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漫畫《三毛流浪記》中的主人公

三毛是中國漫畫家張樂平於1935年創作的漫畫人物,漫畫全名為《三毛流浪記》。直到現在,三毛仍然是中國最著名和受人喜愛的虛構人物之一,也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版本。

創作背景


三毛
三毛
在“三毛”面世前,大多數的中國漫畫書的對象都是以成人為主的。而這些故事都沒有對話的。當張樂平創作三毛這漫畫人物系列時,他的主要目的是想透過漫畫以戲劇形式表現抗日戰爭為社會帶來的禍害。他想表達對年輕難民的關注,尤其是在街上流浪的孤兒。角色們的大轉變都是發生在1949年二次世界大戰解放后。三毛則是這些孤兒的代表。
現在三毛這虛構人物有著歷史最悠久的電影,卡通或書本製作。三毛的形象也從一個飢餓、無家可歸的男孩轉變成一個健康、一般的21世紀學生。依據製作,角色人物會跟著中國最重要歷史時期一直活到未來的太空探索時代。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30至40年代初的上海。內容圍繞無家可歸的孤兒三毛,講述三毛在“黃金”時代舊上海的歷險事情。三毛生活在戰爭、殖民主義和通貨膨脹所帶來的貧窮苦難環境下。
三毛流浪記所說的是原為富家子弟的12-15歲少年三毛因為日本侵略而失去了父母,淪陷為孤兒。后他多次尋找母親未果。他曾經做過多種苦力,例如擦鞋工等,但多次被地痞、日本軍等人陷害。幫助過三毛的一共有幾人,一個人是漁夫,后因為日本侵略而為保衛三毛而死;第二個是一個窮苦太太,他因為覺得三毛可以幫助自己的家庭而收留了他,后因為日軍侵略而不得不拋棄他。在故事的開頭到結尾,都敘述了三毛流浪的痛苦生活,作者通過多種方法(例如三毛的夢以及三毛的表情)來描述三毛想家、想情人的內心深處。

角色介紹


三毛[漫畫人物]
三毛[漫畫人物]
三毛在故事裡的樣子就如他的名字一樣,永遠都是只有三條頭髮,這也意味著貧窮導致的營養不良。正直善良,自強不息,聰明機智,富有童趣的小三毛,將伴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張樂平先生筆下的三毛所處的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近些年來外國動漫在中國大行其道,這些都降低了三毛在新一代青少年兒童中的知名度與認同度。但是,三毛沉澱的人文深度,是目前某些流行的動漫難以企及的。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經典名著“三毛”這座富礦如何在當代人手中得到持續良性的開發,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毛,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筆下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那寥寥幾筆、那三根活潑的頭髮,講述著人世間的喜怒哀樂,講述著世人對人生、生活和美好未來的嚮往。20世紀30年代頑皮的三毛,40年代從軍、流浪的三毛,以及後來獲得新生活的三毛,就如同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引得無數人與其一起品味世態炎涼,共同尋找和創造新的生活。
許多人都說:“我是看著三毛的故事長大的。”漫畫巨匠“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筆下這個不朽的流浪兒形象“三毛”是怎樣向人們走來的?當年電影《三毛流浪記》中主角的扮演者王龍基,到底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呢?早在1949年,流浪兒“三毛”第一次被搬上銀幕。誰人不識三毛——大頭,沖額角,翹鼻子,闊嘴巴,圓而大的眼睛,身體纖細瘦弱,喜怒哀樂表情善變;機靈活潑,天真可愛,滑稽幽默,善良懂事……這個“很有個性、意志堅強、富有正義感,經歷了很多折磨卻堅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兒,不再僅僅局限於紙張這個二維空間了,他在三維空間里為更多人所熟悉,所喜愛。電影、電視、動畫、木偶片,舞台劇,網路遊戲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有了更多嶄新的舞台。4月24日,記者得知“三毛大聚會”而匆匆趕到央視電影頻道《流金歲月》,採訪到了這位長大后並沒有在演藝圈內繼續發展,而是選擇了當工人,並在此行業大有作為,最終成為中國印製電路行業協會的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的王龍基老師。如今他是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上海電影家協會榮譽理事,以及上海三毛形象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的名片上有各個時期的三毛——最上端是漫畫大師張樂平先生親自操刀送給他的“三毛”,“其實張伯伯(在採訪中他一直稱呼著張伯伯)給我畫的是兩個‘三毛’,但我只用了其中一個,這可是他老人家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用他顫抖的手,耗時三年,一筆一畫才完成的……2013年是“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逝世15周年。談起“三毛之父”張樂平,他的眼睛早已濕潤,神情凝重……本片描寫三毛乞求到城市后的坎坷命運和遭遇。共分八部:一仆三主,書讀生涯,難克難弟,舞台人生,照相風波,瞎子情緣,哭星高照,像皮風暴等。
張樂平筆下的三毛漫畫,早在1935年就問世了。儘管是博人一粲,但還是受到了讀者的歡迎。抗戰勝利后,三毛漫畫又在上海的《大公報》連載,三毛形象在上海家喻戶曉,並成為了當時多數中國窮苦兒童命運的象徵,有較強的社會諷喻和批判意義。張樂平以機智的筆觸,精心地結構了一組一組的笑中帶淚的畫幅,描寫了瘦削矮小的三毛怎樣做報販、擦皮鞋、當學徒……總之,三毛聰明機靈、樂觀幽默而又不畏強暴的性格躍然紙上。三毛漫畫,受到了當時廣大讀者,特別是許多小朋友的熱烈喜愛。陽翰笙創作的《三毛流浪記》的電影劇本,儘管運用了三毛漫畫提供的許多情節,但還是一個嚴肅的正劇。后經過編導委員會討論、研究,大家認為這部影片應該搞成喜劇形式,儘可能與漫畫風格相接近。但此時陽翰笙已經離開上海,便由陳白塵代為修改;不久陳白塵也離開上海,又交給李天濟修改。最後,交由導演趙明、嚴恭寫出分鏡頭劇本,投入拍攝。一個小男孩兒,大腦袋、圓鼻子、頭上長著三根毛,當時先後有二十幾家報刊都登出了張樂平畫的這個可愛三毛。
人們稱讚三毛“以兒童的天真向社會的醜惡投以諷刺”,兒童率直的行動發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會化的虛偽反而漸離人性。三毛的出現,
從1935年張樂平先生筆下的第一個三毛至今,三毛形象深入人心。人們喜歡三毛,因為他正直善良、見義勇為、聰明頑皮、富有童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社會內涵。
三毛伴隨了幾代人成長。在中國人心中,三毛不僅僅是一個長著三根頭髮的可愛小男孩兒,更是一種民族形象。

