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火神爺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神話傳說中火神
- 山茶屬栽培品種
火神爺
中國神話傳說中火神
火神爺是民間稱之為火德真君。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火神,它是人們信奉的諸神中資格最老的神祗之一。相傳,在遠古時期,燧人氏鑽木取火,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並使人類進入了熟食階段。為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為“火神”。在原始社會裡,原始人群每年在他們認為象徵著“火”的夏季里祭祀火神,答謝火神對人類的賜福和恩德。在秦代以前,祭火神就已成為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後來,此俗主要流行於漢族民間,有的隆重、有的隨便,有的在夏天,但大多數地區則在春節后的正月里。歷史上漢族民間就有在正月初七舉辦火神會的風俗。
火神爺逛武漢
余集有個火神廟,廟內供奉的火神爺閑得無聊,想到武漢去玩玩。但沒有盤纏,很是著急。
火神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火神]
火神爺買衣服
一天,一個生意人在漢陽一家飯店裡吃飯,與同桌的老頭拍起家常話來。老頭問:“客官是哪裡人氏?”生意人答道:“小可是固始縣人。”老頭自述是商城縣余集人,並說自己來漢陽想買件衣服,可惜錢沒帶夠,想借點錢。當生意人從他家路過時就叫家人還他,並把新衣掌也帶回。生意人問他具體姓氏住址,他說:“我姓羅,家住余集東邊的龍河,那有三間瓦房就是我家。”生意人看他真誠的樣子就答應了。
第二天,生意人帶著那老頭的新衣裳就往回走。到了余集,四處打聽姓羅的人家,人人都搖頭不知。他心裡納悶,心想該不會是這老頭糊塗吧?他又問龍河岸邊的三間瓦房在哪裡,人們說那是火神廟。這一說可把他驚呆了,慌忙來到廟內,果見一火神爺神像立在上面,衣服已破爛。一看面孔,原來就是那老頭。生意人忙跪地下拜,送上衣服。一不小心,碰動了香爐。他用手去扶,見香爐下放著幾串錢,一數正是所還的錢。
這事不久就傳開了,並且都知道余集的火神爺姓羅。
火神爺坐轎
余集火神爺在武漢玩了幾日,屈指一算,一年一度的六月二十三日的火神廟會到了。他請了一個戲班,要他們趕到余集唱三天大戲,自己就急忙往回趕。當走到小界嶺時,實在走不動了,就請了一乘小轎,想坐轎回去。轎夫問:“你老人家住哪裡?”火神爺說:“在余集街東龍河邊。”轎夫就抬著他來到了余集街東面的小山上,見有三間大瓦房就停下了。老頭下了轎說:“你二位受累了,請在這裡等著,我進去拿錢。”說著就進廟去了。
轎夫在外面等呀等,等了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就進廟去找。見一位和尚,就問:“你這兒有位老者從武漢回來坐我的轎,說拿腳錢怎麼不見了?”和尚說:“廟裡沒有誰去武漢啦?”轎夫把坐轎人模樣一說,和尚一驚說:“莫非是火神爺去的?”轎夫一聽也是一驚,忙說:“要是火神爺坐轎這錢我們就不要了。”二人來到火神爺香案前燒香下拜,插香時就見香爐下壓著幾串錢,轎夫愕然不敢拿。和尚說:“既然火神爺已把錢拿出來了,你們就不要客氣,不然火神爺會不高興的。”轎夫收了腳錢,對火神爺磕了幾個頭就出廟了。沒兩天,武漢戲班也到了,唱了三天大戲。
以後,此事傳開,火神廟香火也興盛起來。
火神爺放火
有年六月,余集天干無雨,人們都到獨山寺去請猴王爺來求雨,並建議把猴王爺請到余集。百姓把猴王金身抬到余集街中老戲場子的大院里,築祭台,豎旗杆向天求雨。
不一會兒,只見天空烏雲翻滾,狂風大作,雨果然來了。還沒下幾點,忽有一股旋風吹來,吹得人們睜不開眼睛。又聽“咔嚓”一聲,旗杆刮斷了。旋風過去,人們睜眼一看,猴王爺被風吹下台來,一隻手臂也被摔斷了。百姓們大驚,便把猴王爺請到火神廟內換筋。有人說:“還要請戲班唱幾台大戲朝神謝罪呢。”主事的人說:“戲是要唱的,火神廟的戲是六月二十三日也快到了,何不兩場麥就一場打,兩台戲合在一塊唱算了。”眾人都說好,就請來了皮影子戲班來火神廟唱戲。開戲了,忽見火神廟周圍大樹起火了,這下人們可慌了神,都說得罪了火神爺。人們慌忙跪下燒紙許願:六月二十三的戲還唱。願許過後,火就熄滅了。再看,火神廟四周的樹木都依然完好無缺呢。
據以下提供者位南陽蓮花雕塑藝術肖雪峰南陽蓮花雕塑提供
火神其實就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化身,有著六隻胳膊,每隻胳膊分別拿著弓,箭,寶劍兩把,火葫蘆一個等法器,渾身金盔金甲,看著凶神惡煞,話說掌管著民間的火,常常拜奉他人們家裡不會出現火災或者其他的災難,其實火神是古代一位將軍的化身,他當年忠君報國,但是當朝皇帝聽信宦官讒言將他用火困在深林里,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而被火燒身亡,至於三頭六臂的說法是兩隻胳膊是他自己的,兩隻是他父親的,兩隻是他母親的,三頭的說法是,一張臉是他自己,一張臉是他父親的,一張臉是他母親的。其實在線人們所知道的清明節就是古代皇帝們為了紀念這位忠君報國孝敬父母的火神(原名介子推)流行下來的民族重要節日。
花供會,又叫“火神節”。據傳說,正月初七“給火神爺做生”,把這一天定為“火神的生日”。即時,家家戶戶燒香擺供,祈求火神賜福。那時候,窮苦人家拿不出雞、魚、肉等較好的禮品,只好用白面捏蒸成雞、鴨、魚、豬頭等仿生麵塑代之。後來又發展成用白蘿蔔刻成香瓜聖果、亭台樓宇等藝術品。種類也由原來單純的雞、魚、肉發展為水果、蔬菜、花草及戲劇人物、瑞禽珍獸等等,其形象逼真,生動傳神,五彩繽紛,故謂之“花供”。
每年正月初七,由會首出面,以街為單位統一組織人員雕塑、朝供,六街做供,一街主持,主持街不辦花供,只準備供桌、搭彩棚。彩棚一般都搭在高台上,又叫朝台。彩棚長三丈,寬兩丈,高丈余,四壁幔圍,上扎頂樓,像寺廟一般莊嚴肅穆;再置六道彩門,五顏六色猶如雨後彩虹。彩棚里主要是供奉的“火神像”,但從上世紀“文化大革命”後期,火神像被*主席的畫像代替。原火神像是民間畫師畫在一塊白布上的,高約六尺,寬四尺,三頭六臂,赫面紅顏,豹頭火眼,六臂執風火儉、火蛇、火葫蘆等火器,氣勢威毅,每年只這一次面。
史籍記載,祝融是上古時期炎帝的後代,《山海經·海內經》一書中關於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另據《海內經》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後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後代也就不奇怪了。那麼,祝融又是一副什麼模樣呢?《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註釋“火神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爭中去了。《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閑,西北之隅。”降火助戰,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使用於戰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的。於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