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跺腳

一種民間舞蹈

三跺腳又叫"跳蘆笙"、"跳三弦"、"三腳歌"、"跳歌"。是廣泛盛行於思普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逢年過節,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腳。

三跺腳一般由集體或個人組織,通常在晚上舉行。先在場中安置一張桌子,放上煙酒,並燒起火籠,讓專門請來的本村弦匠居中伴奏,人們圍成圓圈,按一定的動作跺腳轉圈。若是春節期間,根本無須組織,也不用號召,人們會自然地集中到村寨中比較寬闊的地方,用大夥自願湊來的柴火在場中架起火籠,一邊享用共湊的煙酒食物,一邊圍著火籠起舞。跳三跺腳最熱鬧時常常幾宿相接,通宵達旦。

彝族舞蹈


三跺腳
三跺腳
彝族舞蹈,相傳三國時候,劉備同曹操交兵屢打敗仗,後來因軍師徐庶出謀劃策,結 果打得曹操大敗而逃。曹操欲得徐庶,整日愁思不得其法。一謀士獻計說:"徐庶只有一老母在堂,徐庶是孝子,只要將其母請來權作人質,令其母寫信召徐庶來歸,庶不得不歸。然而徐母仗義,拒絕了曹的要求。謀士又獻策說:徐母寫得一手"梅花篆字"只需仿她的字體寫信給徐庶,說其母病危,不怕徐庶不歸。這一著果然奏效,徐庶見信,辭劉而歸曹。劉依依不捨,送了十里又十里。當徐庶遠去的身影被樹木遮沒了,劉備命士兵將樹砍開,並命士兵齊聲喊著跳著送別軍師。而曹操那邊也令士兵喊著跳著歡迎徐庶來歸。後來人們就把曹劉兩家一迎一送的動人場面編作舞踏來跳,繼而演化為今天的三跺腳。並把劉備送別徐庶的動人場面作為襯詞來反覆歌唱,即"阿叔爭瞧哎,徐叔走尼遙哎"。
根據不同地方的習慣,有的用葫蘆笙伴奏,有的用小三弦伴奏,有的用嗶蘆、嗩吶、響篾等民間樂器伴奏。用葫蘆笙和小三弦伴奏者居多,所以往往稱"跳蘆笙"或"跳三弦"。跳三跺腳一般由歌頭領唱主詞,眾人跟唱襯詞。主詞一般即興創作,七言四句,大體押韻,襯詞即為"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喲喂"。三跺腳詞一般可分為新民歌、排曲、猜曲、散曲、對歌五種。新民歌即為新社會產生的民歌,內容包括歌頌黨、社會主義、祖國,歌頌新生活或鞭撻一切社會不正之風和醜陋行為,勸人為善等民歌。排曲是把一年十二個月的屬相用敘事形式將天文、地理、歷史、生產生活知識、古往今來佳話、名人哲理編溶進去,給人以警醒教育作用。猜曲是一種動腦筋的遊戲,通過謎語般的問答,達到傳授社會自然知識的目的。散曲是指三跺腳場上的即興創作,這種散曲在三跺腳詞中占相當大的比重。對歌是三跺腳中最熱鬧的部份,亦是三跺腳中的高潮,一般人所能應付。其中男女情歌對唱最能撩人心弦,唱詞最為豐富感人,往往成為男女戀愛的媒介。三跺腳襯詞阿叔者呢瞧哎,徐叔者呢喲餵過去普遍認為沒有具體的意思,只不過是虛擬的襯詞,如歌曲中常用的啊、呀之類虛詞,只起烘托歌曲氣氛的作用,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