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

南京舊稱

江寧是南京的舊稱之一,寓意為“江外無事,寧靜於此”、“江南安寧”等,南京如今的簡稱”寧“便是取自於以前的名稱”江寧“,即“江寧縣”、“江寧郡”、“江寧府”等,如今的南京設有江寧區(註:江寧區不等於江寧)。“江蘇”的得名便取自於“江寧”與“蘇州”之首字。

西晉太康元年(280)析建鄴縣西南置臨江縣,二年改江寧縣。

唐至德二年(757),於江寧縣置江寧郡。

五代十國時期,江寧為南唐國都,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六合縣、銅陵縣、青陽縣等縣。

宋朝時期,江寧為江南東路的首府,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溧陽縣等縣。

清朝時期,江寧是統轄江南省(今江蘇、安徽、上海)、江西省兩(三)省的兩江總督署駐地,兩(三)省首府,是清代中國的軍事重鎮,兩江經濟中心,財政物資的重要供應地。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句容縣、溧陽縣、江浦縣、六合縣、高淳縣,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

歷史


西晉太康元年(280)析建鄴縣西南置臨江縣,二年改江寧縣,治所在今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此為“江寧”名稱的由來。
唐至德二年(757),於江寧縣置江寧郡。乾元元年(758),改江寧郡為升州。
五代十國之一的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改金陵為江寧,是為“江寧府”。昇州(江寧府)治江寧,轄有江寧縣、上元縣、溧水縣、溧陽縣、句容縣、廣德縣、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六合縣、銅陵縣、青陽縣。南唐改昇州為江寧府,建西都。溧陽原屬宣州,保大十四年(956年)改屬潤州,李煜時期屬江寧;廣德,楊吳時期屬宣州,昇元元年(937年)改屬昇州,保大八年(950年)設廣德制置院;當塗,楊吳時期屬宣州,南唐改入昇州,失淮南后,立新和州於當塗,周世宗去世后,南唐國主為鼓士氣,改名雄遠軍;六合,原屬揚州,改屬江寧。南唐初,將青陽縣改屬江寧府。保大九年(951年),置銅陵縣。交泰元年(958年),改屬江寧府。
宋朝時,此地置升州,北宋時江寧府為江南東路的首府。下轄上元縣、江寧縣、句容縣、溧水縣、溧陽縣等縣。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稱建康府作為宋朝行都,稱“東都”,紹興元年(1131年)改為留都。南宋時建康府仍為江南東路首府。
元朝時,江寧府改為集慶路。明朝時,又改稱為應天府,為明朝初期的首都,轄區大致相當於今日江蘇省的南京市及句容市、溧陽市。明朝政府遷都北京后,應天府為南直隸首府。
清朝改稱江寧府,初期為江南省省會、江寧是統轄江南省、江西省兩行省的兩江總督駐地,統轄江南省、江西省兩省軍民政務。康熙六年(1667年),將江南省劃分為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二省,“江蘇”乃是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得名,和江蘇巡撫駐地姑蘇同為江蘇省省會,安徽布政使長期駐紮之地。同時,又在江寧又設立江寧布政使,管轄江寧府和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海州直隸州、通州直隸州和海門廳。城東明故宮舊址駐紮有八旗軍隊,設江寧將軍管轄,統領江南地區。
清代江寧在經濟、文化、軍政方面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舉考場江南貢院規模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中國古代科舉考場之最,全國有半數以上官員出自江南貢院。清廷在此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清朝時期江寧府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溧水區)、句容縣(句容市)、江浦縣(浦口區)、六合縣(六合區)、高淳縣(高淳區)、溧陽縣(今溧陽市),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

