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齒翼龍
翼龍目無齒翼龍科動物
無齒翼龍是種會飛的爬行動物,是翼手龍類的一種,翼展達7~9米,生存於BC7000-65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美國的堪薩斯州和英國。
在電影作品中
美國電視節目中
在早期電影特效專家雷·哈利豪森(Ray Harryhausen)所參與製作的電影里,1966年的《公元前一百萬年》(One Million Years B.C.)、1969年的《暴龍關吉》(The Valley of Gwangi)、1975的《被時間遺忘的土地》 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曾出現無齒翼龍;另外,1933年的《金剛》(King Kong)也出現過無齒翼龍。而《哥吉拉》系列電影中的飛行怪獸拉頓(ラドン),就是以無齒翼龍為原形。
無齒翼龍英文名(pteranodon)的含義是“有翅膀而沒有牙”。第一隻無齒翼龍化石是在1871年發現的。othneil c. marsh給無齒翼龍取的名。
與較早的翼龍類不同,例如:喙嘴翼龍、翼手龍屬,無齒翼龍擁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類似現代鳥類。
BC 6600萬年,白堊紀晚期。
無齒翼龍
無齒翼龍是白堊紀晚期的翼龍類,一種飛行的爬行動物,而恐龍則是陸地上的動物。無齒翼龍大約如火雞一樣,體重大約15千克,但是它的身長大約有1.8米,兩翼開展約8.2米。它或許較常滑翔而非飛行,而且有可能滑降水面覓食魚類。某些證據顯示無齒翼龍體覆輕毛,有可能為溫血動物。有些小型的無齒翼龍比麻雀還要小;而最大型的兩翼開展可達12米。它們或許需要利用熱氣流上升以順勢抬舉離地飛翔。
無齒翼龍因為頭上的冠飾而著名。冠飾可能用於求偶時的炫耀,或作為方向舵用,或者兩者都有。也有科學家認為頭冠可以在飛行時保持身體的穩定。有論點認為雄性的冠飾較大,但只靠化石是很難分辨出冠飾形狀代表什麼性別或是哪些物種。
翼手龍類的一種。翼展7~9米,頭部巨大,喙很長,喉頸部有皮囊,嘴裡完全無牙齒,可能像現在的鵜鶘一樣用大嘴吞食魚類。也許是為了取得頭部的平衡,頭頂上有一個大大的向後伸出的骨冠。這種翼龍不能長時間的振翅飛行,要藉助高空氣流滑行飛越海洋。休息時,可能像蝙蝠那樣用後肢倒掛在樹枝上,也能收攏翅肢用四肢在地面作短距離爬行。
無齒翼龍
辨認特徵:沒有牙齒,頭部像梭子。
吃魚,軟體動物,螃蟹,昆蟲,和動物死屍。
無齒翼龍已知以魚類為食;曾在一個無齒翼龍化石的胃部位置發現魚骨頭化石,而在另一個無齒翼龍化石的嘴部,發現了已化石化的魚類食糜。
無齒翼龍的翼形狀顯示它們可能以類似現代信天翁的方式飛行,藉由上升熱氣流來滑翔。這個論點是根據無齒翼龍有高長寬比(9:1),類似信天翁的比例(8:1)。信天翁將大部分活動時間利用在海洋上捕食魚類,憑藉氣流和渦流的動力在空中動力滑翔,而不需要拍打翅膀,而不必藉助海面上缺乏的上升氣流。然而,其他科學家認為無齒翼龍可以拍打它們的翼,用它們的力量飛行。它們使用大而輕的翼,進行長距離飛行。無齒翼龍等翼龍類可能可採用動力滑翔飛行,也可利用上升氣流來拍打飛行。近年的翼龍類風洞測試,將翅骨(Pteroid bone)保持在朝向前外下側的姿勢,以支撐者大型的前膜,測試證明前翼能產生相當高的升力,即使在高攻角的姿勢也一樣。與現代鳥類相比,翼龍類的胸骨脊較小,胸骨脊是胸肌的附著處。但翼龍類獨有的翅骨,使翼龍類可采動力飛行。
無齒翼龍在地面移動時,是采四足方式還是二足方式,曾經是過去爭論的主題之一。現在因為發現了數個翼龍類的足跡,大多數翼龍類研究人員認為無齒翼龍是采四足方式;某些近年的研究則認為無齒翼龍是采二足方式。在Bennett在2001的研究,以及Bramwell與Whitfield的研究里,曾短暫討論過無齒翼龍游泳的可能性,現在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正進行一項藉由形態度量學量化的研究無齒翼龍游泳的可能性。
無齒翼龍生活在北冰洋一直延伸到墨西哥灣,它們常年聚集在海邊繁衍生息。這些年來,人們在當年的海洋附近發現過一千多具無齒翼龍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