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節

傳統節日之一

火神節:火神是神話中火神民間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華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風俗。但是,各民族傳說中的火神形象和來歷行事差異甚大,相關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區別,甚至在火神崇拜緣何而起這一關鍵問題上,專家們的觀點也互相有分歧,相爭不下,至今沒有唯一一個統一的說法。

漢族傳說


漢族的火神崇拜,有"流派"區別。以形象和來歷言,一般都以祝融為火神,據說他本是顓頊氏的後代,本名重黎,也叫吳回,帝嚳(即高辛氏,傳說中古代部族的首領)當政時,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乃命曰"祝融",死後為火官之神。又相傳,大禹的父親鯀偷竊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山海經·海內經》);成湯伐夏桀時,天帝令祝融降火於夏城(《墨子·非攻下》),幫助成湯滅夏。在後世的民間傳說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現,稱"祝融夫人"。此外,民間俗信亦有以炎帝燧人氏為火神的說法,如謂遠古時燧人氏鑽木取火,使人類進入熟食階段,後人尊為火神,又稱火德真君,定時祭祀。也有一些地區的火神崇拜並無具體來歷,或稱南方火帝君,或稱種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與行事言,各歷史時期和各地區的風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時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漢晉以降,這一傳統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續。又如,魯南地區以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全體會員還要聚餐兩次;北方很多地區以夏曆正月初七為祭祀火神之日,民間有組織"火神會"的風俗,除去火神廟朝拜外,一般當天晚上都有煙火晚會;四川等地以夏曆四月初八為火神"生日",屆時士農工商進香並祀神或演戲娛神。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兇狠,三頭六臂,並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火弓等火器配備,酷似神話傳說中"哪吒"的變態。
正月初七火神節
農曆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火神是漢族傳說中的司火之神。 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魯西、魯南菏澤、濟寧等地一帶有在火神節送火神的習俗。是日,家家都綁紮柴把,柴把內夾帶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後生輩齊集村頭,高舉柴把排成長列,點燃后奔跑著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輝映,鞭炮聲聲,遠遠望去宛若游龍,景像頗為壯觀。對70后,80后是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據說送火神可保全年不發生火災。
在魯、豫、皖、蘇四省交界的地區(如孔子誕生地曲阜)至今流傳著正月初七祭火神的傳統民俗,火神,漢族民間稱之為“火德真君”,或直稱“火神”。他是人們信奉的諸神中資格最老的神祇之一。相傳遠古時期燧人氏教人鑽木取火,使人類以熟食為生,為了紀念他,人們尊稱他為“火神”,把農曆正月初七定為他的生日,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來。
祭火神的形式在周邊地區各不相同,如民間“朝台”的習俗,在朝台活動中,有不少人跪在火神台上祈求“火神”保佑,在朝拜的時候,往往有人特意帶著幾個雞蛋或饅頭放在香爐里燒,認為這種經過“火神爺”的香火食物就是靈丹妙藥,拿回家去就能包治百病。在菏澤最聞名的祭祀火神形式就數曹縣桃源花供。花供”是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消災祛病的特有的祭祀供奉習俗。當地人們稱這種祭祀活動為“看花供”。花供會,又叫“火神節”。據傳說,早在建村初期,桃源集就有祭祀火神的習俗,即正月初七“給火神爺做生”,他們把這一天定為“火神的生日”。即時,桃源集家家戶戶燒香擺供,祈求火神賜福。那時候,窮苦人家拿不出雞、魚、肉等較好的禮品,只好用白面捏蒸成雞、鴨、魚、豬頭等仿生麵塑代之。後來又發展成用白蘿蔔刻成香瓜聖果、亭台樓宇等藝術品。種類也由原來單純的雞、魚、肉發展為水果、蔬菜、花草及戲劇人物、瑞禽珍獸等等,其形象逼真,生動傳神,五彩繽紛,故謂之“花供”。漸漸地,在每年的春節伊始,製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民間藝術大比武的活動。但不知從何時起,做花供由一家一戶逐漸演變為全村統籌辦理,一年一辦;從1990年起改為一年一小辦,三年一大辦。現今,全村老老少少共有六千多口人,上至八十歲的老翁,下至十幾歲的孩童,幾乎人人都會幾招花供手藝,故而桃源集享有“花供村”的美譽。據說,市裡和省里正在準備把桃源花供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此事真的辦成,那麼,桃源花供將無疑成為菏澤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節日習俗
漢族民俗火神節這天,結婚未滿三年的媳婦要回娘家“躲火”。迷信認為,新媳婦火神日留在婆家對婆婆不利。有的地方還講究在火神節這天晚飯吃餃子,稱為捏老鼠嘴。據說這天晚上老鼠娶親,捏上老鼠嘴可防其繁衍後代。
火神節
火神節

蒙古族傳說


農曆臘月二十三,傳說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儀式就在這一天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在家裡祭祀火神。舊時,普通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皇親貴族則在臘月二十四。

