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古城

河北省張家口市轄區

戰國、秦漢時,天下分36郡,宣化屬上谷郡。唐代始置武州和文德縣(州縣同治),明代為宣府鎮,清朝改為直隸省宣化府。解放后,曾屬察哈爾省,置宣化市,后改屬河北省,直到1963年改市為區,屬張家口市至今。

歷史沿革


早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宣化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轄一廳、三州、七縣,宣化為府城所在地。
宣化市古為上谷郡地;唐末置武州、文德縣,此後歷為州、府、縣治所。1946年1月,市、縣分設,方析城區及近郊為宣化市。40餘年來,置市、置鎮、置區,屢有變化,1963年,又改建為宣化區,2010年又改為地級市。茲述其沿革。周初,宣化及其鄰近地區,還是北方游牧部族放牧地帶,戰國時由東胡佔據。燕國用大將秦開計,擊破東胡,拓地1000餘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宣化區地屬上谷郡
秦,仍置上谷郡。宣化市轄境屬上谷郡沮陽縣。
西漢基本沿用郡縣制,但又分全國為13刺史部,設刺史監察郡縣。宣化地方屬幽州刺史部上谷郡下落縣。《宣化縣新志》載:漢武帝時,幽州部設有?瞀縣,即今宣化北境;有下落縣,即今宣化地,城在今城東。
東漢時,宣化市轄境仍屬下落縣。
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析上谷郡西部置廣寧郡,屬幽州,轄下洛、潘、涿鹿三縣。宣化市轄境屬幽州廣寧郡下洛縣。下洛即兩漢時的下落。《晉書.地理志》稱,廣寧故屬上谷,太康中置郡都尉,統三縣,下洛、潘、涿鹿。《宣化縣新志》對此作註:潘、涿鹿,今保安州也。
宣化古城風景
宣化古城風景
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合上谷、廣寧為東燕州,置廣寧郡廣寧縣,並將下洛併入廣寧。《水經注》指出,下洛為魏燕州廣寧縣,是廣寧郡治。據此,則宣化市轄境在北魏時屬東燕州廣寧郡廣寧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550),改東燕州為北燕州,領長寧、永豐二郡。宣化市轄境屬北燕州永豐郡懷戎縣。郡、縣均治今懷來城。
隋大業三年(607),廢北燕州,改置涿郡,轄今赤城、涿鹿,直至北京、天津的廣大地區。宣化市轄境仍屬改隸涿郡的懷戎縣。
唐初復置北燕州,后改為媯州,屬河北道。僖宗光啟至昭宗龍紀年間(885---889),析其西部置武州、文德縣,屬河東道。宣化市為當時州、縣治所。
五代時,石敬瑭割讓幽(今北京)、雲(今大同)等16州給契丹,其中就包括武州。契丹改武州為歸化州,仍轄文德縣,屬西京道。宣化市仍為歸化州和文德縣治所。
遼大定七年(1167),改歸化州為宣化州;大定八年,又改為宣德州,仍領文德縣;大定九年,復改文德縣為宣德縣,州縣均屬西京路。宣化市為宣德州、縣治所。
元初,改宣德州為宣寧府,后又改為宣德府,至元三年(1337),因地震復改為順寧府。府轄三縣:宣德、宣平、順聖,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化市為順寧府和宣德縣治所。
明代,宣化是邊防重鎮,不設地方政府。宣化市既是當時宣府左衛、右衛、前衛的治所,又是鎮守總兵官的駐地,稱宣府鎮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廢宣府衛所,改置宣化府,宣化縣。宣化市為宣化府、縣治所。
1徠913年(民國2年),廢宣化府,存宣化縣,屬直隸省口北道。宣化市為宣化縣治所。1929年(民國18年),廢道,宣化縣直屬察哈爾省。日偽盤據時期,宣化縣初屬偽察南自治區;1939年,日偽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設察南政廳領轄宣化縣;1943年復改置偽宣化省,宣化縣為偽宣化省省會。此段時期宣化市仍為宣化縣治所。
1945年9月,宣化首次解放。1946年1月,市、縣分設,置宣化縣城區及近效為宣化市,並為察哈爾省省會。當年10月,國民黨政府佔領宣化,仍單置宣化縣。
1948年12月,宣化二次解放,仍市、縣分置。宣化市轄現宣化市及龐家堡下花園,屬察哈爾省。
1949年10月至1950年1月,宣化市曾改為察南專屬宣化鎮。1950年2月仍恢復市建制,並於1952年底改隸河北省。
1955年11月,撤銷宣化市,置宣化城區為宣化鎮,屬張家口市。
1958年11月,宣化縣、鎮合併。1959年6月,改合併后的宣化鎮為宣化區,仍屬張家口市。
1960年7月,撤宣化區,改置宣化市,屬張家口地區,由張家口市代管。1961年6月,恢復宣化縣建制,仍市、縣分設。
1963年3月,復改宣化市為宣化區,屬張家口市。
至今。

地理環境


宣化古城風景
宣化古城風景
宣化雖地處燕山叢中,但地勢平坦開闊,彙集洋河、柳川河、龍洋河三大水系,水力資源豐富,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6℃。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有開採價值的礦藏達數十餘種,煤炭、鐵礦石、黃金、膨潤土輝綠岩、富鉀頁岩、白雲岩等儲量豐富。除西北與張家口市高新區毗連外,其餘均與宣化縣接壤。其東與賈家營鎮、東南與顧家營鎮、東北與馬家灣鄉、北與大倉蓋鎮、西與沙嶺子鎮相連,西南與江家屯鄉接壤,南與洋河南鎮以洋河為界隔岸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