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苞鳶尾
單苞鳶尾
單苞鳶尾(學名:Iris anguifuga Y.T.Zhao & X.J.Xue):多年生草本,植株冬季常綠,夏季枯萎。根狀莖粗壯,肥厚,斜伸,棕紅色或黃褐色,靠近地表處常膨大成球形,黃白色。葉條形,有3-6條縱脈。花莖高30-50厘米,具4-5枚莖生葉,葉狹披針形;苞片1枚,草質,狹披針形,苞片內只有1朵花;花藍紫色,直徑約10厘米。蒴果三棱狀紡錘形,外被稀疏的黃褐色柔毛,頂端有長喙;種子圓球形。花期3月末4月初,開花時間約1周,果期5-7月。
產中國安徽、湖北、廣西。生於山坡草地。浙江、江西、貴州等地常見栽培。具有較高的園藝價值。
單苞鳶尾
花莖高30-50厘米,具4-5枚莖生葉,葉狹披針形,長8-12厘米,寬約5毫米;苞片1枚,草質,狹披針形,長10-13.5厘米,寬約8毫米,頂端漸尖,與上部的莖生葉相似,苞片內只有1朵花;花藍紫色,直徑約10厘米;花梗長2.5厘米;花被管細,長約3厘米,上部略膨大,外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5-5.5厘米,寬約8毫米,有褐色的條紋及斑點,頂端微凹,爪部狹而長,內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4.5-5厘米,寬約3毫米,有藍褐色的條紋;雄蕊長約2.5厘米,花藥鮮黃色,較花絲長,花絲扁平,與花藥等寬;花柱扁平,長4.5-5厘米,寬約6毫米,呈拱形彎曲,頂端的裂片細長,狹三角形。
蒴果三棱狀紡錘形,長5.5-7厘米,直徑1.5-2厘米,外被稀疏的黃褐色柔毛,頂端有長喙,果梗長約5厘米;種子圓球形,直徑4-5毫米。花期3月末4月初,開花時間約1周,果期5-7月。
產中國安徽、湖北、廣西。生於山坡草地。浙江、江西、貴州等地常見栽培。模式標本采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藥草園的栽培植物,原產於湖北咸寧。
鳶尾在野生狀態下生長於灌木林緣,陽坡地、林緣及水邊濕地。種植環境喜濕潤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或輕黏土,有一定的耐鹽鹼能力,在pH值為8.7、含鹽量0.2%的輕度鹽鹼土中能正常生長。喜光,也較耐陰,在半陰環境下也可正常生長。喜溫涼氣候,耐寒性強。
分株繁殖一般每隔2至4年進行一次,於春、秋兩季或花後進行。鳶尾在花後進行分株(要避開梅雨季節),在冬季到來之前花芽就能分化充足,第二年即可開花。分割根莖時,以3至4個芽為好。分株若太細,則會影響翌年開花。在進行分株繁殖時,應將植株上部葉片剪去,留20厘米左右進行栽植。鳶尾大多數品種宜淺植。栽植間距依種類而異,強健種為50×50厘米,一般品種在20×20厘米左右。
若採用種子繁殖,應在種子成熟后立即進行,這樣種子容易萌發,2至3年即可開花。
一隻種球經過一年的種植開花后養分將會耗盡,產生新根,新球周圍又會有許多子球,子球通過1至2年的種植,又可發育成開花球。世界花卉種植專家對球根鳶尾的腋芽、鱗莖、莖盤、花莖等不同器官進行組織培養,使之長出新的球莖,這為加速繁殖及培育無病害的健壯母球提供了新辦法。
鳶尾既可以保護地種植,也可以露地種植。任何類型的土壤,只要排水良好、保濕性強並且不板結,都可種植鳶尾。良好的土壤結構對鳶尾的生長很重要,沙壤土栽培效果最好,因為沙壤土的通氣透水性好,非常有利於鳶尾根系的擴展。為了改善粘質土壤的結構,可在種植前將草木灰、珍珠岩、粗沙等施於土表再深耕混勻;如果土壤的沙性強,滲漏過快,可在種植后的土壤表層撒上稻殼、松針和草炭等覆蓋物來緩解。
