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湯滅夏
成湯滅夏
成湯滅夏
時間:約前1551年
參與者:湯、桀
結束標誌:夏朝滅亡
首都:毫(今河南商丘附近)
據說成湯身高九尺,面龐白暫,頭髮烏黑,紅髯飄拂,臉形上窄下寬,挺胸直背,說話聲音洪亮,真是儀錶堂堂,氣概不凡。他不僅相貌出眾,處事也很有心計。他的一言一行都告訴人們,他將為商國的興旺發達,作出不平凡的業績。
成湯滅夏
在春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成湯陪著幾個來訪的外國使臣到城外漫遊。當他們不知不覺走到—片小樹林時,突然看到一個老人正在林中布設捕鳥的網。那人布設完畢,拜了三拜,嘴裡喃喃禱告道:“從空中落下來的,從四面八方飛過來的,但願都能落入我的網裡”。
站在一旁的成湯聽到這裡,趕忙上前說道:“唉,不行啊!把天下鳥都網盡.不是太殘忍了嗎?除了夏桀誰還肯這麼干呢?”說完他將那老人布下的朝南、北、西方面的網收起,只留下朝東一個方向的。然後他學著老人的樣子,也拜了三拜,禱告到:“林中的鳥啊,你們自由地飛翔吧,想朝南的就朝南飛,想朝北的就朝北,想朝西的就朝西飛,可千萬不要朝東鑽到我的網裡。”使臣們聽后,不禁嘖嘖嘆道:“大王對天上的飛鳥尚且如此仁慈,何況對國民呢?怪不得四方的百姓都爭相投奔!”
使臣們回到自己的國中,向國君介紹了商國的國情和成湯為人,成湯的威望越來越高了。
成湯滅夏
成湯滅夏的第一步,是先剪除夏在東方的羽翼,即忠於夏王朝諸侯、方國。在幾年的時間內,他先率兵征服了逐韋,接著又打敗了顧,後來又全殲了昆吾的軍隊,昆吾國君也死於亂軍之中。使商族在進攻夏的時候減少了後顧之優。
商軍獲得幾次重大的勝利,聲威大震。眾多諸侯國紛紛派出使者,前來祝賀,並表示願與商湯一同討伐夏桀。討伐夏桀的聯軍組成了。商湯率領著大軍浩浩蕩蕩地向夏都進發。
夏桀聽說成湯率領大軍,已經逼近了夏都,再也顧不得飲酒作樂了。他連夜調集軍隊,設下十幾道防線,保衛都城。怎奈商軍連打勝仗,士氣旺盛,而夏國軍隊久不上戰場,平日里又沒有進行嚴格的訓練,所以指揮不靈,軍紀渙散。兩軍剛一相遇,夏軍的防線就被突破,夏桀登上城頭,看到遍地商軍,殺聲震天,料定都城難保,便打點了宮中的珍寶器具,攜帶殘兵敗將和琬、琰二姬,逃出斟尋,來到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或說今山西城安邑鎮北)。夏桀剛在鳴條落下腳,商湯就率領大軍追了過來。鳴條這裡一馬平川,地勢開闊。在空曠的原野上,商夏兩軍展開了空前的大血戰: 鳴條之戰。車輪滾滾,塵土飛揚,戰馬嘶叫,刀槍撞擊。經過一場搏鬥,夏軍大部戰死。夏桀眼看大勢己去,死到臨頭,便帶著幾個護衛,溜出戰場,逃到東方的盟國三zhong(今山東定陶東北),后又孤身一人從三zhong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成湯緊迫不舍,終於在南巢將這個作惡多端的暴君俘獲,並將其軟禁在南巢。
至此,自夏后啟建國,傳了16個國王,延續了四百多年的夏王朝徹底滅亡。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王朝產生了。
成湯滅夏
【註釋】〔1〕“成湯”,這兩個字大概是衍文。〔2〕“亳”,音bó,故地在今山東曹縣、河南商丘市之間,漢代曾在此置薄縣(“亳”、“薄”同音通用)。在今河南偃師縣西面也有古亳城,相傳曾為帝嚳和商湯所居。或謂湯本居商丘之亳,后遷居偃師之亳。〔3〕“從先王居”,舊說帝嚳曾居亳,“先王”指帝嚳。〔4〕“誥”,音gào,一般指有訓誡意味的成篇言辭或文告。“《帝誥》”,《尚書》佚篇,舊說記湯向先王報告遷居於亳之事。此篇名,《書序》作“《帝告》”;一說本作“《帝蹚》”(“蹚”同“嚳”),由於所告先王為帝嚳而得名。下文“……作《湯征》”、“……作《女鳩女房》”這類句子里提到的篇名,都是《尚書》里的。其中除了《湯誓》、《盤庚》和《高宗肜日》,都是佚篇(有的篇見於今本《古文尚書》,是後人的偽作)。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1〕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2〕無有攸赦。”〔3〕作《湯征》。
