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堂鎮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下轄鄉鎮
建堂鄉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鄉鎮一級行政單位。位於縣境北部,東與勃利縣毗鄰,烏斯渾河貫穿全境。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8公里。原名“前刁翎”,1956年撤區劃鄉,設置建堂鄉。1958年改稱建堂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建堂鄉。
2016年8月,牡丹江市林口縣建堂鄉撤鄉設鎮,以建堂鄉行政區域為建堂鎮的行政區域,原隸屬關係、政府所在地不變,鎮政府駐東興村。
建堂鄉位於林口縣城北偏西55公里處,東經130°02′,北緯45° 40′。鄉域北鄰刁翎鎮,東北接勃利縣,東南靠古城鎮,西南依蓮花鎮,西連三道通鎮。全鄉共有16個行政村,分佈著25個自然村屯,現有人口21,840人,其中農業人口19,452人。
建堂鄉原名前刁翎,解放前隸屬刁翎縣,1947年5月時任前刁翎區委書記張建堂在營救戰友的戰鬥中光榮犧牲。前刁翎人民群眾為紀念烈士,申報中共合江省委和土改工作團批准,於1947年夏季更名為建堂。鄉域大部分為山地,烏斯渾河兩岸為河谷平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南北兩側較高,中部烏斯渾河兩岸較低,使全鄉呈盆地形。大部分地區屬溫和濕潤氣候區,加上烏斯渾河兩岸土質肥沃,氣候適宜,成就了建堂“漁米之鄉”,建堂成為了林口縣重點產糧區之一。烏斯渾河由東南流向西北,橫貫中部,沿途彙集白家溝河、西北楞河、紅旗溝河、馬橋河、大通溝河、大百順河、小百順河等支流。全鄉水域面積6979.1畝,其中河流水5593.8畝,水資源豐富。其中白家溝處,適宜建設水電站,目前項目正在招商中。鄉域林地面積768,982畝,森林覆蓋率73%,地下礦產有鐵、大理石、白雲岩、雲母、稀有金屬鈾等,其中大理岩、白雲岩、鐵儲量可觀。大盤道鐵礦的勘探工作已由省國土資源廳礦業集團完成,現誠招有實力企業共同開發。
建堂鄉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境內大盤道遺址曾出土新石器時代文物。此外,還有早期鐵器時代的三合遺址和三合西遺址,唐代渤海時期的大盤道古墓群遺存和金代的土城子古城遺址,從考古情況看,在古代建堂鄉是林口縣人煙稠密的地區之一。淪陷時期,建堂鄉是東北抗日聯軍的游擊區,抗聯四軍、五軍等部隊曾在大盤道、小盤道、西北楞等地多次打擊日偽軍。著名的戰役是1937年1月28日抗聯五軍一部在柴世榮副軍長的率領下在大盤道伏殲日軍300餘人,繳獲大量物資。此次戰役寫進了中央軍史,現大盤道伏擊戰址處於200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矗立了紀念碑。
建堂鄉地處林口縣北部交通咽喉,309省道白色路面橫貫全境,全鄉16個行政村中只有3個村不通高等級公路,交通便利,公路運輸業十分發達,大型運輸車輛百餘台拉動了周邊地區的糧食運輸。
建堂鄉隸屬林口縣管轄。位於縣境北部,東與勃利縣毗鄰,烏斯渾河貫穿全境。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8公里。
建堂鄉駐地,原名“前刁翎”,為紀念土改工作團團長張建堂烈士更名為建堂村。原屬依蘭縣管轄。東北淪陷后,初為興隆鎮保,后隸興隆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1947年1月,劃歸新設置的刁翎縣管轄,設置建堂區。1949年1月,將刁翎縣併入林口縣,改為第七區。1956年撤區劃鄉,設置建堂鄉。1958年改稱建堂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建堂鄉。
建堂鄉全境大部分為山地,烏斯渾河兩岸為河谷平原,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有“魚米之鄉”之盛名。全鄉總面積7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盛產曬煙、烤煙。礦藏豐富,其中鐵礦石、雲母等貯量很大。鄉辦工業有農機修配廠、制磚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1181萬元。全鄉共轄東興、建興、永進、靠山、大盤道、小盤道、全富、西北楞、紅旗、紅亞、紅山、馬橋、下馬橋、河西、通溝、通山、土城子、大百順、馬蘭河、小百順、河興等21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2.14萬人,其中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佔5.8%。鄉政府駐地建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