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君
井岡山市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
丁曉徠君,井岡山市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1989年3月入伍,1993年提干,1995年、2001年兩次被總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丁曉君,井岡山市公安消防大隊大隊長,1989年3月入伍,1993年提干,1995年、2001年兩次被總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兩次被總隊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多次被評為吉安市優秀共產黨員。2001年被井岡山市委市政府譽為“好軍人”,2002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評為“江西省十大道德標兵”。
擔任大隊長以來,丁曉君始終以自己的良好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並帶動全隊官兵,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自覺踐行“三個代表”,使部隊建設走在了全省先進行列。2001年大隊被中組部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解放軍總政治部、團中央評為“學雷鋒、志願服務”先進集體,同年被公安部、團中央評為“全國青年文明號”。 2003年12月7日,大隊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井岡山模範消防大隊”榮譽稱號;2004年4月被民政部、解放軍總政治部授予“擁政愛民模範單位”稱號;被公安部消防局評為“公安消防隊伍十佳訓練集體”;被青年文明號活動組委會表彰為“傑出青年文明號單位”。
文明執法 熱情服務
他帶領大隊全體官兵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開展工作,大力加強作風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弘揚井岡山精神,積極投身精神文明建設,以優質的服務,一流的效率,在履行職責中做到新事新辦、特事特辦,使立說立行和“馬上辦”、“可以辦”蔚然成風。
他常講:“作為駐守在井岡山的部隊,沒有過硬的作風,是有愧於井岡人民的”。因此,他常教育大隊的監督幹部,要依法監督,嚴格監督,時刻牢記權力是人民給的,是用來為人民服務的,不是用來索、拿、卡、要的。
2005年4月,一外商來到井岡山市投資一個大型的公共娛樂場所,準備在旅遊旺季到來之前開業。在做完了各項準備工作后,外商來到消防大隊辦理申報審核。那天恰好是星期六,大隊休息,而且前一天晚上,大隊官兵還救了一場火很晚才回來。但丁曉君同志得知情況后,立即指示監督幹部放棄休息,馬上受理,並與監督幹部一道,上門服務。經實地檢查后,發現該場所存在三大隱患,必須立即整改方可開業。而外商為了趕時間,則希望大隊給予關照,網開一面或讓他先開業,邊營業邊整改,並在賓館安排酒宴,請來領導壓陣、說情。當酒宴被婉謝后,該外商見丁曉君有吸煙嗜好,又偷偷在車上放上了兩條高檔煙。丁曉君歸隊得知后,又令司機當即送了回去。為打消外商顧慮,第二天,丁曉君再次登門,對外商講清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並以全國公共娛樂場所發生的重大惡性火災為例子,曉以厲害,開展說服工作,使該外商認識火災隱患的危害。為了讓外商滿意,丁曉君帶領大隊監督人員,多次上門服務,為其共商火災隱患整改工作,使之既少花錢又能整改隱患。最後保證了該公共場所在旅遊旺季順利開業。
