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壩鎮

江西省瑞金市轄鎮

沙洲壩鎮,隸屬江西省瑞金市,位於瑞金市西郊,東鄰象湖鎮,南接武陽鎮,西毗雲石山鄉,北界九堡鎮、黃柏鄉。全鎮面積6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59萬畝,山林面積6.57萬畝,房屋道路面積1.78萬畝。沙洲壩鎮轄12個行政村,150個村民小組。 2018年末,沙洲壩鎮有戶籍人口2.8萬。

沙洲壩鎮境內有紅井舊址群、二蘇大會址舊址群、軍博園“三大”國家5A級景區,景區總面積達到4000多畝。

2018年,沙洲壩鎮工業企業個數共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家。

歷史沿革


沙洲壩自南唐保大十一年設瑞金縣以來為瑞金所轄,以沙洲壩自然村而命名(因此地有一條旱河壩,河內多沙,稱之為沙洲,由此得名)。明代,沙洲壩隸屬浮鄉。清至民國初,改隸常鄉。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后,沙洲壩隸屬下肖區,1934年冬,轉隸象湖區。1949年8月瑞金解放,仍隸屬象湖區。1957年8月,象湖區撤銷,沙洲壩轉為瑞金縣直屬鄉。1958年8月,沙洲壩、樟樹二鄉合併成立沙洲壩人民公社。1960年10月,沙洲壩公社分成沙洲壩、七堡二個公社。1963年2月,沙洲壩、七堡二社又並為沙洲壩公社。1984年6月,建鄉換屆,改沙洲壩人民公社為沙洲壩鄉人民政府。1993年12月撤鄉建鎮,沙洲壩鄉人民政府改為沙洲壩鎮人民政府。 2000年,沙洲壩鎮轄清水、金龍、沙洲壩、大布、梅崗、杉山、河坑、潔源、蓮江、七堡、群峰等11個行政村、147個村民小組。域內建有市屬企業4個、贛州駐市單位2個和1所師範學校。

發展歷史

沙洲壩鎮沙洲壩村是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當年毛主席親自帶領群眾在這裡挖了一口聞名遐邇 的“紅井”。該村轄7個村民小組,427戶農戶,人口1385人,耕地面積742.8畝,現有黨員49名,黨小組4個。2005年村級集體純收入52.6萬元,比上年增長32%,農民人均收入4360元,比上年增長18%。沙洲壩村黨支部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題,紮實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黨員檢驗先進性、體現先進性的平台,大膽實踐,開拓創新,實現了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的互動互促,走出了一條欠發達村鎮建設新農村的好路子。1989年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8年以來連續三屆被江西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2003年被全國婦聯評為“美德在農家先進示範點”;2004年被江西省委評為全省“三培兩帶”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親臨視察,賀國強同志實地調研,對該村做好新農村建設與先進性教育活動結合文章作了充分肯定。賀部長在座談會上說:“瑞金市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緊密結合新農村建設實際,開展‘三評促和諧活動’,實行‘好班子’公示牌制度,推出‘黨員紅本子’,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洲壩鎮位於瑞金市西郊,東鄰象湖鎮,南接武陽鎮,西毗雲石山鄉,北界九堡鎮、黃柏鄉。全鎮面積65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沙洲壩鎮總面積9.24萬畝,其中衝擊小平原近3.28萬畝,平均氣溫18.9℃,年日照時數平均1838小時,年無霜期268天,是一片充滿蓬勃生機和極具發展潛力的熱土。

自然資源


沙洲壩鎮有耕地面積1.59萬畝,山林面積6.57萬畝,房屋道路面積1.78萬畝。
沙洲壩鎮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尤以石灰石、耐火石、煤、瓷土最著名。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末,沙洲壩鎮轄12個行政村:沙洲壩村、官山村、金龍村、清水村、大布村、梅崗村、杉山村、河坑村、潔源村、蓮江村、七堡村、群峰村。
城鄉分類代碼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
112沙洲壩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0
111官山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1
111金龍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2
112清水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3
111大布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4
112梅崗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5
112杉山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6
220河坑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7
220潔源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8
220蓮江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09
220七堡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10
220群峰村民委員會360781104211

