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長辛店的結果 展開

長辛店

北京市丰台區老街

古鎮長辛店,位於北京市丰台區永定河西岸,這是一條具有近千年歷史的老街。在北京市盧溝橋畔,距天安門僅19公里,是西南距京城最近的鄉鎮,也是西南進京的必經要道。大街上商賈旅客雲集,店鋪酒肆林立,無論打店歇腳的商客,還是進京趕考的儒生,或是窮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雜其間,人來人往,車馬聲嘯,熱鬧非凡。

歷史沿革


長辛店比盧溝橋的歷史還長些。相傳宋代楊家將率大軍向涿州進發,長辛店是必經之路,北京主要水系永定河也流經這裡。
明萬曆年間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中,對這條古道作了如下記敘:“中宮絡繹馳丹轂,候伯新封就土疆,車馬常百計,夫皂不可量,即索旗幟引,仍求鼓吹揚,武夫排道難,塵埃蔽穹蒼……”《宛署雜記》和《帝京景物略》以及清代才子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都提到過長辛店。
明清時期,沿盧溝橋橋東以南至長辛店以北,酒肆林立、車水馬龍。《兒女英雄傳》管這裡叫“常新店”。這裡是京城官府人士出京和外埠官吏進京歇腳之地,稱為“常新”。
《宛署雜記》記載:“縣之西南,出彰義門……又一里曰盧溝橋,又四里曰新店村,又一里曰趙村……”。“新店”為古時稱謂,現在偶爾還能從老年人口中聽到。
明《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元年(1621年),御史李日宣議:於都門抵良鄉界五十里,設長店、大井、柳巷(六里橋)等處。每五里設墩堡,宿兵十人,每有竊發協力救出”。上面所述的“長店”與“新店”就是現在的長辛店。在明代,長店與新店是兩個相鄰很近的村落,長店在南新店在北。隨著南北交流日益擴大,使這兩個村和村前街道空前繁榮起來。酒肆店鋪攤棚林立,天長日久連成一片。而“長店”與“新店”的村名,被衍化為長辛店的街名保留到今天。
清雍正六年(1728年),修廣安門石道。用二丈巨石,從廣安門一直鋪到長辛店的南關外。長辛店大街原有南、北兩個門樓,門樓內稱大街,門樓外稱關外。也就是說,這條路一直鋪到五里古街的最南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我和哥哥在伯父與父親的帶領下,走在這條巨石鋪就通往盧溝橋的路上,對巨石已被磨礪成坑窪溝坎路面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路面巨大的條石,在歲月車輪的碾壓下,泛著烏黑髮亮的光彩。從那時留存的御制碑文記載中得知:“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達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覲、謁選、計偕、工賈來者,莫不遵路於茲。”因此,長辛店自古就是商賈雲集的官府驛站處,明清以來,更是官差、行商各色人等往來絡繹不絕的通路。
名稱由來
長辛店是北京西南的重鎮。這一地名的來歷,比盧溝橋的歷史還長,它是從“常新店”諧音而得的。
明清時期,沿盧溝橋橋東以南至現在的長辛店以北,酒肆林立、車水馬龍。這裡是京城官員出京和外埠官員進京及各地商人歇腳之地。因為這塊地界多大的官都住過,所以店家幾乎天天是清水潑街,總給人一種氣象一新的感覺,俗稱“客有常來,店要常新”,於是地名也被叫成了“常新店”。但不管怎麼說,“常新”也只能嶄新一段時間,不能永遠“常新”下去,後來就被諧音為“長辛店”了。
古鎮長辛店位於北京市丰台區永定河西岸,盧溝橋畔,是西南距京城最近的古鎮,也是西南進京的必經要道,這是一條具有近千年歷史的老街。長辛店的五里長街上,現存有很多古迹遺址和與“二七”大罷工有關的歷史遺跡。
明清時期,這裡曾是距離北京城最近的古驛站,也是進出北京西大道的門戶,俗稱“九省御路”。那時,街上商賈旅客雲集。
史料記載,長辛店由長店和新店兩個小村落組成,隨著南北交流逐漸連成一片,后衍化為“長辛店”,寓意商旅長途跋涉,一路艱辛之意。另一種傳說即“常新店”,因為很多大官居住於此,此地居民天天用凈水潑街,稱為“常新”。
小鎮的地形地貌像一條小船,東西高峙,中間低洼,西山坡上有西峰寺,不過寺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了名字。保留至今的一座建於金代的鎮崗塔依然聳立。古塔周圍漢白玉圍欄浮雕上,刻有這座鎮崗塔的記載。
“長辛店礫石層”系第四紀形成的沉積層,已成為地質學中一專有名詞。沉積層面積30平方公里。有代表性的第四紀沉積。
相傳雲崗地區屬龍脈所在,龍脊就在雲崗制高點的土坡上。當初在此地建塔並不是因為龍的興風作浪,而是唯恐龍脈塌陷或遷徙。有傳說講,自打鎮崗塔建成后,這裡風調雨順,離它20多里的永定河歷次水災,從沒有漫過長辛店。
老鎮“魚骨”狀街巷保存完好,商業活動仍然活躍、傳統格局基本完整,但存在諸多問題。長辛店大街集中了大量的商鋪和公共服務設施,成為了周邊的生活服務中心,但是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受傳統產業外遷和國有企業改造等影響,部分企業停產或倒閉導致該地區居民收入普遍較低。
此外,老鎮內有大量衚衕以垂直於長辛店大街的方向排列,呈現鮮明的“魚骨”狀街巷體系,大街寬8米,兩側樹冠在半空相接,形成拱形空間。雖然傳統格局保存較為完好,但是文化特色發掘利用不足。例如一些石碑被搭建房屋包圍,傳統民居建築被廣告牌和新建房屋所遮蓋。
老鎮建築以平房和危舊房居多,建築質量較差,違建普遍,存在嚴重的衛生防疫和消防安全隱患,也缺乏基本的燃氣、熱力等供應設施。由於雨污水排放存在問題,“7·21”事件時,長辛店大街水深1.5米,有125戶被淹。
古鎮特色地區建築不超12米高,城市道路對老街風貌產生了一定的破壞,而客貨運交通混行的京周公路貫穿於此對居民的生活影響較大。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古鎮長辛店位於北京市丰台區永定河西岸,盧溝橋畔,距天安門僅19公里,是西南距京城最近的鄉鎮,也是西南進京的必經要道。這是一條具有近千年歷史的老街。追溯它成街的歷史,恐怕比近在咫尺的盧溝橋建立的時間還要長。
古時,北京小平原與華北大平原之間水網密布,河泊眾多,沼澤散布其間,縱橫交錯,因而造成人馬勞苦,車履難行,交通十分困難,成為南北交通的嚴重障礙。從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到達北京小平原,只有沿太行山東麓山間的台地北上,才能順利到達。而進入北京小平原之前,必須經過永定河上的渡口(盧溝橋建立之前)這唯一的通路,別無他擇。隨著南北交流的日益頻繁,古老的渡口,也就是後來的盧溝橋,成為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而渡河的前一站就是長辛店。

