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新華社微紀錄片

《光徠明》,新華社微紀錄片。

影片內容


“暫時的貧困不是永遠的貧困。假如說(錢)不用在教育上,不用在下一代上,那是永遠的貧。貧我可以了,下一代不能再貧了。”雲南會澤縣娜姑鎮落水村何發能說。
在落水村,何發能家是因病、因學造成的“支出型貧困”的縮影。何發能因葡萄膜炎導致雙目失明,2005年至今的12年裡,47歲的夏元惠沒有一天歇息過。這個家庭為治病花去三四萬元,家中有兩個兒子,一個上大學、一個念高中,還有90歲的老母親,生活的重擔都壓在夏元惠一個人的肩上。
雖然婆婆和丈夫領著低保,但為了供兩個兒子上學,夏元惠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她養豬養雞,種小菜賣錢,甚至連家裡的雞蛋都捨不得吃拿去賣。經過多年煎熬和努力,兩口子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撿到一張水果糖紙拿了舔舔,我雖然眼睛看不見,我聽了心裡太疼了。一個水果糖紙拿來舔舔是哪樣味道?因為確實買不起,確實沒得,真的沒得錢。”何發能說。
2014年,大兒子何仲華以會澤縣理科狀元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這對夏元惠來說既是希望,也是壓力。看得見的家底在大災大病和孩子求學面前顯得脆如薄冰。
當前,扶貧開發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擺脫貧困,對他們的家庭來說是輸不起的戰鬥,脫貧攻堅對我們的國家而言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戰爭。
何仲華能否順利完成學業?這個貧困家庭經歷了怎樣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