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

宋王安石詩作

《杏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正文


杏花⑴
石樑度空曠⑵,茅屋臨清炯⑶。
俯窺嬌饒杏⑷,未覺身勝影。
嫣如景陽妃⑸,含笑墮宮井。
怊悵有微波⑹,殘妝壞難整⑺。

作品註釋


⑴杏花:此詩作於晚年。
⑵石樑:石頭堆成的攔水壩,用來捕魚等。
⑶清炯:清明。指陽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杜甫《萬丈潭》:“黑如灣澴底,清見光炯碎。”
⑷嬌饒:即嬌嬈。嬌艷富麗貌。唐人鄧谷《海棠》:“穠麗最宜新著雨,嬌饒全在欲開時。”
⑸景陽妃:指南朝陳後主的嬪妃張麗華、孔貴嬪等。史載,隋軍入台城。後主避之,與張麗華、孔貴嬪俱入景陽宮井中。隋軍窺井而呼,後主不應。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麗華、孔貴嬪同乘而上。
⑹怊悵:惆悵。戰國楚人宋玉高唐賦》:“悠悠忽忽,怊悵自失。”
⑺殘妝:被損壞了的化妝。劉禹錫《巫山神女廟》:“曉霧乍開疑卷幔,山花欲謝似殘妝。”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古風體的詩,所詠的對象是杏花,按《默記》,“王荊公晚年賦臨水杏花詩” 。既有杏花的身姿,也有臨水的倒影,交相映襯,引人遐思。
石樑二句,清水河邊,近於石樑、茅屋。寫出杏花冷寂地開在僻靜田園裡。俯窺二句,見出是看水中花影。從后四句來看,“怊悵有微波”,覺得這“微波”破壞了花影的“靜美”,似乎不免惆悵。“殘妝壞難整”之中,流露作者的惋惜無奈之情,花本無辜,世情難挽,當年的紅顏也就這樣摧殘零落。杏花不比桃花那樣絢爛地“依舊笑春風”,最好的年華里卻是空對一脈春水,即使如此依舊“含笑”,有幾分自嘲人老珠黃的苦笑,有幾分傷逝顧影自憐的空笑,又有幾分任他無情最是帝王家的冷笑。王安石熙寧變法改革失敗后的頹惋似乎也摻糅其中了。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註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