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島

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硇洲島,古稱硭,是一個大約20—50萬年前由海底火山爆發而形成的海島,也是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位於廣東省湛江市東南約40公里處,北傍東海島,西依雷州灣,東南面是南海,縱深是太平洋,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

硇洲島是“湛江八景”之一,美曰:“硇洲古韻”。它是湛江市的島外之島,風景秀麗,一年四季氣候宜人。

島中名勝古迹眾多,有南國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那晏海石灘,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場,有與倫敦、好望角燈塔齊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燈塔之一——硇洲燈塔。古迹有:宋皇城遺址、祥龍書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馬村以及竇振彪墓和“宮保坊”等。

歷史


見證宋元兩朝交替歷史
十三世紀70年代,中國歷史發生重大變化,執政長達319年的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宣告五代以來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結束,一個多民族統一的中國形成。
宋朝歷史上分北宋和南宋。湛江硇洲島曾是南宋末代王朝兩個“真龍天子”避元軍追趕的逃難地。一個駕崩,葬於硇洲;一個登基,建都硇洲,見證了南宋王朝的覆滅,在中國歷史記下宋元兩朝交替最後一筆。原來默默無聞的硇洲,也因此備受史學界關注。
硇洲地名的來由
硇洲島,位於雷州灣東部海面,面積56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孤懸海上,地勢險要。硇洲古稱硭洲,宋末皇帝趙昺在島上登基。升格為翔龍縣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紀》有載:“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眾立衛王昺為主,升硇洲為翔龍縣”。1275年,元軍揮師南下,攻破南宋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將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萬士卒,護送年僅11歲的宋端宗和其弟衛王趙昺,避元兵追殺,1277年3月,從東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島。宋端宗年幼體弱,疲於奔命,一路擔驚受怕,4月在島上病亡。喪事料理完畢,陸秀夫等眾臣擁8歲的趙昺為帝,史稱“宋帝昺”。趙昺即位,改元祥興、升硭洲為翔龍縣,並計劃安頓下來以圖復國。硭洲遍地是石頭,少帝昺便命士卒採石,築石牆,建行宮,並利用石頭作掩護抵抗元軍。
硇洲島
硇洲島
硇洲島
硇洲島
古泛指游牧民族為匈奴,眾臣以石頭可抵禦蒙古元軍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 “以石擊匈賜為硇”,把硭洲島改為硇洲島。祥興元年(1278年)元軍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張世傑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覺得硇洲這個小島,攻守都很困難,且孤立無援,不可久居,便與右丞相陸秀夫等相議,護少帝趙昺遷往新會崖山。最後血戰崖門,全軍覆滅,陸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終結。硭洲雖改硇洲,但民間仍兩地名共用。高雷地區現存最早一本明朝萬曆年編纂的《高州府志》,《記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據說,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嘗硇洲鮑魚后才欽定硭洲為硇洲,成為穩固地名。硇洲籍的廣東福建水師提督總兵竇振彪朝貢硇洲鰒魚(即鮑魚),道光吃後有如夢初醒之感,極為歡喜,遂問產地。竇回復說產自硭洲,民間俗稱硇洲螺魚。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塗了,後方知是南宋趙昺帝立國的翔龍府,便欽旨把硭洲定為硇洲紀念宋皇。從此,歷代編纂的《辭源》及編著的史書,開始正式出現硇洲地名。由此推測,竇振彪貢鮑,道光定硇洲名,也許確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國漢字的獨特字,連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沒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組詞,竟獨一無二有一個硇洲地名條載。