關聯作品


漫畫作品

三毛[漫畫人物]
三毛[漫畫人物]
早期三毛(1935-1938年)三毛從軍記(1946年)三毛外傳(1946年)三毛流浪記(1947-1949年)
三毛日記(1950-1965年,1977-1992年)三毛翻身記(1951年)三毛今昔(1959年)三毛迎解放(1961年)
三毛學雷鋒(1977-1984年)三毛與體育(1978-1979年)三毛愛科學(1978-1980年)三毛旅遊記(1980-1981年)
三毛學法(1985-1986年)

改編作品

角色人物首次面世是以漫畫形式出現,之後再改編成其他形式。
名稱出版年份類型出版地名稱出版年份類型出版地
三毛流浪記1949年電影中國大陸三毛學生意1958年電影中國大陸
三毛流浪記1958年木偶劇中國大陸三毛流浪記1984年動畫中國大陸
三毛流浪記1990年舞台劇中國大陸三毛從軍記1992年電影中國大陸
三毛流浪記1996年,1998年電視連續劇中國大陸三毛流浪記1997年舞台劇香港
三毛新傳1999年電視系列短劇中國大陸三毛太空漫遊2000年舞台木偶劇香港
三毛救孤記2004年電影中國大陸三毛從軍記2005年新媒體卡通戲劇中國大陸
虛擬導遊三毛2005年虛擬人物中國大陸三毛歡樂派2006年線上電腦遊戲中國大陸
三毛流浪記2006年動畫中國大陸

獲得榮譽


三毛[漫畫人物]
三毛[漫畫人物]
1997年6月,據中國30多家城市中心書店銷售情況統計,暢銷書(文藝類)排行榜中名列第一的是《三毛流浪記》。
1998年評選的“全國優秀暢銷書”少兒類75種圖書中,三毛系列作品就佔了7種,其中《三毛流浪記》榮居榜首。
1999年《三毛流浪記》被評為“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以來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之一。
此外,近幾年來,各種三毛作品就曾分別獲得“上海市優秀圖書獎”、“全國優秀幼兒讀物獎”、“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一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中國圖書獎”等多項殊榮。

