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福
錢金福
徠錢金福,男,崑曲正旦,后改架子花臉。字紹卿,堂號“維新堂”,1878年光緒四年(戊寅)生人。為“日新堂”殷采芝弟子,是道光、咸豐、同治時的著名崑曲正旦。有三子二女,長子錢寶蓮,工花旦;次子錢寶奎、三子錢雙蓮均工凈行;長女適武旦朱小元,次女適其弟子石雙貴。
人物關係
幼入全福崑曲科班、四箴堂科班,從於雙壽、祟富貴學戲,工武凈。1883年帶藝入三慶班,后又入春台、小長慶、玉成等班。1904年選為內廷供奉。1911年入同慶班,與譚鑫培同台合作,為譚配演,極受譚倚重。晚年從事教學工作。表演藝術自成一家。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王瑤卿等均得其教益。後期傍楊小樓、余叔岩等演出,增色極多。
他功底深厚紮實,功架穩練,尤其擅長“把子功”,自成一派。身段、台步有許多獨到之處,把子功堪稱一絕,舞台形象十分漂亮。對臉譜有深入的研究,構畫能體現人物性格。雖嗓音條件不善唱,但白口剛勁有力,武凈戲極出色,架子花臉戲亦其所長。
其子錢寶森(1893—1963)著有《京劇表演藝術雜談》,對他的藝術成就作了記述。
長坂坡 錢金福 飾 張飛
人曾說京劇的武功和舞蹈姿態可以分出等級,一般演員表演時只有對著觀眾的一面是比較優美的,其他三面就不好看了;而優秀演員則是正面背面兩面都優美,但兩個側面往往也達不到優美程度;楊小樓出類撥萃,能達到三面優美可看,但仍然能找出一面缺點來;只有 錢金福是四面都優美好看,幾乎無懈可擊。足見人們對 錢金福在武功、舞蹈姿態方面是給予最高評價的。
弟子有李永利、劉硯亭、錢雙蓮等,子錢寶森最能繼承其衣缽。
錢金福
農曆七月十八、十九兩日,三慶班應史家衚衕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會,並外串四喜班。
堂會劇目
《伏虎》(程長庚)
《文昭關》(程長庚)
《八大鎚》(徐小香,楊月樓,黃潤甫)
《梳妝擲戟》(徐小香,朱蓮芬)
《遊園驚夢》(徐小香,朱蓮芬)
《四思凡帶下山》(朱蓮芬,沈芷秋,孫彩珠,陳蘭仙,楊明玉)
《群英會》(楊月樓,盧勝奎,徐小香,錢寶峰,孫二官)
《活捉三郎》(楊明玉,朱蓮芬)
《雙包案》(初連奎,何桂山)
《伐東吳》(譚金福)
《一門忠烈》(譚金福)
《定軍山》(譚金福)
《巧連環》(德子傑,李順亭)
《捉放曹》(盧勝奎,何桂山,劉桂慶)
《玉玲瓏》(蔣長福,小二哥)
《鎮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陽平關》(遲定兒,黃潤甫,李順亭,張三元)
《狀元譜》(小叫天,孫二官,陸杏林)
《雙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張芷芳,朱小元)
《祭江》(陸小芬)
《闖山》(宋福壽,劉趕三)
《相梁刺梁》(楊明玉,朱蓮芬,葉中定)
《大小騙》(楊明玉,宋趕升)
《探母》(楊月樓,陳德霖,陸小芬)
《北詐》(何桂山)
《截江》(遲定兒,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趙寶芬,李小珍,陳德霖)
《桑園寄子》(盧勝奎,陳德霖)
《金山寺》(陳德霖,李六兒,李七兒,錢金福,李殿甲)
《雲台觀》(盧勝奎)
《戲目蓮》(陳德霖,陸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劇目
《千里駒》(陳蘭仙,曹春山,葉中定,姚增祿,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寶,范春桂,鮑福山,吳連奎)