種植鳶尾的土壤最好每年消毒一次,土壤消毒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般採用深翻晾曬或化學消毒的方法。深翻晾曬一般時間為20天左右,化學消毒一般採用百菌清或五氯硝基苯噴灑進行消毒。種球在種植前也必須消毒,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或百菌清水溶液浸泡30分鐘即可。種球到貨后應立即進行消毒和種植,如果不能立即種植,則必須儲存在2℃以下且通風良好的冷庫,儲藏不可超過兩個星期,儲藏太久會對以後莖葉的生長不利,同時也增加根冠受青黴菌感染的機會。
種植鳶尾時,要求土溫低於20℃。如果預計栽培期間的平均溫度會超過23℃,則不能種植鳶尾,必須將種植期提前或延後。如果要得到高品質的切花,最好使用大規格的種球,9/10或10/+。種植鳶尾種球必須十分小心,特別是根系已經開始生長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損傷根系。種植深度以種球頂部距土表7-10厘米為宜。淺植的球莖容易因土壤乾燥而受損並且在生長後期容易發生倒伏現象。種植密度以每平方米80-100個球莖為宜。
種植后的土壤溫度很重要,最低溫度為5-8℃,最高溫度20℃,最適溫度為16-18℃。氣溫最低5℃,最高25℃,最適為15℃。
鳶尾喜水,栽培過程中應保持土壤濕潤,土壤過干,不利於植株生長,一般在非雨季,可每10天左右澆一次透水,雨季可自然降雨,秋末要灌足防凍水。翌年早春要及時澆解凍水,解凍水必須澆足澆透。種植前必須澆一次水,以保證種植期間土壤濕潤,利於快速生根。種植后再澆一次水,使土壤同種球充分接觸。以後的土壤濕度以保持濕潤為標準,即手握成團,鬆開不散。澆水最好在早晨進行。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75-80%為好。鳶尾對鹽份敏感,因此,灌溉水的EC值最好不大於0.5ms/cm。
種植前施基肥不可取(有機肥除外),因為鳶尾對土壤鹽分很敏感,如果種前施肥,會增加土壤中的含鹽量,妨礙鳶尾髮根。可採用後期追肥的方法,但鳶尾對氟比較敏感,如過磷酸鈣和三磷化物是禁用的,可用含氟低的二磷酸鹽。種植前可施入牛馬糞或烘乾雞糞作基肥,基肥施入后應與栽培土壤拌勻,春季栽植成活后,可於初夏追施一次尿素,初秋追施一次磷鉀肥,秋末結合澆凍水再淺施一次牛馬糞,也可直接撒於圃地。
栽植鳶尾的圃地,要提前做好滅草工作。栽植過程中如有雜草應及時人工拔除,盡量不採用化學除草劑來清除雜草。
秋天,當花頂以下3厘米均著色時便可採收。在春夏兩季,花頂展開1厘米時就可切下,花頂指花蕾完全著色的部分。採收時連根拔起,採收后將花朵立即紮成捆,否則儘快放入冷藏室。採收后,首先切掉球根,除去過長的葉尖和影響美觀的黃褐色葉子,然後分級和捆紮。以5厘米一個等級為宜,捆紮在一束中的鳶尾,最長枝與最短枝最好不超過3厘米,花頂部對齊。採收后立即送入預先調到2℃的冷藏室。秋冬季採收的花莖柔軟易曲,捆紮后應浸入2℃的冷水中並放入2℃的冷藏室至少兩小時。