人口民族


2000年末,沙洲壩鎮共5372戶,2.65萬人。
2017年末,沙洲壩鎮共5989戶,2.58萬人。
2018年末,沙洲壩鎮有戶籍人口2.8萬。

經濟


2000年,沙洲壩鎮實現工業總產值1.77億元,農業產值5027萬元,財政收入40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9元。

農業

沙洲壩鎮盛產優質稻、甘蔗、大豆、紅薯、西瓜、柑桔、葡萄。2000年,糧食總產值達8599噸,甘蔗產量3萬噸。鎮內種植果樹666.67公頃,年產鮮果逾萬噸,山地綠化面積7.5萬畝。

商業

2018年,沙洲壩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7家。

工業

沙洲壩鎮企業迅速發展,主要產品有建材、傢俱、石灰、石材、魚苗、鰻魚種兔、鮮乳、鮮肉等。 2005年末,沙洲壩鎮共有私營企業近百家,個體工商戶500餘戶,從業人員近萬人。
2017年末,沙洲壩鎮有企業240家,企業從業人數1982人,其中工業企業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2018年末,沙洲壩鎮有工業企業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2家。

產業發展

沙洲壩 百花園新村
沙洲壩 百花園新村
個私經濟蓬勃發展。共引進35餘家外來投資企業,引進資金15.3億元,帶動了該鄉商業、運輸、餐飲、住宿、娛樂等行業的發展。2005年底,沙洲壩鎮共有私營企業近百家,個體工商戶500餘戶,從業人員近萬人。水泥、石灰、石灰粉、石灰鈣化磚、標石等建材產品遠銷廣東、福建。昔日的革命聖地正逐步打造成贛南東部的建材“航母”。農業產業強力推進。堅持科教興農戰略,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划農業,以產業化經營做活農村經濟,依託現有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營銷網路,採取規模種養的方式,初步建立起農業基地。煙葉、臍橙、養鰻為沙洲壩鎮的主導產業,葡萄、花卉、肉牛、生豬為優勢產業,基本上做到了一村一品,形成了農業支柱產業並駕齊驅的新格局。
人文環境和諧優越。秉承光榮革命傳統的沙洲人民,民風淳樸,勤勞務實,開明開放,惜譽如珍。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廉潔高效、優質服務、依法行政”的理念,狠抓幹部教育培訓,提高幹部總體素質,切實轉變幹部作風;多方並舉努力營造了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安全穩定的治安環境、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團結鼓勵的輿論環境,形成了人心思上、人心思進、人氣興旺的良好發展氛圍。

文化


地名由來

沙洲壩自南唐保大十一年設瑞金縣以來為瑞金所轄,以沙洲壩自然村而命名,因此地有一條旱河壩,河內多沙,稱之為沙洲,由此得名。

紅色文化

沙洲壩是一片紅色基因浸潤血脈的地方。上個世紀30年代初,中央黨政軍群機關集中駐紮在此1年零3個月,進行了治國安邦的偉大實踐,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二蘇大會,提出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工作路線,指揮了第四次、五次“反圍剿”戰鬥,發出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英勇的沙洲壩兒女也在黨的領導下拋頭顱、灑熱血,投身到滾滾的革命和建設洪流之中,送兒送女鬧革命,籌糧籌款援前方,湧現出“八子參軍”等可歌可泣的故事。

文物古迹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舊址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舊址位於瑞金沙洲壩下肖村。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由上海遷來瑞金后,即駐紮此地。同年4月,中共蘇區中央局也從葉坪遷駐此地,並與前者合併稱中共中央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博古(秦邦憲)、張聞天、陳雲,中央組織局主任李維漢,中央局秘書長鄧穎超等,在此工作、居住過。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位於瑞金沙洲壩烏石壠村。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從前線遷回瑞金就駐在這裡,朱德、周恩來、劉伯承、葉劍英、張雲逸、康克清曾在此辦公和居住。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遷駐瑞金雲石山的梅坑村。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位於沙洲壩白屋子,和中央政府相距約1千米,是一棟磚木結構的農村民房。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紅軍總政治部從葉坪遷此,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軍委機關報《紅星報》主編鄧小平在此辦公和居住,辦有《紅星報》、《政治工作》等報刊。