《探親》(劉趕三,梅巧玲)
《孝感天》(余紫雲,李硯儂)
9月5日,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八月初十日: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南海傳差
南海傳差。共時四十刻十分。
演齣劇目
《福祿壽》(一刻)
《泗洲城》(二刻十)(朱裕康)
《昭君》(二刻)(陳德霖)
《八大鎚》(五刻)(侯俊山,錢金福)
《天齊廟》(四刻)(郎德山,龔雲甫)
《金錢豹》(三刻五)(楊小樓)
《探親》(一刻五)(王瑤卿,張二鎖)
《五人義》(三刻五)(李連仲)
《昭關》(二刻)(王鳳卿)
《長坂坡》(五刻)(楊小樓)
《查關》(二刻)(楊德福,朱素雲)
《竹簾寨》(七刻)(譚鑫培)
《萬壽無疆》(二刻)
,農曆癸丑年:言菊朋入言樂社票房
言菊朋入言樂社票房,向紅豆館主溥侗叩頭。啟蒙第一出為《戰蒲關》劉忠。侗五又轉請王瑤卿、錢金福、王長林代教不少。要之,《四郎探母》、《武家坡》、《南天門》、《汾河灣》等得之於王瑤卿,《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天雷報》得諸王長林,《珠簾寨》、《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得諸錢金福。
農曆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春陽友會票房在北平崇文區東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立。創辦人樊棣生。該會之名取“春陽明媚、生機旺盛”之吉意。名譽會長李經畲,票房規模設施,猶如正式劇團。特邀錢金福、姚增祿、鮑吉祥、李春霖、王榮山、曹二庚、律佩芳、諸茹香等來此授藝和指導排練。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姜妙香、姚玉芙、劉硯芳、余叔岩等以會員身份參加活動。紅豆館主、卧雲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賈福堂、松介眉、張小山、蔣君稼、趙子儀、恩禹之、喬藎臣、世哲生、林鈞甫、鐵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孫慶棠、趙翰卿、樊杏初、許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錢仲明、邱伯安、沈雲階、陳遠亭等均是該會的名票。由於人才濟濟行當齊全,文武戲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單刀會》、《四五花洞》、《寧武關》、《連升店》、《九蓮燈》、《石秀探庄》、《雅觀樓》、《九龍山》、《廣太庄》、《戰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鐵籠山》、《挑華車》、《長坂坡》、《通天犀》、《小放牛》、《打瓜園》、《湘江會》、《游龍戲風》、《貴妃醉酒》、《穆柯寨》、《三擊掌》、《戰蒲關》、《徐母罵曹》、《釣金龜》、《青石山》、《金錢豹》等。
農曆戊午年:1918年春節總統府堂會
1918年春節總統府堂會。
其中余叔岩主演《珠簾寨》,由陳德霖配演大皇娘,梅蘭芳演二皇娘,錢金福的周德威,王長林的老軍.梅蘭芳特別加了一場“二皇娘大戰周德威”,使戲更顯得熱鬧了。余叔岩在戲中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完全遵循譚派路數,身段,把子俱見功夫,此時他的嗓音尚未完全恢復,但由於他善於運用,同樣也唱得有味動聽。
