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

徐中玉,出生於1915年,著名文藝理論家,學者。江蘇江陰人。中共黨員,民盟成員。193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1941年又畢業於中山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部。歷任中山、山東、同濟、復旦、滬江諸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52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歷任系主任、名譽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中文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和《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藝理論研究》主編等。

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抗戰時期出版編著五種,后著有《魯迅遺產探索》、《古代文藝創作論》、《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選集》、《美國印象》等,主編文學研究叢書七套、大學教材《大學語文》五種及《大學寫作》、《古代文學作品選》等。作品多次獲全國獎。2014年12月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2019年6月25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去世,享年105歲。

人物履歷


徐中玉
徐中玉
徐中玉,作家、文藝理論家、語文教育家,1915年2月15日生,江陰華士人。少時就讀於華士積穀倉小學、楊舍梁豐中學。1929年考入省立無錫中學高中師範科,畢業后至縣立澄南小學教書。1934年考入青島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擔任山東大學文學社社長。1938年3月山東大學併入台灣中央大學,他任“中大文學會”主席,並經老舍推薦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39年畢業後到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論。1941年起任中山大學中文系講師、副教授。1946年8月任山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47年任滬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兼任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1952年起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文系名譽主任,教育部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執行副會長,全國高教自學考試中文專業委員會主任,《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中文自學指導》刊物主編,上海作協第五屆主席,中國作協第七屆名譽委員,《文藝理論研究》主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研究所顧問等職。2006年被評選為“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2009年12月受聘為上海理工大學湛恩紀念圖書館名譽館長。2019年6月25日凌晨3:35,文學界泰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逝世,享年105歲。

社會職務


《文藝理論研究》《古代文學理論研究》《中文自學指導》刊物主編,上海作協第五屆主席,中國作協第七屆名譽委員。
《文藝理論研究》主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文研究所顧問等。

主要作品


徐中玉傾心文藝理論研究,精心寫作、編著教學書籍約1000萬字,主編教材和期刊達2000萬字。撰著主編書刊數十種。
《論蘇軾的創作經驗》1981年華東師大出版社;
《關於魯迅的小說雜文及其他》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
《古代文藝創作詩集》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美國印象》198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現代意識與文化傳統》1987年河南大學出版社;
《激流中的探索》1994年華東師大出版社等作品。
其作品觀點新穎,見解獨特,構思縝密,學術價值很高。

人物榮譽


其主編出版的《古文鑒賞大辭典》榮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一等獎;
《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卷》榮獲1999年國家圖書出版最高榮譽獎。
2014年12月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作品獲獎


韓正同志為徐中玉教授頒獎
韓正同志為徐中玉教授頒獎
徐中玉傾心文藝理論研究,精心寫作、編著教學書籍約1000萬字,主編教材和期刊達2000萬字。撰著主編書刊數十種。主要作品:《論蘇軾的創作經驗》1981年華東師大出版社;《關於魯迅的小說雜文及其他》1957年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古代文藝創作詩集》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美國印象》198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現代意識與文化傳統》1987年河南大學出版社;《激流中的探索》1994年華東師大出版社等作品。
其作品觀點新穎,見解獨特,構思縝密,學術價值很高。其主編出版的《古文鑒賞大辭典》榮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一等獎;《近代文學大系文學理論卷》榮獲1999年國家圖書出版最高榮譽獎。