作品評價


盧冀野(文學家):我們的文字和圖畫本是分不開的。圖畫本身象形,不必要用文字來解釋了。樂平作這一本三毛,不用一個字,但以畫表示一切動作,這是對的。我來上海,與一般漫畫家都熟識。我常說:“現在的漫畫,已具有社會性,何不應用到教育上,使成為兒童的恩物呢!”樂平補做了這一樁工作,把我的一句話實現了,我非常的歡喜,遙知對兒童界的喜愛,更有甚於我的。(1936年)
汪子美(美術評論家、漫畫家):三毛是以兒童的天真向社會的不滿狀態投以譏刺。普通兒童圖畫讀物,所給予兒童的都不離童話境中之幻美神異,引領兒童到餅乾,糖果,鮮花,小鳥的境域中去,那是屬於陶冶性情方面的教育。而“三毛”放在兒童眼中則成為疑質,不滿,理斷的刺激。這便是效果。畫面的簡潔與筆姿的清秀,都能為“三毛”增色。(1936年)
王芸生(時任大公報總編輯):《三毛流浪記》不但揭露了人間的冷酷、殘忍、醜惡、詐欺與不平,更可寶貴的,是它還在刺激著每個善良人類的同情心,尤其是在培養著千千萬萬孩子的天真同情心!(1948年)
宋慶齡在寫給秘書王安娜的一封信中說:“我喜歡三毛的漫畫。辦公室派人給我送來時,我沒有時間看,於是當時就還回去了。因為我不想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自己占著。希望你能懇請埃迪為我買6本,我想寄給國外的小朋友。
陳鶴琴(教育家):我很佩服三毛奮鬥的精神和掙扎的勇氣。他在流浪生活中,做報販、擦皮鞋、當學徒,受盡苦難,始終不屈不撓,沒有消失求生的勇氣,這可正說明他是有前途的,三毛和其他無數的三毛們是有前途的。(1949年)
夏衍(作家、社會活動家):三毛是上海市民最熟悉的一個人物,不僅孩子們熟悉他,歡喜他,同情他,連孩子們的家長、教師,提起三毛也似乎已經不是一個藝術家筆下創造出來的假想人物,而真像一個實際存在的惹人同情和歡喜的苦孩子了。一個藝術家創造出來的人物而能夠得到這樣廣大人民的歡迎、同情、喜愛,和將他當作真有其事的實在人物一般關心、傳說,甚至有人寫信給刊載三毛的報紙,表示願意出錢出力來幫助解決他的困難,這毫無疑問的是藝術家的成功和榮譽。(1950年)
愛新覺羅·溥儀在獄中時,他的妻子李玉琴在給他的信中提到自己悲慘的童年,寫道:“我再不能細說舊社會孩子們的痛苦了。說起來使我傷心,真是和連環畫中《三毛流浪記》漫畫家張樂平作品所說的‘人不如狗’一樣。”(1956年)
林放(趙超構,雜文家、社會活動家):一個藝術家創造的人物,能夠得到這麼廣大群眾的歡喜,而且又能經歷這麼長時間的考驗,得到祖孫三代人的歡迎和同情,這就不僅僅是因為造型藝術的成功,而且毫無疑問,一定是因為作者在三毛身上,凝聚、傾注著那種經得起考驗的真實性和人民性。(1979年)
周谷城(歷史學家、教育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參觀張樂平三毛畫展有感:不平則鳴,鳴則驚人。宣傳有術,憤慨同申。贏得解放,幸福來臨。共同慶祝,更向前奔。(1982年)
萬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為天津三毛餐廳開張剪綵。(1985年)
王光美(劉少奇夫人)多次來到天津三毛餐廳與小朋友們一起,參加“三毛”主題活動。(20世紀80年代)
徐昌酩(畫家):張樂平創作的“三毛”,是情系萬家的不朽之作。樂平沒有架子,待人很寬厚,別人也很崇敬他。(1992年)
馮亦代(作家、翻譯家):樂平走了,走得那麼匆促,但我相信他走時也一定露出那張顯得十分滿意的笑容;他遺留下“三毛”的苦難與歡樂的形象,將永遠銘記在中國人的心裡。(1993年)
黃苗子(書法家、美術評論家)題張樂平遺作展:霞飛一榻畫深宵,六十年光似水飄;誰料天涯傷永別,友情鄉誼兩難消。數卷三毛世早聞,三毛隔海認乾親;風光不盡樂平樂,泉下何妨酒百樽。人人下海覓錢刀,大腕而今大款操;若使當年開放早,不須流浪畫三毛。歷盡風霜憶往年,三毛臭九共迍邅;願將作者心頭苦,換得新生代代甜。(1993年)
吳邦國(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在參觀《張樂平遺作展》時,高度評價張樂平筆下的三毛作品。(1993年)
華君武(漫畫家):世上許多連環漫畫之吸引讀者,固然有它獨特引人之處,但像《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等以反映深刻的社會矛盾為主題而吸引讀者的,恐怕為數不多。這是張樂平長期在群眾之中,生活之中,用他的慧眼才能得到的。(1994年)
陳慕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為“三毛樂園”題詞。以前也曾為“天津市三毛藝術學校”題詞。(1995年)
江澤民總書記點名提到漫畫《三毛流浪記》等,指出:這些優秀作品為什麼經久不衰?是因為它有益於人們的心靈。(1995年)
李嵐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小時候受三毛這個形象的影響很大,《三毛流浪記》、《三毛從軍記》教育了一代人,現在就缺少這樣的形象。三毛這個形象是可以做文章的,當然要賦予他時代的特點。總之,要創作有中國特點的動畫形象。(1995年)
柯靈(作家、評論家):三毛伶仃孤苦,無依無靠,是中國下層社會兒童的綜合性畫像。畫家下筆如有神,活畫出這流浪兒的天真和勇敢,他的奇行異遇,超年齡負荷的人生歷險。(1996年)
