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中秋無月

一剪梅·中秋無月

《一剪梅·中秋元月》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於中秋之夜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了詞人回憶曾經在一個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叢中,月波花影蕩漾在酒杯中,而今晚雲雨濕了紗窗,只有蠟燭閃光的情景,下片描寫了詞人想要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宮,但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只得在燭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憤懣情懷。該詞上下片二、四、六、八句用疊韻,僅首字相異,形成一種特殊的迴環的音韻美,讀來如口含珠玉,悅耳動聽。

作品原文


一剪梅·中秋無月
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 同。雲濕紗窗。雨濕紗窗。
渾欲乘風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滿堂唯有燭花紅。杯且從容。歌且從容。

註釋譯文


註釋

①一剪梅:詞牌名,又名《臘梅香》,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雙調六十字。
②丹桂叢:漢淮南小山《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又傳說月中有桂樹,因此“丹桂”為月亮的代稱。《淮南子》:“月中有桂樹。”
③“花在”二句:花和月倒映在酒杯中。此言飲桂花酒賞月。
④尊:同“樽”,酒杯。
⑤渾欲:簡直要。化工:自然的創造力。亦指自然之造物主。漢賈誼《鵩鳥賦》:“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此暗指南宋皇帝。
⑥從容:不慌不忙;慢慢地。

譯文

回憶起那個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蕩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樣在樓上舉杯待月光,可是烏雲浸濕了紗窗,雨水打濕了紗窗。
我直想乘風上天去質問天公,可是這天路沒法打通,想送個信吧信也難通。滿堂只有蠟燭高燒光閃閃,照耀得酒宴上紅彤彤。讓我們慢慢把酒喝幾盅,讓我們慢慢把曲唱到終。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到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具體年份已不可考。
辛棄疾自投南宋以來,從未獲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屢遭權奸彈劾,一貶再貶,直至削職閑居,無法實現自己的救國理想。辛棄疾藉此中秋無月之時,將自己那種欲“問化工”、“路也難通。信也難通”的怨恨,那種報國無門、濟世無望、壯志難酬的悲憤全都傾注於問“月”之中,通過該詞表達出來。

作品鑒賞


賞析

此首中秋詞,寫中秋無月之愁情。
上片,用對比的手法寫今宵中秋無月之遺憾。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筆入題,回憶先年中秋之夜,碧霄無雲,皓月當空,桂影婆娑,桂花飄香,伴桂倚花,把酒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兩句,筆意極工,透顯空靈靜境,欣喜之情。“今宵”三句,折轉寫今宵中秋樓台賞月,人酒依舊,卻不見明月。原因是“雲濕紗窗,雨濕紗窗”,今晚是個雨夜。曲筆寫出賞月而不得月的沉悶而遺憾之情。
下片寫無月之夜的孤寂愁懷。換頭緊承上片。“渾欲”三句,寫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渾欲乘風問化工”寫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見其遺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詞人被朝廷閑置不用,報國無門之恨,他要“渾欲乘風”去質問皇上,為何如此對待他。“路也難通。信也難通。”寫出願望難以實現的無可奈何之情狀,其怨恨之情顯而易見。結末三句以景作結,寫中秋無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詞人在無奈之下,只得以紅燭為伴,借酒澆愁,慢歌獨飲,聊以自慰,以此來打發這個無月的漫漫長夜。其孤苦之狀,歷歷在目。
在這首詞中,作者明傷“中秋無月”,實則有英雄末路之嘆。全詞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明白曉暢,婉曲蘊藉,韻味無窮。

評價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盼望生活中的好光景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通過這首小詞都活現在紙上了。”(《稼軒詞百首譯析》)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辛棄疾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力主抗金,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