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無意識
分析心理學用語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學用語。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一文中提出。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中積澱著的原始意象是藝術創作源泉。一個象徵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體無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並形成頓悟,產生美感。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結構而享譽於世,他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兩個主要部分:意識的部分和無意識的部分。意識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廣闊有力的無意識部分則包含著隱藏的種種力量,這些力量乃是在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力。”他借用費希納的冰山類比理論,認為人的精神結構恰如一座冰山。冰山分為三層,最上層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識,只佔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層佔了冰山的大部分,是無意識;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還有一層是前意識,意識與前意識屬於同一系統,而無意識與前意識屬不同系統,無意識的東西由於受檢查作用的壓抑不能進入意識領域。也就是說,無意識屬於人的心理結構中更深的層次,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真實最本質的部分。他的得意門生榮格繼承了他的學說,並對他的無意識的構成內容作了全新的修改。榮格認為,無意識有兩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對此,他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一些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部分;由於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代表個體的個人無意識,所有的島最終以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並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會”下所形成集體無意識的犧牲品。
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也同樣常常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參與者之所以來到這個市場,其本身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本身的波動性等特徵更容易將個體的心智潛移默化地轉向集體的意識。
股票市場參與者的逐利性、投機性等共同特徵決定了其很難淡化自己在市場交易中的得失觀,也較難以更長遠的視野和更遼闊的心懷來思考問題、處理交易,這天然地不利於交易者規避集體無意識現象的干擾;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和流動性特徵天然地是將集體無意識現象所導致的買賣行為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外在條件,而這又將進一步“反射”和“強化”參與者的集體無意識.
探討市場交易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一方面是要提醒我們時刻保持對市場的一種“中性”心態,不被市場或樂觀或悲觀的情緒所感染而“蒙蔽”自身的心智,盡量以“客觀的”市場存在來判斷市場的基本格局並進而擬訂自己的交易計劃,另一方面還可以據此設計一些諸如“市場心理閥值”等來作為“洞察市場”的工具。
儘管我們無意在此具體精確地計算出市場現時所能容忍下跌空間的心理閥值,但市場經驗也告訴我,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考驗市場參與各方心理閥值的關鍵時刻;儘管現時市場大盤指數的“客觀”狀態還處於一種典型“空頭排列”當中,但面對一個已經調整了21個交易周、已經有新股跌破發行價且又剛剛收出中陰的市場,我卻也不能不如此告誡自己:可能是一個我們要警惕悲觀情緒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出現的時候了。何況,市場結構調整的劇烈、個股板塊與大盤指數運行的差異加大也同樣是今年市場不同於歷史上市場任何一個階段的“客觀狀態”,這種客觀狀態也是我們在制訂交易計劃時所不應該忽視的,個人的市場交易活動是寓於群體活動之中的,市場外圍環境的各種變化一定是通過群體的心理解析並形成思想后再作用於市場,而作用於市場的結果本身又會反饋回來對市場參與群體的心理構成新的作用,於是,市場群體心理的迷茫狀態表現於市場就是大的震蕩格局,市場心理的趨同狀態表現於市場就是市場趨勢的形成,而集體無意識狀態強烈地出現之日,往往可能就是市場形成轉折點之時。因此,我認為,市場心理分析是一個與市場技術分析、市場基本分析同樣重要的分析工具,一個不進行市場群體心理分析的交易者一定是一個只見海面浪花而無視海底潮流的觀海人,難怪當人們異口同聲地宣稱“市場總是對的”的時候,索羅斯卻在告誡人們“市場往往是錯的”。
