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生死大營救的結果 展開

生死大營救

報告文學

我國第一部反映地質調查安全保障與緊急救援的長篇報告文學《生死大營救》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和研討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包括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原主任胡平、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描、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王必勝、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炳銀、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在內的十多位專家、學者,以及國土資源部相關單位的領導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新京報、新華網、新浪網等各大媒體齊聚一堂,探討了這部書的現實意義和出版價值。

基本情況


據介紹,地質大調查實施12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強地質調查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建設,在拉薩、烏魯木齊、喀什、西寧、格爾木、玉樹建立6個野外工作站,開展了野外安全生產管理平台和保障系統的研發、建設和部署工作,構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項目組4級安全生產管理保障體系,為地質工作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了大調查項目的順利實施。
據不完全統計,從1953年至1998年的野外地質勘查工作中,共有2856名地質工作者獻出了寶貴生命,年均66.42人(尚有4年未統計)。新一輪地質大調查開展以來的12年間(1999年到2011年),有33名同志付出了生命代價,年均2.75人。這一數字對比,充分說明了地質調查安全保障和緊急救援系統的重大作用。為反映這一重大成果,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組織4位作家黃世英、郭友釗、劉揚正、梁守德,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野外一線實地,歷時八個月採訪創作了這部作品,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也是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2012年重大題材創作項目、獻禮十八大的重點作品。
與會專家領導高度評價了《生死大營救》出版的意義。專家認為,《生死大營救》真實地記錄了新一輪地質大調查12年間發生的重大救援行動,塑造了當代地質工作者英雄群像,謳歌了“三光榮”、“四特別”和“青藏精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書中對個體生命的救助與尊重,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的理念,展現了黨和國家對地質工作者生命安全的保證與尊重。
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如火如荼展開的當下,《生死大營救》的出版發行,必將進一步加深社會各界對地質找礦工作的理解與認識,也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地質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地質調查安全保障體系和緊急救援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故事梗概


伴著新世紀的鼓聲,新一輪地質大調查橫空出世。中國歷史上一場空前規模的地質找礦和地質科研大行動就此拉開序幕。而青藏高原因它特有的嚴酷自然條件,多年來許多地方仍是地質工作的空白區,從而成為了地質大調查的主戰場!
這片被稱為“世界屋脊”、“生命禁區”的地方,平均海拔4000~5000米,許多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層層疊疊,巍然屹立。高原的外緣,高山環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卓然高挺於周圍盆地、平原之上。這裡空氣稀薄而缺氧,山峰入雲而至寒,常冬無夏而冰凍百尺,無邊無盡的沼澤。狂瀉咆哮的山洪、突發而至的雪崩,探險者闖進此地,常常陷入生存的絕境。那裡沒有人群、沒有道路,生命的荒漠考驗著人類的極限。
不僅於此,這裡還是人文的禁區,那裡的一山一水,都被視為“聖水神山”,爬山涉水,都會惹怒神靈,會喝令你“非誠勿擾”。一峰一嶺,都有國籍,登峰攀嶺,就會引來國際紛爭。一草一木,一禽一獸,都是地球生命庫最稀有的的物種,自然保護區拒絕外界“入侵”。在那裡開展地質工作,不僅有自然的嚴酷,而且有人文的困擾。
隨著新一輪地質大調查的展開,在那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禁區里,出現了探索地球奧秘的“人類文明先遣隊”------一群群年青的地質科學家。在冰川腹地,在沱沱河上,在可可西里,從莽莽崑崙到喜馬拉雅,地質隊員們經歷了一次次的生死歷險。一輛輛白色越野車,一輛輛軍綠色的大型牽引車,一批批穿著不同服裝、操著不同口音的各民族搜救人員,義無反顧的奔赴“生命禁區”,懷著敬畏生命和對戰友深厚的感情,展開了一場場規模空前的生死大營救,情節緊張曲折,故事扣人心弦。四位知名作家,深入到青藏高原實地採訪,歷時8個月創作出這部作品,為你真實地再現世界屋脊上發生的真實故事……

版權概況


作者:梁守德 劉揚正 郭友釗 黃世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