宋皇古迹和遺風
宋代的末代皇帝
島上的人介紹說,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兄弟在陸秀夫、張世傑等護衛下,逃避元兵追趕,從東南沿海逃到硇洲島(時稱碙洲島)開設帝基,建造行宮營房,即今硇洲島宋皇村遺址。
傳說宋軍剛到硇洲島時,淡水供應不上,一匹饑渴難耐的老戰馬,不斷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馬蹄下湧出了一縷清水,所以此井也稱為馬蹄井,井水終年不枯不竭。距此不遠還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龍書院、明代“祥龍小學記”碑等遺址遺物。明、清兩代高州府、吳川縣地方志,載有大量吟詠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詩、詞和遊記。據說對於宋代遺址群這段神秘的歷史,引起不少史學家們的爭議,也給我們留下一個迷:宋代的末代皇帝是否真的曾落腳於硇洲島?
宋末二王雖在硇洲時間不長,卻留下不少遺跡。當地流傳一首民謠:“唐時硭洲島,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風在,不見宋王朝”,可見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間傳揚。年代久遠,歷經滄桑,有的已蕩然無存,有的僅是殘留遺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龍書院舊址等。這些古迹是硇洲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使“硇洲古韻”當之無愧成為湛江市八景之一。
宋皇井
宋皇井
宋二王的遺跡,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圍。宋皇村位於硇洲鎮東3.5公里,今屬宋皇村委會。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駐地,氣勢渾雄,風景秀麗,當年曾在這裡大建行宮和營房。據地方志所載,相隨到島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宮女、太監達十萬之眾,遂“伐木建行宮……處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軍屋三千餘間”,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宋皇村大多數古迹已不存,僅留有古牆殘骸依稀可見。城牆北面橫向,殘長10米,殘寬5米,殘高0.8米,均用青石築壘,中間填土。南側的赤馬村,相傳是按馬的種類設置軍馬棚的地方,北稱赤馬,南稱錦馬,赤馬村名沿用至今。保存較好的是宋皇井,傳說宋二王剛到島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來,味甘清淳,解決用水之困。井水終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為鄉民所用。村民紀念宋皇,立碑把井稱為“宋皇井”。供小皇帝趙昺讀書的翔龍書院,早已荒廢,唯有粵西唯一狀元林召棠書的“翔龍書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塊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長期受風雨侵蝕,碑文模糊幾不可辨,俗稱“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屬實,無從考究,但民間一直稱為“宋皇碑”,反映了人們對宋皇的懷念。
1945年廣州灣光復,湛江建市時,有關部門於1947年編著《湛江概況》一書,把宋皇村、湖光岩、南三越王祠列為湛江市三大名勝古迹。當局曾廣徵社會各界名流意見,推選出湛江市十景,宋皇村是十景之一。很多文物古迹,在極“左”年代和文革期間遭受破壞,實在可惜。
700多年來,硇洲古韻吸引不少名人墨客到島上懷古探勝、憑弔追思,留下大量詠吟宋皇遺事、遺跡、遺風詩作。當中有明朝兵部給事郎、著名詩人吳國倫的《硇洲懷古》;清代吳川舉人,名馳百粵詩人李小岩的《硇洲》;民國時首任湛江市市長郭壽華的《硇洲憑弔》等,具有很高的文化、旅遊觀光價值。村民懷念忠烈,在宋皇村附近的西園、黃屋、那林三村,分別為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賢建廟塑像供奉,也是硇洲宋皇遺風的一大人文景觀。
未解之謎
在廣東雷州灣的東南海域中,坐落著數十萬年前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中國第一大火山島硇洲島。站在岸邊堆積的熔岩亂石之上,霧靄茫茫,水天一線,驚濤如訴。
湛江文化研究專家、湛江市博物館原館長陳志堅介紹,相傳當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趙昰和抗元軍民正是在這裡憤慨山河淪陷,將岸邊巨石怒擊水中,代表與元朝抗爭到底的決心。是為“以石擊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島也因而得名。