原型與無意識的關係,在理論上要歸功於榮格。
1909年,榮格同弗洛伊德同赴美國克拉克大學講學,船要航行七個星期。他們每天都在甲板上相會,彼此分析對方的夢。榮格說他處在一所陌生的房子里,房子有兩層,他在上面一層,那裡是一個沙龍,有一些古舊的羅可可式傢具,牆上掛著幾張珍貴的古畫。他很驚訝自己會有這樣一間房子。接著他便想到自己還不知下面一層是什麼樣子,於是走下樓梯,來到底層,這裡的一切都更加古老,他覺得室中的布置是中世紀的,地面用紅磚鋪成,到處都很黑暗。走進一個套間,他無意中發現一扇厚重的門,打開門,看到有一樓梯通向地下室,順梯而下,便又來到一個看上去極其古老的、美麗的圓頂房間,從那牆壁的磚石,他辨認出是屬於羅馬時代的。他的好奇心更加強烈起來,仔細審視地面,在一塊石板上看到一個環。拉住環將石板抬起,再次看到一個狹窄的石階梯向下通向深處。他又順著往下走,進入一個低矮的石洞中,地上積著厚厚的塵土,塵土中四散著骨頭和破碎的陶器,好像是原始文化的遺跡。他看到兩個頭骨,十分古遠,有些破碎,正在端詳之際,夢醒了。弗洛伊德的分析是他盼望某兩個人死去,榮格為了討好,便說頭骨象自己的妻子和一位親戚。榮格自己的解釋是:“我很清楚好房子代表著一種精神的意象,就是說,代表著我當時的意識狀況以及到那時為止的無意識附屬物。沙龍代表意識,它雖然古色古香,卻有人居住的氣息。下面一層代表無意識的第一個層次。我越往下走,那景象就變得越怪異和越黑暗。在洞穴中,我發現了原始文化的遺跡。那就是在我自身之中的原始人的世界——一個幾乎無法為意識所達到或照亮的世界。人的原始心理鄰接著動物的靈魂的生命,正象史前時代的洞穴在人佔有之前常常居住著動物一樣。”這個夢為他提供的啟示是,它指出了文化史的基礎——意識的不斷積累的歷史。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榮格為集體無意識所下的定義是:“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一部分,它可以依據下述事實而同個體無意識做否定性的區別:它不象個體無意識那樣依賴個體經驗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種個人的心理財富。個體無意識主要由那些曾經被意識到但又因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所構成的,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卻從不在意識中,因此從來不曾為單個人所獨有,它的存在毫無例外地要經過遺傳。個體無意識的絕大部分由‘情結’所組成,而集體無意識主要由‘原型’所組成。”
原型的變異大約有三種方式:①民族的遷移;②口頭的傳頌;③無意識的積澱。
英國學者鮑特金(maudbodkin)在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的關係上對榮格的理論進行了修正:人類情感的原型模式不是先天預成在個人的心理結構中的,而是借特殊的語言意象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重建起來的。所謂原型並不能看成是某種遺傳信息的載體,同語言符號一樣,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形式。在重構人類情感經驗方面,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即是一種社會性遺傳。
“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概念成為以後文學批評中的術語,推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產生一定影響。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作家藝術家是最合適的分析對象,美國的藝術批評家萊昂耐爾.特里林說:“為什麼作為精神分析解釋的對象,作家被認為比別的人更為有效呢?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將自己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有時,即使他們不對自己的毛病作實際診斷,也不去描述其‘癥狀’。我們仍應記住,處理各種幻想是他們的本行,也正是他們工作的性質。他也許可以用種種方法將自己的無意識掩飾起來,然而掩飾絕不能隱藏得住。實際上可以這樣說,一位作家在創作中,愈是煞費苦心地想從個性及主觀上將無意識排除掉,他反倒會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表現出自己真實的無意識,儘管還達不到表現出無意識的大部分情境的地步。”
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理解這段話,就是藝術家所創造的形象是某種文化原型的以無意識的方式世代相傳的結果。由無意識所體現出來的個體的文化特徵,是由作者童年時所生存的文化環境決定的。這個環境就是由符號構成的風俗與行為方式,世代相傳的童年生活保持了某一文化的延續性。