9月11日,農曆己未年閏七月十八日:余叔岩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余叔岩老母六十華誕,在西河沿內正乙祠舉辦一場盛大堂會。白天演出雜耍,晚上演出京劇。其間名伶反串,妙趣橫生。
梅蘭芳在《轅門射戟》中反串小生呂布,風儀俊美,唱工佳妙剛健委婉,一洗脂粉之氣,觀眾為之傾倒,乃該晚堂會中最為精彩之一出。梅此劇乃名小生朱素雲所授。劇中第二場“看過了花箋紙二張”一段“二黃”,梅唱來抑揚頓挫,曲盡其妙。“剛強怎比楚霸王”一段“二六”,嘹亮婉轉,婀娜剛健兼而有之,宛然小生好腔。第三場“射戟”及“修書”,做派均極穩練。末句“搖板”“從今後不管是和非”之“后”字,響遏行雲,真欲去天三尺。該劇中梅唱工之繁妙足以壓倒正工小生。加之餘叔岩配演劉備,亦為此劇生色不少。穆麻子扮演張飛,李壽山扮演紀靈。
《春香鬧學》由架子花臉李壽山扮演春香,以其偉岸之軀強做少女嬌憨之態,令人捧腹。《打杠子》由旦角芙蓉草反串強盜張三,武花臉錢金福反串村婦,竟用沙啞之嗓念柔媚之音,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演到村婦用計誆過杠子之後,他一反“常態”,恢復其武花臉的表演,揮舞木杠,上下翻飛,有奇峰突起之妙。
此次堂會的第五齣為余叔岩、王長林的《問樵鬧府》。開場是郭仲衡、賈福棠的《百壽圖》,第二出是《八蜡廟》,余叔岩飾朱光祖,系反串武丑。
11月,農曆壬戌年:墨麟七十壽辰堂會
遜清宗室墨麟(潤西)七十壽辰,其三子寶叔鴻在織雲公所辦堂會。有言菊朋《戰太平》,楊小樓、錢金福《連環套》,言菊朋與徐碧雲《坐宮》,梅蘭芳新排《洛神》。言與寶世交,故特演雙出。
2月23日,農曆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一天
黎元洪總統府於正月初八至正月初十設宴三天,並邀男女名伶同台演戲。像這樣男女合演,歷時三天的堂會戲,還是不多見的。
本日11時至下午2時招待蒙古王公。
演齣劇目
《麻姑獻壽》(琴雪芳)
《慶頂誅》(梅蘭芳,余叔岩,錢金福)
《貴妃醉酒》(金少梅)
《麒麟閣》(楊小樓)
下午2時至8時招待議員。
演齣劇目
《南北和》(陳德霖,王鳳卿,尚小雲,龔雲甫,王瑤卿,朱素雲)
《女起解》(金少梅)
《玉堂春》(梅蘭芳)
《大保國》(蘇蘭芳,李桂芬,王金奎)
《八大鎚》(余叔岩,楊小樓)
《黛玉葬花》(琴雪芳)
《孝義節》(陳德霖,龔雲甫)
《天女散花》(碧雲霞)
1923年3月,農曆癸亥年:馮幼偉母七十晉五華誕堂會
馮幼偉為其母大夫人七十壽誕稱壽,於東四九條堂會,特邀名伶演出,以娛嘉賓。
其中梅蘭芳串演《黃鶴樓》帶《三江口》,梅反串周瑜,雖偶為小生,而彌覺瀟灑脫俗,扮相美秀風雅,帶演水戰《三江口》,與楊小樓(反串張飛)打三場,與錢金福(飾魏延)打兩場,把子熟練,無懈可擊。
壓軸言菊朋、郝壽臣《罵曹》。
6月23日,農曆甲子年五月廿二日:1924年6月2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大義務戲,共11齣戲。票價亦創新高:一級包廂60元,二級40元,三級24元,二樓3元,池座前排5元,後排3元,兩廊2元,三樓1元。在當時是最高的票價。
演齣劇目
大軸《定軍山》接《陽平關》帶《五截山》(余叔岩飾黃忠,楊小樓飾趙雲,郝壽臣飾曹操,錢金福飾徐晃,鮑吉祥飾劉備,王長林飾報子)
農曆乙丑年:余叔岩、楊小樓組雙勝社