交通


323國道、206國道通過沙洲壩鎮境溝通城市及鄰鄉,沙洲壩一九堡、沙洲壩一瑞金公路全程硬化。
紅井
紅井

社會


2000年末,沙洲壩鎮擁有農民街1條,佔地面積1平方千米,全鎮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200門,擁有初中2所、小學9所、衛生院1所、有線電視站9個,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話。鎮區建成郵政、通信、供電、金融、文化、計生等服務機構。

基礎建設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境內有3.5萬伏變電站一座,完成了農網改造、實現了同網同價。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
歷史古井
歷史古井
達——萬餘門,移動、聯通、小靈通通信實現無縫覆蓋,網際網路、寬頻網、有線電視已進村入戶。城鎮功能逐步齊全,設施日趨完善,沙洲壩鎮有2所初中、1所高中,市一中分部,8所小學。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做到“四個避免”一是群眾主體,避免大包大攬。沙洲壩鎮找准政府主導位置,突出指導建設,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多次召開沙洲壩鎮新農村建設工作會及調度會,激發村、組兩級新農村建設積極性,避免了“政府當演員,群眾做觀眾”的被動局面。二是因地制宜,避免不切實際。由於各村基礎不一,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沙洲壩鎮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盡量徵求群眾意見並達成共識后,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對條件好的村要求更高,功能更為完善,並為其它村做示範;對基礎相對弱的村先進行“三清、三改、一拆、一分”,有條件時再推進其他工作。三是注重規劃,避免重複建設。高處著眼,細處著手,注重村莊建設的長遠規劃,量力而行,逐步完善,避免重複建設。如連江柯達新村,規劃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以上,該村建成后,將成為瑞金市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四是建管並重,避免流於形式。實施建管並重方針,建成一個,管好一個,使新農村建設常建常新,讓百姓真正體會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如潔源小區,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贛南地調隊幹部也常年駐紮在梅崗村新農村點,幫助完善設施,開展管理維護。