1、藝術創作的心理動機不僅是以藝術家的個體發生史為基礎,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藝術家以不倦的努力回溯於無意識的原始意象,這恰恰為現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補償。”藝術代表著民族和時代生活中的自我調節活動,它在對抗異化、維護人性完整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2、神話的結構單位即存在於無意識心理中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文明人的理性發展使無意識完全被強大的意識所遮蔽和覆蓋,只有當意識沉睡(夢)或因疾病而削弱時(精神異常),集體無意識才能借原型的顯現再度迸發出來。對於文明人來說,這種正常意識被打破的狀態,恰恰相當於意識的原始狀態,或者說回歸到了原始人的無意識自發思維狀態。
3、在美術批評上,體現在形象特徵、形式結構、色彩關係上的民族、地域性特徵是以社會性遺傳的方式,循著民俗——工藝美術——民間美術——高級藝術的過程而積澱下來的,高級藝術的形式結構已經高度理性化、個性化了,經過了漫長的、無數次的置換與變異,因此探索這種原型不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考據與實證的過程。
受動力和無意識對人類行為影響這種想法的吸引,榮格認為無意識包括了更多的弗洛伊德的壓抑性衝動和攻擊衝動的理論。榮格認為,無意識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集體的,來自一個共同發展歷史的心理內部能量和形象界定了集體無意識,榮格對一般概念的象徵模型----原始模型特別感興趣。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人都有共同點。
榮格人格概念的要點是聯合的觀點或整體觀。對榮格來說,整體是以精神為代表,包括了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以及意識和無意識。個體為發展各自的整體而進行的奮鬥貫穿了他們的一生。榮格把自我視為整個人格的中心和全體。人格的另一面包括個體的態度以及他們心理活動的方式。退化和進步的概念表達式了這種能量的運動。
在解釋個體人格中時,榮格確認了意識的三個水平。靈魂、思想、精神的概念存在於意識的所有水平並且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意識水平僅是指個體能直接感知的水平。從出生開始,它就不斷地成長以致貫穿生命全程。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這個過程榮格稱之為“個體化”,隨著個體意識的增長,他們也發展了更強大的個體化,意識過程的中心是自我。自我指的是組織意識思想的方式,自我選擇了知覺、思維、記憶和情感,這些將成為意識的東西。
不被自我承認的經驗、思想、情感以及知覺保存在個人的無意識中,個人的衝突、未解決的道德焦慮和充滿感情的思想是個人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也是被壓抑的或是個人難以接受的。通常這些因素作為個人無意識的東西方出現在夢中,並且在夢的演出中扮演主動的角色。有時思想和感情是彼此互相聯繫的或代表一個主題。當它對個體形成一個感情衝突時,則稱之為“情結”。因為個體沒有情結的意識,治療師的目標是使情結成為意識。並不是所有的情結都是消極的,一些情結也許是積極的。
榮格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與其他理論概念的最大區別在於集體無意識,“集體的”這一術語指的是所有人類共有的以及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資料,“集體無意識”指的是“形成神話主題象徵的一種人類思想的遺傳傾向,這些象徵是變化多端的但沒有失去他們基本的模型。”榮格認為某些思想和觀念的傾向是遺傳的,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為的推動力,原型是領會和構築經驗的方式。
原型不是經驗,它的印象是經驗。原型用原始的形象來表達。榮格認為原型的人格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阿尼瑪(男性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形象)、預兆和自我。在這些人格組合中,人是與人格日常功能最相關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影子是潛在的最危險和最強有力的原型,代表了與自我有意識的覺知差異最大的人格部分,影子里包括著不可接受的性衝動、動物性衝動和攻擊衝動。榮格認為男人傾向於把他們自己的影子(否認和動物性情感)投射到其他男人的身上,從而引起了男人之間不愉快的感情,女人將影子衝動地投射到其他女人身上,人的原型通過社會期待充當穩健之人,或者隱藏影子來表達自身,更廣義地說,影子能被兩種性別投射到許多客體上。儘管將這些影子描繪成一個消極的原型,影子也有積極的方面,影子的適當表達能作為創造力生命力和靈感的源泉。然而如果影子被壓抑,個體也許感到拘謹,感到與自身推動失去聯繫,同時感到害怕。對這樣的個體,治療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把影子引入意識中去。
原型是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形象。象徵是內容也是原型的外部表現。原型僅通過出現在夢裡、幻想、想象、傳說、幻想故事、藝術等等的象徵而被表現。用各種不同方式表現的象徵蘊涵著能應用於將來的人類智慧。榮格傾注了許多的努力來理解各種廣泛的象徵,而這些象徵被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作為原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