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

大敦

大敦,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大敦別名水泉、三毛、大順、太敦、足大趾叢毛。屬足厥陰肝經。本經井穴。在足趾,大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出兩條趾背支,分佈至第一、二趾相對緣的皮膚。

名稱釋義


敦,厚也。穴在足大趾端外側,其肉敦厚;又穴當厥陰之初,厥陰根於大敦,穴處脈氣聚結至博至厚,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蘇厥醒神,清利濕熱,理氣調肝。

治法


平補平瀉可疏調經絡,暢行氣血;瀉法可清肝熱,涼血,活血,蘇厥醒神;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瀉肝熱,活血祛瘀。灸法可溫經散寒,緩急止痛。

定位


在足趾,大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
正坐伸足或仰卧位,與大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後方0.1寸處取穴。

解剖


大敦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膚由腓深神經終末支的內側支分出兩條趾背支,分佈至第一、二趾相對緣的皮膚。

主治


疝氣,少腹痛;遺尿、癃閉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症;月經不調、崩漏、陰縮、陰中痛、陰挺等月經病及前陰病證;癲癇,善寐。

操作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艾柱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疝氣,少腹痛,睾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脫垂,血尿,遺尿,精索神經痛,陰莖痛,糖尿病,便秘等。
針刺大敦穴對大腸運動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使不蠕動或蠕動很弱的降結腸下部及直腸的蠕動增強;針刺大敦穴可加強神門的降壓效應。,由人工造成大腦皮質運動優勢的情況下,針刺大敦穴可使大腦皮質抑制效果鞏固。

配伍


大敦配關元,均用灸法,或並用平補平瀉法能疏通經脈,補益元氣,調補沖任,溫經散寒,緩急止痛治療寒疝、陰挺;大敦配血海,均用瀉法有清肝熱,涼血止血之效治療血熱崩漏;大敦用灸法,配中極用補法,並加灸法能溫補腎氣,固攝下元治療遺尿。

功效


本穴為足厥陰肝經所出井穴,配五行屬木,應於肝,專主厥陰風木之病以及經脈所過陰器小腹之疾。其所以能治疝氣、陰縮、陰部腫痛,是因疝氣厥陰病變,而肝脈自足上行,沿大腿內側向上,相交環繞陰器,然後再至少腹,故本經受邪,血凝氣滯,肝失條達,則病疝痛偏墜。大敦為肝經所出井,脈氣所發,疏肝理氣作用最強,灸之立止疼痛。其所以能治經閉、月經不調、崩漏,因肝藏血,又主疏泄,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婦女以血為本,經血的調節與肝的功能有密切關係,若肝氣鬱結,調節血液的功能失常,經血不能按時而盈,則發生月經不調;若肝氣失於疏泄,氣機不暢,淤血凝結,經脈阻滯,則為血滯經閉;若情志不暢,肝失條達,肝氣橫逆,氣機逆亂,失於藏血功能,則可出現崩漏。大敦為肝經井穴,配五行屬木,具有疏理肝氣,調理氣機的功能,故可用於治療肝鬱引起的婦科病。肝主筋,屬風木之臟,若肝風內動,氣血並走於上,則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抽搐等中風癥狀,據“病在臟者取之井”,諸井皆有開竅泄熱醒神之效,故可治療中風昏厥。

附註


足厥陰肝經之井穴。

相關論述


《靈樞·本輸》:“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針灸甲乙經》:“肝出大敦,……木也。……足厥陰脈之所出也,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