王力平(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看了漫畫書《三毛流浪記》后,給張樂平夫人馮雛音的信中說:“連夜捧讀,幼年時的印象,又隨著一頁頁畫面浮上眼前。這畫冊,是歷史的見證,是時代的記錄,是張老的紀念碑。張老將永在人間。”(1996年)
汪道涵在《三毛流浪記》創作50周年紀念會上說:大家都知道張樂平是一個熱愛兒童事業的畫家,他不但熱愛少年兒童,創作出《三毛流浪記》這樣的傳世之作,他是一個藝術家,而且他首先是一個社會學家,還是一個思想家。這一點可以從他所有的作品中看得出來。(1997年)
黃永玉(畫家):樂平兄一生牽著三毛的小手奔波國土60多年,遍灑愛心,廣結善緣,根深蒂固,為祖國文化增添光彩,也耗盡了移山心力。(摘自1997年發表的《我少年、青年、中年、暮年心中的張樂平》)
倪萍(主持人):我對三毛的這份同情心像一顆種子深埋在心中,它伴著我一起長大。而今他在我心裡已經長成了一棵正義的大樹,使我對社會上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對真理、公道和欺詐、不平都有一種天然的愛憎。(摘自1997年出版的《日子》)
沈柔堅(畫家):張樂平是一個很傑出的漫畫家,他不同於一般的漫畫作家,他能夠在漫畫上創造了三毛這樣一個典型的形象,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等於是文學大師創造了一個文學的典型形象,也可以這樣說,像魯迅的阿Q,塞萬提斯的堂吉坷德,這都是典型的形象。(1997年)
趙啟正(時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參觀張樂平畫展,對張樂平筆下的三毛形象作了高度評價。(1998年)
朱鎔基總理委託上海市委市府領導,看望張樂平的夫人馮雛音,轉達了他對三毛形象發展的關注。(1998年)
黃菊(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徐匡迪(時任上海市長)向張樂平夫人馮雛音贈送大花籃,希望三毛有更大的發展。(1998年)
李敖(台灣作家、評論家):“當時漫畫家張樂平以難童為主題,畫了《三毛流浪記》,引起大眾的重視。”“他的三毛漫畫,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也包括了13歲的我。這一感動,在三十三年後,我出版‘李敖千秋評論叢書’第八期里,猶有餘波……”(摘自1998年出版的《李敖回憶錄》)
方成(漫畫家):張先生的《三毛流浪記》很特殊,他畫的是悲劇,一般連環漫畫都是喜劇,喜劇性的東西逗你樂得要死,他不,他搞悲劇,用連環漫畫也搞悲劇,這種是很少見的。(1999年)
張建亞(電影《三毛從軍記》導演):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就是伴著三毛的形象長大的。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手,讓現在的一代小孩還認識三毛,然後使三毛一代一代的陪一代一代人長大,活下去。(1999年)
魏紹昌(文史學家):20世紀30年代,當時兒童看到的都是米老鼠唐老鴨或者大力水手等等,中國漫畫兒童就看不到,這是一種非常遺憾的事情。自張樂平創造三毛這個兒童形象后,彌補了這個空白。(1999年)
葉辛(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三毛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三毛永葆童心,三毛是永恆的。未來的孩子們一定會像我們一樣,喜歡三毛這個形象的。(2000年)
丁兆慶(澳大利亞華人漫畫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看到了張樂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記》,但見寥寥幾筆便勾出一張張生動的畫面,構成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我一顆少年的心被深深地打動了。啊,漫畫有這麼大的感人力量。於是我由對美術朦朦朧朧的愛,變成了對漫畫藝術的矢志追求。(2000年)
於藍(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名譽會長)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顧問,在北京召開的“張樂平、手塚治虫創作思想研討會”上擔任中方的主持人。(2000年)
毛岸英(毛澤東長子)的妻子思齊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到:我和岸英結婚一年,但是我們在電影院只看過兩場電影:《三毛流浪記》和《一江春水向東流》。我記得很清楚,看《三毛流浪記》時他非常激動,一直緊緊地握著我的手。電影結束了,他還沉浸在電影的情節中。我推了推他說:“該走了,影院都快空了。”他抬起頭望著我說:“思齊,這就是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我和岸青除了沒有給資本家當乾兒子和偷東西以外,三毛其他的經歷我們都經歷了。”(2000年)
