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橋

金剛橋

金剛橋徠位於中山路,跨海河與大衚衕相連。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為木浮橋,1924年在橋下游18米處重建三孔鋼椼架開啟式親橋,兩旁各有2米寬的人行道。新的金剛橋於1996年建成,為雙層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三孔的鋼與混凝土組合的箱梁橋。上層橋採用三孔中承式無推力拱橋結構,全長600米,寬15米,亦稱彩虹橋。

金剛橋簡介


金剛橋
金剛橋
天津金剛橋 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純用鉚釘鉚起來的鋼鐵浮橋,可從中間抬升,現在被拆除,在老金剛橋的基礎上在上面有修建了一座彩虹式的金剛橋,新的金剛橋是中承式受力構造,鋼結構的拱柱內灌混凝土,上方鋼拱與橋採用拉杆相連接作為受力體系。這種拱梁式相結合的橋在力的傳遞與處理方面有著獨到的好處,可以減少因車輛對橋的水平衝擊力而造成的水平移動變形,與主拱橋相連接的兩側引橋由四分之一圓弧的鋼管支撐,其間的一些立柱將橋上方的壓力傳遞給拱和圓弧,進一步傳遞給地基。
坐落在中山路南端、橫跨海河之上的金鋼橋,是天津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樑之一。它始建於1903年,因不能負重,1924年又建新橋,即今改建前的金鋼橋。1903年所建橋俗稱老橋。1901年袁世凱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於1902年將原駐保定的總督衙門,移駐天津,將海河北岸原淮軍的海防公所改為直隸總督衙門。袁世凱為了提高他的政治地位和為來往京津兩地方便,於遷天津新址后,復在河北種植園南側,修建新車站稱總站,俗稱北站。1903年車站建成后,從新車站修通一條直達衙署的大馬路,命名為大經路。(194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多次來津經過此路,改為中山路)為了與河對岸溝通,是年將原窯窪木浮橋,改建成雙葉承梁式鋼架橋,因是鋼結構,故稱金鋼橋。
橋長76.徠20米,寬6.45米,下分三孔,中跨11.60米。橋台用條石砌築,橋面鋪木板,可以開啟。但建后不能載重,故又於1924年在橋下游18米處另建成一座大型鋼樑雙葉立轉開啟式新橋。橋長85.80米,寬17米,兩旁各有2米寬的人行道。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插入河底,距橋面24.4米,可以從中間用電力操縱吊起開成八字形行船。新橋沿舊稱亦稱金鋼橋,即今改建前之金鋼橋。新橋建成,大經路也於是年鋪成瀝青路。當時,從北站通過寬闊的大經路、金鋼橋,直達海河對岸各地,交通方便至極。

新金剛橋簡介


建新金鋼橋后,舊金鋼橋即成便橋,1927年因待修停用。日寇侵華時期,1942年將橋樑拆除製造軍火,僅餘下四座橋墩。1981年為緩和金鋼橋上交通擁擠堵塞,又利用舊橋墩整修加固,建成鋼架便橋,未用多年又廢棄。金鋼橋新橋自1924年建成至1996年已歷72年曆程,由於年代久遠,橋底鋼板已經鏽蝕,橋身亦不能啟動,且橋體整體下降,成為危橋,故天津市政府決定改建。
新的金鋼橋於1996年年底建成,為雙層拱橋,下層橋利用舊橋墩改建為三孔鋼與混凝土組合的箱梁橋。車行道寬14米(舊橋10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上層橋採用三孔中承式無推力拱橋結構,全長600米,寬15米。新橋建成后造型新穎、美觀、壯麗,具有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風貌相匹配的時代建築感,為海河又添一宏偉壯觀的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