旅遊


景點

境內有紅井舊址群、二蘇大會址舊址群、軍博園“三大”國家5A級景區,景區總面積達到4000多畝。鎮村著力推進紅色旅遊、生態旅遊、農業觀光相互融合,建設潔源生態園、杉山瓜果基地等鄉村旅遊示範點,旅遊配套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烏石下
從市區往南約3公里,206國道旁邊,有一處生態公園叫烏石下,那兒古木參天,遮天蓋地,以樟樹居多。
來到公園,一塊巨石立在入口,上書“烏石下公園”。放眼望去,一片鬱鬱蔥蔥,綠得惹人喜愛,沿著綿江河岸綿延幾里,彷彿是一條綠裙穿在河身上,使綿江河更顯嫵媚多姿。
順著鵝卵石砌成的小徑,進入到樹林里,頓時一股清涼撲面而來,路上的燥熱消失殆盡。環顧四周,約有十來畝面積,到處立著大大小小的樹木,粗的如桶,細的如碗,棵棵長得直溜,高二三十米,像擎開的綠傘。那茂盛交錯的枝葉,盡情地伸展,彎彎地織成一道道穹門。
順著石階路往左走,地勢更低一些,叢生著灌木。高大的青芽花樹,牛根子樹(當地的稱呼),還有一些樟樹如皇宮裡的柱子一般,堅強粗壯。樹上纏繞著一些藤蔓,緊緊地擁抱著樹榦。地上有些濕漉,想必那漲水時魚兒把這當作了安全的港灣。
折回原來的小路,往右拐,眼前聳立著一棵粗壯的樟樹,上面掛的牌子顯示它已有一百歲高齡了,可真要與我們人相比,它卻一點都不顯老,樹榦上沒有一片老皮,頂上沒有枯枝,有的只是蒼翠的樹葉和旺盛的長勢。往前望去,一片的樟樹林,大約有一百多棵,都與這棵樟樹相似,樹與樹間隔均勻,不會挨得太擠。樹底下地勢開闊,綠草茵茵,平坦地鋪開,如一張綿綿的綠毯。那斑駁的樹影清晰地投在綠毯上,好似一幅淡淡的剪紙畫,看了心裡舒服極了。
往前走一段路,來到河岸邊,一條叉河道闖入這片樹林,小河道上虯枝橫卧,樹下河水清凌,小魚兒及一些水生動物正歡快地游著。走過河道上的小橋,來到河邊,綿江河水緩緩地流淌著,偶爾在某處打個漩渦,又不停歇地奔流。河中央一棵枯死的大樟樹仍巍然屹立著,傲視這迢迢流水。順流而下,都是一色的翠綠,找一處垂釣,那涼爽的風,那翠綠的影,那閒情逸緻,准讓你流連忘返。
獨石子
在沙洲壩鎮七堡的群峰村北面,離沙九公路約一公里,有一神秘的好去處,叫“獨石子”。
“獨石子”山不高,溝壑縱橫,怪石嶙峋,上面披著一層蒼翠的灌木叢,蟲鳥在石縫和樹叢間唧叫啁啾。站在山腳下,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涼涼的,潤潤的,沁入每個毛孔,舒服極了。從山上引下來的山泉,乾淨清澈,汩汩地流著,沒嘗就能感覺到它的甘甜。
沿台階拾級而上,來到溶洞口,它像蟾蜍張開的大嘴,依勢而建了一個寺廟,用岩頂當房頂。進得廟裡,頓時陣陣涼爽,裡面一個大廳,正中一塊巨石撐住穹頂。大廳左邊透進亮光來,往上望去,前面有一根石柱,矗立在岩前,彷彿是石獅的前爪摁在石墩上,邊上還有一堵古牆,相傳是清朝時期的一個炮樓。繞著大廳中央的巨石,來到後堂,裡面有些幽暗,但別有洞天,在石壁下方,一個水缸里盛滿了澄澈的山泉,石壁上一滴一滴的泉水,緩緩地滴到水缸里,那滴水流過的地方,已然形成了石鐘乳的雛形,還有一波一波似流水的白色。
後堂中央有一塊橢圓形巨石,孤傲地立著,傳說它是觀音石,上面有三尊天然形成的觀音像。仰望穹頂,據一守廟人說,上面有七孤星,晚上能看到它們聚在一起發光。有詩為證:登上瑞金獨石峰,神化通天自然中;栩栩如生觀音像,七星閃閃照蒼穹。在石壁腳下,隱約看見有溝縫,仔細用電筒一照,裡面居然有大大小小的洞,曲徑通幽,不知接連至何處。
在大廳右側一個陰暗的角落,有一扇門,上書“觀音洞”。打開門,突然呈現一個令人驚奇的大洞,涼氣襲人,石燕撲楞而出。沿著石階下去,洞里寬敞幽靜,一左一右兩塊巨石,恍如一對雄獅。沿著三條小路通向不同的方向,有的絕壁擋在前面,有的又深又暗,不敢貿然下去,只能用電筒照著欣賞,也許在陰暗的角落,又隱藏著一個洞穴。
洞穴狹道相連,宛如地下迷宮。每個洞彎曲狹小,彷彿都能通向遠方。置身其中,深感壓抑,恍若大小岩石都會擠壓過來一樣。尖叫一聲,那聲音傳得老遠,漸漸地消失在深不可測的每絲每縫。在每個洞里走過,旁邊都有叉洞,如果不是電燈指引,很可能會找不著方向。據守廟人說,這個溶洞長約三百米,洞洞相通,中間還有一個大洞,能容下一百多人。
“獨石子”當屬尋奇攬勝,探索大自然的好地方。有詩讚曰:石盆窟里出神仙,一對雄獅站洞前;獨石奇景妙變遷,獨有神化別有天。