主要觀點


關於學習

徐中玉主張“實事求是”的作風。他認為,“實事求是”首先說的是要“實事”,核心是“求”,不但去求,還必須求出個“是”來。治學應該從實事出發,也就是從實際出發。書本當然要看,偉大人物的結論當然更值得重視,但不從實際出發而專從書本出發,專門重複偉大人物已有的結論、滿口稱讚,只會註釋、疏解,甚至奉為神聖不可侵犯、永遠不必再加補充、修正、發展的絕對真理,並以為這樣做已盡科學研究的能事,這不能算得上在真正治學。
徐中玉贊同章學誠功力不等於學問之說,但沒有輕視功力的意思,因為學問離不開功力。“求”,一定要“勤求”、“力求”,才有效。在“勤求”、“力求”,甚至“苦求”上狠下功夫,學術之功,才能大有建樹。求“是”,就要“博採眾長”,“集大成”,無論誰說誰寫的,只要是正確、合理、有長處的,對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有益的,就應該博採廣集,取精用宏。
徐中玉認為,學者都是自學出來的。關鍵決不在於是否進過高等學府的大門。勇於探索真理,勇于堅持真理,貧賤不移,威武不屈,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這樣的學者同時便是革命戰士。

關於學術

徐中玉認為,學術研究最需要懂得獨立思考之必要,與能獨立思考,並堅持不懈努力下去永遠以追求學術真理、規律為職志的人才。宣傳鼓動工作也需要,但這是另外一種工作,有所不同。學術研究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追求長治久安之道,不能朝三暮四,隨風轉彎,這正是它之所以有最大責任和最大作用。學術研究工作,特別需要能於勇于堅持獨立思考品格的人才。講創新的很多,講需要能於勇於獨立思考,質疑問題的卻不多。要善於引導。再不能總喜歡馴服工具了。曹禺晚年自悔所以沒再創作出早期那些好作品,就因為自己“太聽話”了。“太聽話”就不能突破自己,有所創新,甚至還會滑下去。
已有的一些倡導與推進學術研究規劃應具體化,不應流於徒託空言。學術研究應有的自由。獨立思考,不至於被認成不可容忍的政治活動,這些都應有法律保障。如何維護學術研究事業的公平、公正、公開皆然。各種官方獎助仍實際受到壟斷,各種評估實際仍有意識形態干預。官本位,官僚主義,在學術界高校中蔓延民主進程甚少。