繆印堂(漫畫家):三毛他至今受到群眾的歡迎,受到孩子們的歡迎,他不是炒作出來的,他是歷史形成的。他是個藝術品,真正的藝術品。他的藝術我看百年後千年後還有價值,也許更有價值。(2001年)
陳昊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三毛確實是由中國的革命文藝家所獨創的文化品牌,已經載入20世紀中國的歷史,相信在21世紀還會保持其價值,並得到光大發揚。(2002年)
龔學平(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為全國少兒新世紀三毛畫展題詞“讓新世紀的三毛成為少年兒童的夥伴”。(2002年)
廖冰兄(漫畫家):我不會忘記三毛,也不會忘記我的童年。因為我的童年也是流浪的孤兒。(2002年)
戴敦邦(畫家):張樂平先生嘔心瀝血創造的三毛已成為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在廣大的讀者群中,不少是因熱愛三毛而走上繪畫事業的,我即是眾多之中的一個。我對三毛的如痴如醉可以說到了癲狂的地步。(2002年)
那英(歌手)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名人訪談”時,表示最喜歡看的電影是《三毛流浪記》。後來在一次晚會上,王龍基把一套《三毛流浪記》明信片贈送給那英,那英很高興,說:“王老師,我很感謝您,我會把這套明信片好好珍藏的。”(2002年)
范曾(畫家):早在童年讀小學期間,對張樂平先生《三毛流浪記》就情有所鍾,作為習畫範本。(2003年摘自網際網路)
楊東平(社會學家)抗非時期於三毛網站留言:值此非典肆虐,京城全民抗戰之時,喜見三毛上陣,倍感親切,如聞五原路之書香飄飄,實比熏香熏醋更能殺毒也!待到我們能不戴口罩重上街頭,將與三毛同飲黃酒,共慶勝利!(2003年)
周汝昌(紅學家):世間有看了《三毛畫傳》而不為之感動的嗎?倘若不是不感動,自然也就不會不敬仰畫家張樂平先生。我是被“三毛”感動的人。(2003年)
姜維朴(全國版協連環畫藝委會主任)在2003年“北京國際漫畫周”研討會上發言:張樂平於40年代創作的《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以遭受苦難而又不屈服於命運的兒童三毛形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愛。新中國成立后,三毛又以新的姿態出現:《三毛迎解放》、《三毛愛科學》、《三毛學雷鋒》等,繼續為人們喜愛。根據“三毛”拍攝的影視藝術作品也不斷出現。三毛這個獨具特點的形象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2003年)
趙實(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三毛這箇舊中國都市流浪兒的典型形象,成為國產電影人物畫廊中不朽的經典,以其個性鮮活、意義深遠的藝術魅力,長期存留在觀眾心中,並深受國外觀眾喜愛。(2004年)
柏楊(台灣作家):1949年,坐在黃浦灘前,局勢風聲鶴唳,人心惶惶不安,碼頭上萬頭攢動,人人等機會擠上船離開。我的屁股下坐著的,是一張舊報紙,上面有當時風行上海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漫畫,而大時代茫茫的人潮,就是漫畫之外活生生流浪的“三毛”。(2005年。台北)
鄧偉志(社會學家):一直以來,三毛的遭遇濃縮了所有中國人的時代遭遇;三毛的身上,傾注了張樂平對小人物的同情和關懷,對社會生活、對時代精神的敏感和關注。(2005年)
崔永元(主持人):《三毛流浪記》我是先看的漫畫,后看的電影。因為這個漫畫非常成功,我覺得畫得非常好,所以導致我看電影,我覺得這個電影跟其他電影不一樣,我能看出這個電影是一段一段的。(2005年)
敖幼祥(台灣漫畫家):在我剛剛開始步入漫畫創作時期,就把三毛當成了學習的教材。他生動活潑的演出以及豐富的內涵,都使我對創作者張樂平老師的創意十分佩服。現在能將他的作品以動畫來做新形式的表現,我相信能讓三毛獲得更廣大群眾的喜愛。(2006年)
王家衛(香港導演):張伯伯創作的三毛,是獨一無二的經典漫畫人物。他以前雖然反映了一段中國的歷史,卻因為其獨具的現實意義而更有發展餘地。我覺得完全可以用先進的科技和宣傳手段給予他新的生命和時代感,並作為中國少年兒童的代表人物進一步走向世界,讓全人類了解三毛,了解中國少年兒童以前和現在的生活。(2006年)
比利時菲利普王儲殿下出席中外合拍電影《三毛》啟動儀式,親自敲下拍板,宣布這部電影的正式啟動。(2007年)
賀友直(畫家):中國美術家裡能稱得上大師的,在我心目中是張樂平。因為張樂平的作品是原創的,而且他筆下的三毛不僅僅是中國人看得懂,外國人也看得懂。不用文字能夠看得懂,難度很高。像卓別林的無聲電影,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這是大師,對吧?卓別林是大師,張樂平也是大師。(2007年)
梁曉聲(作家):溫暖現實主義,是我的一種形象說法,這樣一種文學文本,其實早已有之,比如冰心的《小桔燈》,巴金的一些文章,甚至,你看,包括畫三毛的張樂平,他那些漫畫中也有溫暖,不妨再橫看,國內外一些非常優秀的演員,像卓別林,他笑中含淚,傳遞著很多底層、草根的信息,互相溫暖,德國的格林童話、瓦爾特的童話,如果沒有這樣一脈,溫暖的讀本,也是不正常的。幸好我們中國文學一直有這樣溫暖一脈。(2008年)