雖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後滅亡,然而這段歷史卻是粵西沿海地區最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南宋年間,粵西沿海大都是荒遠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為這些地區帶來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種,並對其後世文化的傳承發展影響深遠。硇洲島,就是南宋朝廷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據地。在此地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年僅11歲的皇帝趙昰駕崩,7歲的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繼位;二、宋軍於此駐紮不久即莫名掉頭北返,走上了最終“自取滅亡”的不歸之路。
在這個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島上,與宋代相關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是頗為厚重,宋皇城遺址、翔龍書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這些滄桑斑駁的古迹隱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島原始植被深處,曲徑通幽,充滿了神秘色彩。不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島上的廟宇除天后宮(媽祖廟)、關帝廟、宗族祠堂等在廣東沿海常見類型之外,早年修築的分別祭祀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宋末重臣的祠廟在這裡分佈眾多,香火不斷。島上居民至今仍延續著將三位宋臣神像請回家中輪流供奉的虔誠風俗,每年廟會之際又送回廟中,島上、島外居民都會來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硇洲島
硇洲島
當代史學專家對硇洲島的歷史背景一直存在著一定爭議。從地圖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卻又突然掉頭北返,最終亡於崖山。行軍路線逆流,且迎向元軍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島津前天后宮理事會副會長竇廣棟為代表的當地文化學者看來,這種疑慮似乎不應存在。在他和陳志堅老館長的帶領下,我們仔細考察了當年南宋朝廷駐紮過的遺跡。而對於學術界的爭議,竇廣棟等人有一個頗為大膽的猜想:或許歷史上的崖山海戰,根本不是亡宋之戰,史料所記載的,只是後人以訛傳訛。崖山海戰的失利對宋軍海上主力的打擊雖是毀滅性的,但陸秀夫背負趙昺跳海記載中南宋滅亡的標誌性事件可能並未在崖山發生。
“趙昺和陸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島跳海的!”竇廣棟進一步陳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論據:從海上逃亡路線分析,掉頭北返的確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應該是張世傑所率領的宋軍精銳,企圖開闢“第二戰場”。崖山海戰確實讓宋軍喪失了大部作戰主力,但宋廷並非滅亡在崖山。在硇洲島上,宋廷修建行宮、書院等遺址真實存在,若非宋廷想長期駐紮於此,絕不會貿然勞師動眾大興土木。年幼的趙昺當時可能與陸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駐在硇洲島,苦等來張世傑崖山戰敗的消息后或於此地絕望跳海,或在隨後繼續流亡的途中最終葬身大海。
記載不詳的歷史的真相,或許永遠會伴隨著猜想、推敲和質疑。硇洲島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歷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細節究竟如何,還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考證。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而硇洲島曾被划入廣州灣法租界。
《七子之歌---廣州灣》
聞一多(作於1925年)
清末,法國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市)
清末,法國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市)
東海和硇洲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資源


