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軍控

國際條約契約

自從核武器出現以來,由於其威力巨大,所以國際社會一直在努力對它進行嚴格控制。幾十年來,國際社會制訂了各種各樣的公約、協定並成立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同構築了一個龐大的限制核武器擴散的體制。國際核不擴散體制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擴散,促進了核裁軍的進展,對維護國際和平、安全與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1996年9月10日,第51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並於1996年9月2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放簽署,作為最具普遍性的國際軍控條約,為防止核武器擴散、實現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努力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

各國狀況


聯合國

,提議,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在日內瓦召開外長會議,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譴責了印、巴進行核試驗,要求兩國政府立即停止核試驗,放棄發展和部署核武器,無條件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強調五大國不承認印、巴的有核國家地位。6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172號決議,對五大國聯合公報予以認可。

印度

針, ,印顧委布印“核構”草案:靠低限核威懾;首核武器,核核武器;建陸、、空核量;核武器政治領導嚴控制。印“核構”草案台,標誌印決堅持核武器化,終謀求合核奠基礎。
印、巴核備競賽僅系南亞穩,,系核擴散制普遍題,際社核擴散努形腐蝕影響。

推動原因


“無核武器世界”

美前政要基辛格、舒爾茨、佩里和納恩於2007、2008年兩度撰文,重提建立無核世界的倡議,並提出相應的核裁軍措施建議。因其特殊的政治影響力,該倡議在美國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俄、英、法等國政府公開表態支持,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麥凱恩也分別表示當選后將積極考慮。

核裁軍姿態

2008年2月,美宣布已於2007年底提前實現將部署核彈頭數量減半的目標,並將進一步落實核武器削減計劃,減少對進攻性戰略力量的依賴。俄宣布繼續大幅削減核武庫,減少核材料生產設施,關閉部分武器級鈈生產堆。英高調宣布把核彈頭裁減到少於160枚,還提出核裁軍新倡議,聲稱願意做國際“核裁軍實驗室”。法宣布裁減空基核武器的1/3,核彈頭總數將少於300枚,不再有庫存儲備,其核武器也不瞄準任何國家。

行動漸有起色

布希政府片面強調防擴散、弱化多邊軍控的政策,是國際社會啟動“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簡稱“禁產條約”)談判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生效的最大障礙。但美立場近已有所轉變。2006年,美在日內瓦裁談會散發“禁產條約”草案,力促啟動該條約談判。美對CTBT批約態度也有微妙變化。2008年初,美主動向該條約組織籌委會補交了會費,並建議加強條約核查機制;美國內輿論也轉而傾向於支持批約,原先持反對立場的麥凱恩已表示將採取“更開放的態度”,奧巴馬則稱其當選后將推動美參議院批約。

推行障礙


簡述

核不擴散條約》、《全面禁試條約》和《禁產諒解》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155個簽字國中有53個國家批准了《全面禁試條約》,5個核大國都簽署了該條約。條約生效的條件規定:只有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全部44個擁有核武器或核能力的國家批准后才能生效。到目前為止,在條約生效所需要的44個國家中,只有29個國家批准了該條約。
1999年10月13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8票的投票結果拒絕批准《全面禁試條約》。應當說,美國國會拒絕批准條約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因為美國雖然在條約上籤了字,但有兩點不完全符合美國的胃口:一是條約生效條件問題。美國代表希望把條約生效條件改為:一旦五個核大國批准,或者44個有核能力國家的3/ 4批准,該條約即可生效。二是現場核查問題。美國堅持條約執行理事會51個成員中的半數同意,即可對現場進行核查。而其他成員國認為,核查涉及到主權等敏感政治問題,須獲得2/3多數通過。美國拒絕批准條約的舉動,不僅影響了該條約的生效,還影響其它國家對該條約的態度,簽字國批准條約的進程可能因此延緩,未簽字國或更加猶豫不決,或藉機拖延。
此外,根據1995年審議大會達成的《禁產諒解》,1998年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成立了特設委員會,開始討論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的公約問題。這一舉措被認為是世界軍控史上的新發展。當前,在此問題上分歧的焦點集中在公約的禁產範圍和核查措施上。“斷源截流”工程也僅僅是一張藍圖,要實現“禁止裂變材料生產”,路途還很遙遠。

拒絕承諾

明確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針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是消除核威脅恐懼感的有效步驟,也是防止核擴散、進行核裁軍的基本條件,或者說是一個不能繞過的台階。明確承諾有助於全面禁止使用核武器國際公約的達成,進而為實現一個無核世界的目標奠定基礎。
在五大有核國家中,只有中國和法國已經明確宣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批准的新軍事學說放寬了使用核武器的條件限制:在用盡解決危機的所有其他手段或證明手段無效后,俄羅斯聯邦將考慮動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所有力量和手段,以此來強調核武器的威懾力量在國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降低核武器的使用門檻,重申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美國和北約自核武器問世以來一直奉行有效的核威懾戰略,始終認為核武器是美國和西方國家安全政策的基石,反覆強調它們不會遵循“不首先使用”政策,明確表示它們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
美國一方面把核武器視為美軍事力量結構的基石,並且在實驗室里運用計算機模擬技術來改進核武器的質量,另一方面卻又百般地控制別國的核武器研製計劃,這種內在的矛盾無異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些發展中國家尖銳地指出:“美國有權堅持核威懾,我們為何無權發展核武器?如果核大國堅持核特權,那就很難指望別國會乖乖地束手待斃。”難怪美國國內輿論把印、巴核軍備競賽歸咎於美國的核政策。

核查難度大

核不擴散的核查機制的執行者主要是國際原子能機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生效后,將核查任務委託給國際原子能機構。當前,核查機制的主要問題集中反映在:多種核查模式導致多重核查標準,損害了核不擴散條約的公正性。由於少數大國依仗強大軍事實力作後盾,在核查問題上大搞雙重標準,致使核查問題矛盾重重,鬥爭錯綜複雜。
防核擴散的核查機制之所以出現多種模式和多重標準,明眼人一望便知是受到個別國家的操縱和制約、以個別國家好惡為標準的結果。多重標準到頭來只能是有害於核查機制公平和公正的權威形象,有害於普遍的共同安全,有害於防止核擴散和核裁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