【註釋】〔1〕“葛”,古國名,故地在今河南寧陵縣北(寧陵就在商丘東面)。〔2〕“殛”,音jí,誅罰,誅殺。〔3〕“攸”,音yōu,虛詞,這裡的“攸”字用法跟“所”相近。
伊尹名阿衡。〔1〕阿衡欲奸湯而無由,〔2〕乃為有莘氏媵臣,〔3〕負鼎俎,〔4〕以滋味說湯,〔5〕致於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6〕言素王及九主之事。〔7〕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8〕作《女鳩女房》。〔9〕
【註釋】〔1〕“阿衡”,或謂是伊尹的官號。伊尹在古書中也稱保衡。“阿”、“保”二字都有“保育”之義(這一義的“阿”音ē)。也有可能“衡”是伊尹之名,“阿”、“保”是伊尹的官號(參看俞樾《群經平議》)。依此說“阿”應讀ē。〔2〕“奸”,音gān,同“干”,不按常禮見人(多指見地位高的人)。〔3〕“有莘氏”,上古部落,故地在今山東曹縣西北。“莘”,音shēn。湯曾取有莘氏之女為妃。“媵”,音yìng,陪嫁。〔4〕“鼎”,古代煮食物盛食物的器皿,多數為圓腹,有三足兩耳。“俎”,音zǔ,切割肉類用或祭祀時放牛羊等祭品用的幾形器物。這裡以“鼎俎”泛指庖廚割烹的用具。〔5〕“說”,音shuì,勸說人。〔6〕“反”,同“返”。〔7〕“素”,樸素。“素王”,當指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理想中的無為而治的上古帝王。“九主”,九種君主。據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中的伊尹論九主一篇,九主包括法君一、專授之君一、勞君一、半君一、寄主一、破邦之主二、滅社之主二。其中只有法君是理想的君主〔《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二十九至三十三頁〕。馬王堆帛書中的這一篇,當是戰國時代糅合道、法兩家的學派假託伊尹之名而作的。伊尹以滋味說湯,伊尹本為處士以及伊尹言素王、九主之事等說法,大概都起於戰國時代,不能視為信史。〔8〕“女鳩、女房”,湯的兩個臣下。女是族氏,《書序》作“汝”。〔9〕或以《女鳩》、《女房》為兩篇。由於原書已佚,無可確考。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當是時,夏樊力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1〕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2〕遂伐桀。湯曰:“格女眾庶,〔3〕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4〕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5〕女其曰:‘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眾力,〔6〕率奪夏國。有眾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夭之罰,予其大理女。〔7〕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8〕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
【註釋】〔1〕“昆吾氏”,上古部落,曾居於帝丘(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許(在今河南許昌市東)等地。〔2〕“鉞”,音yuè,古代的一種兵器,類似板斧,往往用作權力的象徵。〔3〕“格”,來。“女”,音rǔ,同“汝”,你。自此以下至“無有攸赦”,大體用《尚書·湯誓篇》文。〔4〕“匪”,非。“台”,音yí,我。〔5〕“嗇”,同“檣”,收穫穀物。這一句今本《尚書·湯誓篇》作“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夏”大概是衍文。“后”與“君”同義。“正”與“政”古通用。舊說多以為“我后”指夏桀,把“割政”解釋作“為割剝之政”。