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川鎮

野馬川鎮

野馬川鎮位於赫章縣城東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4°49'58''—104°50'03'',北緯27°08'06''—27°08'10''。東鄰威奢鄉,南接白果鎮,西界達依鄉、城關鎮,北壤平山鄉。距縣城16公里,海拔高度1450米,地勢東高西低。氣候溫和,屬暖溫帶春干夏濕氣候,年均氣溫13.5℃,年降雨量870~1000毫米,年總積溫4745℃,無霜期240天。

2011年,野馬川鎮財政總收入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50元。 2018年,野馬川鎮有工業企業28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0個。

截至2020年11月1日,野馬川鎮常住人口為37198人。

簡介


野馬川鎮位於赫章縣城東部,距縣城16公里,全鎮輻員面積86.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024畝,其中水田5320畝、旱地18704畝,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7768畝,林地面積38752畝,宜林荒山2327畝,森林覆蓋率40%。轄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4個村民組,居住著漢、苗、彝、布依等 4個民族,總人口49843人。鎮內交通便宜,畢威高速公路、326國道、774縣道穿鎮而過,電力設施完善,水利設施齊備,水資源充足,通訊功能齊全,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可采藏量達1億噸以上。種植核桃25000畝,中藥材7000畝。現集鎮規劃中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城鎮建設面積為2平方公里,鎮區人口18000人,日平均流動人口達8000餘人。
2014年度,完成工業總產值4.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招商引資2億元,糧食產量12148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億元,銀行存款餘額3.2億元、貸款餘額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109元,財政收入600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4.12 % ,城鎮化率35%。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累計參保人數達18460人,綜合參保率達98.3%。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1536人,參保率達100%。

交通


鎮內交通便宜,326國道、774縣道穿鎮而過,過境段35公里,覆蓋14個村。鄉村公路主幹線10條50公里,基本實現村村通路。電力設施完善,農網改造主幹線全面完成,實現組組通電。
水利設施齊備,野馬川河貫穿全鎮東西、水資源充足。通訊功能齊全,程式控制裝機達3500門,移動、聯通、小靈通通訊均開通,覆蓋面達90%。城鎮設施齊全,街面硬化達3.6萬平方米,商貿發達。

發展


野馬川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快速推進“工業強鎮”戰略的第一要務來抓,廣泛宣傳,進一步強化全民創業和招商引資意識,大力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及時調解進駐企業與群眾發生的矛盾糾紛,為企業出謀劃策,指導企業做大做強,協助企業解決用工困難等問題,營造了野馬川良好的投資氛圍。通過努力,成功引進8家企業(南沖水泥廠、赫章縣野馬川鎮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立興磚廠、長金頁岩磚廠、建星頁岩磚廠、大田鑄造廠、政禮鑄造廠、年產15萬噸的水井灣煤礦)進駐野馬川。
野馬川鎮
野馬川鎮
野馬川鎮作為全省“雙百”小城鎮建設試點和全市“五十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之一,鎮黨委、政府搶抓以“五園新村”建設為載體的生態文明家園建設機遇,在抓產業發展的同時,小城鎮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現集鎮規劃中心面積達3平方公里,城鎮面積2平方公里,有鎮區人口1.8萬餘人,日均流動人口8000餘人。建成11條街道,總長約4.5公里,硬化面積2.7萬平方米,鎮區硬化率達100%,城鎮化率每年遞增2個百分點。
同時,該鎮緊緊圍繞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戰略部署,按照“夯實一個基礎,建設一個園區”的思路,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為企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促進了群眾致富、村民和諧、農村穩定。
據介紹,在下一步工作中,鎮黨委、政府將緊緊圍繞強鎮富民這一目標,不斷深化對抓好“五園新村”精品示範建設、“改治結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繼續加快“五園新村”建設步伐,以城鎮帶項目、項目促發展、發展創和諧,推動野馬川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春風越過群山吹來,“野馬騰飛”的身影定格在野馬川鎮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間,野馬川正邁著鏗鏘步伐,向著富裕、文明、幸福的明天前進,必將譜寫出一曲野馬騰飛的歷史讚歌。