經濟


清·江寧城區
清·江寧城區
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是中國最主要的產糧地區,也是對外貿易的基地。清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糧食和各種物資,主要靠這個地區供應,而兩江總督所在地的江寧府,則是這一地區的經濟樞紐。
江寧的糧食生產以水稻,小麥為主。江寧南鄉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種,其中以金牛洞觀音釉最著名。由於改良品種,改進耕作技術,糧食產量有較大的增長。另外,姚坊門的姚棗,棲霞山的木瓜,牛首山的銀杏靈谷寺的櫻桃,孝陵衛的西瓜,玄武湖的菱藕,以及中藥材鐘山參,茅山蒼朮,亦很有名。
清代江寧手工業很發達。特別是絲織業,自康熙到嘉慶(1662~1820年)的近一百六十年間,達到了鼎盛的階段。乾隆年間,江寧府有官營織機六百多張,在織造局內從事絲織業生產的熟練技術工人近兩干名。清政府在江寧設有織造署,派織造官管理絲織業。《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祖父、伯父和父親曾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達五十九年。江寧除官織之外,更多的是民間絲織業。南京城南聚寶門及江寧縣的秣陵關、陶吳鎮、橫溪橋、城東的孝陵衛等地,都是絲織業工人集中的地方。據記載,“乾嘉間,機以三萬餘計。”當時的江寧擁有織機三萬多台,男女工人五萬多,依靠絲織業為生的居民約二十萬人。絲織業的花色品種比明代增多,以雲錦和元緞最有名。僅元緞一項的年產值就達白銀一千二百萬兩以上。江寧的絲織業,在清代前期產生的資本因素,到了乾隆及已經有了某些增長。清代後期,江寧的絲織業較前衰落,同治年間尚有織機萬台。清末,因外國商品輸入的衝擊,絲織品產量才大大下降。
清代末年,江寧開辦了一些近代工業。 1865年(同治四年)創辦的金陵製造局,是南京第一座近代工廠,這個廠已能生產來福炮,後膛炮,過山炮,開花炮,連珠炮,前膛抬炮及炸彈、實心彈,鉛於自來火子彈等各式槍炮子彈。1910年開辦了“金陵電燈官廠”(下關電廠前身)及“南洋印刷官廠”等。民辦工業有“勝昌機器廠”,“同泰永機器翻砂廠’,“泰記和茂工廠”等。江寧城除了秦淮河一帶商業區外,又出現了熱鬧的下關商業區。1899年,南京下關開始成為商埠,外國商船可以從長江到下關,下關成了外港。1903年開始動工興建“寧滬鐵路”,1908年通車直抵下關江邊, 1907~1911年,又築成津浦鐵路。因而,從江寧城不僅可以通過水路,還可以通過陸路,將糧食和重要物資運往都城,這樣,進一步加強了江寧府經濟中心的地位。

文化


清代江寧地區的文化事業十分發達。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間,江寧文人薈集,著作宏富。著名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從小生活在江寧,后隨家遷住北京,晚年時,又曾來江寧遊覽,他對江寧的情況很熟悉。文學巨著《紅樓夢》就是以江寧為歷史背景寫成的。孔尚任遊歷過明故宮、明孝陵、秦淮河、棲霞山等勝跡,訪問故老,搜集了許多史料,創作了名著《桃花扇》,在人物和背景的描寫上,形象生動,影響頗大。長期寄居秦淮河畔的吳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充分暴露和諷刺了代表封建思想的儒生和科舉制的醜惡形象和罪惡,並反映了個性解放要求的傾向,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義的文學著作。著名的戲曲有張堅的《玉燕堂》四種和李漁的《笠翁十種曲》。僑寓江寧的蘭溪人李漁是清代一位專業作家,他看到以往的戲曲,多寫悲劇,他提倡寫喜劇,文辭淺易,以幽默風趣見長。他還是戲曲批評家,著有《閑情偶寄》一書,為論戲的名著,同時對戲曲創作提出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方法論。寓居過江寧鐘山、朝天宮等處的顧炎武,是一位愛國的學者,他改姓名為蔣山庸,隱居著作,對經義、考據、音韻都深有研究。他著的《日知錄》、《音學五書》、《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均為名作。他關於南京的著作有《蔣山庸殘稿》(孤本,藏大阪府國立閩書館),《蔣山庸詩選》,《孝陵圖》,《建康古今記》等,均有重要價值。流寓江寧的黃崗人杜茶村,文學造詣頗深,著有《變雅堂文集》、《變雅堂詩集》等,文風雄渾豪健,別具風格。清代江寧編纂和研究地方志之風興盛,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等代,都編纂《江寧府志》或屬縣縣誌。甘熙的《白下瑣言》,陳作霖的《金陵物產風土誌》、《金陵通紀》、《金陵通傳》,傅春官的《金陵歷史建置表》,繆荃蓀的《秦淮廣記》等,為我們研究南京地方史志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
在書畫藝術方面,名家輩出。清初,江寧畫家龔賢高岑、吳宏、葉欣、樊圻、鄒鋪、胡惜、謝蓀,他們同在江寧從事繪畫創作活動,多以山水畫見長,以金陵景色為題材,被稱為“金陵八家”。“八家”之首的龔賢,除作畫外,又善書法和寫詩。所作山冰,沉鬱蒼莽,自謂“吾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作畫訣,言近旨遠,在山水畫理論方面,見解卓絕,對初學者尤有裨益。上元縣人高岑,自稱“石城高岑”,熱愛家鄉山水名勝,所作《金陵四十景圖》被收刻在康熙《江寧府志》中。牛首山堂頭石溪,山水得元人勝概,多寫金陵自然景色,意境奇特,設色淡雅,有雲煙繚繞之妙。在自然科學,江寧亦有不少成就。例如江寧歷算家梅瑴成,精於歷算,著有《演演算法統宗》和《梅氏叢書》。談泰得梅氏之傳,亦精於歷算,著有算術書三十餘種。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取陽曆、陰曆之長,對指導農業生產起著很好的作用。江寧著名的醫學家有況烈文、徐岣、伍宏傑、司馬鈞等。他們都精於醫理,各有專長。
江寧講學教育之風興盛。有鐘山、尊經、鳳池、惜陰等書院。清末又建有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三江師範學堂,農工商礦實業學校等,還有外國傳教士辦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又有江南官書局、江南圖書館(后改南京圖書館),對推動江南文化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