常見病害。主要為害植株的莖或葉的基部,嚴重時整株死亡。高溫多濕,土壤貧瘠板結時發病率高。防治方法:輪作期應在4年以上。適當通風,避免栽培過密。發病期前定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葉枯病是一種常見病,這種病傳染性非常強,對鳶尾生長有較大影響。現將其發病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癥狀 多從葉尖部開始發生,發病初期葉尖有灰褐色病斑或片狀乾枯,以後逐漸向葉基部侵染,最後導致整個葉片呈焦枯狀,並出現黑色粒狀物。發病規律是病原菌以菌核狀態在土壤或病株殘體上越冬,仲春伴隨雨、風或澆水傳播,整個生長季均能發病,6至9月為發病高峰期。防治方法 加強檢疫,不引進帶病植株。栽植前做好土壤及植株消毒。加強日常養護,防止栽植地積水。發病初期及時將病葉剪除,減少侵染源。冬季將地表葉片剪除,集中燒毀。如有發病可用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與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交替噴施,連噴4至5次,每次間隔8至10天。
患立桔病的植株,球莖鱗片基部變軟,之後呈現灰褐色,上覆白色霉狀物,最後完全腐爛掉。其病因主要是由孢子感染,一般溫度愈高,病害發展蔓延愈快。防治方法:①用四氯丹及免賴得消毒種球。②用蒸氣滅菌法或用溴化鉀烷消毒土壤。③與劍蘭及小蒼蘭輪作。
主要表現在植株局部生長受阻,花苞枯萎,根系呈水漬狀腐爛。其病因是線蟲經土壤在染根部,較難控制。防治方法:①以四氯丹+免賴得消毒種球。②土壤消毒,或在種植后發病初期每平方米用依得利5-8克或普拔克7-14毫升消毒。③用溴化甲烷消毒處理。
患尻腐病的鳶尾表現生育不良,葉變黃,不久即枯萎;球根基部腐敗,後期生有白色黴菌,防治方法:①氧化苦土壤消毒。②洛比龍浸漬球根消毒。
主要表現為葉部有灰白色輪點或黃、白色條斑,把植株葉片透光看,有許多透明的小斑點,不久變紫色斑點,由下部葉往上枯萎。主要病因是該病毒由蚜蟲媒介或手和器具等接觸傳染。防治方法:①繁殖時選無病植株或球根。②手、刀具等工具消毒。③用馬拉松、氧化樂果、蚜滅多等農藥防治蚜蟲。
植株受害後有局部性的生長阻礙,花苞枯萎,根系呈現許多短小窄黑的根,嚴重時球根將爛掉。防治方法以蒸氣滅菌或以溴化甲烷消毒土壤。
蟋蟀主要是在雜草中繁殖,先期食害值株芽尖,不久即食植株的葉片。防治方法:①噴灑七氯滅蟲。③及早除掉雜草。
另外,鳶尾在生長過程中還易發生蚜蟲、紅壁虱等蟲害,主要是在高溫乾燥時發生,大發生時不易滅絕,因而要在早期噴灑有機硫磺劑(克殺蟎、滅蟎法等)和其他殺壁虱劑,同時使用敵敵畏等殺蟲熏煙劑,也能收到良好的防效。但在高溫多濕和整個開花期易產生藥害,故要避免使用,或者噴完葯後用清水淋洗。有條件使用注射管加壓噴水,除蟲的效果也很好。
鳶尾具有發達的根系和地上植株,對固定地表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土流動有著顯著的作用。分為不同的功能群,分別佔有從冬季到夏季的生態位和從乾旱到濕潤的生態位。作為觀賞地被植物,鳶尾屬植物成片種植時在提高城市生物群落的層次感上也能獲得顯著效果。城市生態園林的重要作用就是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作為生態園林中觀賞地被植物的鳶尾屬植物不僅具有良好的景觀性價值,同時在調節小氣候、水土保持、防風降塵、維護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增強群落穩定性等方面也具有明顯的作用。
根狀莖(蛇不見):消腫解毒,瀉下通便。用於毒蛇咬傷,毒蜂螫傷,癰腫瘡毒。
民間用其根狀莖治療毒蛇咬傷,療效顯著,又內服能潤腸、通便、致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