硇洲島[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硇洲島[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硇州島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它是南海大陸架的一個肥沃漁場,盛產名聞世界的硇洲鮑魚、龍蝦等名貴水產。其南國風光飲譽中外。
繁榮的漁港是硇洲島的—大景觀。每天早晚到來參觀、旅遊的人群絡繹不絕,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漁船雲集在碼頭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燈競輝,漁歌陣陣。彷彿是一座由船隻連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鮮魚蟹蝦從漁船倉里接連不斷地運到岸上來,勞動的喧囂聲、叫賣聲與汽笛聲連成一片,一片繁忙和豐收景象。
特產
硇洲鮑魚,硇洲青龍蝦,硇洲香蕉等

旅遊指南


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指南:可以到湛江東簡鎮碼頭坐船過去。或者在霞山區工農路汽車總站(或東堤客運站)坐開往東海島東南碼頭的中巴車,在東南碼頭坐渡輪過海抵硇洲島。還可以在霞山工農市場門口打的直達東南碼頭,價位是15元/人,客滿即走。渡輪過渡時間為35分鐘左右。

旅遊


硇洲燈塔

硇洲島[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硇洲島[中國第一大火山島]
聳立在硇洲島馬鞍山上的硇洲燈塔,是世界僅有的二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燈塔之一。另兩座是倫敦和好望角的燈塔。
硇洲燈塔位於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海拔81.6米的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這裡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劉耿陽曾登石塔作詩抒懷:“卓聳奇觀障碧川,勢吞寶麗與雲連。幾來高處抬頭望,撐起高涼半壁天。”
1898年,法國殖民主義者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出於他們軍事、經濟的目的,將原石塔拆掉,建起這座燈塔。硇洲燈塔歷時二年零二個月竣工。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硇洲燈塔高23米,底寬5米,頂寬4米,整個塔由麻石砌成。說“砌”,其實是不用泥漿而是一塊塊疊起來的,石塊與石塊之間非常吻合,渾然一體。塔身下方為正方形方墩,止主為圓錐體。塔斯社的頂部是鼓圓凸出於塔身的燈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設一封閉式能轉動的托盤,內置水銀,承托著整個燈座架。座架由160多條弧形水晶三稜鏡片,組成一個焦距2米的拋物面反射架體,座架兩邊各圓的中心相對處,裝有凸透鏡一片。在座架中央懸掛一盞400千瓦的熒光燈。座架由馬 達帶動,以每12秒轉一周的速度,周而復始地旋轉。強大的光束通過水晶三稜鏡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後分別彙集在兩片凸透鏡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為26海里。
燈座室的外圍建有瞭望台。極目遠眺,茫茫南海,煙波浩淼,水天一色。壯麗海景,盡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煩惱盡消。??硇洲燈塔現為湛江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象倫敦和好望角的燈塔一樣,飲譽世界。它洋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一體,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燦爛的光芒,照耀著來往船隻的航道。硇洲燈塔是硇洲島一大景觀,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

竇振彪

硇洲島北港糖房村判明坑還埋葬一位鴉片戰爭時期的英雄。穿行在蕉林和樹叢中的汽車突然停了,下車后,我們被領入一片蕉林之中,才知道這就是竇振彪的墓地。
墓地圍牆外開滿野花,牆柱和墓旁貼有紅紙,墳冢前還有酒瓶、殘香和蠟液,說明這裡經常有人前來拜謁。竇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這個島的那甘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命廣東水師提督,旋調任命福建水師提督。
當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虎門受挫后,軍艦沿我國東南沿海北上入侵,竇振彪義憤填膺,率領所屬水師哨船抗擊英軍,在梅林、穿山、虎嶼等處洋麵截擊從廣東北上的英國侵略船艦,“擊毀夷船”,屢立奇功,名動當時.
道光三十年(1850)竇振彪任職期間去世,清廷贈以太子太保銜,謚武襄,賜御祭,建“宮保坊”於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豐元年(1851),竇振彪歸葬於此。墓園內原排列石翁仲8個和石馬、石獅等8個,墓規格之高,在粵西屬罕見。

冤屈的石像

現墓完好,但石翁仲石獸均已無頭,有一些還散落了。陪同的人介紹說,在半個世紀以前,附近村莊鬧鬼,當村人抓鬼時,鬼跑到此墓地就不見了,人們就認為這鬼是石像變的。如果石像顯靈,變成人調戲婦女,變成動物禍害莊稼,就把頭都打掉了。愚昧、迷信不僅使將軍的英靈不得安寧,連無語的石像也都被冤屈砍頭了。

那晏海石灘


這是一條百多米長的沙灘,兩旁環抱著黑色的火山熔岩礁石,象一個巨大的“凹”字。千萬年前的火山在這裡噴發,滾燙的熔岩遇到空氣和海水冷卻后,形成了這些嶙峋的黑色石頭。碧波奔涌追逐而來,猛撲到黑色的礁石上,飛濺出朵朵潔白的浪花。沙灘鬆柔,接近海水的地方是平平的石灘,沒有複雜的地況和危險的旋渦,在這裡嬉水既安全,又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