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
中藥名
鷓鴣,中藥名。為雉科鷓鴣屬動物鷓鴣Francolinus pintadeanus(Scopoli)的肉或全體。動物鷓鴣,分佈於我國南部各地。具有滋養補虛,開胃化痰之功效。主治體虛乏力,失眠,胃病,下痢,小兒疳積,咳嗽痰多,百日咳。
隋陽、越雉《禽經》,逐隱、懷南《廣志》,山鴣《羅浮志》,鉤輈、格磔《苕溪漁隱叢話》,越鳥《醫林纂要·藥性》,中國鷓鴣《中國經濟動物志·鳥類》,花雞《中國動物葯》。
入脾、胃、心經。
滋養補虛,開胃化痰。
體虛乏力,失眠,胃病,下痢,小兒疳積,咳嗽痰多,百日咳。
2、治胃脘作痛,時發時止,年久不愈,鷓鴣肫內皮不拘多少,焙乾研末,每次1.5-3g,溫開水送服,久服有效。(《廣西藥用動物》)
內服:燉熟,1-2隻。
不可與竹筍同食,令人小腹脹。
採集加工:四季均可捕捉,殺死後,洗凈藥用或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
鷓鴣,體長約30厘米。嘴短,雄者黑色,雌鳥上嘴肉色,下嘴肉黃色。虹膜褐色。額和頭側幾至頸項均棕色,眉紋黑色;頰部白色,下緣有黑紋;頦和喉均白色。上背黑,滿布橢圓形白斑,羽端綴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雜以波狀狹紋,外側尾羽端純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點;飛羽暗褐,具白色橫斑,最內側飛羽與肩羽同。胸、上腹與上脅均黑色而密綴顯著的眼狀白斑,至下脅則轉為白羽而雜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腳短,橙黃色以至紅褐色。雌鳥黑色較純而沾褐色;白斑與紋均帶棕色;下體變為棕白,雜以黑色橫斑。
常棲于山地灌叢和草叢中。
1、《綱目》:“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哥’也。”
2、《本草圖經》:“鷓鴣,出江南,今江西、閩、廣、蜀皆有之。形似母雞,臆前有白圓點,背間有紫赤毛,彼人亦呼為越雉,又謂之隨陽之鳥。《南越志》云:鷓鴣雖東西徊翅,然開翅之始,必先南翥。崔豹《古今注》云:其名自呼,此不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