經濟建設


野馬川鎮工農業總產值2.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5億元,佔52.1%,農業總產值1.15億元,佔47.9%,財政總收入257.9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農民人均收入2620元,糧食總產量1.2萬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4萬元。
礦產資源以煤為主,煤炭可采藏量3億噸以上。教育設施完善,鎮內有縣直中學,寄宿制初級中學,九年一貫制學校一所,完全小學15所,私立學校2所、私立幼兒園3所。
野馬川鎮城鎮功能日趨完善,經濟文化發達,煤炭資源豐富,鎮村兩級班子團結協調,組織機構健全。熱情好客、誠實守信的野馬川人民竭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企業商家前來投資開發,共謀發展,共創輝煌。
近年來,赫章縣野馬川鎮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科學定位基礎上,謀求經濟建設“平川崛起”,以此推動“三化同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促進經濟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省內外大企業溝通對接,爭取更多項目落地園區;引導民間資金和社會資本以BT、BOT等方式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加大土地收儲力度,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優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2014年,完成省下達的6.5公里農場壩至尖山通村水泥路建設任務。市下達的8.7公里的青獅至青山通村水泥路也已全面啟動,年底完成5公里。車浪110KV變電站已經啟動並正在大力建設中;政府48套公租房已基本完成,即將投入使用;完成核桃油廠和鋼結構廠的征地工作。目前,鋼結構廠已進場施工,開始建設。啟動赫章至野馬川城市主幹道規劃勘測和前期相關工作。
圍繞產城一體,推進園區和城市建設。結合產城一體化要求,升級、調整和完善東城區規劃,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搞好供水、雨污排水等管網工程,建設加油站、公共停車場、垃圾中轉站等。在已建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與城市功能配套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公共交通等配套設施,以滿足產業增量、人口增加、城市發展的需求。建好賓館、超市、物流、物業管理等。目前,龍林公司一期開發建設已基本成型,共投資6000萬,建成商品房共計5萬平方米,1至7號樓已交付使用。中海國展19萬平方米房地產已經開工,三樓商鋪已建設完成。紅二、六軍團野馬川會議遺址已建成,現正在完善廣場的附屬設施。羅家壩3號、4號及原加油站地塊成功拍賣,並進入規劃設計階段,將逐步啟動建設。棚戶區綜合整治項目,計劃總投資1.2億元,改造房屋1365戶、面積20.5萬平方米,完善廚房、衛生間等基礎功能建設。326國道沿鎮村實施白改黑工程2.7公里,農貿市場共投入1000餘萬元實施地下污水、天然氣、電力通信等管網梳理改造,已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並交付使用。消水洞河堤改造工程全面啟動,現已基本完成土石方工程。
野馬川鎮
野馬川鎮

農業


野馬川櫻桃
野馬川櫻桃
櫻桃種植
年產量在60萬公斤以上,有櫻桃樹10餘萬株。每年4至5月,處處鮮紅的櫻桃成為一道靚麗的鄉村風景線。其所產櫻桃果大色鮮,酸甜可口,每年櫻桃成熟的季節,都有慕名而來的遊客要品嘗為快
中藥材種植基地
野馬川鎮青獅村中藥材示範基地始建於2004年,由赫章縣本草公司與雙營村10戶農戶以股份制聯營方式建成。基地佔地約400畝,其中:雲木香180畝,續斷120畝,重樓40畝,豬苓1300平方米,天麻800平方米,白芨30平方米,半夏200平方米。雙營村獨特的地理特徵,使得雙營村成為中藥發展的“風水寶地”,許多農戶依靠種植天麻蓋起了樓房,生活條件逐步看好,“青山天麻”也因此小有名氣,成為地方百姓致富的“金鑰匙”。
野馬川鎮生態畜牧業
野馬川鎮以新營村、大田村仔豬繁殖基地為龍頭,扶持生豬產業,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的飼養基地和飼養大戶,真正發揮示範典型作用,儘早形成規模效應。
積極培養農產品經紀人隊伍,擴大“野馬牌”三元雜交仔豬的擴繁養殖規模,繼續推進以“協會+農戶”模式運作的養豬專業村建設,推廣適度規模的畜牧養殖小區建設,推廣沼氣池與養豬圈舍配套建設的做法,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節約投資成本,努力將“野馬牌”三元優質雜交仔豬品牌向縱深推廣。

工業園區建設


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
赫章縣野馬川特色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位於野馬川鎮,園區規劃為葯業產業集聚區、農特產品加工集聚區、建築原材料加工集聚區、農業觀光園區、物流交易中心。目前,園區共引進入駐企業7個,投入資金1200萬元,征地285畝,實施園區道路硬化400米,改造公路700米,新修防洪溝堤750米,安裝專用水管道1500米。