全體監督幹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以公平、公正、嚴格、文明的執法行為,為親商、安商、富商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保證了井岡山這座文物舊居多、賓館飯店多、流動人員多的旅遊名山的消防安全,多年來未發生過重特大火災事故。身為大隊長的丁曉君,在消防監督執法過程中,雖然也有不少親朋好友找他幫忙,但他卻從未徇過私情,大隊的其他監督幹部也從未發生過收受群眾財物、接受有礙執法不公的宴請。在大隊查結的近百起的行政處罰案件中,件件群眾滿意,無一起複議或行政訴訟的案件。
心繫百姓 奉獻社會
“德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在井岡山任職的幾年中,他帶領全隊官兵始終牢記:“井岡人民是父母,駐地就是我家鄉”,通過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來服務百姓,奉獻社會。創建活動中,他們以“弘揚井岡精神,爭當紅軍傳人”為主線,以警民共建為主要形式,在全省消防部隊率先向社會作出“有險必救,有難必幫”的承諾,並將承諾牌立在了“天下第一山”的標誌旁,並以實際行動履行著承諾。
2005年8月14日9時03分,井岡山市消防大隊值班室,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營區的寧靜:“喂……喂……消防隊嗎?不好了,我們有12人被困在龍潭峽谷一條河邊,山洪越來越大,我們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
險情就是號令!大隊長丁曉君立即帶領25名消防官兵迅速出動,風馳電掣趕到探險者的出發地———井岡山白銀湖。
原來,12名吉安市戶外探險愛好者13日13時許,他們深入龍潭峽谷中去探險。17時許,受到強颱風“珊瑚”的影響,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他們在馬子坑宿營。14日04時許,由於連降暴雨,井岡山上的洪水傾瀉而下,兩條夾擊的河水很快將宿營地的沙灘淹沒。隊員們的衣服、裝備、乾糧被洪水沖走,大家被洪水圍困擠退到山崖邊,兩條河流都有一米多深,面對險情,他們迅速用手機打通“119”求救。
來不及猶豫!在嚮導的引領下,大隊長丁曉君帶領官兵沿著次原始森林,艱難地向目的地奔去。從茂密的灌木叢,到陡峭的山林,丁曉君始終走在隊伍的最前方。
15時30分,經過艱難的跋涉,丁曉君帶領的消防官兵終於聽到了山河對面傳來的呼救聲,看到了12名遊客疲憊興奮的身影。雨還在嘩嘩地下著,湍急的洪水似一條天險擋住了大家的營救之路,怎麼辦?
“跟我來!”大隊長丁曉君聲音剛落,就帶領消防官兵藉助橫躺在洪水中的一棵大楓樹,慢慢攀爬至急流中央的一塊小石灘。幾經偵查、探討,最後決定用保險繩固定在對岸一棵大樹上,由此開劈一條“生命通道”:先將被困人員過渡到小石灘上,再利用大楓樹轉移到這邊的安全地帶。
大楓樹、小石灘、安全繩,三點成一線組成的救援“生命線”,終於呈現在遊客的面前。見此,救援隊很快分成三個小組,一路在原地接應;一路由大隊長丁曉君帶領在小石灘上利用一塊大石塊拉緊安全繩,並接應解救過來的遊客;一路由副大隊長馬劍民率領趕到對岸,並順著保險繩一個一個攙扶著解救被困群眾。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消防官兵將被困遊客全部解救上岸。被救的人員拉著丁曉君,激動得熱淚盈眶,“你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96年以來,他帶領官兵共參加過140餘次搶險救援,解救遇險群眾240多人。
他還懷著對老區人民無限深情厚意,倡導組建了大隊青年志願者服務隊,以服務隊的形式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慮,不僅為群眾排憂解難,還全力幫助貧困家庭和失學兒童。幾年來,大隊官兵先後資助了14名失學兒童,捐資5400元,捐物200餘件。其中丁曉君就資助了2名失學兒童。與此同時,他還帶領官兵通過警民共建活動,大力促進軍地“兩個文明”建設,實現了部隊精神文明建設走在社會前列,走在駐地部隊先進行列目標。大隊青年志願者服務隊的突出表現,2001年榮獲了“江西省青年志願者行動服務獎”。當年,公安部部長賈春旺在視察大隊時,對他們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題詞勉勵官兵:“身在老區、心繫百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徠敬業實幹 開拓創新
