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馬昌華的結果 展開

馬昌華

著名中國近代史專家

馬昌華,字憶仙,安徽省明光市管店鎮人,1930年6月17日出生於鎮上一個儒商之家。昆仲五人,排行第一。幼年受到其父馬永年老先生及家庭的良好熏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過目成誦。六歲開始在鎮上接受私塾啟蒙教育,后入管店小學就讀,1943年至1946年入嘉山中學(今安徽省明光中學)初中部就讀(其中1944年因抗戰原因在全椒古河中學上學一年),初中畢業后考進南京市昌明中學讀高中。1952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韓儒林羅爾綱陳恭祿等名師,在史學大家嚴謹治學精神陶冶下,打下了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

生平簡歷


1956年,馬昌華先生自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因成績突出,分配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隋唐史研究組工作,同時保送讀該所副博士(即今碩士)研究生,師從導師賀昌群先生,專攻隋唐史。
1957年7月,馬昌華先生放棄中國最高學術殿堂中科院優厚的工作條件、濃郁的學術氛圍和首都北京優良的生活環境,主動請求調回家鄉安徽省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工作,因無古代史,即安排在近代史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積極參與正在雛形之中的歷史研究室的籌建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亦改為清史和安徽地方史。次年,省科學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安徽分院,歷史室改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按照歷史室初建時擬定的調查捻軍的計劃,組建了安徽科學分院歷史研究室近代史5人調查小組,於當年8月奔赴淮北,專門進行捻軍史跡的實地調查,歷時兩個月,馬昌華先生為5人捻軍史跡調查組骨幹之一。1959年全國掀起修志熱潮,馬昌華先生又和歷史室其他全體人員一道,分別承擔了編寫安徽省志的中心任務。捻軍調查研究,暫時擱淺。但志書尚未修成,馬昌華先生又被抽調參加了“四清運動”工作隊。接著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全面爆發,作為知識分子,在這場浩劫中,他自然被列為批鬥對象。1969年他被下放到青陽肥東等縣農村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前後中斷歷史研究十多年。歲月蹉跎,和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馬昌華先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已被荒唐的時代無情地葬送掉。
1976年,受著名中國科技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的《中國科技史》出版的影響,全國開展了天文資料的普查工作。馬昌華先生命運因此出現轉機,他因懂得古文得以離開農村,率先返城,參加安徽科委組織的安徽省古天文資料小組,從事天文、地震史料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單位亦因此落實在安徽省地震局。1978年普查工作結束,省人事局調馬昌華先生去省出版社任歷史編輯,因事先未徵詢他的意見,被他當即拒絕。次年,他被調入安徽省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
1981年,馬昌華先生重返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1983年更名為安徽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任近代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從此進入歷史研究的黃金時期,全身心投入到史學研究之中。1992年8月退休,1994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優秀專家。2005年元月1日14時13分,馬昌華先生因長期勞累過度,突發大面積腦溢血,經全力搶救無效,在合肥安徽省立第一人民醫院急救中心不幸逝世,享年75歲。

貢獻


馬昌華先生自參加工作以後,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分析問題,研究歷史,窮畢生精力從事社會主義史學研究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辭辛苦,任勞任怨,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望。他學識淵博,在清史研究領域,特別是近代史和安徽地方史方面學術造詣精深。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淮系集團與近代中國》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點校的《劉銘傳文集》一書獲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他參與整理的古天文、地震資料普查成果獲得全國第一屆科學大會一等獎。
馬昌華先生作為中國捻軍史跡5人調查組中的骨幹成員,在中國捻軍史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就,是中國捻軍史研究的領軍學者之一。他學術成果豐碩。出版的作品有專著《捻軍調查和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點校《劉銘傳文集》(與翁飛合作,黃山書社1997年7月),主編《安徽省社會科學志》(方誌出版社1990年)、《淮系人物列傳》(黃山書社1995年12月)、《清代教案新探》等書。參與搜集資料、整理和編撰的圖書有《關於捻軍的幾個問題》(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中國古代天象記錄總集》(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4月)、《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彙編》(科學出版社1988年)、《中國天文史料彙編》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89年7月)、《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太平天國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安徽省志·人物誌》(黃山書社1999年)、安徽省重要歷史事件叢書《政治風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和《軍事縱橫》(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等書。是《嘉山縣誌》(黃山書社1993年1月)、《渦陽縣誌》(黃山書社1989年)編審。曾在1985年合肥“劉銘傳首任台灣巡撫100周年學術討論會”、1990年南京“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等史學盛會上宣讀《團練與圩寨》、《論捻軍與太平天國的關係》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的史學論文有《捻軍的產生及其初期活動》(《安徽史學通訊》1959年第6期)、《再論捻軍與白蓮教的關係》(《江淮論壇》1981年第6期)、《捻軍調調查記》(《安徽史學》1984年第1期)、《捻軍雉河集會盟時間考》(《安徽史學》1987年第1期)、《皖著太平天國資料摭錄》(《安徽史學》1985年)、《張文祥刺馬案辨析》(《安徽史學》1989年)、《清季安徽教案述略》(收入《近代中國教案研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楊光先與不得已》(收入《近代中國教案新析》黃山書社1993年)等數十篇。其中《捻軍調查記》一文曾被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心轉載。馬昌華先生退休后仍擔任國家古籍整理重點項目國內外歷史上最長的個人文集2600萬---2700萬字的新編《李鴻章全集》的執行編委,自1994年起,投入近十年精力從事新編《李鴻章全集》點校、審定工作。此書是中國文化出版史上創記錄的浩大工程,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斥資300萬元獨家出版,可惜馬昌華先生未能見到自己為之已付出大量心血的新編《李鴻章全集》公開發行就已作古,實在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