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市鎮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下轄鎮
慈利縣苗市鎮位於澧水中游和五雷山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東與石門縣接界,南與零溪鎮毗鄰,北抵澧水,西與零陽鎮接壤。全鎮轄24個村,1個居委會,289個村民小組,7076個農戶,農業人口達2.5萬人,總面積10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147畝。
慈利縣苗市鎮位於澧水中游和五雷山西部的崇山峻岭中,東與石門縣、廣福橋相連,南與零陽鎮一山之隔,北與楊柳鋪鄉隔河相望,西與零陽鎮相鄰,有慈利縣的“東大門”之稱。鎮辦企業6家,個體私營企業1328家,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1.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50萬元,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達2000元,是全縣的先進鄉鎮之一。
苗市鎮第十五次黨代會和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明確了我鎮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和工作措施。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更加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全面實施農業“穩”鎮、科教“興”鎮、工業“富”鎮,市場“活鎮”,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思路:調整結構,創新體制,打好基礎,優化服務。工作目標;到2004年末,國民生產總值突破2億元大關,農民人平純入達到2300元,財政收入達到400萬元以上,自然環境,人口增長有利於可持續發展。工作措施: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建設1.5萬畝規模的柑桔主導產業,以創新機製為重點,推進工業企業發展,形成“慈利工業園”的基本框架,以增強發展後勁為目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退耕還林、沼氣建設、農村電網改造、農業綜合開發,抓好公路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亮化、美化、綠化、硬化”街道,拉通“苗興”路,以財政增長為中心,切實抓好財稅工作,鞏固完善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以改進政府工作為手段,進一步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鎮黨委、鎮政府堅信:在黨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縣委、縣政府正確領導下,經過全鎮人民的共同奮鬥,苗市鎮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由慈利縣人民政府牽頭,苗市鎮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公安、安監、工商、電力等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小組對苗市鎮天星村(原天星採石廠)非法開採建築用灰岩行為進行了依法查處並取締。
苗市鎮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曾對原天星採石廠因無證非法開採建築用灰岩行為,進行過多次勸阻和責令停工處理,並進行過整頓和打擊。但該採石廠還是繼續生產,並沒有履行相關責任,整個作業區域面存在多處重大安全隱患,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負面影響。聯合執法小組在取得相關信息后隨即前往現場進行查處,迅速截斷了採石廠的電源供給,並將一台專用變壓器拆除收繳,對該採石廠負責人進行了現場訓導教育,要求其馬上拆除開採設備,移走運輸車輛,遣散施工人員並等候處理。
此次聯合執法行動取得了顯著效果,不僅打擊力度強、處理速度快,而且震懾教育面廣,給苗市鎮範圍內礦山企業合法規範生產帶來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全鎮形成了柑桔、水泥等眾多特色產業。以“石門柑桔節”為契機,近幾年通過發展和調整結構,優質柑桔種植總面積達15000畝,產量達10000噸,預計銷售收入達750萬元
。以鎮辦企業“水泥二廠”為龍頭,利用本鎮眾多的石灰石資源,大力發展水泥建材,已成為全縣鄉鎮企業的龍頭。2003年共生產水泥16萬多噸,創產值2500多萬元,上交稅收300多萬元。以“森奔公司”為龍頭的養牛業,已成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經濟收入增加的新亮點。同時,本鎮的優質水稻、棉花、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生產在全縣頗具影響。2002年末,年產糧食11000噸、棉花580噸、油菜3000餘噸。
地處武陵山脈的慈利縣苗市鎮,自上世紀60年代到如今已有近50年種植柑桔的歷史。2004年原苗市鎮供銷社主任盛忠金在基層社改制后,發揮供銷社為農服務作用,領辦成立了苗市鎮柑桔專業合作社,擁有社員230戶,社員股金150萬元,帶動周邊4個鄉鎮的近萬農戶發家致富。現已擁有柑桔種植面積23000畝,其中優良品種基地3000畝,無公害食品基地2萬畝,A級綠色食品基地5000畝。