作品影響


三毛
三毛
1994年3月,中國連環畫出版社出版《張樂平連環漫畫全集》,第一次把三毛系列作品彙編在同一套書中。1997年8月,由上海6萬多名兒童投票評選“我最喜愛的卡通明星”,三毛僅次於孫悟空名列第二。
大師去世后,國內外出版各種版本的原著《三毛》漫畫書已經超過100種,新改編的《三毛》出版物也達10多種。漫畫人物三毛還以新的姿態出現,成了影視人物、舞台人物、卡通人物、網路虛擬人物等。流浪的三毛、從軍的三毛仍然出現在讀者和觀眾面前,而新三毛的故事也在繼續。《三毛大世界》、《三毛的奇妙世界》、《三毛新世界》、《三毛科幻歷險記》、《三毛童話世界》、《三毛與大師》等新三毛的書籍陸續出版;52集電視系列短劇《三毛新傳》、舞台劇《三毛太空漫遊》、網路遊戲《三毛歡樂派》等新三毛的作品相繼推出。2007年,三毛以“陽光三毛”的新姿態成了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吉祥物。三毛正在走向世界。
宋慶齡發起舉辦“三毛生活展覽會”,創辦“三毛樂園會”,用以幫助和解救貧苦兒童。她對張樂平說:“張先生為流浪兒童做了一件大好事,真該謝謝您,全國的三毛不會忘記您。”(1949年)
三毛(台灣作家)在給義父張樂平的第一封信中寫道:在我三歲的時候,我看了今生第一本書,就是您的大作《三毛流浪記》。後來等我長大了,也開始寫書,就以“三毛”為筆名,作為對於您創造的那個三毛的紀念。在我的生命中,是您的書,使得我今生今世成了一個愛看小人物故事的人。謝謝您給了我一個豐富的童年。(1988年)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新三毛

一個專業的“三毛漫畫創作工作班子”正在籌建,中央電視台也從元旦播出《三毛新傳》,那麼,新三毛該是一種怎樣的新形象呢?
許多小朋友認為,新三毛可以穿名牌,打扮得比較“酷”。他會玩電腦、踢足球、喜歡電子寵物,十分前衛。與以前受苦受難的“老”三毛不同,他胖胖的,過著幸福的生活。當然,三毛聰明機智幽默的本性一點沒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