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尼亞諾戰役

萊尼亞諾戰役

1176年5月29日,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率領的神聖羅馬帝國軍在萊尼亞諾與北義大利的倫巴第聯盟軍隊交戰,結果倫巴第軍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不止標誌著巴巴羅薩第五次入侵義大利的中止,也成為巴巴羅薩戎馬一生中最重要的義大利戰役的關鍵轉折點。

事件背景


自由呼喚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者 奧托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者 奧托一世
公元951年,德意志的統治者奧托一世征服了北義大利的倫巴第地區,加冕為義大利國王。962年,教皇為奧托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後北義大利便作為新興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長期受到德意志君主的控制。但義大利人在此之前就以桀驁不馴出名,奧托本人正是聯合對國王不滿的領主才入侵成功,換成由異族統治后,領主們的叛亂就更加頻繁。
德意志人統治義大利期間,義大利的格局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商業城市的興起。隨著中世紀經濟的復甦和東方貿易的繁榮,在羅馬統治時期就已存在的城市人口激增,經濟實力增強,甚至逐漸形成自治的城市國家。特別是在倫巴第地區,米蘭等大城市甚至取代了封建主的地位。
神聖羅馬帝國宗主權下的義大利地區
神聖羅馬帝國宗主權下的義大利地區
腓特烈一世的錢幣
腓特烈一世的錢幣
城市天生就是自治的代名詞。新興的市民階級迫切地需要擺脫帝國的統治秩序,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與德意志封建主的衝突就不可避免。而由於德意志封建主的崛起和皇權爭奪的日趨激烈,皇帝無暇顧及義大利,任由各城市擴張自己的自治權。就在此時,上天為帝國派來了一位“天降偉人”——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一世。

天降殺星

一身十字軍戎裝打扮的腓特烈
一身十字軍戎裝打扮的腓特烈
1152年,腓特烈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作為一個狂熱的權力愛好者,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在他在位時得到了短暫的提升。同時他還自認為羅馬帝國真正的繼承者,致力於成為真正的天下之主。為此,腓特烈將同樣實力強勁的法王和英王稱作行省王,要求他們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的威權
當然要實現羅馬帝國的偉大復興不是光打打嘴炮就行,首先他要穩定住羅馬帝國曾經的腹地——義大利。對於已經習慣於行使自己權力的北部城市國家和中部的教皇領地,必須要設法使之屈服。
1154年,腓特烈第一次南下義大利,應教皇的請求鎮壓起義,並順道在羅馬正式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行軍途中,他召開了帝國會議,向義大利城邦代表們重申了帝國的威權,並準備拿諸城邦中最強大的米蘭開刀。皇帝甚至威脅取消米蘭的一切權力,但由於腓特烈還沒有做好對抗米蘭的軍事準備,所有嘴炮都變成了空氣。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米蘭城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米蘭城
1158年,腓特烈率領大軍第二次南下。這次他得到了與米蘭不和的城市支援,成功地制服了米蘭。他第二次召開帝國會議,宣告了帝國對義大利的直接統治權,並派出欽差進駐各城市。義大利各城市被禁止私下開戰和締結同盟,任命執政官、製造貨幣、行使司法權等均應由帝國批准。
各城市迫於皇帝的軍勢表面同意。等到皇帝一走,他們就驅逐了帝國派遣的官員,恢復了自治。而在此時,皇帝與教皇的關係也瀕臨破裂,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開除了腓特烈的教籍,並轉而支持各城市的鬥爭。
1160年,腓特烈再次出兵義大利,糾集了所有能聚集的盟友,將米蘭城團團圍住。經過兩年的圍城,米蘭在飢餓和無援的情況下開城投降。憤怒的腓特烈決定徹底摧毀這座不斷與他作對的城市。他命令將城市廣場掘開,令其寸草不生,甚至允許士兵將俘虜的頭割下來當球踢,以此羞辱米蘭人。義大利人因腓特烈的暴行,開始將他稱為紅鬍子(barbarossa),意指他在義大利濫殺無辜,以至於鮮血染紅了他的鬍子。
於是,腓特烈再次要求實行帝國議會的決議。各城市均由帝國的官員管理,僅有一些忠於皇帝的城市允許自行選舉長官。帝國官員極盡敲詐之能事,不久各城便民怨沸騰,甚至如克雷莫納等皇帝原先的同盟都背棄了皇帝。
經常利用城市聯盟對抗皇權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
經常利用城市聯盟對抗皇權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

