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平川鎮的結果 展開

平川鎮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下轄鎮

平川鎮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下轄鎮,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境內東北部。

基本概況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距縣城牛井54公里。東臨楚雄州大姚縣和本縣古底、拉烏兩鄉,南接祥雲米甸鄉,西鄰太和、力角兩鎮,北與鍾英鄉接壤,國土面積459平方千米。是賓川縣東部三鄉一鎮經濟、文化、信息、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轄李子園、帽角山、羅九、康寧、平川、禾頭、石岩、盤谷、底么、馬花、朱苦拉、古底、東升、得的么14個村委會。共有115個自然村,14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6172戶,常住人口33128人(2017年)人。
平川古稱“赤石崖”、又名“赤川耆”,位於大理州賓川縣東北部,距縣城54公里,東至漁泡江,與楚雄州大姚縣的鹽豐、鐵鎖隔江相望,南與祥雲縣米甸鎮毗鄰,西與麗江市永勝縣的片角接壤,北以金沙江與永勝縣交界,是賓川縣東部地區經濟、文化、信息、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1999年11月,撤鄉建鎮,2005年12月,古底彝族鄉整建制 併入平川鎮,全鎮國土面積459平方千米,轄14個村委會,167個自然村,18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3128人(2017年),主要居住著漢、回、白、彝、傈僳5個民族,是雲南省40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也是國民黨陸軍上將楊希閔,中將楊如軒,少將楊復光、李正芳、楊琇的故鄉。

自然特徵


全鎮總耕地面積27285畝,其中水田面積11123畝,山地面積13187畝,臨時耕地2975畝,人均佔有耕地1.07畝,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業山區鎮。平川鎮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7.9℃,最高氣溫39.2℃,最低氣溫—4.4℃,平均無霜期266天,平均日照時數2719.4小時,多年平均降雨量563毫米,年最大降雨量795.6毫米,最小降雨量304.4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497.6毫米,乾旱天數243天。氣候炎熱,光照充足,熱量充沛,無霜期長,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素有“天然溫室”、“熱區寶地”的美稱。

鄉鎮特色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平川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資源富集,特色明顯,開發潛力巨大。
一是旅遊資源特色明顯
“楊氏宗祠”、古城遺址、觀音寺等頗具特色的古建築;甸尾村、羅溪村、盤口箐新石器遺址、孟獲洞等頗有研究價值的古遺址;洞經音樂、花燈歌舞以及白鶴、麒麟、獅子舞等特色民族文化都使平川榮雍了文明、神秘、和諧、魅力四大桂冠而獨領風騷。
二是氣候生態特色明顯
平川氣候宜人、生態誘人,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平均海拔1760米,立體氣候明顯,境內群山疊翠、樹木叢生、河流縱橫、溪水長流,盛產松茸、牛肝菌等各類野生菌,是建設綠色食品加工基地的理想境地。
三是產業發展特色明顯
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平川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區位優勢,實施產業富民興鎮工程,大力實施科技興煙工程,每年種植烤煙20000畝,將平川建成了全縣、全州、全省乃至全國的烤煙名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每年種植蔬菜、水果11905畝,核桃10000畝,“十一五”期間發展種植中藥材10000畝,建設“果葯之鄉”。
四是集鎮建設特色明顯
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投資15萬元完成了平川小集鎮建設總體規劃、修編和數字化地形圖測設;平川中心集鎮建設面積達1.7平方公里,實現了小集鎮的硬化、亮化、美化、綠化。五是水能、礦產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平川境內具有銅、鉛、大型花崗岩、石膏礦、石廠建材等礦產和豐富的水能資源。概算總投資2.5億元,總裝機4.5萬千瓦的漁泡江電站、概算投資1.2億元,總裝機1.8萬千瓦的盤口箐電站建設正有序實施。
在新的時期,平川鎮黨委、政府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走實“靠山吃山、靠煙致富、靠水發財、靠果脫貧、靠畜增收、靠林發展”的發展路子,實施“改革開放活鎮,群防群治穩鎮,科技教育立鎮,特色經濟富鎮、鄉鎮企業強鎮、依法依規治鎮”的方略,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的新平川。

人口


2021年7月,賓川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發布,平川鎮人口數為282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