題而困擾,那這些問題存在過嗎?答案是肯定的。經過的事情,變成了過去,我們難道會再去要一個答案嗎。或者說,這些目的、對象一旦說出來便無味。
寫這篇評論時,我有一個錯覺,我以為石康寫這樣的小說是為了娛樂。娛樂?或許是別的詞語。原諒我對詞語意義的不確定,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身處不同的環境,跟不同的人交流,你所說的詞語,在每個群體中都有不同的含義。石康寫作時的生活狀態和想要表達的思想混合了,於是作品產生了。這樣看來,滿足了我們窺視的慾望,而他當時所處的群體是什麼樣的人或事件組成的,我們無法了解。於是更偉大的意義產生了,這書記錄了當時當地的社會風情。
在小時候的科普讀物上,有這樣的命題,一張地圖只要四種顏色就可以把任何地域分隔開來,簡稱四色定律。石康的作品就是地圖,而他的描述方式就運用了四色定律。你明確,因為它色彩簡單,你混沌,因為色彩混亂。這些在物理學上有更好解釋,你處於時空的交界處,當你行動時,你不知道是走過時間上的距離還是空間上的距離,你沒有穩定的行走。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書名是《晃晃悠悠》了。
石康的書,走的是頹廢路線,又不像王朔那樣憤世嫉俗,也不像庄羽那樣的粉飾。
他的書的好處就是好玩,輕鬆,看完書後,你特想去北京,去看看書里描寫的糜爛狂歡的生活是否那麼精彩。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得獎項獲獎結果
2008年以36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9位
2008-05第1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