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
東北平原東北部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即東北平原東北部,中國最大的沼澤分佈區,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被譽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家農墾系統農場。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²。
介於北緯45°01′~48°27′56″,東經130°13′~135°05′26″。位於中國東北角,西起小興安嶺東南端,東至烏蘇里江,北自黑龍江畔,南抵興凱湖,總面積5.13萬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佈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三江平原
與此同時,本區生態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氣候條件惡化,早澇災害增加,風害加重,水土流失嚴重,珍稀動植物減少。今後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以防澇為主,澇旱兼治,搞好農田水利建設,建立沼澤景觀和珍禽、名貴魚種的自然保護區。
其特點是:地表一般有10—15厘米積水,內長雜草,當地人稱“水草甸子”;多潛育沼澤,也有相當數量的泥炭沼澤;有較厚的草根層,一般厚達30—40厘米。三江平原分佈著大面積我國最肥沃的土壤黑土,有機質含量很高,是我國宜農荒地開墾重點地區。
三江平原的美景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和20萬支邊青年以及54萬知識青年“屯懇戍邊”,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荒蕪景象,才漸至今日“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三江平原
穆棱-興凱平原北與完達山南麓接壤,西為肯特阿嶺。區內第四紀沉積物以沖積、湖積砂和砂礫石為主,厚10~150米,地表有1~4米厚的粘性土蓋層。海拔55~95米,北和西部有10~20米高差的波狀起伏,總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坡降0.6~0.1‰,穆棱河灘地和湖濱灘地寬廣,地面普遍沼澤化。
狹義的三江平原是黑龍江中游山間盆地的一部分,三面環山,西為小興安嶺支脈青黑山,南為完達山支脈分水崗,東為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嶺,屬中新生代內陸斷陷。在複合的褶皺基底上堆積有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沉積蓋層,第四系的厚度一般為120~200米,最厚可達280米。除東部地表有3~17米厚的粘性土層外,主要為沖積砂和砂礫石,成為富含地下水的孔隙含水層。海拔45~60米,撫遠三角洲最低僅34米,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坡降0.10‰左右,河流蜿蜒於寬廣的河漫灘上。主要地貌類型為階地和河漫灘,沿西部和南部邊緣為裙狀沖、洪積傾斜平原,不同類型間多緩慢過渡,同一類型地面起伏一般僅0.5~2米,平原上僅見少數孤山殘丘,廣布碟型和線型淺窪地,切割微弱,除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外,中小河流皆為平原沼澤性河流,且多為沼澤植被所覆蓋。
三江平獲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墾區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的瀕危水禽是丹頂鶴與天鵝。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2009年,黑龍江省將三江平原“兩江一湖”幹流沿岸14處灌區統一更名為黑龍江省三江平原灌區工程。其中,涉及墾區的有10處灌區,渠首在墾區轄區內的有8處,分別為江蘿、綏濱、二九〇、青龍山、勤得利、八五九、饒河、興凱湖灌區;渠首在墾區轄區外的有兩處,分別為烏蘇鎮、虎林灌區,總規劃設計灌溉面積1062萬畝,其中近期設計灌溉面積657萬畝,遠期設計灌溉面積40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