經濟


長辛店位於北京市丰台區西南部,轄區面積58平方公里,下設23個社區居委會,居民7.9萬人,屬城鄉結合部。轄區南北長、東西窄,地勢東低西高。東臨永定河、啞吧河、小清河、大寧水庫,西靠南北走向的兩道丘陵。九子河由留霞峪經長辛店,蟒牛河由太子峪經二老莊、朱家墳,兩條河均向東南流入房山區界。轄區中部南北穿行,有京石高速公路、周口店路、大灰廠路、張郭庄路、二七廠路、雲崗路等8條街道,由東向西,呈輻射狀分佈。
轄區內有較完整的商業、服務業、文教、衛生等配套設施。共有中學7所、小學12所、醫院4所、影劇院(俱樂部)4個。轄區內所駐單位有鐵道部二七車輛廠、二七機車廠、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北京北方車輛製造廠、裝甲兵工程學院、北方釀造七廠及長辛店火車站等近百家企事業單位。

旅遊


名勝景區

綜述
如果把小鎮東西比成小船的船幫,一條五里的長街就是小鎮的船底了。這條弓字形的街上至今保留有清真寺、天主教堂(現五金廠)、火神廟(現派出所)、老爺廟(現文化館)娘娘宮(現在長辛店第一小學)等已經修繕的古迹。
近代歐式建築群
原京漢鐵路長辛店機廠。延北牆和西牆,成拐角型有一片歐式建築群,共近30個院落。全系歐式建築,室內木地板,衛生間,廚房,俱全。與現代樓房格局相似。
著名外國歌曲譯配專家鄧映易教授幼年居住在這片花園洋房內三合庄6號。晚年,82歲的鄧映易仍非常懷念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她在她的詩歌中寫她從小生活過的 長辛店,說:“那裡有舒適的花園洋房/前後院鳥語花香/春天裡有布穀黃鶯歌唱/櫻桃盛開滿園芬芳/櫻桃熟了盡情品嘗/夏季葡萄掛滿架/馬奶子葡萄玫瑰香/蜜蜂架上嗡嗡唱/葡萄熟了採擷忙…
長辛店[地區]
長辛店[地區]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吳雁澤、金鐵林都曾說:“我們是唱著鄧映易老師譯配的歌曲走上音樂之路的”。事實上,我國好幾代音樂工作者、音樂愛好者都從鄧映易譯配的歌曲中獲得無限的教益和快樂。這些廣為流傳的寶貴音樂遺產,將使世人永遠懷念她、感謝她。
現存的近代歐式建築
現存的近代歐式建築
清真寺
清真寺位於長辛店大街北端路東,坐東朝西,另有旁門開在北側的大寺口衚衕內。清真寺建於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現存補拜堂三間和勾連搭帶、重檐攢尖、周有迴廊的六角班克亭一座。亭頂的第一層為大式硬山調大脊,黑筒瓦,大吻曲卷;第二層為卷棚頂,箍頭脊。亭底部為須彌座,此亭是寺內頗有特色的建築。南北配殿各三間,后配房三間,小式合瓦頂,前出廊。此寺是長辛店地區回教信徒禮拜活動的場所。目前,該寺已整修一新,重現昔日的風采。
老爺廟
老爺廟位於長辛店大街偏北路東,坐東朝西,正殿三間,南北配殿各三間,構成完整的三合院。正殿與殿後戲樓相連,戲樓呈方形,占正殿三分之二的寬度。戲樓雕樑畫棟,氣度不凡。老爺廟建於民國初年,亦叫“山西會館”,是當地商號集資興建、鋪戶集體活動的地方。民國以來至1949年以前,長辛店商會設於此處。如今長辛店社區服務中心在此辦公。
火神廟
火神廟位於長辛店大街中間路東,坐東朝西,始建年代無考。山門是磚砌仿木結構拱券門三間,封護檐,歇山調大脊,筒瓦。門額刻有“敕建延祚善慶宮”石匾,雕二龍戲珠。天王殿三間,一斗兩升帶麻葉頭斗拱,明間六攢,次間四攢,整座廟宇保存完整,建築形式應屬於明末清初的風格。
1949年以前,此廟香火盛極一時,尤其是臘月後農曆一、四、七、九的集市,售鞭炮的商販極多,人們到廟內燒香祈禱,希望火德真君保佑免遭火災,一生平安,萬事如意。各種民間團體的舞獅、高蹺、雜技、跑旱船、抬花轎、太平鼓、抖空竹、少林會等表演,會把這幾天的集市活動推向高潮。
