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綉

左綉

清朝馮李驊《左綉》評點學之研究,作者企圖借重接受美學「讀者的期待視野,文本的召喚結構,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三大概念,作為詮釋的策略。文中剖析《左綉》之結構,確定其解讀《左傳》之角度,體現其專論文法之特質,強調《左綉》對《左傳》主題思想之揭示,兼顧《左綉》對《左傳》解經功力之闡發,進而凸顯《左綉》在《左傳》學研究及文學批評上之意義。奚敏芳「俞曲園左傳學研究」俞樾研治《左傳》,著述多方,範圍廣達訓詁,考證,訂補,義理,文學,文法,而以訓詁之成就最高.

《春秋左綉》


《春秋左綉》30卷,《四庫全書總目》“春秋類存目二”又作《左綉》,為清康熙間學者馮李驊、陸浩同編。卷首有朱軾寫於康熙五十九年的《左綉序》稱:“左氏,文章也,非經傳也……大率定、哀以後,有絕世雄才不逞所志,借題抒寫,以發其輪困離奇之概雲耳”。《春秋左綉》一書,正是從“文章”而不是從“經傳”的角度來論《左傳》之文及《左傳》之人物的。

《左綉》


論俞樾研治《左傳》之方法,則或兼用《公》《谷》,或博採群書,或徵引先儒學說。至於勘定版本,辨正句讀,考釋字詞,闡發傳義,歸納文法,申論博議,文學屬對,名字詮解八者,則為治《左》之範疇與進路。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左傳》如何解釋《春秋》 」是這部論文研究的中心課題。其核心論題,在鎖定《左傳》「敘事尤備」的特長,援引歷代《左傳》學論著,闡述《左傳》以「敘事解經」的價值。正論分為解釋,敘事,經解,正名四大主題,分別論證敘事在經學詮釋方面的意義.56《左傳》以敘事解經,切合《春秋》「見之於行事」之特點,《春秋》「屬辭比事之教」,《左傳》自多所傳承與發揮.
左綉三十卷(通行本) ----出《四庫總目提要》
國朝馮李驊、陸浩同編。李驊字天閑,錢塘人。浩字大瀛,定海人。是篇首載《讀左卮言》、《十二公時事圖說》、《春秋三變說》、《列國盛衰說》、《周十四王說》。書中分上、下二格,下格列杜預《經傳集解》及林堯叟《左傳解》。杜《解》悉依原文,林《解》則時多刪節。又摘取孔氏《正義》及國朝顧炎武《左傳補正》二書與杜氏有異同者,附於其後。別無新義。上格皆載李驊與浩評語,則竟以時文之法商隺經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