余叔岩與楊小樓第二次合作,班名改為“雙勝社”,在香廠新明戲院演出。陣容十分齊整,旦角是荀慧生,架子花武二花是錢金福,丑角是王長林,小生是馮蕙林。在這個時期唱過多次新鮮好戲,如《青石山》中,楊小樓的關平,余叔岩的呂洞賓,錢金福的周倉;《戰宛城》,余叔岩飾張綉,楊小樓飾典韋,錢金福飾許褚,荀慧生飾鄒氏,王長林飾胡車。又排了一出老戲《摘纓會》,余叔岩的楚莊王,荀慧生的許姬,楊小樓的唐狡,錢金福的先蔑,王長林的襄老。此外,余叔岩與荀慧生還合演了很多生旦對兒戲,如《打魚殺家》、《南天門》、《梅龍鎮》等。
1925年4月26日,農曆乙丑年四月初四日:余叔岩首演《摘纓會》
余叔岩在新明戲院首演《摘纓會》。余飾楚莊王,楊小樓飾唐狡,荀慧生飾許姬,錢金福飾先蔑,王長林飾襄老。
2月,農曆乙丑年:楊小樓重組忠慶社
楊小樓、余叔岩之雙慶社報散。楊小樓重組忠慶社,演於新明戲院,言菊朋應邀短期搭入。
2月5日,新明夜戲,壓軸言菊朋《法場換子》,大軸楊小樓、侯喜瑞、錢金福、九陣風《戰宛城》。
1927年6月9日,農曆丁卯年五月初十日:馬連良首次挑班
馬連良首次挑班的第一場戲,是在慶樂園春福社的日場戲。大軸他演《定軍山》,自扮黃忠以外,錢金福的夏侯淵,王長林的夏侯尚,張春彥的嚴顏,曹連孝的孔明,完全譚派路子。這時他二十七歲,還是少壯時期,文唱武打,充分發揮。壓軸王幼卿《女起解》,倒第三郝壽臣的《打龍棚》,後面有吳彥衡的《英雄義》。
8月3日,農曆己巳年六月廿八日,晚:楊小樓首演《野豬林》
徠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台夜戲,新排首演《野豬林》(頭本《林沖發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失街亭》,錢金福的馬謖,裘桂仙的司馬懿。
1929年8月4日,農曆己巳年六月廿九日,晚:楊小樓首演《山神廟》
楊小樓的永勝社在第一舞台夜戲,新排首演《山神廟》(二本《林沖發配》),侯喜瑞飾魯智深。壓軸言菊朋的《鬧府》,錢金福的煞神,裘桂仙的葛登雲。
2月12日,農曆庚午年正月十四日,晚:1930年2月12日開明戲院演出
永勝社在開明戲院演夜戲。
演齣劇目
壓軸:《探母回令》(新艷秋,言菊朋)
大軸:《安天會》(楊小樓,錢金福)
1930年3月1日,農曆庚午年二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1日開明戲院演出
永勝社在開明戲院演夜戲。
演齣劇目
倒三:《上天台》(言菊朋)
壓軸:《鴛鴦冢》(新艷秋,王又荃,文亮臣)
大軸:《鐵籠山》(楊小樓,錢金福)
3月21日,農曆辛未年二月初三日,16時:王長林送聖儀式
舊時一般富戶死了人伴宿之日,准要能用番、道、禪三棚經送庫,那就已是“出人頭地”,夠上“罡風”的舉動,也足以光耀門楣的了。王長林來了番、道、禪、尼“九打送聖”,可謂又高三番了,足給梨園行,尤其是醜行,甚至是給梨園行祖師爺壯了門面。這樣大的舉動,當然要繞道而送,故意穿過繁華熱鬧的街市,顯耀一番。
本日正當初春季節,落日較早。所以,下午4時即開始送聖,其路線是:由喪居出百合園,經延壽寺街、楊梅竹斜街、大柵欄、正陽門大街(大杠大罩即亮於此)、西珠市口,由“新世界”遊藝場往南,在永安路廣場焚化樓庫等冥活。其送聖行列是由梨園界幾位禮儀通兒精心設計的,但不是規範化的,在某種程度上是別出心裁。
走在送聖隊伍最前列的是外二區警署派的身挎“盒子槍”的警士和北平消防隊隊員。然後才是傳統的送聖行列。
一、紙糊的哼、哈二將,身高丈二,頭如斗大,為神鬼力士的形象,面作忿怒狀,一鼓鼻,一張嘴露牙,兇猛可畏。頭戴寶冠,上半身裸露。手執金剛杵。站在虎皮石的方座上。座下有木輪,人推以行。表示是“護法”神引魂上路。