建置沿革


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野馬川為明之軍屯,設軍三百餘戶。
明天啟元年(1621年),稱野馬川為百戶所。
1951年,建鄉農會。
1958年,成立野馬川公社。
1984年,改野馬川鄉,屬野馬川區公所駐地;撤區並鎮,野馬川區改為野馬川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野馬川鎮轄1個社區、24個行政村:雪窩、下街、上街、利河、石丫、烏木、大田、新營、石板、尖山、車浪、山腳、前山、雙營、青獅、毛栗、花角、蘇嘎、麻初、大寨、寨子、三院、新田、雙河、新場;下設13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野馬川鎮轄15個社區、1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下街社區462號。
野馬川鎮區劃詳情
雪窩社區大寨社區毛栗村
上街社區新田社區花角村
利河社區羅家壩社區蘇嘎村
石丫社區下街社區麻初村
新營社區大田社區寨子村
石板社區烏木社區三院村
車浪社區尖山村雙河村
山腳社區雙營村新場村
前山社區青獅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野馬川鎮地處赫章縣東部,東鄰威奢鄉,南接白果鎮,西界達依鄉、城關鎮,北壤平山鎮,行政區域面積92.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野馬川鎮地處貴州省西北部烏江北源六衝河和南源三岔河上游的滇東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過渡的烏蒙山區傾斜地帶,地勢東高西低,屬於河谷丘陵地形。境內最高點位於雙營村境內的插旗杆梁子,海拔2309米;最低點位於雙河村境內,海拔1315米。
氣候
野馬川鎮多年平均氣溫11.8℃,1月平均氣溫-4℃,7月平均氣溫32.7℃。無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04.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35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7—8月,7月最多。
水文
野馬川鎮境內有四級河道一條,總長16.8千米。河流總長度30千米,河網密度8.6千米/平方千米,年徑流總量470萬立方米,年排洪量1.04億立方米。
自然災害
野馬川鎮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冰雹、霜凍等。雹災平均1年一遇,最嚴重的一次冰雹災害發生在2006年7月8日,降雹時間約20分鐘,涉及境內所有村居,受災面積24000多畝。洪澇災害平均1年2遇,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99年6月26日,造成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嚴重受災。
自然資源
野馬川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石灰石等。其中煤炭儲量3億噸。耕地面積23036畝。

人口


2011年末,野馬川鎮總人口47769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124人,城鎮化率4.3%。另有流動人口9946人。總人口中,14歲以下12197人,佔25.53%;15—64歲32186人,佔67.37%;65歲以上3386人,佔7.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6791人,佔97.95%;有彝、苗、布依、蒙古、土家、壯、侗7個少數民族,共978人,佔2.05%。超過200人的少數民族有彝、苗2個民族,其中彝族45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46.3%;苗族266人,佔27.2%。2011年,人口出生率12.22‰,人口死亡率6.53‰,人口自然增長率5.6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52人。
截至2018年末,野馬川鎮戶籍人口為54275人。
2021年6月28日,赫章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野馬川鎮常住人口為37198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443人,專任教師28人;小學18所,在校生5183人,專任教師24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5所,在校生3896人,專任教師169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85.0%,小升初升學率98.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219人,專任教師66人;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教育機構各構2所。2011年,教育經費達494萬元。
科學技術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72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98人,經營管理人才183人,技能人才308人,農村實用人才438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7個,文化專業戶28個;各類圖書室17個,藏書34萬多冊;各類藝術表演團體3個,演職人員96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045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1045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體育場地18個。每年春節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象棋、乒乓球等比賽。2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12%。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其中衛生院1所;病床71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4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5張,固定資產總值1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4人,其中執業醫師24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萬人次,住院手術1000台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5092人,參合率95.2%。
社會保障
2011年,野馬川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15戶,人數632人,支出85.7萬元,比上年增長26.6%,月人均113元,比上年增長34.5%;城市醫療救助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32人次,共支出316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22戶,人數5415人,支出4048254元,比上年增長3.5%,月人均62.3元,比上年增長2.8%;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0人,支出45200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80人,支出156800元;農村醫療救助17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5415人次,共支出162450元,比上年增長34%;農村臨時救濟58人次,支出59000元。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1957人,參保率45.41%。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野馬川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4個,鄉村通郵率90%。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三國蜀漢年間(253年—256年),諸葛亮率兵南征,派張嶷進軍西南夷,見此地蘆葦雜草叢生,野馬馳騁其間,故稱其“野馬山”。宋朝有人遷此墾荒定居,此地遂變為富澤之地,故稱“野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