滿族神話傳


說滿族神話傳說,少年英雄托阿從天火庫盜來一葫蘆火種,他把石塊鑿出洞,然後把火種一一裝入石塊,帶回人間,並告訴人們用碰磕石塊的辦法從中取火。就這樣,人間有了火種。從此,人們祀托阿為火神,除春秋致祭外,每年除夕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火神的儀式(同上)。

鄂倫春族傳說


一位先生早晨起烤火,因搗動火,觸犯了火神。無論她家搬到哪兒,怎麼也升不起火。後來她向火神婆婆請罪,得到了寬恕,回家再點火時,火就著起來了。據烏丙安先生介紹,在這個傳說中所體現的火神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不僅貫穿於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獵、放牧的生產習俗中,也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通常情況下絕對禁止用腳踩火、騎火、跨火,不允許說火的壞話或直接辱罵火。在尊重火給人間帶來的恩惠的同時,人們又把森林草場的火災以及病人發燒、小兒夢魘等疾病視為火神發怒的結果,愈是對它崇敬,也就愈發畏懼它對人的懲罰報復。因而火神遠比其他自然神更經常受到崇敬和供牲

索倫牧民傳說


從前,索倫牧民家裡,不管是窮是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祭火神。
不知什麼年月,山裡有個窮獵手。一天,他在林子里打獵,跑了一整天也沒有打著一隻野獸。他一連爬了幾架山,又困又乏,真想在天黑前打只黃羊,留在晚上吃。可是,他的這點願望也未能實現。
獵人沒法,只得繼續爬山,尋找獵物。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他忽然看見山石底下鑽出了一條花皮草蛇,隨後嗤溜一下又鑽進一個大石洞里去了。獵人這時突然間聞到一種香味,仔細嗅了嗅,原來香味是從蛇爬過的青石上傳來的,他用舌頭舔了舔,發現又有一種從來也沒有嘗過的甜味。於是,獵手就走進了大洞,只見洞里重重疊疊地盤踞著許許多多的蛇。獵手進洞后,就一直在洞里呆了很久很久。
過了幾天,也許過了幾年,獵手才從石洞里出來。到洞口一看,自己擱在洞口的槍,槍把子已經爛掉了,槍筒上長滿了黃銹。他看了看四周,四周連個人影也沒有。可奇怪的是,卻聽到了好多人正在嘮嗑兒,你一言我一語,有說有笑;再仔細一聽,這些人說的話不是人間話語,是仙語。那是仙人,他們打了好多好多的野獸,正在喝慶功酒呢。獵手想回憶自己是什麼時候上的山,什麼時候進的洞,在洞里做了些什麼,可是想來想去,什麼都記不起來,他好生奇怪,剛剛發生的事,怎麼一下子像隔著幾千幾百年似的?
獵人離開洞口,不顧東西南北,信馬由韁地一個人往前走。他看看身旁,樹長得又高又密,看看山道,山道很寬闊,望望天空,飛鳥成群結隊。他覺得,凡是眼睛能看到的,都變了樣。
走啊走,獵人走到了一道青青的山岡上,山岡上有兩座氈房,一座氈房門前擺著幾輛勒勒車,看樣子,像個富裕人家;一座氈房門前放著一個破破爛爛的馬鞍,看樣子,像個窮苦人家。獵人看了看自己的穿著打扮,覺得挺寒酸的,就邁步向窮人家的氈房走去。
一進門,獵人就問氈房的主人:“你是索倫人嗎?”
氈房主人是個窮牧民,回答了一聲“是的”,就取出奶茶招待獵人。獵人剛想喝茶,就聽到氈房頂上好像有人在和主人說話:窮兄弟,你家不是連背鞍子的馬都沒有嗎,我看那倒是幸福。你看,那家的羊群擠滿了木頭柵欄,可是一隻都不歸他所有。”
獵人心裡很奇怪,望望氈房,氈房上沒有人,他又喝了喝茶。這時,氈房頂上又傳來了說話聲:“我們幾世幾代都忍受過來了,可是,如今再也不能像待宰的呆羊那樣悶聲不響,非連夜把那貪得無厭的主人牲口弄死不可。”
終於。獵人聽出了那說話的聲音是從火神口裡發出的,他問牧民聽到什麼沒有?牧民搖搖頭,什麼也沒有聽見。獵手就把所聽到的話跟他說了,牧民仍半信半疑。第二天,奇怪的事果真出現了。草原上颳起了暴風,把那富人家的氈房和門前的大車和羊群,刮到了半天雲里,有的刮進了鹽湖,有的刮進了沼澤,有的刮進了河裡。窮牧民終於相信了獵手的話。
後來,草原上長出了豐盛肥美的水草,窮牧民們不僅有了羊群,而且氈房門口還拴著背鞍的馬匹。這一切,都是火神帶來的。從此,索倫人開始了祭敬火神,並定下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火神節”。這一天,大家都要殺一頭肥羊,把羊胸口最好的一塊羊肉和羊頭放在火上烤,敬獻給日日護祜牧民的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