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鹽鹼土的結果 展開

鹽鹼土

鹽鹼土

鹽鹼土是民間對鹽土和鹼土的統稱。土壤中含鹽量在0.1%-0.2%以上,或者土壤膠體吸附一定數量的交換性鈉,鹼化度在15%-20%以上,有害於作物正常生長的屬鹽鹼土類型,或稱鹽漬土。

簡介


(圖)鹽鹼土
(圖)鹽鹼土
鹽鹼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鹽類,而且鹽分濃度較高,對植物生長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從廣義上講鹽鹼土包括鹽土、鹽化土和鹼土、鹼化土。但鹽化土、鹼化土僅處於鹽鹼化的初級階段,在不同的土類如潮土、草甸土等類屬於其相應的亞類,故不包括在鹽鹼土綱中。
鹽鹼是被分為鹽土和鹼土兩各亞綱,其中鹽土又被分為鹽土、漠境鹽土、酸性硫酸鹽土、寒原鹽土和濱海鹽土等土類。鹽鹼土一般又稱為鹽漬土,是鹽土和鹼土的總稱。

分佈情況


鹽鹼土主要分佈在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濱海地區也有分佈。全世界鹽鹼土面積計約897.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5%,占乾旱區總面積的39%。
中國主要分佈在華北、東北和西北的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東部沿海包括台灣省、海南省等島嶼沿岸的濱海地區也有分佈。

形成原因


(圖)鹽鹼土
(圖)鹽鹼土
各種鹽鹼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影響鹽鹼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氣候條件

在中國東北、西北、華北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這就是“脫鹽”季節;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層,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東北、華北、半乾旱地區的鹽鹼土有明顯的“脫鹽”“返鹽”季節,而西北地區,由於早降水量很少,土壤鹽分的季節性變化不明顯。

地理條件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成土過程


鹽鹼土
鹽鹼土
鹽鹼土的主要成土過程是鹽化過程和鹼化過程。當土壤中的中性鹽大量積累達到一定濃度后,在毛管作用下,鹽分隨水上省到地表,但表層土壤中的鹽分達到一定含量后,使植物無法生長,主要的鹽分是氯化物和硫酸鹽,土壤pH為中性,稱為鹽土。
鹼土是在鹼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鹼性水溶液的作用下,產生的鈉鹽,使土壤膠體發生鈉—鈣交換,但土壤膠體上的鈉離子達到一定比例時,土壤的pH值大於9.0,使土壤呈強鹼性,土壤物理性質變壞,植物無法生長,就形成鹼土。

危害


中國是鹽鹼土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全國有各種鹽漬化土壤14.87億畝,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壤約5.54億畝,殘餘鹽漬化土壤6.73億畝,潛在鹽漬化土壤2.6億畝左右。大面積的內陸鹽漬土成為低濕劣地,植被稀少,耕地的鹽漬土和次生鹽漬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極大,經常是遍地白茫茫,十年有九荒。

改良和利用


鹽鹼土
鹽鹼土
鹽鹼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水分狀況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點應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上面。一般分幾步進行,首先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鹼植物,培肥土壤;最後種植作物。具體改良措施如下:
1、排水。許多鹽鹼土地下水位高,應採取各種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傳統上採用修建明渠,目前有些地區採用豎井排水、暗管排水等技術。
2、灌溉洗鹽。鹽分一般都積累在表層土壤,通過灌溉將鹽分淋洗到底層土壤,再從排水溝排出。
3、放淤改良。黃河水含泥沙較多,通過放淤既可以形成新的淡土層,又沖洗了表層土壤中的鹽分。
4、種植水稻。水源充足的地區,可採用先泡田洗鹼,再種植水稻,並適時換水,淋洗鹽分。在水源不充足的地區,可通過水旱輪作,降低土壤的鹽分含量。
5、培肥改良。土壤含鹽量降到一定程度時,應種植耐鹽植物,培肥地力。
6、平整土地。地面不平是形成鹽斑的重要原因。平整土地有利於消滅鹽鹼斑,還有利於提高灌溉的質量,提高洗鹽的效果。
7、化學改良。一般通過施用氯化鈣、石膏和石灰石等含鈣的物質,一來代換膠體上吸附的鈉離子,二來使土壤顆粒團聚起來,改善土壤結構。也可施用硫磺、硫酸、硫酸亞鐵、硫酸鋁、石灰硫碘、腐殖酸、糠醛碴等酸性物質,中和土壤酸性。

科學家證實鹽鹼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中科院2013年11月26日宣布,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證實:荒漠鹽鹼土能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並發現它們的“最終歸宿”是乾旱地區地下鹹水層。這不僅為困惑了科學家20多年的“消失的碳排放”謎題給出了答案,也為中國碳排放國際談判提供了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