司馬遷可能也是這樣理解的。但是從上下文看,這樣講不很妥當。近人或以為“我后”指湯,“割正”或“割政”當讀為“害征”,“害”訓為“何”(參看楊筠如《尚書覈詁》)。譯文從此說。下面對《史記》所用《尚書》文字的翻譯,可能還有跟司馬遷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不再一一指出。〔6〕“率”,語助詞(參看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九)。〔7〕“理”,音lí,同“釐”,賜予。〔8〕“帑”,音nú,同“孥”,妻子兒女,兒女。“僇”,音lù,同“戮”,侮辱,殺死。“帑僇”,罰及妻子兒女。一說“帑”同“奴”,當“罰為奴隸”講。
桀敗於有娀之虛,〔1〕桀儆於鳴條,〔2〕夏師敗績。湯遂伐三〔3〕俘厥寶玉,〔4〕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5〕作《夏社》。伊尹報。〔6〕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註釋】〔1〕“有娀之虛”,有娀氏居庄過的地方,“虛”同“墟”,其地在今何處不詳。或以為在唐蒲州境內(蒲州在今山西省西南角,其範圍北至今河津,東至今聞喜、運城,治所在今永濟),大概是根據鳴條在安邑的說法推測的(參看下條注文)。〔2〕“儆”,音bēn,同“奔”。“鳴條”,故地據舊說在今山西運城縣安邑鎮北,一說在今河南封丘縣東。〔3〕“三”,國名,也作“三朡”,故地據舊說在今山東定陶縣。“”,音zōng。〔4〕“厥”,音jué,代詞,用法跟“其”相近。〔5〕“社”,土地之神。舊說夏以句(勾)龍為社神,湯滅夏后想變置社神,由於找不出比句龍更合適的,只好作罷。 〔6〕“伊尹報”,據舊注,《史記》有一個本子作“伊尹報政”,可能指伊尹向湯報告各地的情況。
湯歸至於泰卷陶,〔1〕中瞭作誥。〔2〕既絀夏命,〔3〕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后:〔4〕‘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5〕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6〕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7〕農殖百穀。〔8〕三公咸有功於民,故後有立。〔9〕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10〕有狀。〔11〕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12〕女毋我怨。’”以令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13〕咎單作《明居》。〔14〕
【註釋】〔1〕“陶”,大概是衍文。“泰卷”,《書序》作“大坰(音jiōng)”,故地在今何處不詳。舊說或謂在定陶,當是據三在定陶的說法推測的。〔2〕“中瞭”,音zhònghuǐ,他書多作“仲虺”,湯的重要大臣。“中”同“仲”。“瞭”是“雷”的古寫,古音與“虺”相近。仲虺所作之誥即《尚書》中的《仲虺之誥》,已亡佚。 〔3〕 “絀”,音chù,同“黜”,貶退,廢絕。〔4〕“后”,君。〔5〕“乃”,你的。〔6〕“瀆”,音dú,大川。〔7〕在比較原始的傳說中,后稷等人是有神性的,他們是上帝從天上派下來為下民(即地上的人)做好事的。“降播”,本來大概指把播種的方法從天上下傳到民間。〔8〕“農”,勉,努力。“殖”,生長,繁殖。〔9〕“后”,指後嗣。〔10〕“予”,音yǔ,同“與”,讚許,援助。〔11〕“狀”,情狀,事實。〔12〕“毋之在國”,據舊注,《史記》有一個本子作“毋政在國”。“不道,毋政在國”,大概是不準無道的諸侯統治他的國家的意思。原文疑有誤。或謂“毋之在國”猶言“毋使之在國”。〔13〕“咸”,皆。據舊說,《咸有一德》講君臣同德。〔14〕據舊說,咎單是湯的司空,《明居》是講明安排民眾居處的法則的。安排民居是司空的職責。
夏 商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