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經穴名

光明,經穴名,出《靈樞·經脈》。屬足少陽膽經。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主治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雀目,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婦胞中疼痛等。一般直刺0.5-1寸,可灸。

名稱釋義


光明,即明亮的意思,穴屬膽經絡脈,別走肝經,而肝開竅於目,善治眼疾,使之重見光明,故名。

功能作用


聯絡肝膽氣血,調肝明目,祛風利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定位


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正坐或側坐取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腓骨短肌,趾長伸肌,踇長伸肌。淺層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腓淺神經、腓深神經核脛前動脈分佈,再深層有腓深神經乾和脛前動、靜脈經過。

主治


眼目及小腿等疾患,如眼目痛癢,夜盲,腿膝酸痛,下肢痿痹,手足發涼,婦人少婦胞中疼痛等。

操作


直刺0.5-1寸;艾柱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青盲,夜盲,白內障,視神經萎縮,偏頭痛,腓腸肌痙攣等。

配伍


配肝俞、腎俞治療夜盲;配合睛明、承泣、風池、肝俞治療目疾;;配內庭、太沖治療乳房脹痛,功在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配地五會治眼癢眼疼;配風池、睛明、合谷治青盲;配太沖又可治療頭痛、頰腫、脅肋疼痛、婦人胞中疼痛、大便秘、小便淋等,功在清熱利膽,除濕止痛。

功效


光明穴屬膽絡,別走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毗,足少陽經別系目系,足厥陰肝經連目系,故本穴主治目昏不明、眼癢目痛,針之可使之重見光明,具有養肝明目之功。還可用治下肢痰痹,因為足少陰循行下肢,足少陽經筋起於足趾,上結於外躁,循脛外廉,故寒濕痹阻經脈引起的下肢疾痹,筋脈失養,均可取光明療之,具有祛寒除濕舒筋通絡之功。

附註


足少陽膽經之絡脈。
經外奇穴名,即頭光明穴,出《銀海精微
經穴別名,即攢竹穴。

有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去踝上五寸。”
《針灸甲乙經》:“脛熱肘痛,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善嚙頰”。
針灸大成》:“眼癢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