諸事不順

戰鬥力一直不強的教皇國軍隊
戰鬥力一直不強的教皇國軍隊
1167年,腓特烈發動了他的第四次義大利遠征,準備好好懲戒一下這群不聽話的戰五渣。這次他選擇直接對付各城市的幕後主使,帝國軍隊在蒙泰波爾齊戰役中以少勝多,大敗教皇的軍隊,甚至一度佔領了羅馬。
為共同抵抗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的頻繁入侵,1167年倫巴第聯盟成立,從而聯合了北義大利大多數重要城邦,包括米蘭、皮亞琴察、克雷莫納、曼圖亞、克雷瑪、貝爾加莫、布雷西亞、博洛尼亞、帕多瓦、特雷維索、維琴察、威尼斯、維羅納、洛迪、帕爾馬等城市。自從1167年巴巴羅薩在波爾齊奧山之戰(蒙泰波爾齊戰役)大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軍隊之後,倫巴第聯盟就成了義大利境內惟一有組織的合法的抵抗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
不久之後,由於瘟疫流行,軍隊減員,又受到城市暴動的襲擾,腓特烈倉皇撤回了德意志。

戰役經過


在做好充足準備之後,1174年,腓特烈開始了他的第五次義大利遠征。而此時倫巴第同盟的力量也不斷壯大。米蘭城已在廢墟上重建,而很多原先親皇帝的城市也加入進來。
曾經被譏諷為茅草城的亞歷山德里亞
曾經被譏諷為茅草城的亞歷山德里亞
腓特烈的軍隊(據說有8000名騎士,或是總兵力是8000人)成功攻下了蘇薩和阿斯蒂,但在以教皇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德里亞受到了阻礙。這座城市是同盟為了對付親皇帝的城市帕維亞而新建的,由於建築匆忙,很多房屋的屋頂還鋪著茅草,因此被帕維亞人譏諷為“茅草城”。然而紅鬍子卻在這座茅草城下浪費了許久時間,損失不輕。直到1175年復活節,同盟的援軍抵達,亞歷山德里亞仍未被攻克,腓特烈被迫撤回帕維亞休整。
薩克森的獅子亨利
薩克森的獅子亨利
在此期間,皇帝與倫巴第同盟的代表展開了和談,但經過長時間的交涉后無果而終。腓特烈知道一場決戰不可避免,因此向表弟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請求援軍。然而作為帝國境內最有實力的諸侯之一,亨利拒絕了腓特烈的請求,因為他更樂於見到腓特烈的失敗。
隨著皇帝一起南下的德意志軍隊
隨著皇帝一起南下的德意志軍隊
在收穫了一系列壞消息之後,諸事不順的腓特烈終於等來了一些好消息:他想要的援軍來了。
1076年4月,他秘密地離開他的大軍,從帕維亞沿提契諾河前去迎接。但見到援軍后,他發現這些德意志諸侯敷衍拼湊的軍隊只有1000名騎兵和1000名步兵。在率領援軍回到帕維亞匯合時,來自科莫的盟友加入進來,將援軍總數擴大到了3000人。
然而地處科莫和帕維亞之間的米蘭人正好截獲了這一消息。他們整軍備戰,並通報了同盟的其他城市,準備攔截腓特烈率領的援軍。倫巴第同盟召集了數量更多的聯軍,甚至據一些史學家的估計超過了10000人。這當然有些誇張,但同盟軍的總數無疑多於腓特烈的3000人,而米蘭人正是聯軍的主力。他們建造了一輛由牛拉著的軍旗戰車(Carroccio)。這輛戰車除了裝飾有米蘭的旗幟外,還豎有1083年曾經率領米蘭人打敗帝國軍隊的阿里貝特主教的聖壇,以此作為對皇帝勝利的象徵。
米蘭人的步兵隊伍
米蘭人的步兵隊伍
根據後來的編年史記載,米蘭人組織了名為死亡聯隊的精銳步兵,由一名叫阿爾貝托·達·朱薩諾的貴族率領,守衛軍旗戰車。但根據近年的研究,這位阿爾貝托很可能是後來杜撰的傳說人物。
此時腓特烈對義大利人的計劃全然不知,正率領軍隊悄然向著離米蘭只有22公里的萊尼亞諾鎮行進。同盟軍抓住了這個機會,在奧洛納河西岸部署了3500人的部隊,其中步兵主力和軍旗戰車位於波薩諾和萊尼亞諾之間。
1076年5月29日黎明,同盟軍派出了一支700名騎兵組成的先頭部隊前去尋找帝國軍的位置,並正好遭遇了300名帝國騎兵組成的偵察隊,戰鬥正式打響。同盟騎兵從樹林中沖向毫無防備的帝國軍,雙方經歷了短暫的交鋒。但腓特烈的主力即時趕到,迫使義大利人選擇撤退。
以倫巴第人為首的北義大利騎兵
以倫巴第人為首的北義大利騎兵
繼續前進的帝國軍很快遭遇了同盟軍的主力。義大利騎兵分為四隊排列在陣前,死亡聯隊和其他步兵在後方守衛著軍旗戰車。腓特烈的軍隊則主要由騎兵組成,儘管人數略有劣勢,但根據先前的情況,腓特烈相信他的騎士們可以輕易碾碎這群戰五渣。
依託陣地死守的義大利步兵
依託陣地死守的義大利步兵
帝國軍的騎兵率先發動進攻,兇悍的德意志騎士很快便擊退了同盟軍的騎兵,迫使他們撤出戰場。於是失去騎兵保護的義大利步兵便暴露在帝國軍面前。腓特烈命令他手下的騎士們沖向義大利人,但這些戰五渣沒有退縮,反而聚集在軍旗戰車周圍,結成密集的方陣,依託前一天挖好的壕溝抵抗帝國軍的進攻。
在同盟軍由盾牌和長矛結成的防禦陣型面前,帝國騎士們進展緩慢。前者尤其是受到軍旗戰車激勵的死亡聯隊士氣高漲,據史書記載:他們看到德國人逼近時,突然膝蓋著地,向上帝發誓他們會為保衛自己國家而獻身。
德國人在漫長而血腥的戰鬥中逐漸陷入僵局,除了盾牌與長矛,前方的簡易陣地與後方的弩手也給他們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就這樣,德意志人和義大利人的屍體不斷地倒在戰旗和聖壇周圍。
雖然義大利人嚴防死守 德意志騎士依然獲得了場面上的優勢
雖然義大利人嚴防死守 德意志騎士依然獲得了場面上的優勢
就在帝國軍不斷地衝擊死亡聯隊的陣線時,戰場的天平突然發生了致命的傾斜。之前撤出戰場的倫巴第騎兵重整旗鼓,與此同時附近的布雷西亞騎士也收到此前偵察隊的消息趕了過來。兩支騎兵匯合,殺了個回馬槍,沖向正在攻擊同盟步兵的帝國軍側翼與後方。
義大利騎兵的衝擊成功地撕裂了帝國軍的防線,布雷西亞騎士還殺到了皇帝的面前。在激烈的戰鬥中,腓特烈的護衛和旗手紛紛陣亡,紅鬍子本人也摔下馬,身受重傷。帝國軍看到他們的皇帝倒下,士氣瞬時崩潰,紛紛慌忙逃竄。帝國的將領們幾次試圖重整隊伍但均是徒勞無功,皇帝死亡的恐懼已經在士兵的心中彌散開來。之後的戰鬥就成了一邊倒的屠殺,同盟軍一直追過了提契諾河,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和俘虜。

