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

血管肉瘤也稱惡性血管內皮瘤,是由血管內皮細胞或向血管內皮細胞方向分化的間葉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較少見。腫瘤細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常內皮細胞的形態和功能特點。

概述


血管肉瘤(hemangiosarcoma) 血管肉瘤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有時又稱惡性血管內皮瘤,可發生在各器官和軟組織。發生於軟組織者多見於皮膚,尤以頭面部為多見。腫瘤多隆起於皮膚,呈結節狀或丘疹狀,暗紅或灰白色。腫瘤極易壞死出血。鏡下,分化好者瘤組織形成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管腔,腫瘤性血管內皮細胞有不同程度異型性,可見核分裂像;分化差者瘤細胞常呈團片狀增生,血管腔可不明顯,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像多見。免疫組化顯示第八因子和CD34陽性。血管肉瘤一般惡性程度較高,常在局部淋巴結、肝、肺和骨等處形成轉。

診斷


主要靠組織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網狀纖維染色對此腫瘤的診斷有相當價值。

治療措施


儘可能施行腫瘤局部廣泛切除,局部切除不徹底者可輔助加放療,有文獻報道放療有效。儘管如此腫瘤複發率仍較高,約有半數病人引流區淋巴結腫大,手術常需同時施行淋巴結清掃,此腫瘤發病率低,對化療是否有效,尚不肯定。

病理改變


1.肉眼所見 皮膚的血管肉瘤常位於真皮內,呈圓形或卵圓形的紫紅色結節,平均3cm大小,有時腫瘤周圍可見衛星小瘤結,侵及表皮時可形成潰瘍伴有出血。發生於深部肌肉者,瘤體更大。腫瘤邊界不清,無包膜,呈浸潤性生長,切面大部腫瘤兼有灰白色的補發灶及含血的海綿樣區。
2.鏡下所見 瘤細胞形態呈梭形、卵圓形,瘤細胞圍成不規則的、相互吻合的、裂隙狀或分支狀血管腔,除少數生長迅速的瘤細胞可突破基底膜外,瘤細胞均位於膜內,為本瘤的特徵性圖像。

臨床表現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多見,少數為先天性。好發於皮膚、皮下、肌肉和骨組織,也可發生於口腔、縱隔和腹膜后等部位。常見於四肢、特別是下肢,其次為軀幹、頭、頸部。通常是單發,大小不一,直徑為1~4cm,質硬,呈結節狀或斑塊,表面皮膚正常,偶見靜脈曲張毛細血管擴張。有時表現為良性。邊界清楚,生長緩慢。而惡性者生長快,呈侵襲性生長,還有一些則形成轉移,肺最易受累。有些病例,在皮膚腫瘤切除后數年,還能發生轉移。其途徑可能通過淋巴管或血流。
好發部位為頭面部皮膚、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為腹膜后、軀幹及四肢皮膚。本瘤惡性程度較高,常在早期即可經血循環轉移至肝、肺、骨,經淋巴可轉移至引流區淋巴結。

鑒別診斷


組織學上有的粘液型脂肪肉瘤血管豐富,有新生的血管需與血管肉瘤鑒別診斷,但脂肪肉瘤中可見到脂肪母細胞。
應注意與單發性血管球瘤、Kaposi肉瘤鑒別。本病與單發性血管球瘤不同,損害較大,細胞增生不規則,胞核多形。與Kaposi肉瘤也要區別,但後者血管增生更加明顯,內皮細胞更加突入管腔,幾乎經常有紅細胞溢出。在惡性血管內皮細胞瘤中,血管腔比較突出,同時網狀纖維染色時,可見網狀纖維與瘤細胞的關係完全不同,可供區別。

併發症


血管肉瘤發生轉移,主要是通過淋巴和血液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