二、紙糊的黑、白無常鬼,黑無常,為藍靛臉。身著皂袍、皂靴、皂帽(四愣形),左手執黃色“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並用硃筆作不規律的圈點。右手執鎖鏈。白無常穿白袍、白靴(喪服形式)、頭戴白色高筒帽,上書“利見大人”四字,帽下長發及肩,口吐長舌(作吊死鬼相),手持哭喪棒。這種冥活多見於盂蘭盆會所燒的法船(普渡船)上。相傳為閻王派往人間的勾魂鬼。亦為佛教護法神。送聖糊這種冥活無非表示護法神引路。冥活下邊亦安有木輪,用人推之以行。送聖用以上兩種冥活的極為罕見,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玩邪的”。如果糊有這種冥活,也多用在發引行列的前頭,與開路鬼,打道鬼並列以行。
三、官鼓大樂,民間鼓手21名。拉號一時;大鼓八面,每面俱掛著“九獅同居”圖案的鼓圍子,但加披了漂白布,表示穿孝。順吶兩對;海笛、笙、九音鑼各一對;跟鑼一面(指揮)。俱頭戴清制大絨官帽(秋帽、免纓),穿綠駕衣;系白搭帛綉藍圓壽字:足穿青布靴。
四、堂祭清音一班,計11人。四笛、二管、二笙、一雲鑼、一小鑼、一皮鼓(指揮)。均頭戴清制秋帽,身穿漂孝(只長及膝蓋,成中褂形式),足穿青布靴。
五、由外二區署組成的音樂隊共58人,俱身穿青制服,頭戴警帽,足穿黑皮鞋,胸佩白菊花一朵。以大、小銅鼓,大、小管號高奏哀樂。
六、雍和宮的喇嘛(番經)一班,15人。均身披黃袍,加紅哈達,頭戴黃秋帽(“放正”的達喇嘛戴桃形帽)。其輕重法器有:大“剛凍”(銅號)一對,長丈余,前邊有穿孝的二人以繩索提著喇叭脖;由後邊的兩位喇嘛手握喇叭銅管的吹嘴,且走且吹。五聲為一組:兩聲平音,兩聲高音,再加一聲平音。吹起來極響,震天動地。大柄鼓一對,有兩名穿孝的人扛著,由兩位喇嘛用彎鉤形的鼓槌邊走邊敲。大鈸一對,與鼓同時打出節奏。間隔一個時候才吹一組大號。其他九眾手拈佛珠相送。
七、白雲觀道士(道經)一班,計15人。均身穿藍袍,外邊加披彩色繡花的法衣,有紅、藍、綠、豆青、菊黃、黑、白,每色一對,分別綉有青雲、白鶴、靈芝,及八仙法物圖案。走在最後的“高功”為紫色的八卦太極圖圖案的法衣。俱頭戴混元中,將道冠露出來。走在最前面,左邊的持鈴;右邊的敲嗡子(比引磐大的銅鐘);下邊依次為: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手鼓兩對。有兩眾徒手相送。走在最後的“高功”手捧如意一柄。
八、嵩祝寺喇嘛(番經)一班,計15人。所穿法衣和敲打的法器與雍和宮同。
九、地安門外火神廟道士(道經)一班。計15人。所穿法衣和敲打的法器與白雲觀同。
十、法源寺的和尚(禪經)一班,共19人。身穿海青大袍,加披紅緞金線福田紋的袈裟。法器排列為,引磐一對;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手鼓兩對。兩眾徒手相送。走在最後“放正”的大和尚,身穿杏黃袍,加披紅緞金線福田紋袈裟,手持手爐一柄,上插一炷草香。
十一、卧佛寺的喇嘛(番經)一班,計15人。法衣、法器與雍和宮同。
十二、朝陽宮的道士(道經)一班,計15人。法衣、法器與白雲觀同。
十三、地藏庵的尼姑(尼經)一班,計13人。均身穿灰袍,加披紅緞金線福田紋的袈裟。走在前頭的兩尼,右邊的打引磬;左邊的敲木魚。下邊依次為:鐺子兩對;鉿子一對;手鼓兩對。有兩眾徒手相送。走在最後面“放正”的執手爐一柄,上插草香一炷。
十四、步行送庫的各界來賓。梨園行有錢金福、程繼山、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岩、蕭長華等不下200多人;並有富連成社葉盛章率領的學生百餘名。京劇票友有顧蘭蓀、王君甫、那君明等百餘名。商界方面有綢緞行姚秀岩、白曾三;飯莊行孫晉卿;長春堂聞葯庄張子余;大北照相館經理趙燕臣;新聞界有王柱宇、夏鐵漢、陳重光等。他們分插於各僧、道經班的中間,走成雙行。