結果及影響


經過這場決定性的失利后,腓特烈在倫巴第的統治開始崩潰。殘餘的德意志騎士聚集在帕維亞,準備報告給腓特烈的妻子勃艮第伯爵夫人比亞特麗絲皇帝已戰死的最壞消息。然而幾天後皇帝本人卻重新出現於帕維亞城門前,他儘管受了傷,但還是大難不死得以逃脫。這場失敗迫使腓特烈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1177年簽訂了威尼斯協議,與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重新和解。目睹了萊尼亞諾的失敗的馬德格堡大主教威施曼(Wichmann)也在其中,並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儘管如此,倫巴第聯盟仍堅持戰鬥到1183年。
戰後皇帝不得不向教皇服軟
戰後皇帝不得不向教皇服軟
正在尋找皇帝屍體的倫巴第騎士
正在尋找皇帝屍體的倫巴第騎士
直到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約》中,腓特烈正式承認北義大利的城市享有司法和內政的自主權。義大利的城市也承認了帝國的宗主權,仍然是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的封臣,雙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結束了這場戰爭。
腓特烈皇帝沒有原諒“獅子”亨利在關鍵時刻的靠不住。1180年,腓特烈對亨利進行了缺席審判,宣稱帝國法律在德意志傳統法律之上,從而剝奪了他的一切土地。1186年1月27日,腓特烈之子亨利六世娶了西西里的康斯坦絲,這才宣告著德意之間暫時和平的來臨。
中世紀手抄本上關於腓特烈死於河中的片段
中世紀手抄本上關於腓特烈死於河中的片段
四年後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紅鬍子皇帝率領號稱10萬的大軍殺入亞洲,一路向著聖城耶路撒冷壓過去。然而死神終於沒有放過這位一代雄主,他帶著一生的輝煌與遺憾不幸溺死河中。
此後紅鬍子的孫子腓特烈二世再次遠征義大利,試圖彌補遺憾,將亞平寧半島納入帝國的威權之下。但帝國軍隊再次被團結起來的倫巴第同盟擊敗,被迫簽署和約。霍亨斯陶芬家族與教皇繼續鬥爭直到王朝滅亡為止,義大利從此遊離於神聖羅馬皇帝的威權之外,逐步形成了中世紀晚期那種列國爭霸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