訪談記錄


記者:從當年您與匡亞明先生攜手組編《大學語文》(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到現在,這本教材已出到了第八版,其間哪些信念是你們一直堅守的,又有哪些在實踐當中經過了調整?
徐中玉:我想先簡單地回顧一下"大學語文"這門課程的開設情況。作為公共課,"大學語文"建國初在我國各大學基本上都開設。但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后,"大學語文"課程隨即不再開設,並從此中斷了三十年。正常的人文素質教育與其他專業教育嚴重脫節,人文教育幾乎成為一片荒漠,教訓極其慘痛和深刻!
針對這種嚴重違背教育規律的狀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與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教授共同倡議,在高校中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此舉立即得到了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數十所大學同仁們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經教育領導部門批准,中斷了整整三十年的"大學語文"課程得以重新開設。自此之後,全國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高校逐年增加,逐漸蔚然成風。
我們發起組織部分全國高校專家、學者,一起來共同編寫新的"大學語文"教材。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二十多年間已經出到了第八版。這些年來,我國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變化,但我們一直堅持以精選我國豐富優秀的文化、文學遺產為主,擇優選入教材,作為感悟、熏陶、啟發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材料,這樣做的信念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認為,"大學語文"這門課,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們進一步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培養他們對祖國優秀文化、文學精品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而且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德,鑄造"中國人為人的道德"(魯迅語)。無論在培養人才、發展科學,還是在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培養創新精神等方面,"大學語文"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認為開設"大學語文"課有巨大、深刻的意義。
記者:我們發現,《大學語文》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必須被趕超的領跑者,很多同類教材,甚至是一些不成系統的邊緣性讀物,都在高呼取代《大學語文》,大家都清楚這中間有商業競爭與商業炒作的因素,您對此怎樣評價?
徐中玉:我們認為大學語文學科性質的定位,必須把重點放在講好文學精品本身上,經過教師引導和課堂討論,把作品講活、講透,使學生把握到其中所蘊涵著的人文精神實質,不是一味講字、詞、句、篇,而忽視了整體把握。不是在"大學語文"課中來學習文學史、文化知識,把它變成又一個思想課、觀念課。坦率地講,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可以說大多數教師還待轉變觀念,改變教法,還得認真、負責,自己先要有充分的準備。有些人似乎認為"大學語文"最易教了,什麼人都能教得好。這完全是外行話。對此我自己也要重新學習,決不敢輕薄為文,誇口妄談。
大約在1900年以後,全國出現了紛紛編寫和出版大學語文教材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的大學語文教材已有幾十種之多,打破了教材編寫中長期存在的單一狀況,形成了多元互補、相互競爭的局面,給各類不同的高校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教材提供了可能。這其中也確實存在一些不良現象,例如粗製濫造,照抄他人框架,改頭換面一下就大模大樣用來作為自己學術成果,等等,應予辨別。有些情況應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自覺杜絕。比如,前不久某報採訪了一位正在新編一種大學語文教材的負責人,他竟說這本還未編出的東西,已可預言將能"一統天下",學術工作者怎能如此信口開河,如此自我"炒作"呢!一些人文類的讀物,對於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是有益的,但是否宜作教材,應據實際效果,不是靠商業炒作、靠自我吹噓就能做到的。人們歡迎正當光明的競爭,應共同為提高教材的質量而努力。高校教材不會定於一尊,這是必然之理。我們一向贊同教材應鄭重編寫,各具特色,不斷提高質量,這才是教材建設的正途。
記者:一些大學語文教師很痛心,在一些大學中,大學語文課程日趨被邊緣化,我們的母語教育正在受到傷害。您如何評價這種現狀?
徐中玉
徐中玉
徐中玉:儘管大學語文課程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提倡,但當前"大學語文"在高校教學中,仍處在邊緣狀態,極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大學語文》還沒有被明確定為公共必修課,可開可不開,開多少算多少。教學時間未規定,教師缺乏編製上的保證。在一些高校《大學浯文》是否開課,時常決定於校系領導是否重視和支持,不僅各校情況不一,即使在同一所學校里,開或不開,課時多少,是否繼續開設,也很不穩定,很不平衡。近年受到市場經濟興起后消費主義的嚴重衝擊,實用主義觀念大為流行,金錢至上,道德薄弱,整個社會追求立竿見影的功利效果,並以此來衡量、判斷事物的價值,有些人因此對大學語文課的價值產生了懷疑,有一些高校院系要壓縮、停開課程,首當其衝的往往就是"大學語文"。高校一般均特別重視外語、計算機技術、政治等的教育,本國語文教育似已可有可無。大學畢業時,外語是否達標,有考查辦法,對母語是否達標,卻沒被看成問題。這是極不正常的現象,切宜考慮解決。全國自學考試將"大學語文"作為必考課程,而有些全日制高校卻將"大學語文"停開或僅僅作為選修課,這種現象令人費解,令人憂慮。
我知道很多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的大學生,除主修某一學科外,幾乎有一半學分是靠隨意去選修人文、社會或自然方面的課程獲得的,各種專家、專書、專題的課程有很大的吸引力。每個大學生應有一專之長,但通才教育就需要他們儘可能具有較為廣博的學識,高遠的視野,具有人文精神與素質。《紅樓夢》中留下這兩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言簡意賅,深刻中肯。僅有一些知識和專業技術是不夠的,人文品行更重要。每個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問題,要同各種人、各種事打交道,缺乏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怎麼行,就非得從接受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和生活經驗這一根本做起不可,因此,這種學習乃是一輩子的事。對本國語文教育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承,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高,對於以上方面學好、教好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都是無法替代的,它的價值是無法用一時的物質回報的多少來衡量的。可以說,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一輩子有用,只能進一步加強,力求做得更好,決不可忽視、削弱。願有更多同行,專家們,一道來加大對"大學語文"教育的關注。
拜訪“大學語文之父”:百歲老人徐中玉。徐中玉老先生獨居守舊,家人買了新房,他卻不肯搬過去,說是習慣了老環境。平時家中很清凈,逢年過節會有學生來探望。家裡還有一隻養了十年的貓,脾氣不小,只聽先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