2007年柑桔總產量達3.15萬噸,其中:柑桔2.4萬噸、椪柑2000噸、臍橙3500噸、柚類2000噸,總產值已達4000萬元,全鎮農業人口人均收入達1300元。苗市柑桔專業合作社於2005年申請並註冊登記“湘慈”牌,獲得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被全國總社和省社評為“示範專業合作社”,併入選全國總社“千社千品”富農工程和納入全省“新網工程”。現正在建設4個脫青庫、1個廠房、2個倉庫,今後必將為果農致富作出更大貢獻。
苗市鎮中學的前身是1937年8月由前清秀才於和清創辦的茶林鄉民眾小學。1949年10月由人民政府接管,同年11月將茶林國民中心小學併入,共8個班,學生387人,教職工21人。1950年春,改名為貓兒峪完全小學,校園佔地15畝。1958年易名為苗市完全小學。1960年秋,戴帽招收初中兩個班,學生110人,調進中學教師7人。后因初中招生擴大,1967年春將苗市附中改為慈利七中,小學部1968年8月遷至甘溪橋。1969年春,始招高中班1個,學生55人,由於辦學權力下放,初高中合併,易名苗市完中,學生700多人,14個教學班,教職工48人。1985年5月縣人民政府行文,高中部改為慈利七中,初中部名為苗市中學。1996年春,又將兩校合併改為苗市鎮完中,同時高中停止招生,1998年正名為苗市鎮中學。2002年學校校園佔地38.37畝,學農基地200畝,總建築面積10545平方米。23個教學班,在籍學生1311人;教職工88人,其中專任教師73人,具有本科學歷的8人,專科學歷的65人。圖書室藏書22000冊,多媒體電腦34台,錄放收音機33部,一體機1部,電教實驗器材價值30多萬元。先後被市、縣評為教改教研、學校目標管理、財務後勤、婦女工作、關心下一代、學校綠化花化、寄宿制定點初中建設等先進單位,2002年縣教委給學校授牌“慈利縣規範學校”。學校以“文明、勤奮、嚴謹、務實”為校訓,狠抓素質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連續多年進入縣“前十強”,2002年被縣教委評為:為一中輸送合格新生先進單位。在教學比武和論文評選中,學生共有38人次獲縣級以上各種競賽獎,其中國家級3人次,省級2人次,市級29人次;教師96人次獲縣級以上各項競賽獎,其中國家級1人次,省級6人次,市級31人次。1980年,羅元紅、唐典認代表縣參加常德地區作文競賽,兩人獲甲等獎。1986年尹紅獲省高中物理競賽甲等獎。1996年初49班學生肖喜參加省數學競賽獲二等獎。1998年,李小波、張鷹參加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分獲國家級二、三等獎。同年,李金玉老師的《談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的指導》獲國家級三等獎。1977年~2002年,初中部為中專、高中、職中輸送合格新生3375人,高中部為高校輸送合格新生450名。1983年高考,28名學生參考,楊雲勇等20名同學被武漢大學等校錄取。政、語、物、化高考成績列全縣第一;1984年高34班學生高考語文成績居全縣榜首;1993年高中語文畢業會考合格率100%。1970年春,董明友參加縣乒乓球運動會獲高中男子組單打亞軍。1974年為國家輸送了袁吉中、胡中喜兩名飛行員;1975年春,在縣田徑運動會上向秋萍獲高中女子組400米第一名,鄭玉初鉛球破縣紀錄,獲高中男子組第一名;1992年,朱家文在縣田徑運動會上獲初中男子組100米、200米第一名;2001年在縣中小學籃球比賽中獲初中男子組第三名。學校從1937年創辦民眾小學迄今60多年,哺育了近兩萬學生。據不完全統計,科局以上的幹部700多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900多人,如湖南稅務專科學校黨委書記譚超武、第一軍醫大學、珠江醫院博士生、檢驗科主任技師彭永正、中南大學博士生、訪美學者李官程、張家界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楊次偉等等。
苗市鎮
苗市鎮
學校
洞灣小學
界溪小學
保安小學
東洋渡小學
東風小學
高橋小學
一是集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該鎮相繼投入200多萬元完成了停車場的修建、街面水泥硬化、老街的改造和政府辦公大樓的建造。新的農貿市場也正在籌建之中。同時街道兩
苗市鎮
本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村級衛生室25個。中心衛生院住院大樓佔地面積12畝,建築面積3703m2,擁有固定資產200多萬元,共有從醫人員57人,醫院內設有中西醫門診、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2012年12月12日上午,慈利縣苗市鎮敬老院舉行了隆重的開院慶典。縣民政局為苗市鎮敬老院開院揭牌。
2012年,我縣新建苗市鎮和改擴建零溪鎮2所敬老院,如今兩所敬老院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佔地面積26畝,新增建築面積2332平方米,新增集中供養床位100張。苗市鎮敬老院佔地面積11畝,新建建築面積1308.28㎡。
縣民政局還邀請了慈利縣老年文體活動中心心橋藝術團的演員們為慶典活動帶來精彩的文藝節目,為老人們傾情演出《劉海砍樵》、《推磨》、《一張化驗單》等一曲曲歡歌快舞,使老人們樂開了懷,老人們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代。住上了新房子的老人們愉快地笑聲在敬老院的空中回蕩著,幸福的生活又拉開了新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