十五、捧聖的孝子、孝孫。分別由九名孝屬用銅茶盤托著番經的“滿扎”——用巴拉麵捏成的燈、塔三份;道經給寶華圓滿天尊的大疏三道;尼經給西方三聖的大疏一道;禪經給西方三聖的大疏兩道。尼經、禪經大疏上還掛了元寶、黃錢、千張等,給四值功曹、傳達於三界執符神的“錢糧”。
十六、弘慈廣濟寺和尚(禪經)一班,計19人。殿後。法衣、法器與法源寺完全相同。因這兩座寺院都屬於南派常住十方叢林。
沿途觀眾,攜老扶幼,或登樓上房;或攀樹登枝,居高下眺,一飽眼福。送聖行列出大柵欄東口時,觀眾尤為擁護,為之途塞,一、二路電車,竟然停駛五六輛。外國人士及新聞記者尾隨拍照者甚多。該管界外二區警署、外五區警署特派出巡官、長警沿途維持秩序。偵緝隊隊長馬蘊泉也特派了偵探沿路巡察,故秩序尚稱井然。
1931年3月22日,農曆辛未年二月初四日,晨:王長林大殯舉行
清晨,王長林的靈櫬移往地安門外火神廟,這是20世紀30年代,北京城裡所罕見的大殯。其冥物離奇;僧道齊全;儀仗多而且精;送殯的人又多為現代伶人。因此,看熱鬧的人比昨天送聖時更多,琉璃廠、南新華街一帶,已有人滿為患,東北園、佘家衚衕,交通完全斷絕。
上午10時起靈出堂,靈樞及本家孝屬還沒出街門,可是儀仗、響器、僧道已排出延壽寺街。本家所用的杠罩、儀仗,系崇文門外大街廣興杠房承辦,64人大杠,紅緞繡花大罩,前三天就亮在了前門大街中和園夾道口上。根據本家要求,一律“普新”(即杠上的罩片、執事綉片,以及杠夫、執事夫的駕衣、靴帽,一律全新)。這在當年僅就杠罩租賃費,至少要花銀元1000元以上。靈柩出堂后,照例先上32人的“小請兒”,扣上一卷“幾了”(小罩),前有“五半堂”執事的一小部分;幡、傘各8對;“拉幌”的大座傘3柄。
紙紮的四季花盆、靈人(僕役)、金重玉女、尺頭桌(陳設桌)共16對。大件紙活有開路天玉、噴錢獸、牌桌、煙床煙具、老北京傳統式的四合房。還有各種新、舊式的傢俱、陳設等等。大件松活有:加大尺碼的松獅、松亭、松鶴鹿同春、松和合二仙、松八仙人、松二十四孝人物等。花圈、輓聯約三百餘對。響器方面有:民間傳統的官鼓大樂21人;清音鑼鼓11人;民間香會的文場6檔;外五區署西樂隊58人;長春學校民樂隊48人;民間華北樂隊48人。番、道、禪三經班搭衣送殯。
著名的“一撮毛”(全福)率四徒在靈前揚灑紙錢。柩前執紼送殯的伶人及各界來賓不下500人,凡是參加昨天送聖的幾乎都來了,杠後為本家女眷所乘的白轎三乘;掛藍白素彩的四輪馬車22輛;掛白圍子的騾車13輛。
殯列出東北園北口,經佘家衚衕、延壽寺街,進琉璃廠東口,經東北園南口,走南新華街、臧家橋、櫻桃斜街、觀音寺、大柵欄,至前門外大街中和園夾道口外,換升64人大杠。至此,五半堂漢執事——一五色雲緞繡花的幡、傘30件;漢旗子8對;金執事3組,計20件,影亭、魂轎,全部加入了殯列。由身穿紅鑼衣,頭戴紅鑼帽的“催壓旗”、“催壓鑼”各6名,以喊號、鳴鑼的方式進行指揮。
隨後,殯列南行,進西珠市口,經虎坊橋、菜市口、進宣武門,由西長安街,進南、北長街,經北海前門,走景山西街,經地安門,至火神廟停靈暫厝。沿途,各界在便道上所擺的茶桌不下數百份,路祭棚共有5座。以虎坊橋富連成社的路祭棚最為闊綽,為古典宮殿式的起脊大棚,棚前扎了一座三門式的素彩牌坊,內設虎皮帔椅上豎王伶遺像,由葉盛章主祭。殯列在此延擱最久。許多伶人在此路祭后,即告辭而返。
王伶靈柩到達火神廟,已屆下午5時。廟前搭了素彩牌樓一座。全廟道眾搭衣在山門前排成雙行迎靈。當即由杠夫給換上16人的軟杠,將靈樞抬入廟內後院東配殿。停靈就位后,即擺上素筵,焚香秉燭。由孝屬及執紼送殯的來賓依次行叩拜禮,再由番、道、禪依次在靈前品咒。最後,由鼓樂前引,至廟后什剎前海河沿送焚不再保留的冥物和花圈等奠禮。禮成后,本家在廟內擺了素席,向各界執紼送殯的來賓們表示禮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