二七大罷工時,這裡是警察局駐地。當時任工人糾察隊隊長的葛樹貴,領導罷工工人在這裡與反動軍警對峙。反動軍警開槍,葛樹貴頭部中彈倒在工友楊松林的懷中,楊松林等人把葛樹貴抬到劉鐵鋪時,葛樹貴已壯烈犧牲。人民畫報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曾載文,採訪二七大罷工的親歷者楊松林老人,並請老人與孫子孫女在桃樹下合影留念。火神廟是長辛店二七大罷工的紀念地之一。
娘娘宮
娘娘宮位於長辛店大街中部路西,坐西朝東。娘娘宮鄰街曾有高大的門樓,門額上刻娘娘宮的石匾,裡面是寬敞的大院。西面是高大宏偉的正殿,殿前設月台,南北各有配殿三間。早年由道士看管,每年農曆四月初九至十一的廟會期間,香火極盛,人們進香求子,捐錢唱戲。1949年後,門樓和正殿因坍塌而拆除,1988年南配殿因損壞嚴重亦拆除,目前存有北配殿。
衚衕
小鎮以衚衕出名,名字卻不叫衚衕,大都以“某某口”命名:大寺口、曹家口、留養局口、火神廟口等等,叫法不同卻都是衚衕。拿大寺口來說,一條衚衕中,還分出了四條小衚衕。這些衚衕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六七十條,應稱得上北京衚衕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了。如果把小鎮畫成平面圖,會看到整個小鎮是由縱橫交錯的衚衕相互勾連和串通起來的,每一條衚衕都通向那條五里長街。
革命遺跡
祠堂口有1921年鄧中夏在這裡開辦的工人講習所遺址;
鐵路橋北的長辛店公園內有劉少奇、鄧中夏早年領導二七大罷工的紀念館等
二七工人俱樂部
緊鄰清真寺南邊的長辛店大街174號,是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俱樂部舊址。1922年4月9日,在這裡召開了京漢鐵路總工會第一次籌備會。俱樂部組織了工人糾察隊、調查團、講演團等組織,領導和指揮了1922年的“八月罷工”和1923年的“二七”大罷工。現在這裡是“二七”革命遺址也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工人勞動補習學校:校址坐落在長辛店大街祠堂口1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小三合院。坐南朝北,東面正房三間,南北廂房各兩間。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李大釗派鄧中夏、張國燾來長辛店開展工人運動,來此籌辦成立勞動補習學校。1921年1月開學,同年5月1日成立了長辛店鐵路工會,會址設在補習學校。由於報名人數增多,同年10月,改工會為俱樂部,並遷到長辛店大街174號劉鐵鋪開展活動。1979年8月這裡作為“二七”革命遺址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舊址
:這是一座坐落在長辛店鐵路中學內的法式二層紅磚小樓。原是火車房總管郭長泰的住宅,1918年建成后,改做了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教室。預備班設鑄造、機械、鉗工三個班,學員有一百多人。毛澤東在1918年冬和1919年3月先後兩次來到這裡,宣傳革命真理,播下了革命火種。後來成為共和國地質部長的何長工等人,都曾在這裡學習。學員實行半工半讀,重點學習法文。經受勞動鍛煉的同時也接受了工人階級的思想感情。這批學員1918年暑假入學,1919年冬赴法。1984年此地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