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易氏
有易氏
夏朝時期,易水流域有個民族為有易氏。從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戰國後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鮮虞/中山國世居易水。商朝的第七代先公王亥曾經在有易部落中活動,因為他行淫享樂被殺。其子上甲微殺死了有易之君綿臣。有易北逃回古易水區域,后改名鮮虞。春秋時被稱為白狄,易水仍為其本部,部分已遷雍州,同赤狄、長狄一樣與諸夏各國進行過對抗。白狄在易水附近所建的肥國、鼓國、仇猶國等國均被晉國滅國,最後只有本部鮮虞得以延續。
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河北唐縣粟山),立中山城為都。戰國初,晉國曾滅中山,滅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復興,遷於顧(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
公元前369建長城以御趙國。
公元前342年中山國君到魏國為相,結合易氏家譜分析,該中山君為湘、鄂譜易氏先祖愷公。此後,其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
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成為僅次於七雄的第八強國。
前299年,趙軍攻中山國,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死於齊國。趙王扶植王尚為中山國王。中山王尚錯用二臣,導致前296年趙王遣軍一舉攻滅中山國。從鮮虞國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歷時478年。
前296年趙國遷末代中山王尚於膚施(今陝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後年絕祀,據《戰國策》隱約記載,中山王尚先是逃到齊國為臣,然後被秦國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與贛譜關於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記載相符,逃往齊國后再被秦國遷放太原。
秦漢時易氏從太原南遷。
222年萬年公從江蘇丹陽遷湖南瀏陽。
隋朝大業年間瀏陽易雄公後代舉族從瀏陽遷江西。
數代后再分遷湘、贛、鄂各地。
易姓是中山國王族直系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