“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很多人給丁曉君的評價是:“一位富有敬業實幹精神的人”。在井岡山任職的幾年中,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做一流的工作,帶一流的部隊,創一流的業績。正是受這種精神狀態的支配,他和大隊一班人為大隊建設嘔心瀝血,改變了大隊的面貌。
大隊是88年從市中心搬遷到現在所處位置的,除了一棟住房外,營區環境和生活設施十分簡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而且惡劣的環境影響到了官兵的思想穩定。為迅速改變這種落後面貌,他帶領官兵劈山開荒搞建設,三次推遲婚期,把全部身心投在了部隊建設上。官兵們憑著雙手和一股幹勁在荒涼的山坡上、泥濘的場地上建起了訓練塔、藍球場、晒衣場,使營區面貌煥然一新。尤其是1999年中央嚴禁政法機關和軍隊經商后,為了提高部隊的後勤保障能力,他一方面倡導官兵勤儉節約,另一方面帶領官兵大搞農副業生產,開源創收。在他的帶領下,僅一年的時間,就在雜草叢生的山坡上開闢菜地300多平方米,開挖魚塘一個,充分利用有限的場地開展“一種三養”,豐富大隊菜藍子。2001年,大隊還與園林處合作,建立了一塊花苗栽培基地,種苗15000餘株,目前也已初見成效。通過開展農副業生產和勤儉節約活動,不僅實現了開源節流,而且還在官兵中培養了一批農業種植技術能手。
幾年來,他帶領官兵艱苦奮鬥建家園,為部隊建設節省了大量資金。僅2000年上半年,營院的一側山體滑坡,他帶領官兵自己動手採石頭、挖基腳,砌起了一道300多立方米的擋土牆,就為大隊節省資金近萬元。幾年來,累計節省資金10多萬元。
傾注真情 體賢下士
“要帶兵,首先要愛兵”。為了使來自五湖四海的官兵時時感受到家的溫暖,他和大隊一班人,無時不在為當好這個大家庭的“家長”而費心。為加強對戰士的了解,他經常找戰士談心了解全隊戰士的家庭狀況,個人性格、愛好、專長等,通過談心及時掌握戰士的思想動態、生活困難和疾苦,並想方設法為戰士解決。
2000年8月,大隊新戰士龔海華在勞動中,不小心被鐵釘扎傷腳,痛得眼淚直打轉。在場勞動的丁曉君二話沒說,背起小龔就上車,直送醫院,當晚一直陪護他打完點滴。由於醫療技術問題,小龔在醫院花了3000多元治療費后,腳傷不僅沒好,反倒漸腫。為此,小龔憂心重重,擔心得破傷風。為了打消他的顧慮,丁曉君經常與他談心,安慰他,鼓勵他樹立戰勝傷痛的勇氣,相信自己的傷是能治好的。同時,丁曉君還四處尋醫訪葯,最後從吉安縣請到了一位專家幫助治傷。在專家的對症治療和丁曉君等戰友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下,小龔的腳終於痊癒。事後龔海華對丁曉君說:“大隊長,你比我親哥還親!”
中隊指導員周清道,患腰椎間盤突出,士官張育勇,患腰部損傷,戰士馬天恩訓練受傷,他們傷痛發作時,丁曉君常常為他們端茶送飯,安排專人護理。而他自己的胃病發作時,雖痛得汗流流滿面,卻從不要官兵護理,為了不影響工作,總是忍忍,吃幾顆葯了事,從未去醫院徹底檢查過。
由於工作繁忙,丁曉君經常記不清自己及家人的生日,但他卻清楚地記得每個戰士的生日。他常講:“我們的戰士,參軍入伍遠離父母,如果我們光嘴上說說大道理,要他們以隊為家,不想家,戰士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讓他們時刻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才可能真正讓他們安心服役,以隊為家。”在他的提議下,大隊給每個戰士過生日已形成一種制度,堅持下來。
改善官兵伙食則是他關心體貼戰士的又一得人心之處。用他的話來講就是:“盤子里有了油水,官兵在工作中才會流汗水;官兵進飯堂哈哈笑,訓練場上才能嗷嗷叫”。為調好眾人口味,讓大家吃好吃飽,他與其他總支成員商量挑選一位吃得苦、業務精、工作能力強的士官代理司務長,組建後勤班,利用後山開挖的土地、魚塘種菜養魚,提高官兵的生活水平,在不增加伙食費前提下,大隊現在保證了戰士每天吃上一個雞蛋,每周喝上兩次豆漿、一次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